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华热藏区的主体部分,是整个安多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因历史的原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保留着藏民族许多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生活习俗等。其中的山神文化现象,就是原始图腾和崇拜的一个突出例证。综观整个藏族文化典籍,对山神文化现象虽在个别的文献中偶有提及和记载,但却不象宗教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一样,有系统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缺憾。
图为唐古拉神山)
有关山神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早期时代和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吐蕃早期时代苯教的原始信仰中,曾塑造出过许多以不同面貌出现的本尊神、护法神等,这些本尊神、护法神或以人首蛇身、或以牛头马面、或以狮身人首等多种面貌出现,实际上是当时由于人类尚处在幼年时期,对于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猛禽异兽等自然存在的强大,因产生敬畏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幻影,是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朦胧的意识对世界形成过程的猜测和认识,虽然幼稚,却反映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文明的追求精神。这些本尊神、护法神大多在后来的佛苯争斗中逐渐演化为了佛教的护法神或战神,一部分逐渐演变为了传说中的山神、水神等。在这些传说中,著名的山神有念青唐古拉山神、庄拉卡日山神、诺吉卡瓦桑布山神、雅拉香保山神、阿尼玛卿山神、咬卿顿日山神、岗巴拉杰山神、雷拉居保山神、觉沃月甲山神等九大山神。这九座神山分布在整个雪域高原,被认为是开天僻地的九大造化之神,形成了宇宙世界。这些山神中,念青唐古拉曾经是众神山之首,是最厉害的一座。在藏地民间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被描写成一位头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剑、骑一匹白马的白色巨人,他手下有十八位掌管冰雹的神将和三百六十名随从,个个英武强悍,威震八方。这些山神在佛教还未传入藏地之前,个个都是地方神,各管一片区域。后来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一些强势部落通过战争兼并融合了其它部落,领地不断扩大,原来个别在不同部落的山神也被收服了过来,成为地域主体山神的属下。这样,藏地又出现了“四大神山”。它们是东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南方的库拉卡日山神、西方的
诺吉卡瓦桑布山神
、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神。
雅拉香保神山
东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居住在雅砻河谷的雅拉香保山上,他的身躯白如海螺,常以一头大白牦牛显形,吐蕃十亿战神都归他管辖。雅拉香保山神的坐骑是一头白色的神牦牛,如同一座山大小,嘴和鼻孔里不断喷着雪雾。南方的库拉卡日山神是西藏山南境内一座山的化身,被描绘成一位戴着头盔、身披铠甲、手执短矛的神灵,居住在一座用宝石和水晶砌成的宫殿里,坐骑是一匹白马,同时他又被认为是格萨尔的精灵。西方诺吉卡瓦桑布山神住在江孜附近的诺吉卡桑山上,他有一个绿色的身影,手持剑和黑旗。后来。随着藏地版图的扩大和藏文明的向外发展,“新生代”的山神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了古老名宿的地位。现在藏地民间流传的“四大神山”被广泛地认为是西藏的冈·仁保且山、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山。
库拉卡日神山
至今在藏地,还流传着许多的佛苯之争时有关莲花生大师来藏地传法时降魔镇邪的传奇。据说莲花生大师降服的最著名的神灵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神。念青唐古拉山是藏地最大的一座山脉,绵延几千公里,穿越广袤的藏北无人区。在莲花生大师之前,寂护来藏地弘法时,当地神灵降灾作对,念青唐古拉山神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布达拉红山遭遇雷击便是他干的。莲花生大师知道,要想降服藏地的诸多神灵,首先要制服念青唐古拉山神。当莲花生大师一行刚刚到藏地时,念青唐古拉山神就得知了此事,他作法掀塌雪山、掣动闪电、砸下巨雷、降落冰雹,并神变出一条白色巨龙,堵住了大师的去路。大师非常恼怒,用金钢杵插入巨龙,说:“念青唐古拉,你给我听好了,我一定要捉住你,让你做佛教的护法神!”遂在雪山之巅建起坛城,接连三天作法与念青唐古拉大战。大师融化雪峰为洪水,使山顶裸露,露出青黑的颜色,让山神感觉烧灼难耐,继而又发力击碎山上的岩石,压住他,让他受不了,最后跪倒在大师面前。狂风暴雪停了下来,雪山也不再坍塌,雪域高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念青唐古拉山神发誓作了佛法的保护神,继而成为了建有布达拉宫的拉萨红山的保护神,藏地财宝保护神和吐蕃赞普后代的保护神,是莲花生大师身边最忠诚的一位神灵。此后,大师又到雅砻河谷收服了西藏的四大山神之首雅拉香保。离开雅砻河谷,莲花生大师又沿着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前往喜玛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沿途收服了十二丹玛女神和珠峰“长寿五姊妹”,使她们都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
诺吉卡瓦桑布神山
与此相对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汉地亦有一些关于山神的传说,似乎受藏文化的影响颇大。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所提及,比如在《西游记》、《搜神记》等著作和唐传记、宋话本的一些神怪录中就有山神、土地神等的记载。在汉地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华大地的西北蛮荒之地,雄踞着以阿尼玛卿、阿尼盖宁二兄弟为首的七十二路魔王,他们在当地以阿尼玛卿雪山为根据地,为害众生,寇掠边地,曾一度引起周边地区的恐慌不安。阿尼玛卿、阿尼盖宁二兄弟还时常幻化为二位年轻英俊的白衣将军在众生面前显现,因此被众生呼为“大郎”、“二郎”。此事被上天侦知,玉帝便命天庭战神杨戬率梅山七兄弟和十万天兵天将来征七十二魔王。经过数年的征战,历经百余场大战,众魔王被一一收服。大郎见大势已去,便对兄弟二郎说:“我们失败的命运已无法逆转,为不致遭覆灭的结局,我听说在华热有一处水草丰茂、林荫遍布的地方,你率所属部众和部落迁去此地隐居,我留下为你断后,做最后的抵抗。”说完,便率所属部众,在阿尼玛卿雪山顶上与杨戬展开了殊死搏杀,最后受伤遭擒,被押往天庭。玉帝见众魔王虽然战败,却个个法力高超,威猛强悍,杀之甚为可惜,便法外开恩,封众魔王为西北边地的山神,仍由阿尼玛卿统领,为当地的众生造福。而阿尼盖宁从此便率领所属部众隐姓埋名、流落异乡,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最后至华热地方的毛毛山麓定居了下来。在今天阿尼盖宁山北脚下的夏玛地方,有一处叫“二郎池”的海子,据说就是阿尼盖宁与追踪而至的杨戬大战时留下的遗址。因此在夏玛地方,至今流传有这样的一句:“青海有个大郎池,我们夏玛有个二郎池。”
毛毛山
笔者从小就生活在这座神山脚下一条名叫民房沟的小山村里。从有记忆开始,整日望见的除了山还是山,特别是山顶终年积雪、气势巍峨、郁郁苍苍的大神山,宛若一条苍龙,横亘在群峰之上,高耸入云,横空出世,更使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大神山的神秘和无尽的向往。尤其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憾的是,在那个知识特别贫乏的年代,大人们在田间村头、陋室灯下,除了谈论一些野史轶闻、神狐鬼怪之外,便无其它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这些还处在懵里懵懂的娃娃们。每当他们提起大神山时,脸上总是充满着一种庄严、肃穆、虔诚和崇敬甚至恐怖的神情。在民间传闻中,阿尼盖宁被描绘成是一位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手持长矛、座下跨一匹雪青宝马的神灵。因他又常以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的居士形象显形,又被称为盖宁(盖宁:藏语居士的意思),因此在今天的毛毛山周边一带,毛毛山仍旧被人们称为阿尼盖宁山。在此山北坡脚下的西响水沟垴,有一溜十三座小山,被人们称为十三沟峨博,传说是阿尼盖宁的十三房家眷。在离此不远的东响水沟口,有一处美丽富饶的草原,叫峨博滩,滩上有一座大峨博,就是专供人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在此聚集,祭祀阿尼盖年的地方。夏玛寺、祝贡寺、达隆寺、华藏寺等寺院经堂门廊两侧墙壁上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藏式绘画中,就绘有阿尼盖宁的形象。关于阿尼盖宁,在民间尚有这样一则有趣的传闻:
(雷公山)
当年阿尼盖宁被天神二郎收服封为毛毛山山神后,心性大变,喜怒无常,在不高兴或被人诽谤时,就显形出来或降冰雹、或发洪水,以不同的手段为祸百姓;在高兴时,又会以不同方式为当地百姓造福,特别是对外来人,阿尼盖宁更是同情,他会以各种手段让他们定居下来兴旺发达。有一年,秘游至华热的尊者六世达赖为重建石门寺,曾去内蒙古一带募捐。当尊者用募捐来的三百匹骆驼驮着募捐来的资金途经阿尼盖宁山下时,正值夜间。这事被阿尼盖宁得知,在一夜间连降三尽多厚的冰雪,冻死了尊者的三百匹骆驼。尊者非常生气,次日便带了贴身的一名侍从登上了白雪皑皑的阿尼盖宁山顶。在山顶背风处的一小丫豁里,尊得让侍从搭建了一座小帐篷,坐在里面诵经作法。至第三天夜间,侍从听到帐篷里有人开始与尊者高声谈论。侍从心想,帐篷里只有尊者一人,三更半夜,与尊者谈话的又是谁呢?便悄悄溜到帐篷后面掀开一角,偷眼望去,只见在尊者对面的坐垫上,坐着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面如朗月、鼻若悬胆、目光如炬、身材魁伟的巨人。正当侍从感到不解时,那人朝侍从隐身的地方斜眼一瞪,侍从感到那神目中射来的电光霎时让他骨软筋酥,心胆俱裂,一头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次日清晨,日朗风清,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冰雕玉琢、美丽绝伦的阿尼盖宁山顶时,吓得失魂落魄的侍从刚好从梦魇中悠悠地醒转过来,恰巧看到,那巨人正双手合十与尊者道别,倏忽之间便失去了踪影。尊者告诉侍从,他就是山神阿尼盖宁。经此次斗法,阿尼盖宁被尊者的无上智慧和广大神通折服,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位佑护众生、造福一方的神灵,成为毛毛山周围红番五族、东山八族、石门四族等部族敬仰供奉的保护神。时至今日,在毛毛山顶上仍祭有一处峨博,传闻就是当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与阿尼盖宁斗法的遗址。
(干沙峨博)
据有关藏文经文和典籍记载,除阿尼盖宁外,天祝藏区还有阿尼嘎卓、阿尼谢隆岗嘎尔、阿尼扎西、阿尼南加、阿尼万智、阿尼加玛、阿尼昂毛、阿尼幻觉、阿尼道旦等著名的山神。除此之外尚有阿尼华前、阿尼华达、阿尼当智、阿尼有拉、阿尼曼陀、得吉措姆及大通河沿岸的阿尼玛琅岗噶尔、阿尼贡布丹玛、阿尼南盖、阿尼夏当、阿尼却隆、阿尼热贡、阿尼达日参、阿尼秀日则、阿尼曼陀、阿尼嘉尕日、阿尼愣布则、阿尼饶卜藏、阿尼勒日等十三神山。
关于天祝藏区十三战神也就是十三山神的名称和来历在民间众说纷云、讳深莫如,尚无定论,至于所上罗列,只是笔者本人根据在天祝藏区生活的经历、所见所闻,加上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典籍和民间传说得出的一个看法,是否属实,还有待详细考证。较为可信的是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英雄的华热藏区有英勇善战、胆识过人、聪慧绝伦的十三弟兄,他们统率着华热藏区的众多部落,外御强虏,内抚众生,和睦相处,共同在美丽富饶的华热大地上创建着幸福和谐的家园。谁知天无百日睛,人无百日好”,环伺周边的其它强势部落眼热华热秀美的山川、丰茂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便大举进犯,进行抢掠,使华热的众多部族陷入了连片的战火之中。十三兄弟统率部众奋起反击,经过十多年的征战,最终打败了所有入侵的外族,恢复了被强占的土地、草原和牛羊。而十三弟兄也在连年的征战中个个壮烈捐躯,英勇牺牲了。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业和保家护民的壮举,将他们的事迹编成一个个故事传唱,最后演绎为了华热大地上众多部族传说中的十三战神、保护神和山神。此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说古时候今天祝境为霍尔国辖地。有一年,霍尔的黄帐王、白帐王、黑帐王乘岭国雄狮王格萨尔讨伐魔王路赞,拯救二妃香萨不在国内之际,率军偷袭岭国,抢走了格萨尔大王的爱妃珠姆。格萨尔王经十多年征战平定魔国后,接到了身在霍尔的王妃珠姆托仙鹤捎来的求救信,才知王妃被抢,于是便率领十三位天将和像海浪一样翻滚的军旅,攻入霍尔国。经数十次血战,消灭了三帐王,占领了霍尔国。撤离时,留下十三位大将驻守。数年后,青海北部、甘肃西北部的朱固部南侵,企图占领这块牧地,结果被英勇善战的十三位大将击退,这里因此声威大振,被周围部落称为“华热”——英雄的部落。住在南方五百里外的一个九头妖魔听说此事后心中不服,便在次年六月十三趁华热举办赛马会之际,腾云驾雾,扑向人群,残害百姓。十三位大将奋起抵抗,杀了妖魔,他们也因身负重伤而英勇牺牲。正当群众悲痛地为他们举行葬礼时,突然惊天动地地一声巨响,一朵彩云托起十三位大将,瞬即变成了十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成为该地藏族人民十三位崇高的保护神,也就是十三山神。在今天的天祝藏区,还有人这样说,以乌鞘岭为界,岭北的众多山神是当年霍尔有名的阵亡大将的英灵,岭南的众多山神是格萨尔王手下阵亡大将的英灵。因此在岭北至肃南一带,至今还保留有这样一个习俗,不准说唱格萨尔,如果有谁说唱格萨尔,山神就会发怒,降灾当地。
(马牙雪山)
天祝藏区的十三神山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阿尼嘎卓,也就是今天的马牙雪山山神。据民间古老相传,阿尼嘎卓是一位头戴白盔、身穿白甲、外罩白袍、手持银剑、骑一匹神骏无双的白马而法术超群、仁慈宽厚的一位大山神,他还常以一头大白牦牛的形象显形,在西北七十二路山神中有座次。清代著名藏文史书《安多政教史》中说:“有神山照噶尔,住着觉阿白毡者护佑各方,还有嘎卓九尊等许多护佑光明方面的山神,传闻从前雪山里有狮子。”这座神山,据明末清初的大活佛东科·多居嘉措辨认,是西藏杂日山二十四圣地之一。据传神山有三重门,外门有猛虎守护、中门有青龙守护、内门有飞天罗刹女把守。又说此处是格萨尔伏藏(埋藏兵器铠甲)之地。从现在马牙雪山也就阿尼嘎卓神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阿尼嘎卓在历史上应是由前山莫科族、后山莫科族、朵仓族、马且族、石门四族等措哇供奉的一个大山神。
天祝本土的大山神还有历史上由乌鞘岭以北的哈溪四族、南山五族、安远六族等部族信仰供奉的阿尼谢隆岗噶尔。谢隆岗噶尔峰为天祝的大山之王,耸立在县境西北角的卡哇掌(雪掌之首)上,终年积雪,四季不融,汉语称大雪山。阿尼谢隆岗噶尔座下有四大山神:阿尼扎西却隆(西沟主峰)、阿尼昂毛(雷公山)、阿尼南加(磨脐山)、阿尼万智(干沙峨博),有关阿尼谢隆岗噶尔的传闻在民间已失传,只知道其座下的四大山神阿尼昂毛为其右班丞相、阿尼扎西却隆为左班丞相。阿尼南加和阿尼万智为两大护法。四大山神皆有传闻。
(磨齐山)
据说左班丞相阿尼扎西却隆原为萨班在毛藏寺背后一山洞里修行时带的厨师。附近有一妖对萨班恨之入骨,想法算计萨班。萨班劝妖怪从善,妖怪不但不听,还找了一株毒草趁厨师做饭不注意时放进锅里,厨师做熟饭,不见萨班来,就先尝了一口汤,结果中毒身亡。萨班回来后见厨师已死,就知道是妖怪所为,便把那妖怪压到山底,并传给厨师灵魂镇妖法术,封厨师为扎西却隆岗噶尔山神。右班丞相阿尼昂毛(雷公山神)在民间被描绘成是一位黑脸黑须、黑甲黑袍、长相非常威猛、骑一条青龙的山神。但也有传闻说雷公山有三个分别骑灰驴、黄驴、白驴从康地来的外来山神,叫旺恩、旺赛、旺噶尔。雷公山下的安远盆地在很久以前虽说是一块宝地,但每年一到庄稼快成熟时就被阿尼昂毛发威降冰雹打得颗粒不剩,盆地中住有一富户,知道这是由于山神阿尼昂毛不喜所致,便许愿说要在雷公山顶为阿尼昂毛修山神庙,但愿许下后,他却傻了眼,整天愁眉不展。一牧羊娃看到东家整天这样,就问:“主人家,您整天唉声叹气的,是为什么呢?”东家说:“你这个尕娃,我许下愿说要给阿尼昂毛修庙,但山这么高,又没有路,连砖瓦都运不上去,怎么修哩?你说我能不急吗?”放羊娃笑嘻嘻地说:“这有什么难的,主人家,你只要让人用细绳子把砖瓦连在一起,我保证给你运上山顶。”主人家恍然大悟,说:“好尕娃,你真聪明,好好干,长大了我保证给你娶一个漂亮尕媳妇。”于是,放羊娃在每天放羊时,一只羊驮二片砖瓦,不出二月就把修山神庙的砖瓦全部运上了山顶。在今天的雷公山顶,仍留有当年这位财主为阿尼昂毛所修山神庙的遗址。山神庙修成后,阿尼昂毛再也没有用冰雹打过安远盆地的庄稼,因此在民间留下了“雨不打安远”的说法。两大护法中的阿尼南加(磨脐山神)据说是阿尼玛卿的第
1000
个儿子,是一位黄脸黄须、黄甲黄袍、使黄金枪、骑黄骠马、手牵一条青龙的神灵,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脸白须、白马白袍。民间传说,磨脐山是一座金库,其后有七座大山,如同装满了草的大车,人称“七辆草车”。当地各部族认为这七座山是护卫阿尼南加的七个小战神。他们协助阿尼南加巡视四方,保护哈溪地区的众生。奔腾不息的双龙河,就是阿尼南加手牵的那条青龙,是广财龙王派来给阿尼南加的侍卫。相传哈溪地区的各部族要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日祭拜阿尼南加。阿尼万智指现在旦马大水滩西部的干沙峨博,其山顶为青石沙砾,乡民谓之干沙,因山顶建有乡民祭祀山神的峨博,这山便有了汉语干沙峨博的称呼,但虔诚的乡民们却称阿尼万智(意为万事成就之山),尊为佑护自己的神山。据乡民们说,阿尼万智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但心性玩劣、喜凑热闹的山神。大水上寺寺主三世探花佛有次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坐在经堂的廊檐下乘凉,忽然间天空浓云密布,雷声大作,一场暴雨在眨眼间就要降落,侍从们赶紧催探花佛进房,探花佛却像没听见一样,全神贯注,紧盯着浓云密布的天空,不知何故,忽然间哈哈大笑。侍从们忙问:“佛爷,您怎么了?”佛说:“也不知怎么了,阿尼万智手下的几个小山神正要兴风作浪,用暴雨打掉这里的庄稼,阿尼万智不但不阻止,反而来在他们的中间,嘻嘻哈哈地打闹。一不小心,被苯卜子念山神经惊了骑着的青牛,把阿尼万智从牛背上摔下来,栽了个跟头,帽子也跌掉了。正气得吹胡子瞪眼呢,你们看,那不是吗?”随着佛手指的方向,侍从们果然隐隐约约地看到,阿尼万智驾着青牛,一边嘟嘟囔囔地向佛说着什么,一边急速地向山顶隐去。
走进天祝,走进天祝的乡村牧区,你不仅为这里的秀美山川,宽阔草原所折服,无不为乡民们的虔诚、信仰所打动。他们从事着农耕畜牧,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白山黑水间的山山垴垴、沟沟洼洼过着极其简单、纯朴的生活。凡是有信仰的村村落落,几乎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竖有一杆嘛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向世人展示着他们意识中的某种信念,某种信仰,也似乎在向天地倾诉着他们心中的想法、理念和情感。他们或以寺院为中心,或以部族为范围,除信仰敬奉前文所叙述的那些大山神外,每个措哇、每个寺院又都有自己供奉的山神、战神或保护神。如地处大通河流域的马且措哇敬仰祭拜的山神叫阿尼达日参,朵仓措哇的叫阿尼饶卜藏(西大岭),炭山岭、阿沿沟一带的叫阿尼道旦,五台岭叫阿尼卡勒,石门沟垴药水神泉一带的乡民供奉的小圆山叫阿尼有拉桑保,以石门寺为中心的叫阿尼幻觉,以华藏寺为中心的叫阿尼曼陀(南山),火石沟一带有位女山神叫德吉措姆,东大滩大滩口村一带的村民祭拜供奉的叫阿尼坚参,毛藏寺为中心的叫阿尼加玛,大台子的叫阿尼华达,西顶的叫阿尼华前等。山神文化现象在天祝大地上极其普遍,且普遍影响着这里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生活,是一种古老相传、积淀很厚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以阿尼盖宁为例,周边的村民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习俗,不论男女老幼,他们所戴帽子的顶部,总要饰有一撮红缨毛或是红线绳。这种习俗据说就是依照阿尼盖宁头戴的帽子而来。祭拜敬仰阿尼盖宁的主体部族红番五族所居住的地方西大滩在藏语中叫夏玛(红帽子)也是由此。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根据的。据笔者推测,这些山神形象如此地深入民间,深入民心,是与这些部族在历史上的某些大事或某些人物有关。这些大事或者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某个时段曾经影响过部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个人一定是一个部族首领或者是一个在部族中有一定影响、威望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等原因,这些事件和人物虽缺少文本记载,但人们为了纪念,一代一代口头相传,慢慢地就演化为了人们心目中具有一定超能力的神。从这些山神的形象、性格、服饰以及所乘用的坐骑,使用的兵器来看,他们实际上就是人的形象,只是人们赋予了他们无上的智慧、法力等,也是这些地方的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如阿尼昂毛(雷公山),因该山山势雄伟、黑黝黝直插云霄,人们就将他描绘为了黑脸黑须,黑衣黑袍,威烈刚猛的形象;再比如阿尼南加(磨脐山),因该地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所以人们就将他的形象描绘为了黄脸黄须,黄马黄袍,手持金枪的神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山神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神化了的人。只要深入天祝的乡村、民间,就会看到,在某些大山脚下,或是山顶上到处都竖有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祭山神的峨博。除此而外,还会在路途所经过的山丫豁、沟口、河源等处,看到一堆堆用石块垒成的嘛呢石堆,每当人们经过这些石堆时,就会口诵经文,随手捡起一块石子,抛向石堆的高处,据说这也是在祭拜山神。山神文化在天祝大地上无处不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这种民族民间文化已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因此急需搜集、整理,急需有志之士探索研究,以期使这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奇葩能得到绽放。
(以上原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您与联系我们)
分享是一种美德传播是一种力量
喜欢的请您在文章底部点赞!
下方二维码关注(掌上哈溪)
(掌上哈溪)
哈溪人都值得关注的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将努力打造哈溪门户微信公众平台更好的服务大众!
即日起(掌上哈溪)开放便民信息发布!请您编辑好具体详细的宣传文字附上图片发送至微信fyh19860824
后期将努力研发商业广告推送产品发布实现商业线上下对接服务敬请期待!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