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 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

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

尽管24节气中的&"ldquo;立秋&"rdquo;要超前于气候意义上的&"ldquo;秋季始日&"rdquo;(气候学上以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但&"ldquo;立秋&"rdquo;作为夏秋之交标志性的节气,无论对农业生产还是对人体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ldquo;薄衣御寒&"rdquo;的养生法,明确指出&"ldquo;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rdquo;。实践证明,这种主张&"ldquo;秋冻&"rdquo;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气象专家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进行了观测分析,并把&"ldquo;室内外温差&"rdquo;作为一种气候指标,进一步佐证了&"ldquo;春捂秋冻&"rdquo;的科学性。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ldquo;不冷不热&"rdquo;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是下降。只要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这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很有关系。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正值)。这就很容易解释&"ldquo;春捂秋冻&"rdquo;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阴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全国范围看,立秋以后,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ldquo;一场秋雨一场寒&"rdquo;。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ldquo;寒&"rdquo;绸缪,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要正确领会&"ldquo;薄衣御寒&"rdquo;,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ldquo;二八月,乱穿衣&"rdquo;,说的是穿衣感受。但是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ldquo;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rdquo;。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ldquo;薄衣御寒&"rdquo;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这时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养生法则安排饮食起居,一味&"ldquo;秋冻&"rdquo;反而会致病。对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ldquo;薄衣御寒&"rdquo;更应该慎重一点。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