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讲座专刊 2018-1 上图讲座专刊 2018-1上图讲座专刊 2018-1

上图讲座专刊 2018-1

上图讲座2018年1月

(总172期)

|我与上图讲座|

在有风景的路上,边走边看|李佳

从第二课堂起步|季履平

|经典回放|

健康,来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杨秉辉

|海上讲坛|

二胡不是我最初的选择,我却再也无法和它分开|马晓晖

|听讲感悟|

话说东坡先生|周青瑶

苏轼把词领入“新时代”|季履平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李一凡

|本刊特写|

听女诗人读诗|郭弯弯黄思捷

|书院报道|

炎黄情中华魂——让国学伴随孩子成长|孙伟莉

放飞心灵于历史天空——《世界文明史》课程进程与展望|徐之凯

我与上图讲座

新年推出新专栏

“我与上图讲座”征文

时光荏苒,匆匆又一年。辞别2017年,我们迈入了2018年。

2018年,上图讲座40周年了。40年来,我们相约在多功能厅,与名师大家一起遨游在文化与知识的海洋;我们相约在报告厅,在朗诵艺术家深情饱满的吟诵中感受文字与声音的绝妙搭配。我们相约在此,追忆历史,感受温度;我们相约在此,憧憬未来,追逐梦想。

新的一年到来,你依然准时赴约,或许坐在听众席里汲取知识,或许作为志愿者忙碌在讲座会场内外无私奉献。上图讲座就像一位老朋友,热情地等着你,彼此默契,相守相依。

在过去的陪伴中,你对上图讲座有什么样的感受?如今,你对上图讲座又有什么期许?对办好上图讲座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我们期待你用文字来告诉听众和读者。欢迎读者、听众、志愿者、讲座嘉宾等所有关爱关注上图讲座的人士共同参与。

“我与上图讲座”征文的具体要求:

一、征文主题:

以“我与上图讲座”为主题,讲述作者与上图讲座情缘。文章标题自拟,文体不限。

二、投稿方式:

稿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lecture@libnet.sh.cn,文稿内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邮件主题请注明“我与上图讲座征文”,稿件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您也可以将稿件邮寄到讲座中心办公室(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上图讲座收,邮编200031)。

三、征文说明:

所有征文来稿将择优刊登在《上图讲座》专刊、“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文稿一旦提交,视为授权刊发。

提交征文必须为原创,文责自负。

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者按

我与上图讲座征文从本期开始推出,现选登两篇。

我与上图讲座

在有风景的路上,边走边看

其实,我与上图讲座之间,就是“偶遇”。多年前,在单位通知栏里看到一则消息,推介“上图讲座”。介绍她是上海知名文化品牌,其中“都市文化”讲座更将带你领略海派文化的特色,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时,我从外地到上海已生活了几年,可什么是真正的上海?是陆家嘴的高楼林立,还是淮海路的花园洋房?是南京路上的熙来攘往,还是衡山路里的夜夜笙歌?——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真的是上海吗?对于自己生活的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充满了好奇。海派文化,无疑是一条通幽曲径,自然要去探究一番。

想不到,偶然相识的竟成了老朋友。不知从何时起,上图讲座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月一次的会员制讲座必来;每季度一次的沙龙活动踊跃报名;每期的《上图讲座》刊物,成了自家新藏品;与上图讲座的工作人员成了好朋友。在上图讲座里,我听诗、听戏、听文学、听音乐;听“红楼”里的是非情愁,也听“老洋房”中的恩怨纷扰;听贯古今、听遍中西;只需一双眼睛、两只耳,就够了!对我来说上图讲座一步步地从“偶遇”变成难以割舍。

那就动笔写下来吧!2009年,第一次按捺不住,开始书写上图讲座。那是在一次沙龙活动之后,活动的内容是参观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活动是会员制的,听梁谷音的昆曲讲座。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识得昆曲之美——这对于现在整天听昆曲、唱昆曲、读昆曲的我来说,真是一段奇妙的际遇;只需一次,便未曾离开。在昆曲博物馆,我的世界嚯地被打开了:一端是我,另一端贯穿600年,有绝代风华。从苏州回来后,我久久不能回神,于是写下了《苏州访昆记》,写它时的心情,仿佛东坡先生所说“不吐不快”。文中,我写道:“在这样接近昆曲的地方听昆曲,还是第一次;这个唱着繁华、道着沧桑的舞台,并不因其小而失色,而更似跳动着昆曲600年传承的强力脉搏。台上稚嫩拙朴的演出,在这里的草木亭台间,也生出余音绕梁之感。于是,探访归来之夜,自有缈缈清唱不绝于耳、‘天马行空’入梦而来。梦中,我亦能着长袖薄衫、翩然起舞。”一段记忆,因为美好,悉心留存,回首念之,弥足珍贵。

更难得的是,如此美好的,不仅仅一次而已。在“元音琴院”听古琴,于古朴间领略“泠泠之声”,而后慨天地、悲万物,心胸开阔,悠然神往;在萧海春工作室,伴着茂林修竹,沿着小径清流,感受九峰三峁、烟云自在;在刘醒龙的文学里,数度感由心生、潸然泪下,重新审视文学的境界、格调与使命,深味“温柔的鞭策”之含义;在孙惠芬的乡村,又找到了村口的槐树、院中的老井、低矮的土墙、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编织出甜美的梦乡……感怀之处,一次次不禁提笔,笔下慢慢有了《闹市听琴记》《何处得见“烟云自在”》《文学,为灵魂的存在》……一篇篇小文,既是对讲座、对沙龙活动的回顾,也是感受文化、体味人生的感动记忆;既有上图讲座一路走来的足迹,也有我与上图讲座间的不解情缘。

如今,这份情缘仍在继续,这份感动仍在继续。

所以,我成为上图讲座通讯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个平台也让我更好地融入上图讲座之中。每一年,最令人难忘的,是通讯员会议,会议将志愿者们汇聚一堂,共商大家心中的讲座,打造真正被大家喜爱的讲座品牌;最引人入胜的,是“大家讲坛”,这一系列从2012年开始、与上海书展同步的高品质讲座,让更多“大家”走近读者,带来最前沿的思潮、最睿智的思想。作为通讯员,我更有幸采访嘉宾,与他们面对面倾听和交谈,这样的经历难能可贵,每每记忆犹新;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家的讲坛”,它是读者自己的讲座,把讲台真正留给读者,我自己也曾站到过这个讲台上,感受的不仅是新鲜,更有讲述的乐趣、交流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讲台我做主”……通过上图讲座志愿者平台,越来越多的读者、志愿者逐渐变成上图讲座的主人。现在,上图讲座有公众微信号,志愿者们有微信群,就在不久前这些还仅仅是大家的提议。上图讲座正用各种渠道,把大家聚合在一起,让我们和上图讲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携手并肩,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回首过往,一次“偶遇”,换来一位知心朋友;品味当下,这份情缘,如同初见。与这位朋友并肩而行,走的是一条有风景的路,一路风卷云舒、山高水长。在路上,我边走边看,满心的欢喜。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

我与上图讲座

从第二课堂起步

季履平

说起我与被称为“城市教室、市民课堂”的上图讲座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10年3月的一天。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来到上图讲座,聆听了上海音乐学院王勇博士的一次讲座,标题我至今还记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钢琴诗人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那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我就一直关注上图讲座的网站,了解有关上图讲座的各类信息。

2012年6月,我在媒体上看到上图讲座招募通讯员志愿者的消息。我想,这是一次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和扎实学习的好机会。于是,我立即就在网上填写好报名表并上传。不久,我幸运地被聘为了“上图讲座”的通讯员志愿者。五年半以来,通过上图讲座,我有幸结识了很多名人,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和切磋,他们当中有王蒙、赵丽宏、孙颙、孙甘露、格非等作家;有郜元宝等文学评论家;有熊月之等历史学家;有王一飞等医学家;有吴建民等外交家和各类表演艺术家以及国外的学者和专家等。同时我也有幸得到了上图讲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

由于写稿多、质量好,我已经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志愿者”,还被聘为特约通讯员。我撰写的很多通讯稿不仅被《上图讲座》期刊采用,有的还在《青年报》上发表。虽然,我的本职业务工作比较繁重,然而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参与到上图讲座通讯员志愿者的工作之中,因为我已经把上图讲座当作我人生的第二课堂。

上图讲座是一个真正跨越了隔离的公共空间,它充分具备了包容性与可达性。无论人们的性别、年龄、种族、阶层、职业,上图讲座都对他们开放。经过上图讲座的洗礼,我的思想和心灵得以与专家、学者和大师们完成了交流、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不断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润泽。现在我以上图讲座为粮,以上图讲座为乐、以上图讲座为媒。我在上图讲座中领悟,在上图讲座中思考,通过上图讲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接受知识清泉的灌溉。

2015年8月,我参加了上海市民文化节首届“市民写作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评委会的评选,我入选了上海市百名“市民作家”名单,同年11月15日还参加了在普陀区图书馆举行的领奖典礼。我想,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有我个人努力的因素,更有上图讲座的功劳!现在,上图讲座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微信订阅号、新浪微博和豆瓣小站,还在《青年报》上不定期地开设了“公开课”栏目,使得上海的市民朋友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市民作家”、“市民科学家”、“市民艺术家”从“上图讲座”中诞生。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洋山海关)

经典回放

健康,来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杨秉辉

嘉宾简介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肝癌的研究及推进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曾因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曾主编多种学术及科普杂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科普著作50余册,并出版有画册、游记、小说等。

__________

我今天的讲题是健康来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最近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里面提到的话,我们今天就把它用到这里了,因为健康跟生活行为息息相关。什么样的生活行为能够促进健康呢?当然是健康的、文明的生活行为,所以我们就把它作为今天的讲题了。

健康是人人都需要的,没有人不要健康,中国古代有些文人,甚至可以把功名利禄视为粪土,隐居山林,皇帝几下诏书都不出,但是没有人不要健康的。问题是健康从何而来?怎么才健康呢?因为大家关注健康,所以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有的说是吃什么就健康了,有的说是敲打什么地方就健康了。北京出了一个叫张悟本的人,说是吃绿豆就健康了;南京也出一个人,说是吃泥鳅就健康了,泥鳅当然可以吃的,但是她说泥鳅要生吃,说是洗洗干净,剁剁碎就吃,结果是吃出很多寄生虫病来了,这些我们今天就不在这里谈论了。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争取健康。

健康的话题很广,对健康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也未必都说得绝对的准确,但我愿尽量地把我所理解的东西传递给诸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2016年12月在浦东的国际会议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开过一次全球健康大会,很多国家首脑都出席了。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在他的发言里说道:“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础。”我想诸位必定能够理解:人要生活幸福,不健康怎么幸福呢?国家要发展,人生病了怎么发展?不但如此,李总理说:“健康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的民众都很健康,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健康不仅仅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也关系着国家的文明、社会的形象。中央十分重视民众的健康,2016年中央曾经制定了一个健康中国2030的文件,说是要力争到2030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就是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等,全生命周期就是从孕妇开始,孕妇保健、婴幼儿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希望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6岁,76岁并不低,世界上比较高的国家像日本是78岁、79岁,男女还有一点差别。我们现在76岁并不低的,但是政府还是希望能够把人均寿命提到79岁,这真的是不容易。大家知道如果本来是很低的话,要提高比较容易,比如说你百米赛跑,你跑100米18秒,你稍微努力努力吧,多练习练习,找个教练指导一下,提到14秒这是可能的,你现在就跑14秒,再希望提高到10秒谈何容易。那我们现在平均的期望寿命已经到了76岁,要提到79岁确实还是要花大力气的。

这个文件中还要求把主要的健康指标,提高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诸位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不能算是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的主要健康指标希望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主要健康指标指什么?主要健康指标就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孕产妇的死亡率、新生儿的死亡率等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的报告里面提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特别提到“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个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这里面提到很多具体的指标,比如说癌症的早期发现率要达到多少,吸烟率要降低多少,民众摄入盐的量要降低到多少,非常详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里面提到了一句话,我注意到过去我们国家的文件里面可没提过这句话,但这一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每一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想这个说法其实民众都能理解,比如说老张、老李在一起闲聊,老张说:“唉呀,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老李说:“是的、是的,没有健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健康是自己的。”国家的文件上把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当然要关注民众的健康,搞好医疗卫生,改善环境等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关心自己的健康,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也深深觉得健康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别把关注自己的健康看成是自私自利,因为你的健康对于国家、对于家庭都有关系。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生病了,英年早逝了,家庭糟糕了,对吧?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上承担一份工作,生病了、早逝了,对社会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也是损失。所以我们确实应该把健康理解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健康是人人都期望的,健康从哪里来?

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里面提到:人的健康与长寿取决于遗传因素。我们的确看到有的家族很长寿的,一个人爷爷活了80多岁,他爸爸更是活了90多岁,他本人现在也七八十岁,身体挺好,我们说人家大概有长寿基因,是遗传的长寿,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因素,约占15%,不是说你爸爸活了90多岁你就笃定能活90多岁;社会条件占10%,今天在座的有些老同志一定能理解:像文化大革命那时乱七八糟的社会条件,那是肯定不利于人的健康的;医疗条件占8%,所以我们希望医疗卫生界的同志们更好地为民众的健康服务;自然环境占7%,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但是这些加在一起也只有40%,剩下的占大比例的,是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行为。

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些因素,社会因素、医疗条件、自然环境是公众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进步,促进医疗服务的改善,促进环境的保护,但是这些终究不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左右的。遗传因素倒是自己的,但是这是爹妈给的,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做到进行一定的生育遗传咨询,避免一些明显有可能遗传疾病的婴儿的出生,比如要劝告有明显遗传性疾病的青年,可以结婚,但是最好不要生育等等。我们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我们自己能掌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什么样的日子是你自己的事,吃什么东西是你自己的事。抽不抽烟、喝不喝酒、运不运动等等,这是我们自己能掌控的,而这又是最重要的。

刚才我们说到遗传因素跟长寿的关系,其实遗传因素跟一些疾病也有关系,大家知道这些年生命科学有非常大的进步,诸位要是注意一点的话,每年的医学或生物学诺贝尔奖大多数是生命科学家得到的,他们研究生命的现象,从分子生物学入手。这些东西除了跟人的长寿有关以外,跟疾病也都有点关系。

其实真正的遗传性疾病并不是太常见的。遗传病学家说,他可以指出1000种以上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但是,我告诉你大多数是罕见病,不是常见的疾病。稍微常见一点的是叫做血友病。这是一种血液病,病人的血液不容易凝结起来,那么这种病人要开刀的话麻烦就大了,他们从台子边上走过,身体摩擦一下就是一大块的青斑,皮下出血,他也会胃出血起来,万一脑子里出血就完了。我们不说这些少见病了,我下面这句话可重要了,许多的癌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这些如今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生,或多或少都跟遗传有点关系。不过,我话也都说清楚,癌症不是遗传性疾病,冠心病也不是遗传性疾病,糖尿病也不是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就是指你的上一辈有这病,你必定会生这个病的。

那么这些疾病跟遗传是什么关系呢?“遗传了对于这些疾病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易感,即是容易接受的意思。对于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来说,他的身体更容易接受。举例说,吸烟跟肺癌有关系。甚至抽烟的朋友也知道抽烟跟肺癌有关系,但不怕,为什么呢?抽烟的人多了,患癌的到底是少数,这就出现问题了,既然你说烟雾当中有很多致癌物质,怎么我们隔壁老王抽香烟抽了一辈子没有患癌,这是什么道理?我们隔壁的老李难得抽烟,却患了癌,是什么道理呢?道理就是,烟雾当中的致癌物质有69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69种。我们就说其中的一种,叫做苯并芘,这东西肯定是个致癌物质。但是这个东西吸到肺里,到了身体里面,它并不能够单独致癌,它需要身体里肝脏当中的一种叫苯并芘羟化酶的与它“狼狈为奸”,才会损害细胞当中的DNA。

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我们一般讲的遗传是儿子像父亲,这叫遗传,那其实我们的细胞也在遗传。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胃壁上的细胞就能产生胃酸,胃壁上老的细胞衰亡了,新生出来的胃璧上的细胞也能产生胃酸;胆汁是肝细胞产生的,老的肝细胞衰亡了,生长出来的肝细胞也能产生胆汁。这些靠什么呢?靠DNA的遗传作用,如果致癌物质去损伤了DNA就出问题了。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大细胞生出两个小细胞,细胞是一分为二的,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再十六个、三十二个这么翻倍升的,当然有一部分细胞,它分类以后不再分裂,直至慢慢地衰亡。所以大致上成人衰亡的细胞和新生出来的细胞数量基本是相等的。

DNA这东西像个麻花一样,这叫做双螺旋结构,当细胞分裂的时候,双螺旋结构就拆开,分到两个细胞里面去,每个细胞里有老细胞的半个DNA。然后新细胞里边的嘌呤、嘧啶这些东西,就以这半个DNA为模板、蓝图,照着样子做出一条来,跟老的那条拼起来,便又形成一个“麻花”。这样子一来,一个老细胞就变成两个新细胞了,而两个新细胞里面DNA跟原来的老细胞的一样。如果致癌物质损伤了DNA,比如说麻花是这样的,那么损伤以后呢,这一根DNA变样子了,不正常了,细胞分裂时照着这不正常的蓝图,做出来的东西当然就不对头了,新细胞出来不一样了。胃壁上的细胞不产生胃酸来,产生一种毒素,破坏里边的血管了,结果吐血了;肝脏里面细胞变成这副样子,那么不产生胆汁了,产生的是一种毒素,那人吃不下饭了。

我们说细胞就起了变异,叫做变异细胞,细胞变异其实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只要身体的免疫力好,就会消除这些变异细胞。为什么老年人的癌症问题多一些?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如果不能消除这些变异的细胞,这种变异细胞再继续变下去,有可能变成癌细胞。所以有人说人身体都有癌细胞,并不准确,不能说人人身体都有癌细胞。因为我们从医学诊断来说,如果在人的小便里面查到癌细胞,那么人可能是膀胱癌或肾癌,肯定是有癌了。如果免疫力不好,那么问题就来了。

回过头来讲,就是说烟雾当中的苯丙芘,并不能够直接损害DNA,需要身体里边的苯并芘羟化酶与它合起来,“狼狈为奸”,去损伤细胞的DNA。若是此人身体里边苯丙芘羟化酶太弱,数量少,效率又不高,那么这人抽点香烟,或许问题不大;反之,如果此人身体里边苯并芘羟化酶数量又多、效率又强,即使抽烟不多,恐怕也会出问题,就是这道理。所以有人问我:“杨医生,在你医院里可以测测苯并芘羟化酶吗?我的羟化酶如果弱,我就可以抽香烟啦。”我说,致癌物质将近70种,查不胜查,此外,我也没办法告诉你它低到什么程度就保你抽烟不生癌。我告诉你的办法还是不要抽烟。这可以解释什么现象呢?就是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某人抽烟到后来没患癌?为什么某人不怎么抽烟或者仅仅是被动吸烟,最后也是癌呢?甚至于根本就不抽烟,也没有被动吸烟,只是因为一些如pm2.5之类的,也可以生出癌来。这跟他身体的内环境有关系,这个体质问题是遗传的。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叫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要关注的事情是我们的内因。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外公外婆有点生病,我们要特别小心一点,对这些病我们可能更加易感一点,因为我可能有他们的遗传因素。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之类,并不是遗传性疾病,不是必然会生的。但是我也要告诉你,在你外公外婆的时代,爷爷奶奶的时代,那时科学没有这么发达,那个时候没有CT、没有超声波,我们不知道他肺里有没有小结节,他们究竟有什么病我们不一定清楚。

我是1962年上海医学院毕业的,毕业以后我就在中山医院做内科医生,那时候糖尿病是很少见的。即使有遗传因素也不表现出来,因为那个时候粮食是定量的,说老实话,肚子没有吃得足够的饱。因此我们还不能下结论说我爷爷奶奶没有糖尿病,我就不会生糖尿病。我们需要把一些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弄清楚,在我们生活当中去找一找哪些因素跟是疾病的致病因素相关的,我们来一个“趋利避害”。

所以我今天就是跟诸位要讨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什么是癌症?癌症是哪里来的?在我们生活里面有些什么事情需要注意的?以及什么是健康的生活行为?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开过一次世界健康大会,会后发布的宣言叫“维多利亚宣言”,把它翻译出来、浓缩起来,剩下4句话16个字,叫“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健康像是一座大厦,我们要把房子盖好,得把基础打好,便是健康基石。这4条,是对全世界发布的,美国人也要合理饮食,俄国人也要戒烟限酒,印度人也要运动,日本人的心理也要平衡,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从我们的生活行为来看,头一个是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饮食的事情最重要。我们应该怎么来看我们中国民众的饮食问题呢?现在有人说我们饮食西化了,吃的都是垃圾食品,食品里面有苏丹红、孔雀绿。当然,食品卫生是问题,希望政府加强管理、加强检查督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固有的饮食习惯的变化也是有问题的。主要是两大问题:第一是脂肪类的食物吃得太多,简单地说吃得太油腻;第二个问题是数量过大,这通常说就是“卡路里太高”。卡路里太高、吃了消耗不完,现在人的消耗也少了,体力劳动少了,上楼有电梯,出门打的,洗衣机一开家务事也少了。能量消耗不完就变成脂肪,吃进去的是碳水化合物,也会变脂肪,那么其结果是血脂升高。

如今血脂升高的情况很普遍。现在中国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人血脂高,北方有些城市,近半数的成人血脂不正常。其结果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心血管病的根源,便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里有这么多东西存在,所以血管的弹性就差了,因此就硬化了。其实硬不硬问题不大,关键是通不通。你想,这血管本来直径是这么大,流过去的血液就多,现在血管的直径小了,那么流过去的血就少了。如果心脏的血管变成这样,心肌就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如果大脑的血管变这样,脑细胞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里的脂肪太多,沉淀下来把血管堵塞了,所以要预防心血管病,很重要的是预防动脉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就是脂肪摄入太多,动脉粥样硬化是几十年日积月累的结果。有营养学家分析我们中国人的饮食说,恐怕我们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了。我们要告诉年轻的朋友们,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得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是逐步逐步形成的。动脉硬化会造成冠心病。

心肌梗塞怎么是突然发生的呢?脂肪在血管里“起围墙”,要是工程没做好,表面的脂肪就可能掉下来。动脉血管里面压力很大的,静脉弄破了,血一滴滴下来;动脉破了,血会飙出来的。因此这一块脂肪如果掉下来的话,就会被动脉里边的血冲到下游去,而人的动脉血管是从粗到细,到最后变成毛细血管进行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然后血液通过静脉回到心脏去,所以动脉血管是越到后面越细,这一块脂肪如果掉下来,就会突然堵塞下游的某一个比较细一点的血管,堵在心脏的血管里面,便是心肌梗塞,堵在脑子的血管里面,便是脑梗塞。用超声波去查查颈部的动脉,就能查出来颈动脉有没有斑块,颈动脉斑块要掉下来就会脑梗;心脏冠状动脉做CT,也可以查到冠状动脉里有没有斑块,它要掉下来便会心梗。不过,也别紧张,因为这斑块掉下来的可能性是和血脂的高低呈正相关的。血脂越高,越容易掉下来,所以我不劝你去查斑块,但我劝你去查查血脂。你的血脂高,你还得要当心些。如果是稍微高一点点,你要当心你的饮食,别吃太多的脂肪的东西;如果高得很多了,恐怕要吃点降脂的药,就像打夯一样,把它夯实,这东西就不会掉下来,甚至于把它刮掉一层,斑块也有消除的可能,所以劝大家关注血脂的检查。血脂不高、有斑块的建议吃点阿司匹林,当然有经常胃出血的朋友不建议吃,如果没有胃出血的朋友其实可以吃点阿司匹林来预防心梗、脑梗。

冠状动脉在哪里呢?冠状动脉是在主动脉根部的一根细细的血管。冠状动脉的主干只有一公分长,然后就分成三根分枝,左边的有两根,右边绕到心脏后面这边出来,右边也有一根,大的分支接下来中等的、小的,还有更小的你看不见了,这边的细小的分支和那边的细小的分支还联网,嵌在肌肉里边,是给心机提供营养的。所以你不要把冠状动脉想成是“一条”血管,它是一个血管网,罩在心脏上面,好像给心脏戴了个帽子,所以叫它“冠状动脉”,“冠”即是帽子的意思。

人的心脏就像自己的拳头这么大,小孩子的就像他的小拳头那么大。冠状动脉有多粗呢?有人说一个大拇指这么粗,你看看比例对不对?我问的是冠状动脉有多粗,整个心脏有拳头大小,冠状动脉能有多粗?我告诉你,它的内径三毫米吧,如果它粥样硬化了,没有三毫米了,结果是什么呢?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逐步形成的,慢慢也适应了,但是心脏的功能减退了,那比如说上三层楼,别人上三层楼没问题,他走了一半胸口闷,一走路了、活动了,心脏的耗氧也增加了,血液供应不够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我们做内科医生的都有经验,旁边一位老人跟你说一活动就胸口闷,他十有八九可能是冠心病;坐在那里都闷,大概是肺的毛病,比如说肺气什么的,他觉得氧不够。如果发现活动以后胸口闷,赶紧就地坐下,舌头下面含片硝酸甘油,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就缓解了。若是10分钟还不缓解,打120电话,送急诊处理。若是脂肪斑块掉下来了,堵塞了冠状动脉,那么一块心肌缺血坏死,便是心肌梗死,表现就不是一般的胸闷了,而是胸痛。注意不是一点地方痛,真正的心绞痛,是整个一片的痛苦,就是胸前面偏左处一片痛,因为心脏在左边,更典型的还会涉及到左边手臂的内侧这样一个范围的疼痛。若是出现这种疼痛,不要等10分钟了,立即打120,时间就是生命。

我说的典型,是说牵扯到左边手背的内侧。心肌梗塞有的不典型,甚至于表现为牙痛,还有人跑到牙科医生那里去了,水平高的牙科医生,给他做个心电图,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这是叫放射性痛,有的时候会放射到腹部,甚至于还有呕吐。到了急诊室有的医生要是经验不够,看你又胃痛还呕吐,觉得不是胃病吗,其实也是心肌梗塞。当然这种机率比较少。送到医院去,医院常常要放支架,放支架不是开刀,是从手臂或腿上的初脉插根管子进去,放进去一根支架,支架大概一寸长。把支架放进去以后,把管子退出,那个支架很快就弹开来,它一弹开来把血管撑起来,血液马上流过去,几乎是立竿见影,没有任何的药物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自从有了这个技术,只要能够及时送到医院去,及时采取了措施,大多数都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当然放了支架不等于把冠心病治好,还是要吃药的,还是要当心的。这个地方通了,说不定过两年,别的地方又塞了。冠心病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就是这么回事,心肌梗塞就这么回事。

大脑里的动脉粗的内径也不过是3到3.5毫米而已,如果它也动脉粥样硬化了,那么脑细胞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有些老年人,感到头晕、记性不好,到医院去检查,查的结果说脑供血不足,其实不是血少了,而是送血的这条路不通畅。所以关键还是要预防动脉硬化。若是一支脑血管完全堵了,便是脑梗。治疗脑梗现在常用的就是用一种溶栓的药,融解脑血管里面血液的凝块,多少有些作用,但难免留下后遗症:半身不遂。

脑血管病里还有另外一个病,叫脑溢血。脑溢血是因为脑血管破了,血管怎么会破?血压太高,血管动脉硬化了,不通畅,再加高血压压过来,血管被压破掉了,血管一破便是脑溢血。它跟脑梗塞后果是一样的,有生命危险。就算活下来也会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现在我们来说说脑溢血。脑溢血关键的问题是动脉硬化加高血压,这就涉及到了高血压。高血压现在很普遍,中国大概有3亿人高血压。这么一说,在座的今天大概也有近百位高血压,本人也有点高血压。所以你也不必太紧张,但是要重视。

高血压这事本身并不坏,为什么呢?动物学家研究了,一些四个脚着地的哺乳动物头跟心脏是在同一个水平的,一般都没有高血压。四个脚着地的动物里面有一个动物血压一定会高点,这动物就是长颈鹿。长颈鹿的头在上面,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来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人的头也在上面啊,所以血压太低了不行,不能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不能保证肾脏的血液流动;但是太高了,血管受不了,人最低限度要有的血压是90/60毫米汞柱。有一些女孩子又不运动又要减肥,像个林黛玉那样,经常要头昏,血压太低,到脑部的血不够啊!怎么办呢?多吃点饭,多运动运动,血管的紧张度加强一点,血压就上去了。但是血压不应该高过140/90毫米汞柱,超过就有血管损伤的危险。

这件事情向来有争议,讲到这里又要发点议论了,谁定的标准?医学研究中有一种循证医学,即是医学的处置都必须遵循足够的证据。人在发生脑溢血的时候,他的血压一般都是在140/90以上,因此定140/90作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随意想象出来的,更不是为了药厂的利益定出来的。美国的心脏学会专家最近又说话了,说是应该把它调到130/80,如果这样,有一些人本来不算高血压的也变成高血压病人了。当然他有说法的,他的说法还是有点道理的,说是如果你的血压到了130/80便要注意了,不一定吃药,但是你应该注意你的生活行为了。你应该注意劳逸结合,你吃的盐要减少,你应该多活动活动身体等,你应该关注你的生活行为来预防血压的进一步升高,这也不能说它是错的。过了几天美国内科学会也发声了,说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把血压降到130/80就一定能减少脑溢血。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我觉得140/90这条底线是要守住的。你不要认为没有症状,头不昏就是没事。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中国有3亿高血压的人,大多数没有控制好,中国高血压控制得理想的人只占所有高血压的人的5.7%,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几的高血压的人都没有控制到理想的范围。我今天给诸位三组数字:90/60叫起码的血压,140/90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20/80是一个理想的血压。为什么叫理想的血压?因为几乎没有发现120/80以下的人也脑溢血。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高血压控制不好呢?是中国的药不好吗?完全不是。中国人吃的药好得很,上回一位记者跟我讨论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说你要知道我们中国老百姓现在享受到的医疗保障是不错的,中国一个退休工人吃的那个降血压的药叫络活喜,美国奥巴马要有高血压大概也吃这个药。问题在于是不是认真地吃药了,你要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要经常地去量血压,根据血压的高低来调节你的药的量。很多病人以为没有头昏,就不要吃药,等头昏头胀才吃两片,这怎么行!我在这里跟诸位讲,我们为什么要控制血压?就是为了预防脑溢血。

脑溢血、脑梗塞是中国人头号要命的病,每年全中国270万人发病,送到医院去70%没有回家,就算回家的也是半身不遂的。还有人老是问:“我的血压现在降到正常了,我还要吃药吗?”我告诉你降血压的药不是治疗高血压这个病的,降血压的药只是控制高血压的,你不吃血压还会上去。而控制高血压是为了预防脑溢血。中国做过几次人口死因调查,心脑血管病占死因的41%。中国跟西方国家还有一点区别,欧美的人是心脏的问题更多一点,中国人脑子的问题更多一点,何以如此?中国的高血压没有控制好。美国人也有高血压,美国的高血压的控制率在百分之三十几左右,也并不是100%控制好。可是我们中国人10%都不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不是别的,是认识上的差距。

要真正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首先控制脂肪饮食,这是我一开始的时候就说的事情了。其实高脂肪饮食不仅仅跟心脑血管病有关系,高脂肪饮食跟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都有一定的关系,跟胆囊炎胆结石有关系,跟脂肪肝有关系,跟糖尿病也有关系,因此要控制脂肪的摄入。控制脂肪饮食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但是也有些误区。有人认为主要的就是不吃肥肉,其实,动物性脂肪、植物性脂肪都要控制。为什么过去常常强调不能多吃肥肉呢?因为它含有饱和脂肪酸高,饱和脂肪酸容易沉淀在血管里面,形成动脉硬化,但是我告诉你这不等于素油里面不含有饱和脂肪酸,只是跟动物脂肪比较起来含有饱和脂肪酸的百分率比较低些罢了。百分率虽低些,但是总量大了,绝对数量还是很高的。有人听说地中海饮食好得不得了,说是法国人吃了很多的脂肪不大生冠心病,是因为用了橄榄油的缘故,所以有人每天喝一匙橄榄油,说是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其实,法国人的冠心病也不见得少,橄榄油也是油,也含一定的饱和脂肪酸,没事喝它干嘛?

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说每人每天烹调用的油不要超过30克。实际调查下来上海人人均61克,可以说超标一倍。为什么吃这么多油?现在一般的家庭里面三菜一汤是常有的事,在单位里面吃一个快餐盘也是四菜一汤、三菜一汤。中国人的菜做得好吃对吧,油多呀,那西方人不是的,他们那个牛排放在火上烤一烤、蔬菜弄沙拉酱拌拌,就这么吃了。中国人的烹调恐怕要改革改革才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控盐,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淡而无味,淡就没有味道了,盐吃多了问题是什么呢?高血压。如果我们的血液里边的盐分太多,就会把组织里边的水分向血管里吸进来,物理学上渗透压的原理周围组织里的水分吸到血管里面来,就增加了血容量,就是整个血管里面在循环着的量。一般的人的血,大约4000毫升左右。据研究吃得咸的人,他的血容量可能到4800,就除了4000毫升血以外,还要再加20%的水,用来冲淡过多的盐份的。人是万物之灵,有稳定身体里面内环境的能力。若是身体的水分不够,你就会觉得口干,于是就喝水,就是这个道理。血容量增加了,血压就高了啊!你想想什么叫血压?血压就是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血液怎么会流动的?靠心脏的收缩力,心脏把全身血液循环起来,本来心脏只要循环起4000毫升,现在要循环4800,心脏被迫增强收缩力度。收缩力一强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就大,血压就高了嘛!治疗高血压的药里边还有一类是利尿药,就是把你血液里面的水分抽掉一点。所以控制盐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么能吃多少盐呢?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说,每人每一天吃6克盐,而且还应该包括各种食品中的盐。一个咸鸭蛋里多少盐?一把咸菜里面有多少盐?即使你家里厨房里面放个天平,你也弄不清楚啊!因此我的说法是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概念:“吃得淡一些有益健康。”有很多高血压的朋友们吃了不少的降压药,血压就是降不下来,什么道理?我就告诉你,你吃低盐饮食两个星期,很可能血压就下来了。

不新鲜的蔬菜里边有亚硝胺,这是一种致癌物质,跟食管癌、胃癌相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现在患食管癌的明显减少。以前中国按数量排列,第一位是胃癌,第二位食管癌;现在变肺癌第一,胃癌第二,食管癌跌到第四位了。为什么呢?现在农业科技进步,北方地区冬季也有新鲜蔬菜吃了。不新鲜的蔬菜吃得少了,亚硝胺这一类致癌物质摄入少了。你别看小小的这么一点变化,中国的食管癌就明显减少了。

中国的宫颈癌也明显减少了。这跟环境卫生、性卫生有关。霉花生、霉玉米里边的黄曲霉会引起肝癌的,玉米油你都要小心一点,别买三无产品的油。油煎、油炸的食品,尽量少吃,里面有致癌物苯并芘,与肺癌、喉癌有关。食物太精细了,肠癌的发病率高。

饮食过量,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有一定的基因,有一定的遗传的倾向,但是过量的饮食是发生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原因。饮食也要清淡一点,不但是少油、少盐,连饭都要少吃一点,吃饭七成饱就可以了,用不着吃那么多。现在体力活动也少,饮食的量需要控制,不妨多吃点优质的蛋白质,没人说过不能吃蛋白质,有人提倡素食主义,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并不好,人是一个杂食的动物,应该是以素菜为主,但是动物性食品也是需要的。牛奶是很好的营养品,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至少500克。把吃水果看成零食,好像可有可无,是不对的。

香烟的烟雾当中有700多种有害的物质,致癌物质将近70种。吸烟和不吸烟的人比较起来,肺癌的危险性高10倍,食管癌高6倍,膀胱癌高4倍,肝癌高2倍。滤过嘴的香烟是多少能够滤掉一点烟焦油,但是吸这种烟的人实际上抽烟的量更大,因为原来一支烟后面的二三厘米“香烟屁股”现在也抽光啦!吸烟跟心血管病有绝对的关系。

前面说的动脉硬化是脂肪沉淀下来形成的,脂肪在血液里边,血液在动脉血管里哗哗地流过去。为什么会沉淀下来呢?脂肪要沉淀下来要有一个前提,前提是血管里边的这一层内膜,内膜有了毛病,就好像一条高速公路坑坑洼洼,汽车要抛锚一样。而血管为什么有毛病呢?真的跟高速公路一样:第一,造起来60年没有修过,就是年纪大的人难免有动脉硬化的原因;第二,高血压,超载的卡车把路面压坏了,高血压把路面冲坏了,所以高血压跟动脉硬化形影不离的,两者是常常在一起的;第三,烟雾里的毒素在血液里边流到这里,首先就损伤了血管的内皮,血管里面变得坑坑洼洼的了,脂肪沉淀便会下来,于是动脉硬化形成。

我们一直知道抽烟的人动脉硬化,抽烟者比不抽烟者心肌梗塞提前16年!再说了,医学的事情是讲机率的,医学不是绝对,就是说抽烟引起肺癌并不是必定的。抽烟能引起心梗,而抽烟的人也并没有都心梗。但是抽烟抽到老了,发生老慢支、肺气肿的占70%,这个机率太高了。老慢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时间久了就肺气肿,肺气肿时间久了,就肺心病,这一系列的病,我们现在的名称叫“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中国人第三号死因。中国人的第一号死因心脑血管病,第二号死因癌症,第三号死因就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这三类疾病都跟抽烟有关系。再说大家都知道还有被动吸烟的问题。英国人做一个研究:一个家庭里面如果有一个人吸烟,家庭的其他成员患癌症的几率与家里没人抽烟的人比较起来高一倍,家里有两人抽烟的话高两倍。

戒烟是要靠毅力的,有一个人叫海明威,这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美国文学家,他说:“戒烟这件事情太容易了,我都戒了50次了。”戒烟确实是有点麻烦,因为吸烟久了,人会对它形成尼古丁依赖。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医学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给你吃点药,帮你解除这个依赖。现在上海市政府有规定,上海所有三级甲等医院都有戒烟门诊,提供这一类的药物帮助你戒烟成功。

酒喝多了,红的是脸上的血管,对于心脏和脑子的血管一点扩张的作用都没有,谁看见过哪个人越喝酒,脑子越灵光的?喝酒是伤肝的,弄不好患肝硬化的,甚至于肝癌的可能都有。喝酒其实也伤脑子的,喝醉酒脑子就糊涂了。不过我们一般只说是喝醉酒,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不叫醉酒,医学诊断叫急性酒精中毒,也有醒不过来的。据说一年中国喝醉酒醒不过来的人在2万以上。喝酒不仅仅是伤肝损脑,喝酒跟癌症有关系,喝酒造成肝癌的形成。大凡是有什么大三阳、小三阳的人,喝酒等于是招癌,因为酒绝对能促进乙肝的癌变。此外食管癌、膀胱癌、肾癌都跟喝酒有一定的关系,甚至于妇女的乳腺癌都跟饮酒有关系。所以酒精实际上也是个致癌物质。

但是社会上有个说法:“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举个例子,有人说红葡萄酒能够软化血管,还真有点道理。红葡萄酒跟白葡萄酒不一样,红葡萄酒连皮酿造,白葡萄酒剥皮造的。葡萄皮里有些抗氧化的成分,有利于保护血管,对抗动脉硬化,但是需要有一定的量,一天至少喝七杯,起码连着喝两个月。这么一些酒灌下去,血管还没软化,肝硬化了,那怎么行呢!你会想到提取葡萄皮、葡萄籽里的有效成分,做药片岂不是好?据说有个美国药厂就研究此事,研究了十几年,几千万美金投进去,并无结论。所以喝红葡萄酒软化血管,尚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动物实验里,红葡萄酒还能够预防糖尿病,连动物的实验都做出来了。但是推算到人,要喝多少红葡萄酒能预防糖尿病呢?一天一公斤,也就是说你如果一天喝一公斤红葡萄酒,我包你不患糖尿病,但我包你患肝硬化。我的看法是:少量饮酒,只是少一点危害罢了。当然逢年过节大家开心,喝点酒,也未尝不可,人也不是那么不经风雨,喝那么一杯就开心开心。所以我的看法很明确,为了身心健康,喝酒限于少量。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判为“西太平洋地区酒精灾害国”。国家对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反应,他说归他说。世界卫生组织并没说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而是说:“即使饮酒对心脏有某些好处,考虑到酒精对肝脏的危害以及与癌症的关系,不建议饮酒。”

红茶醒脑提神,绿茶清热利尿,喝茶是好的,茶叶里面有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而铁是制造红血球的原料,我赞成喝茶,不赞成喝太浓的茶。我赞成多喝水,每天要喝到1500到1700毫升,早中晚各一杯,平时什么时候再加一杯。但是不要喝盐开水,因为我们吃的盐早已超标。

缺少运动,又过度的饮食会导致肥胖,胖的人容易有糖尿病,容易有高血压,容易血脂不正常,我们叫做代谢综合征,就是说一个人的新陈代谢紊乱了。要注意运动,运动使人身手矫健,反应敏捷,还可以避免骨质疏松,预防腰椎病、颈椎病。但是运动也需要一定的量,运动也有处方的,运动的处方是“三五七”:一次运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十分钟,一个星期的七天里至少要有五次这样的运动。运动以后面不改色、心不跳,没用,没有量就没有效。运动以后心跳要快,太快了吃不消,快到什么程度呢?每分钟170减掉你的年龄。比如你今年50岁,运动以后达到一分钟120跳,说明这运动对你来说是适合的;60岁110跳就可以了;若是70岁,100跳就差不多了。

做什么运动都可以,北京有一位洪昭光教授说的,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我要加个注解,走路要昂首挺胸、大步流星的走。不相信你试试看,走30分钟下来包你心跳快一点,包你出点汗,再回去洗个澡睡觉,绝对睡得好。至于什么时候运动,这是常讨论的问题。我告诉你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很多高血压的人的血压的高峰都在早晨,叫做晨峰。早晨6点到10点是一天当中血压最高的时候,所以有高血压的人早晨不适合运动。最适合运动的时间是下午4点到5点,上午10点到11点。上班没时间,下班以后你总该找个时间运动运动,对吧?

特别这里提到的是老年人还要做点对抗运动,就是练一点肌肉。老年人最怕跌跟头,一跌跟头,骨折了都要卧床不起,一旦卧床不起会生肺炎、肉疮、抑郁症,有很多的问题。所以避免跌倒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很多老年人跌倒的原因是肌肉无力,人到60岁以后肌肉迅速减退。所以老年人营养还是需要的。老年人不能减刻意减肥,老年人要吃一些足够的蛋白质的营养。另外就是要练练肌肉,走路昂首挺胸,大步流星,锻炼心肺功能。肌肉,特别是腿部的肌肉、手上的肌肉还得要练练。现在各个小区里都有那种运动器材,就派这用场。

世界卫生组织说,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的、精神上的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躯体上的健康是指功能和结构上的完整,比如没有心脏病、血压不高、肝功能正常。精神层面的健康是心理健康、情绪健康,还包括道德上的健康。不但如此,人还需要跟社会相适应。我们社会发展很快,进步很多,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说法倒是很完整的。

人的健康是三个层面的健康,躯体上的健康,精神层面健康,人跟社会的融洽才健康。人们需要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位置,要需要知道只有我为人人、才会有人人为我。如果你有这些认识,你的情绪就会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些人看不到我们国家的进步,看不到我们的成绩,老是看什么雾霾,什么交通拥挤了,什么房价太贵了,什么贪污分子,这也不对。这些问题都在逐步解决当中。君子应该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也是一种健康。

健康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健康是要自己去争取的。争取健康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于家庭、对社会的应尽之责。人对于自身的健康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念,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该有的素质。不是穿个名牌的衣服、开个宝马的汽车,就是现代生活了,现代生活首先是你有一个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海上讲坛

二胡不是我最初的选择,

我却再也无法和它分开

马晓晖

【导读】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坚持15年以二胡与世界握手,举办对话全球音乐之旅近千余场,被人们誉为国际文化交流大使和丝绸公主,并作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弘扬中国文化,日前来到上海图书馆作讲座,讲述她是怎样与二胡结缘,并分享二胡艺术赏析。

我小时候学琴,大家都说你怎么选二胡,因为觉得这乐器不漂亮。我一直为二胡鸣不平,觉得不能够以貌取人,二胡虽然只有两根弦,它却深刻表达了人文哲理。我对比了全世界很多种乐器,大家一定想不到,二胡是最接近人声的一样乐器,所以很多演奏二胡的都会唱歌,因为老师说你拉二胡的时候你要唱出来,而唱歌的人会说你唱歌的时候要觉得像拉出来的感觉,这个非常有意思。

有人经常说晓晖你演奏二胡起来挺风情万种,像千面女郎,我说错,不是我。二胡是千面人,演奏良宵它就是一种文人气质,演奏河南小曲就是一份幽默和快乐,演奏二泉映月是一份凄美,演奏远东第一首感觉妖娆……我6岁学琴,父母是唐山铁道学院的理工科教授,唐山铁道学院后来南迁到四川改名西南交通大学,我6岁到13岁就在峨眉山脚下生活,如果说有人说我的二胡有一种仙气,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在峨眉山脚下,还有校园里的耳濡目染。我的爷爷是满人,所以我有1/4的格格血统。多元的基因让我适应力比较强,表达不同音乐。

学琴选择,三种乐器里二胡是我最后的选择

为什么学二胡?

我父母特别热爱文艺,家里面就有三件乐器,小提琴、手风琴和二胡。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个画面,爸爸拉手风琴妈妈唱歌,或者爸爸拉二胡妈妈跳舞。我有两个妹妹,她们也蛮有音乐细胞的。

我首先选择的是一把成人小提琴,但是拉了三个星期以后小脖子拉歪掉了,因为方法不对像落枕了一样歪了一个星期,所以和小提琴的缘分就这样过去了,但这三个星期小提琴演奏也许对我未来的二胡有一些帮助。第二个选择我看上了手风琴。爸妈上班时我就把它架在我腿上,好重,我折腾了不到一个月,小腰拉弯掉了。首先我为什么选择小提琴,因为我觉得小提琴造型美,然后我觉得手风琴很有气势,可以演奏一个乐队的感觉,但还是缘分错过,最后很不情愿地捡起了二胡。

爸爸就开始教我拉二胡。前两个星期就拉到空弦,然后接下来再两个星期演奏音阶,三个月左右我就会演奏《北风吹》《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曲子。爸爸觉得教不了我了,帮我找了一个半专业的老师。我不知道我这个基因哪里来的,或许是父母对文艺的热爱把他们的激情传递给了我。

突然觉得二胡不丑了

我学二胡还是曲折的,先找的朱老师教了一段时间觉得我进步挺大,建议找专业老师,愁了父母,都不知到哪里去找。我妈妈看《闪闪的红星》,最后字幕里指挥是北京电影乐团,就顺着这根线去找了,找到当时的指挥叫陈星,然后顺着这根线找到塘沽文工团的一个老师去学琴,后来又找到中央音乐学院那里面一个安如砺老师去学琴。他们先说这个小女孩是这块料,但是路子有点野,需要一个正规的老师,最后推荐来推荐去,推荐到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那儿。他当时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二胡教研室主任,想让他教学琴的人非常多,他都拒之门外。我11岁时,一天晚上突然就说想成为一名二胡演奏家,我觉得闵慧芬老师穿连衣裙拉二胡很漂亮,我突然觉得二胡不丑了。

12岁时我考到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时都录取了及格了,最后三个人当中我还是落选了!父母就说算了,你就继承父母的行业,考大学读研读博,你的成绩也很好。我那时每天比同学早起半小时,为了练琴都晚睡一个小时。结果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碰到了苏章老师,他说这个小孩真的是这块学琴的料,如果有正规的训练她会突飞猛进的。父母说再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一下。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两个星期以后就受不了了,我想和我的二胡一起成长,我早就不嫌弃它了,我们已经成为伙伴了,我决定再考一次。

就这样,我们每个星期从眉山坐火车到成都四个多小时,周末到苏老师那里去学习,当时没有学费,那怎么办?苏老师教我拉琴,我父母辅导苏老师的两个孩子功课,大家互相取长补短,都不收学费。苏老师非常儒雅,人也非常耿直非常高洁,是一个纯粹的二胡教育家。经过他半年的对我的悉心培养,我的二胡突飞猛进。当时一个是秋季招生一个春季招生,相隔之间半年多,我第二次就考是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那天穿着妈妈做的绿色裙子成了3000考生中唯一录取的人

我记得报考民乐的考生有3000多名,但是只录取一名,竞争太激烈,但是我也不管了,我就想试试看,这次不行了我也就心安了。我记得当年是著名的作曲家梁祝的作者之一何占豪老师带队来的,还有民乐系的王有德老师,整个西南的考点就设在四川音乐学院。我记得我45天每天练琴16个小时,小屁股都坐烂了,然后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场。考试时表现得非常好,演奏的就是《听松》和《赛马》。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绿色?当时我就是穿妈妈亲手给我做的一件绿色的衣服,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生机。老师看到我都表扬小姑娘真的很不错。所以录取名单贴出来以后找不到我觉得很奇怪,都及格了,然后到最后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片赞扬声,怎么就杳无音讯?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已经三天睡不了觉了,爸爸不善言谈只皱着眉头觉得很奇怪,他们等不及了,就开始打电话。那时打电话要跑很远的地方,就骑自行车带着我去打电话,他们也不认识谁,只认识何占豪,当时何占豪老师是上音附中的校长,他就打到校长办公室,直接问何占豪老师:“我就想问一下我的女儿马晓晖,到底被录取了还是没有?我们已经是几天睡不着觉了。”何占豪老师回答:“是吗?这个小姑娘不错的,我来查一查怎么回事。”

后来谜底揭穿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在路上掉了。然后第二天他们说再补发一份,两天以后,以挂号信的形式给我发一份录取通知书。我们很开心,准备大家庆祝了,第二天又来来了一封电报:速带着二胡来上海。妈妈就想是不是录取你又后悔了?我收到录取通知时是8月31号,那年的开学时间是10月底,9月1号父母要上课,没有办法请假,他们就托了列车员和另外一位家长。父母把录取通知书和一些零用钱都缝在我的小口袋里面,然后我带着二胡坐了52个小时的硬座火车来到上海追梦。

何占豪老师亲自来接我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也不认识其他人,后来别人说你可真厉害,校长来亲自来接你不说话的,他的一路上跟我说的话,我就是点头和摇头,没有第二个表情。13岁之前我是不说话的。

我点头,我害怕。一出了火车站,哇!大上海!觉得好棒!然后一路上何老师说,晓晖这是上海音乐厅,以后你要在这儿演奏,这是万人体育馆等等,我不说话但我都记在心里。

被破格录取试读一年,一年后全班第一名

上音附中现在是东平路9号,那时候在上海中学,然后就把我带到那里面去说:你准备一下,我带你见一位老师,是民乐系的主任,著名的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王乙教授。王教授说一口苏州话,听我演奏后说有灵气,只要调教调教。其实我来上海先学会的不是上海话,是苏州话,所以我能够演奏评弹。王教授说说要调教一下,是让我来上海代表上音附中的民乐系参加拍摄电影和新生音乐会,这是个大好事,是我作为一个不仅仅是西南圈里面3000个考生录取的两名当中第一名,也代表整个那一年的文革结束以后第一批青少年的学生代表来参加音乐会,我心里很高兴。

你看我又是代表学生,但是又是试读学生,试读期一年,为什么?因为笔试不及格,按理说是不能录取的,但是其他都很好,所以为了我,何占豪老师、丁善德老师、贺禄汀老师等真的很爱才。他们说这个小姑娘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好,笔试不及格是有原因的,她从小没听过钢琴,不知道什么叫减七和弦五,不知道什么叫减七大三和弦。各种各样和弦我不懂,我没有理论知识,但是我有鉴别能力,我耳朵听得懂,但是我不知道音域,这些我没有经过训练,而之前为了提高二胡,我没有找专门的视唱练耳的老师来补这方面的功课,所以掉链子了。他们几次开会以后就决定这个女孩如果不要太可惜了就破格录取,但是试读一年,如果试读一年笔试还不及格就退回去!如果通过就正式录取。

我写了13页的纸,把这封信挂号寄给了父母,写着你们不要担心,不是来退我的,是让我代表当年的民乐新生来参加音乐学院电视演出,我先试读一年,就这样子。一年以后,我的笔试和口试成为全班第一名!

上海追梦暗下决心:二胡因我而美

我来到上海追梦,王乙老师教了我九年,从附中到大学后面都还蛮顺利。在学校的时候我是播音员,因为我普通话讲得比较好,所以在大学也是。附中的时候,很多很有名的都是同班同学,到了大学就开始分系了,民乐系、管弦系、作曲系、声乐系。那时候在大学校园里面,经常人问我:“你是弹钢琴的吗?”我说不是;“你是拉小提琴的?”“演奏大提琴的?”“声乐系的?”“弹竖琴的?”“不是。”;“你是哪个系的?”我说我民乐系的,说的时候好像感觉已经下来一点。“那你是弹古筝?弹琵琶的?”“不是。”“你什么专业?”“二胡。”那个表情真的很可怕,太伤我自尊了。

我心里很生气,但是表面上还是比较有礼有节的,我当时暗自下决心,你们以貌取人好了,二胡很美的。我说二胡真的是表达我们心里最深邃的感情,有色彩有四季的,他们说二胡好悲惨,你拉了运气都会不好的。我当时年轻气盛,说一定要让二胡因为我而变得美丽,这个是很幼稚的想法、很幼稚的说法,但我暗自下决心,要二胡因为我而变得美丽、高贵、明媚,变得阳光,我要让二胡不但充满四季,而且要充满七彩的斑斓,我要让二胡,不仅在上海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有一席之地,在世界更要有一席之地!

曾有很多诱惑,但与二胡难舍难分

其实20岁左右是有很多诱惑的,有很多人让我去拍电影,然后电视台、电台也有机会,因为我是朗诵的票友,我从小的立志是想当译制片演员,我觉得山口百惠她们的声音都好美,我非常喜欢朗诵,觉得语言是很美的。然后有人叫我唱流行歌,说你的女中音唱起流行歌来很好,你可以演电影当主持人,其实我也有过动摇。但是最终是因为什么?还是我对二胡的这份爱,我和二胡已经难舍难分:它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毕业以后,我考到上海民族乐团,从一位演奏员慢慢地成为了二胡声部的首席,最后成为了整个乐队的首席,也成为了一个青年的独奏家,这个过程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有的时候让我主持节目,我其实觉得也挺烦的,因为我普通话讲得比较好,那么主持节目,一天有的时候五场,发高烧四十度,主持节目的,而且费力不讨好,为什么?我又要拉乐队又要拉独奏,同时还要主持在台上像耍猴似的,我拿的演出费是一样的,然后有人还说晓晖爱出风头,我真的心里很不平,我累成这样了,演出费一样,费力不讨好。

现在回忆起来,所有这些,当时的我觉得很痛苦、很委屈、很抱怨的,其实都是财富。因为我有这么多场的演出积累,所以我在舞台上有一份淡定和从容,我和观众之间很有亲和力,我不仅要了解二胡,我要了解其他乐器的历史。而我面对的观众今天是老人,明天是幼儿园,今天是小学,明天是大学,后天是军人,还有是职员,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的语言。这么多年的历练,为我造就了比较好的台风,也使我二胡演奏时在舞台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我以后来用二胡与世界握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文汇网《海上讲坛》)

听讲感悟|

话说东坡先生

特约通讯员

周青瑶

苏轼先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此为阳历纪年)。

是2017年,正值东坡先生诞辰980周年,为此上图特设专题人文课堂之“一蓑烟雨任平生”,邀来几位名家,共同追思故人。说起这几位名家,也是来头不小,有著名学者郑培凯先生,他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的主席;有邵琦先生,他曾是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编辑部主任;有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他是故宫博物院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也是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还有方笑一先生,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这几位先生都是因为爱着一个人而聚到一起的,那个人就是北宋一代文豪,中华文坛巨擎的苏轼先生。

巧的是,我的第一位书法老师也是一位挚爱着东坡居士的先生,那时我正在上小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他说的话:“我喜欢他,喜欢他的一切,他的字、画,诗、词、文,包括“东坡肉”,如果他现在还活着,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一定倾尽所有嫁给他,哪怕是一个小妾,哪怕是一个下人,只要能不时看他一眼,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时我还没有怎么接触到东坡先生的文词,而且年纪尚幼,我实在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爱,后来有幸听到韦力先生的讲座,提到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翁方纲先生也是极其喜爱东坡,甚至每年都会在东坡先生的阴历诞辰(12月19日)邀聚大批文人共同举办“寿苏会”,为东坡先生祝寿,并在会上共同吟作以“东坡生日是今朝”为首句的“寿苏词”。想必我的那位书法老师应该也是每年如此吟诵着“东坡生日是今朝”来追怀苏先生的吧……

唯独我对东坡先生的感觉不同于旁人,我觉得他是近乎不可思议的痴傻,近乎匪夷所思的天真。这样的状态可以用东坡先生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就是“自笑平生为口忙,我被聪明误一生”!

先看“自笑平生为口忙”。

东坡先生的“文”名广流传,他的“食”名也是天下知。不管到了哪里,不管正在做什么事,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东坡先生一直是秉持着“唯有口腹不可辜负”的信念,坚持着,达观着。他有一句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他三次被贬谪的地方,黄州在今天的湖北,他到了那里发明了“东坡肉”,赋得《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又被贬到惠州,在今广东,结果他就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被贬到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古时候那里就是“天涯海角”,蛮荒凄凉之地,是死亡岛,被贬到那里就相当于是死罪了,他靠着太祖的御制“不杀士大夫”才得保命,到了那里他又吃牡蛎,还写信给他的三子:“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意思是说,儿啊!你爹我发现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我怕他们跑海南来跟我抢,我就没得吃了。)

这些字句让我们看到是:坡公豁达至如此!被汴京那里的李定和舒亶之辈看到,可是:此坡尚能如此,再贬!宋朝时候党争一向厉害,这与宋朝开国之君篡得皇位不无关系。又加上坡公始终不愿站队,坚持针砭时局的个性,自然是要被当权派所忌惮和嫉恨的。贬你一次,让你知道厉害,谁知道你却是“塞翁失马”,转祸为福;希望看到你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倒变成了你海阔天空任逍遥了!依坡公的性格,哪怕是皮鞭加身,他大约也会说成是“牛虻蚊蝇为吾瘙痒”。彼时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被抓,扔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结果炼成火眼金睛;被压五指山下,最后却成了斗战胜佛。一层层的磨难越来越重,就是因为你不服。坡公倒是乐观,然其终究不是悟空。在这一点上,坡公不可不谓天真幼稚。明知朝中有小人加害,仍为口腹之欲大张旗鼓,痴否?愚否?

再来看“我被聪明误一生”。

古今多有名士评论坡公,大多溢美其诗词才华。我个人认为其中三位最为中肯。其一是坡公之弟苏辙的评论:“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又有林语堂先生评坡公:“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另有钱穆先生的评语:“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这三段评论讲的是一个意思,说坡公为人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总是能够指出时政的弊端,可总也提不出解决时局的有效方案。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类似乌托邦的理想国,那里人民和乐,那里充满和平。只可惜世外桃源早在东晋时便已“迷而不复得路”了,坡公复可寻否?

读罢坡公一生词,唯余空留一叹息。

似这样经天纬地之人,似这般博古通今之才,岂不知春秋诡诈之术?又或许他知道,但他做不到。“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语出《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坡公时年56岁,垂垂老矣,故云“白首”。《庄子·天地篇》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指机诈权变的心计,“忘机”,则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坡公在《和子由送春》一诗中也说:“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似颇以“忘机”为豪。

如此忘机,如此天真,倒与汉武帝时东方朔、魏晋时候杨德祖类同。文采盖天,治国扫地。旁人不敢言的他来说,诸臣不敢动的肉他来分,终究不免落入滑稽之列。其实苏东坡一直就是一个彻

底的怀疑论者,他不相信儒,也不相信道,更不相信佛。他嘲笑和尚“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更是在他弥留之际,有和尚劝他去极乐世界,他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意思是: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不知道,但为它而用力,并非我所愿。)

儒道佛任我取用,新旧党我皆不信。颇有点“天地不沾边,兀自乐游仙”的感觉。

我学书时曾听闻一则逸事,说一日米芾得皇上赏赐一块宝砚,甚喜,坡公欲借之芾不允。坡公便一口唾入宝砚。芾厌之,遂将宝砚转赠坡公。后来我又听到一则故事,说坡公自儋州大赦返京,路遇米芾,时芾有伤寒,疑与坡染之,不日卒。芾大悲,甚悔,恸之不已。

这一段故事可说是“一沫津唾解恩怨”了。坡公趣矣,纯矣。

沧海桑田不一般,何时改得云豹斑?

不若乘风远游去,来年苏会且为盼!

听讲感悟|

苏轼把词领入“新时代”

特约通讯员

季履平

2017年12月2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代文豪苏东坡”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苏东坡的诗词人生”,由华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主讲。方笑一从苏东坡的经典诗词讲起,分析了苏轼诗词的文学特色和他为中国诗词做出的艺术贡献。

方笑一认为,纵观苏轼(1036-1101)一生创作的27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可以发现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性情各个方面都得以生动地展现。早年诗中既有对即将开始的仕途的美好憧憬,也不乏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唏嘘感叹。后期的诗词融汇佛教、道家的人生智慧,反映了他最终走出精神困境,达到彻悟境界的心路历程。然而,他在词方面的创作和创新,并由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令人印象深刻。

陈廷焯称苏轼词为“此老生平第一绝诣”,就是推崇他在创新宋词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卓绝的独创性。苏轼对词的创新,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有他除旧布新之功。这种全面的创新,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后山诗话》说的“子瞻以诗入词”。凡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但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仍多不同。苏轼一面创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他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长处,或纵横驰骤,穷极变化,或卷舒自如,深婉不迫,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或造的独特的词境。因此,苏轼既以“以诗入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创新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窃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词品

自《花间集》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冶荡之音,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比,自然厥品甚卑。宋时以词为“小道”、“小技”,殆非无故。作词有时还被认为有才无行,有玷令德。苏轼“以诗入词”,就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于是并见乎词。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逸怀浩气的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宋时对晏殊、欧阳修等名公大臣作词,犹多异议,但对苏轼词品,谁也不敢菲薄,最多是说它不甚叶律而已。这是苏轼提高词品所引起的变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北宋后期和南宋的词,也就在苏轼词所建立的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扩大词境

苏轼词不仅格高,而且境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东坡题跋》卷上《跋君谟飞白》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苏轼在深谙事物之理的基础上,对他领悟到的这个创作原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于诗、于文、于词都做到了“无适而不可”。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行踪所至,无不成诗。“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随着其“耳目之所接”,词中展现了他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例如,《江城子》词中,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有“横槊赋诗”的气概。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苏轼把宋词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词中有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以及悲欢离合等矛盾。但苏轼热爱生活,笃于情谊,而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表现了他执着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胸怀和情趣。这首词既富于人情味,又富于人生哲理,丰富和深化了词意词境。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

三、改变词风

苏轼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改变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从力辟柳词开始。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深为自喜。那苏轼词风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历来的评论虽大体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有以为“豪放”者,这种说法最多,始见于绍兴辛未年间(1151)曾慥跋《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有以为“清雄”者,例如王鹏运《半塘遗稿》。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而不废。在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互相排斥,若以刚柔论词,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

四、推进词律

苏轼不善唱曲,因而其词有不入腔处。但苏轼并非不能歌,他曾自歌古《关阳》。苏轼的词不少是协律合腔,传唱不衰的。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不过,由于宋时有些人拘于声乐的传统观念,常谓苏词“多不谐音律”。苏轼作词,“曲子束缚不住”,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时作个别变动。这当然是词律所允许的,但也表明苏轼词以意为主,不拘守词调原有词律句法的特点。同时,苏词中一调多体的现象也较多,这对发展词调,打破词律的僵化和词调的凝固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由于苏轼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由此,形成苏轼词派,把词领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听讲感悟|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李一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举行,这一五年一次的盛会作为一个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发展,吸引了世界的关注。资深媒体人曹景行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等节目主持人、香港《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丰富的媒体经历中他将工作与看世界结合在一起。近日,曹景行作客上图讲座“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报告会”,讲述“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

曹景行讲到,外国媒体对中国的了解是有限的,通过他们的报道来了解十九大也不容易,但这些媒体报道大多提到了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足以表现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震撼。

曹景行这些年行走在世界各地,他用亲眼所见向我们证明。智利的一个港口上,大半个码头停放的货物都是从中国进口来的发电机;秘鲁马丘比丘附近的一个机场上,硕大的华为广告牌竖立着,当地导游都对华为手机称赞不已。除此,中国文化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电视剧很受欢迎;而中国的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世界的一大热点,有人说中国网络文学可以和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奇观。

接着,曹景行还讲到要怎样“看世界”。十九大报告中说到,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判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键的是看能不能处理好中美关系。曹景行指出,现在是冷战以后中美关系发展最好的时候,这次特朗普的访华就是最好的信号,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态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他还用他在美国大选时期的亲眼所见,来分析美国社会的分裂,更加证明了他的观点。曹景行强调,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争取到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现在最有利的是我们中国。

至于如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曹景行认为无需过于担忧。每个国家都碰到很多的麻烦,如英国的脱欧、法国的罢工、德国的移民问题等,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各方面都很不错。

最后,曹景行也提醒听众仍需要有危机意识。在他看来,中国未来将会受到人工智能引导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的会是整个世界。如果未来是依靠创新能力的话,那么以今天的方式决定的经济实力就会被改写。未来的“胜负”将由创造力决定。

本刊特写

听女诗人读诗

郭弯弯黄思捷

秋去冬来,日暖新霜。声声闻诗阙,嘹亮遏行云。在2017年11月18日上图多功能厅,在这寒冷的日子里,一群女子却如火般热烈。她们穿着美丽的衣裳,围着火红的围巾,站在金色的灯光下,如同一缕缕玫瑰,通过朗诵,绽放芳香,释放热情,温暖这寒冷的时节。她们,就是上海市朗诵协会“巾帼玫瑰”女诗人朗诵队,由一群对诗歌拥有浓烈热情的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子组成。

“今天是秋分,一天之中昼夜时间平分。夏天离去,等待入夜之前的黄昏,光线比白天更浓更深,没有无懈可击的永恒。”女诗人杨绣丽的诗朗诵《今天是秋分》,拉开了诗漫金秋——“巾帼玫瑰”上海女诗人朗诵队专场朗诵会的序幕。

“巾帼玫瑰”女诗人朗诵队于去年5月成立。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烨担任队长,特邀著名朗诵艺术家陆澄、刘安古等人担任艺术顾问。首批队员包含近20位女诗人,她们是沪上一道耀眼美丽的文化风景。朗诵队为原创诗歌的可诵性起了积极的推广作用,这对于诗歌文化的跨界融合以及女性朗诵题材作品的积累具有良好的提升意义。

听女诗人读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比起专业的朗诵者,诗人的朗诵表演或许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有技巧性。但诗人可以精准表达自己的创作情感,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诗人朗诵自己作品的独特性所在。而沪上的女诗人,她们的朗诵则更加的细腻,柔情。

朗诵会以“诗漫金秋”为主题,共分《秋之情》《秋之味》《秋之思》《秋之歌》四大篇章,女诗人们朗诵了19篇自己创作的作品。

“秋之情”:秋天是情感的迸发之时。从《今天是秋分》中“秋风把岁月分成两半,你是我永远的亚温带”;到《暖:写给儿子的第三十九首诗》中“那杯上袅袅的热气”;再到最后《秋日,和诗人帕迪经过外白渡桥》中的赠诗“时间锈蚀着钢铁,外白渡桥承受过多少岁月的压力,却依旧这样执着,典雅,永远是默默地奉献”。那是从爱情到亲情,载着对故乡的情思,越过对爱人的凝视,迈向对在上海默默生活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敬意。

“秋之味”:秋天是味道的散发之季。从《秋日怀想》童年钓鱼时“瞬间,浮漂潜入水底,满载悬念的期盼,随之跃起”;到《秋天的校园》“我庆幸,我还在我挚爱的校园”;再到最后《深秋的况味》“深秋的况味,慢、缓”。那是味道的传递,从童年的光影到幼时的鱼竿,从初秋的小路到深秋的校园,在咖啡和奶香中重读秋天的怀念,在女诗人的袍子、风衣和围巾上留下点滴,使生活逐渐散发麦香般温暖气息。

“秋之思”:秋天是思考的发源之地。从《秋天的歌》“秋风啊,我想和你一起唱”;到《2017,这一个秋天》“多少赤子之心,似红枫漫山遍野的燃烧”;再到最后《冬之前》“当一个人归于一个季节,她真的就会变小”。那是从生活中细细理出的思考,从年轻时的狂妄自负到对梦想的追溯,从岁月的馈赠到对爱国之心的歌颂,从与时间的对峙到对自身渺小的不甘,女诗人们的思考之深,之重,如秋天的落叶颜色般绚烂深邃,耐人寻味。

“秋之歌”:秋天是女诗人们歌诵之节。一首《以玫瑰的名义》,从上帝创造夏娃,缪斯洒下灵感;到女孩开始认字上学,拿起话筒朗诵;再到闻着诗香的青春,柴米油盐的婚姻。最后,女诗人们忽然明白,只有诗歌,才是让女人永远保鲜的化妆品;只有朗诵,才是让她们心怀感恩,发出的最温暖的声音。秋之情——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女诗人们对亲情、爱情、友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们歌颂世间最伟大的真情,表达自己对父母、儿女、恋人、朋友以及故乡的热爱,她们在飘香的秋天吟诵柔情。

听着女诗人的朗诵,不禁让我想起初中时期参加诗朗诵,穿着民国的服饰,打扮成大人模样,抑扬顿挫朗诵的样子。我口诵我心,有声语言最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朗诵更能拉进读者与诗句的距离,更能体会到诗人笔下所抒发的情感。

每一个诗人的灵魂都住着诗神。一个多小时的朗诵会在优美的诗歌中悄然流逝。愿“巾帼玫瑰”女诗人朗诵队在未来能创作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也感谢她们为后代作出榜样,指引更多女性去喜爱诗歌,传播诗歌文化,共建美好明天。

嘉宾箴言

讲座主题:怎样教孩子学古典诗词

主讲嘉宾:胡中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时间:2017年11月18日

1、天才不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

2、教学生先教家长,包括老师。

3、与其朦朦胧胧读十三经,不如明明白白读三字经。

4、新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恢复传统文化。

5、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

6、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

(记录:

书院报道

炎黄情中华魂

——让国学伴随孩子成长

孙伟莉

小儿韩昊坤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环境决定了英语几乎是他的母语。虽处异乡,身为炎黄子孙、上海儿女,我们和孩子尽可能多地说上海话;普通话于他而言,就是每天幼儿园会上半小时的一门课程。为了不让他人生缺席真正的华文文化教育,2016年,也就是在他6岁那年,我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带他回到上海开始小学生活。

孩子的华文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得到了进步,但是从小打下的扎实的英语阅读习惯却反而影响了他对华文认字和阅读的兴趣。正在这时,朋友推荐了上海图书馆东方书院——三年的系统国学教学,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如此三年之后,孩子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定将令他受益一生!

2017年8月入学面试前,我们临时“抱佛脚”,好不容易涉险过关,我记得当时对主考官吴敏主任说:“如果是块石头,在这里受了三年国学熏陶,也会成为一块有灵性的石头吧!给他一个机会,我们一定会努力!”然而孩子起初的想法并不与我们同步。妈妈和他说:“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如果开学的这两周老师没有和妈妈说你跟不上,你就是赢得了这一场挑战,有资格为自己做主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第一次走进教室前,他稍显情绪低落与无奈。魏老师经过时,不经意间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班主任甄洁老师走过来,带着他走进课堂,鼓励着他,也安慰了我:放心吧!果然,放学时出来的,昊坤已是脸上挂着笑容、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的男孩了。他说:“魏老师给我们讲故事了,我能跟上。”

从此,昊坤的课外生活中,除了足球、篮球、网球、游泳及Stem等课程之外,又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习《论语》。早上上学的路上,爸爸或妈妈和他一起背诵三章《论语》,下午完成作业后,将当天完成背诵的部分进行默写。默写部分我们对他比较宽松,不会写的字可以看书,不给他太大压力。转眼4个月过去了,昊坤已经可以背诵100多章《论语》了,从最初的硬背到逐渐能够理解着背,背诵速度快了,识字量增加了,也因此逐渐找到了古文学习的乐趣,在学校的中文成绩亦有了很大的进步……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师的教育、孩子的努力及父母的鼓励,这三方面齐心协力是孩子能够顺利成长的基石。特别要感谢东方书院的老师们对于孩子不仅教书,更有理解和关怀,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我们也期待通过在东方书院的学习,儒家思想不仅能够伴随孩子成长,被吸收被传承,将来更能被持续发扬光大,世代延传。

(作者为东方书院2017级国学1班韩昊坤母亲)

书院报道

放飞心灵于历史天空

——《世界文明史》课程进程与展望

徐之凯

光阴荏苒,岁月穿梭,不觉间《世界文明史》课程已过去一半,我作为教学团队一员,也已主持课程半年有余。既往观之,无论课程本身的进展,还是学员们自身的进步,无不令人印象深刻,本人作为参与者,亦是感慨良多。如今学年将尽,新一期课程开放在即,故在此落下寥寥数笔,一舒胸臆,亦为学员师长所钧鉴。

《世界文明史》作为一门面向青少年的世界历史课程,时间跨度穿越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授课范围遍及世界每一处文明起源发展之地。向仍在探索和适应自己人生的青少年,介绍陌生的外部世界,解读相异的他者文明,是这项课程的重中之重,亦是教学讲授的难点所在。这一课程的深度、广度与难度,都注定了我们作为教师,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课本讲授或是文本解读,来机械地传递这些凝聚了人类千万年来的探索与认知的知识,更不能要求尚未形成成熟世界观的学员盲目地服从于我们教师自身的理念和思想,而丧失他们最宝贵的潜能与创造力。为此,我们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孟钟捷教授领头的教学团队,对中学教育中依据教科书的世界史教学,与大学以自我修习为中心的全球史课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旨在以开拓视野、培养兴趣的目的,紧贴“一带一路”理念进行历史地理学综合的课程安排,针对了青少年好奇心强,渴望对外部世界的接触与认识的特点,同时亦顾及青少年学员主体意识相对薄弱,耐心与毅力相对欠缺的特点,根据教员的不同专业特点和特长设计各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教案。这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且各尽所长的教学安排,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员的个性与兴趣,并将其纳入到世界文明的广袤视野中去,能够在课堂上摆脱学龄儿童所处的狭小社会圈子,适应和习惯以人类社会一员的身份看待自己与外部世界。课程从远古文明发源地的一一介绍,步入对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的探讨,如今已进入对北欧、欧洲中世纪及阿拉伯文明的解读,未来还将在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与信息社会等更多更新颖的主题下进行渐进有序的讲授,让参与学员对于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对于人类历史如何从远古莽荒走向我们身边产生切身的感受。

当然,如此规划宏伟而细致入微的教学内容,必须有着全新的教学方法变革的支撑。在课程伊始的远古文明起源阶段,孟钟捷教授采用了跨学科的大综合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科书文本传授,着力于人类文明的地理空间与时间线索的相互关联,使学员形成了以地图、标志性文物等参照物判断和归类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历史地理学素养,支撑了他们对于地域空间的认知与想象力。在本人负责的希腊罗马阶段,通过“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在课程讲授的同时按照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模式锻炼学员的个人能力。通过学员们自主参与“讲故事——表决——讨论——辩论——主张陈述——演讲”的渐进模式,不少精英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脱颖而出,并且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场合一再展露锋芒(如武子馨、刘子涵等同学就希腊罗马史课程所撰写的论文,正是学员们自身积极性与兴趣、视野提升的极佳例证)。而其他学员也在参与过程中磨炼了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较之于课程之初模拟的“斯巴达对雅典开战”粗放式呼声表决,该阶段最终课程上就“希腊与罗马谁更能代表西方文明”这一主题展开的剑拔弩张而有理有据的辩论场景,正是同学们自身能力与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的力证。而不同形式的参与模式,也正模拟了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社会由共和民主进入黑暗中世纪的过程,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欧洲社会与文化的演变过程。将来一年的课程中,这种强调时间空间联系性与连续性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将继续得以贯彻发展,让学员们以第一人称视角介入历史之中,直观而深切地感受历史,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做书本知识的答录机。

在第一个学期的考核中,学员们普遍展现出了深刻的全球地理概况认知,强大的地图与图片解析与自我表达能力,在暑假之后的暑期成果之中,学员们对希罗多德《历史》、色诺芬《远征记》、凯撒《高卢战记》等西方历史经典的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有关《宾虚》《亚历山大》等历史影视作品的解读也是可圈可点、亮点颇多。综合看来,第一期学员已经具备了研读正史作品并进行自我判断和解读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形成、提出并讨论自己的主张。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教育与人生道路将会形成潜移默化的有力影响,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以独立自主的“强大公民”(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身份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制定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理想,并长久不懈地坚持和贯彻下去。

(作者为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当代欧洲史,东方书院《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