一碗凉皮背后的漫漫人生  一家小店 一碗凉皮背后的漫漫人生  一家小店一碗凉皮背后的漫漫人生 一家小店

一碗凉皮背后的漫漫人生 一家小店

这是千斤小哥的新栏目:一家小店。

在西安,街头巷尾里隐藏着很多小店,逆天的味道却并不被人知晓,老板不做宣传,甚至不知道如何宣传,日复一日,兢兢业业。

真正的好味道值得被更多人知晓

秦岭有七十二峪,其中的太平峪,曾是皇帝们的后花园。

相传唐高宗、唐太宗没事都会骑马去逛逛。皇帝们每到盛夏,便命臣子亲随一并前往。喝茶打猎,便是山水间的朝政。

千年后,帝王们驾鹤西去。倒是这山间的快乐,成为寻常百姓的一大乐事,漫山紫荆花开放,人们驱车前往,欣赏当年皇帝们欣赏过的风景。

玩乐的人群并不知道,满山紫荆花的背后,写满一代人的艰难往事。

1965年,山村收到命令,土地要被征收。山水间多了几台推土机,轰轰轧过麦田。

那时的人们,靠山吃山,地没了就头也不回,扛着锄头往更深的山里走去。随之而来的,是未曾想象的饥饿。

“饥饿”——曾是永恒的主题。街坊邻里谁家揭不开锅,一带小米,几个馒头,人们就这样艰难的活着。

朱家的儿子就在饥饿中长大,村里的人叫他“选民”。那时候的人并不知道,多少年后,选民靠一碗凉皮名扬天下。

1985年,金黄的麦子宣告着夏天的到来。收获的季节,选民父母却相继病重,雪上加霜。

穷可以击溃一个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战斗。

山谷的工厂开始运作,工人吃饭问题没解决。选民灵性,瞅准机会,跑遍秦镇和汉中,把凉皮吃了遍。几个月后,带着手艺回到山村,工厂边支起凉皮摊,一碗三毛五,自此,踏上漫漫凉皮路。

一天十来块的收入,让生活好了一点点。可是凉皮只能卖个夏天,冬天工厂停工。

1995年,选民已经卖了10年凉皮。父母的病情没有好转,女儿也已长大,天真的问她的爸爸:

“爸爸,新学期我可以有好看的书包吗?”

选民点点头,女儿开心的跑跳走,留下他一个人默不作声。一个书包,就是全家人几天的饭钱。

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老母亲躺在床上,知道选民累,对他说:

“儿子,要不...走出去,去西安。”

那时的西安,在他们眼里是大城市。离开大山,是需要勇气的,根深蒂固的土地魂,让人从未有离开山的念想。特别山里的家中,还有父母和小小的女儿。

离开大山只需要一个包裹,一个包裹就足以改变人生。

七岁的小女儿追着车跑,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一旁的老母亲拉不住,踉踉跄跄地追。

汽车带起扬尘,山越来越远。

96年10月,夫妻俩来到西安,带着辛苦存下的800块钱。

刚下车就感到慌张,高楼替代丛林,汽车鸣笛而过。夫妻俩互望一眼,咬咬牙,走进拥挤的人群。

人多的地方,租金太贵,摆个摊子一个月就要五百。略显冷清的建国路,租金便宜。

“建国路,这名字多好。”

妻子安慰选民。

摊子支了起来,夫妻俩起早贪黑,大米要选最好的,辣子醋也要最好的。靠着味道,吃凉皮的人渐多,可建国路人少,生意不温不火。

收入没有太大增长,繁华却带来更多焦虑。那时候选民没有电话,几个月回家一次,哭闹的女儿,渐渐老去的父母,山间熟悉的风,都在牵动着选民的心

一个下午,一个老人吃了两碗凉皮,擦着汗跟选民说:

“小伙子,走出建国路,找个好地方,吃你的凉皮不排队,我的姓倒过来写。”

选民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倒是这句话,让选民下定决心:

走出去,

再走远点,生活也许就会变好。

带着希望,几经辗转,他去了西木头市,西安很繁华的巷子。

每逢中午饭点,周围下班的人群乌泱泱的,散在各个小饭店里,炊烟飘着香味,街上热闹,可唯独选民生意清冷。

有个上班的女孩,天天都吃凉皮,每次路过选民家看一眼,然后绕过去吃后面的汉中米皮。

有天选民忍不住了,对女孩说:

“妹子,你来。”

“啥事?”

“你是不是气我,哥也是卖凉皮的,你天天从我这绕走,别家凉皮能比我好多少?”

女孩人也不错,有点无奈,不好意思的说:

“哥,是这,明天我来吃你的凉皮。”

第二天,女孩如约而至,一口气吃完一碗,还给同事捎带了一份。

同事也觉得好,第二天约着又去,这碗凉皮的名气越来越大。

“可以给女儿买个新书包了。”

选民收着摊子,今儿的凉皮早早卖完。

努力的人,总会找到小小希望。

时至今日,你若去西木头市,依然看到选民的小店。

那个山里的少年,不再是少年模样,可眉宇间的质朴从未抹去。

而那碗三十三年的凉皮,早已名震江湖。

好的凉皮从不炫耀,白亮的皮子,撒上红油豆芽,端上来时悠悠的飘着香气。

皮子细软,辣子喷香,山里的质朴写在这碗凉皮里。精良的大米,才能做出劲道软弹的皮子,也只有上好的辣子醋,才能相得益彰,告诉人们什么叫做“地道”。

当然,再搭配一个多汁的夹馍。咬

一口馍,夹一筷子凉皮,馍的酥脆与凉皮的爽利,这是西安人才能玩味的享受。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当你踏入选民的店,他的妻子正在忙碌。

“相依为命”这几个字,沉重且美好。

夫妻俩再也不担心生意的好坏,每天店里人满为患。

倘若有熟客进店,选民不用看,听声便知道是谁。

“老板,老样子,辣子醋多!”

“对,你先坐!”

从少年吃到孩子他爸,从穷小子吃到小白领,这碗凉皮记录人们的青春年华。

时间的脚步太快,苦难的日子就在昨天。那年扛着锄头的选民,那年山间冷冽的风,那些饥饿的旧时光都已过去。

那个追着车跑,哭闹着喊爸妈的女孩也已长大,有朝一日,她会学到父亲的手艺,做出西安城数一数二的凉皮。

而她的老公,一个地道的西安男孩,英朗的外表,也成为店里另一道风景。

良心的选材和严苛的细节,十几年来一以贯之,那个纯朴的山里人,用坚韧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朱选民大米面皮。

平凡的一家人,艰难的人生历程,一碗不平凡的凉皮。

“咱做生意,靠的是质量,做人,靠的是诚信,那些歪门邪道啊,学不来!”

这,就是朱选民的故事,一碗凉皮背后的漫漫人生。

和千斤小哥一起,寻找西安最美味道

(完)

相关阅读

第三期:

一碗面的传承|一家小店

第二期:

馍都爱情故事|一家小店

第一期:

十年霜雪,一碗小炒中|一家小店

励志做西安最走心的美食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