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孙玉洁
文/本刊记者孙玉洁刘婷婷高登科特约撰稿/蒙梓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Gatsby》)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对于匠人来说,他们何尝不是凭着一份近乎执念的热情、双手的温度、精湛的技艺,而令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活色生香、美妙绝伦。
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从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到高颜值的“小鲜肉”。本文所描述的“匠人们”尽管年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都不擅或不尚华丽的语言,更习惯钻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踏踏实实、长年累月地从事着一份最朴素的手艺活儿。
所谓的“工匠精神”或许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这些手艺人的手中、眼中、心中,对于我们今天这个选择太多的生活,这份“工匠精神”不也是同样弥足珍贵吗?克林凯尔曾说:“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些从事着最平凡手工活儿的匠人,无疑,是了不起的。
第一篇
蓝白世界
——访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吴灵姝
吴灵姝
蓝印花布又名“药斑布”,是我国传统印染工艺品之一,它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到明代中叶,“药斑布”流行于各地民间。蓝印花布作为流传面最广、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印染品,被制作成被面、包袱布、门帘、蚊帐、肚兜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时,长江下游、大江南北的棉织布成为“家户习为恒业”,松江、南通地区成为长江南北纺织品的集散地,所产的布匹不仅满足生活需要,还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欧洲。为了适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民间艺人大胆吸收了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发展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纹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我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在印染技艺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它将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将单调的蓝白两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将原始棉麻面料拓展到丝绸面料。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吴灵姝。
蓝印花布作品
蓝印花布也如墨分五色
蓝印花布的特点是采用纸板刻花漏浆防染工艺,每幅手工镂刻的花版都是手工刻制而成,尤如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被高度概括和夸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吴灵姝认为,蓝印花布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坯布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摹的自然冰纹。她补充说:“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千变万化。”
蓝印花布的美,至少表现在色彩、工艺、纹样和唯一性等方面。吴灵姝介绍:“蓝印花布的美在于她的色彩之美,如同中国水墨里的‘墨分五色’,通过印染次数的控制,蓝印花布也能达到深浅不一、多种层次的效果,这些蓝色的渐变组合,会给人震撼的感觉;蓝印花布的美在于她的工艺之美,蓝印花布的纹样均由短的点和线段构成面,笔断而意连,工艺上的限制反而成就了她独特的美;蓝印花布的美在于她的纹样之美,蓝印花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蓝印花布的美在于她的唯一之美,印染过程中灰浆开裂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每块蓝印花布的‘DNA’,造就了每块蓝印花布的独一无二。”
手工刮灰
整理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制作流程: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是从挑选优质坯布开始的。一般都选用棉质好的上等白色布料,要求布面平、色质白、质地紧,普通坯布用于染制纯蓝色或制作其他生活用品。蓝印花布所用棉布先要脱脂退浆,即将所选布料裁剪成12.5米/段,放入含碱的水中浸泡,一般加温至50℃以上,浸一天,然后将布料置于清水中浸泡2-3天,待布上的浆料发酵后,反复清洗,退尽余浆,取出晒干待用。
步骤一:替版制作蓝印花布首先需刻制一张纸版,第一张刻制出的花版一般不用,而是当作母版替样后保存起来,之后进行印染需要纸版时,则需要用保存的母版进行替版,替版时先用自制羊毛刷帚(直径约为4-5厘米),一头包扎收紧,扎至2/3的部位,再用刷帚蘸少许颜料把原样替下。
步骤二:刻版依据花版上的纹样,用自制的刻刀将纹样刻出,形成镂空花纸版。
步骤三:上桐油为了使纸版增加使用寿命,刻完纸版后需要反复打磨刻刀口并刷上桐油,使纸版光滑并防水。
步骤四:刮防染浆将刷好桐油阴干的纸版置于白坯布之上,用刀将黄豆粉与石灰粉调制的防染浆刮在纸版上,浆从镂空纸版上漏下形成防染层。
步骤五:染色将刮好防染浆的布置于染缸中印染,一般经过6-8次反复入缸染色、出缸透风氧化,使布料达到所需颜色。
步骤六:刮灰染完色的布料晒干后,用刀刮去防染浆,即显出白色花纹,经洗涤后,布料蓝色部分愈蓝,白色花纹愈清晰。
步骤七:晾晒蓝印花布晾晒场景尤为壮观,晾晒架约为7米高,此为人工挑布晾晒所能达到的极限。由于蓝印花布印染工艺过程中,防染浆会在面料的染色、晾晒过程中皲裂,形成微小细缝,使得染液会渗透其中,待防染浆刮去后,会形成自然的冰裂纹,其丝毫不影响面料的蓝白美感,反而增加了蓝印花布的韵感,使蓝白之色更加协调自然,在白底蓝花的蓝印花布上效果尤为明显。每一块蓝印花布也因不规则形成的冰裂纹拥有了生命。
第二篇
千年宣纸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邢春荣
邢春荣
作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如今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是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唐代始诞生。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其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在写字时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由于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因为在原材料选择和工艺流程上都颇具特色,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留存与发展,不仅对研究中国传统造纸技术是重要的参考,对研究中国书画传统及文人审美心理流变,也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宣纸产生于泾县(今宣城下辖县)小岭,地处黄山余脉,距乌溪三十余公里。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称,“坑”就是山谷。从宋末至民国这漫长的时期,有曹氏一族在此繁衍,他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村村户户世代以造纸为业。
抗战后,宣纸生产逐渐衰落。直到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政府希望恢复宣纸生产,于是北京荣宝斋派人到泾县调研,觉得小岭坑坑都窄,扩大生产须“另起炉灶”。因此第二年,小岭十三坑的曹氏被迁出,全部纳入宣纸联营处。1954年公私合营后,宣纸工人逐步被集中到现在的乌溪,小岭被改造为原料基地。20世纪60年代改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属于国营企业。初期泾县宣纸厂里曹姓师傅占90%以上,此后越来越少,发展到当下只剩二三成。
红星宣纸
“红星纸”的由来
如今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即从前的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为我国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旗下的红星牌宣纸自建国后产生。红星牌宣纸最开始被称为“官纸”,因为在宣纸封刀印记的上部有一个“官”字,这是表示宣纸厂家已经经过官方登记。1949年后统一将宣纸上的标志改为“红星”二字,使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原料组织恢复生产,共开设了五个槽,启用“红星”为封刀口印。
不管称谓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宣纸的制作工艺却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古老繁复的工艺几乎完全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很大;并且宣纸制作需要集体合作的“大阵仗”,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1954年生人的邢春荣19岁进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已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了40余年,他曾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兼宣纸研究所所长,如今已退休。2007年,他成为宣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晒制的宣纸于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所研制的“千禧宣”,在2000年时被作为最大的手工纸登录吉尼斯世界纪录。
红星宣纸
穷尽毕生也学不熟所有技艺
邢春荣介绍:“作为首批国家级宣纸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家可能觉得我应该掌握所有技艺,但宣纸的制作与紫砂壶、雕版印刷不同,我一个传承人不可能造出哪怕一张宣纸。单说‘晒纸’,没有5年,不可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晒纸技工;还有‘捞纸’,我们厂里很多工人可能一直工作到退休,都是在做捞纸这一项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越长,就会对工艺掌握越熟练,产业合作需要每个岗位都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现有工人1300余人,我们每次出去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至少要去四五名师傅才能展示相对完整的宣纸制作过程。我从事这个行业40多年,十几岁时进厂从选原料开始学起,然后晒纸,后来从事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做我们这行,想在有生之年把宣纸制作的工艺都学会做熟,那是不可能的。”
传承全靠言传身教
繁复的制作流程使得宣纸工艺的传承难度更加增大。邢春荣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宣纸传承的途径只有一个——‘言传身教’,每道工序由师傅一边讲一边示范给你看。再就是通过学徒实践,师傅在一旁手把手纠正,用肢体接触让你体会每个动作的轻重、幅度、节奏等。比如捞纸车间,通常是由师傅‘掌帘’、徒弟‘抬帘’,两人配合共同将纸帘斜插入制浆,荡帘幅度深浅都需要徒弟悉心体会。所以每道工序都应有一个传承人才对,所有传承人组在一起,就是一个宣纸厂。”
他又补充道,宣纸传承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后继乏人,年轻人觉得这种手工艺工作枯燥又辛苦,学了一阵子放弃的很多。“当初我刚进厂的时候,‘工人’工作是‘铁饭碗’。到最后跟我同期来的只剩下了两三个,因为实在是太苦了,我在室外选料时手指经常全是血。现在只要愿意做,每道工艺都有师傅带。我们这里现在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往上,基本每个人上手两三年后就可以带徒弟了,希望今后年轻人能更多的加入进来吧。”邢春荣这样呼吁。
古法宣纸制作流程
古法宣纸制作从皮、草料制浆到成纸共十八道大工序、一百多道小工序,分工非常细。每一位入行的学徒都要从宣纸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选料”做起,学习整个“燎草”制作过程。
作为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的制作流程内含108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步骤一:皮料制作工序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
步骤二:草料制作工序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
步骤三:配料皮草料粉碎、配合、筛选、打匀、洗涤、全料;
步骤四:制纸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加猕猴桃藤汁)、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成品。
第三篇
边陲繁花
——记滩头高氏年画
钟建桐
年画之传承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有着声名赫赫的“南桃北柳”,更有四大木版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之说。相较而言,地处湘西的滩头年画只是个后生晚辈,即使在2006年它与桃花坞、杨柳青年画一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滩头年画的声名却远不及其它同类作品。
究其根源,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转折点是北宋时期,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就此年画具备了完善的形制并且走向融合、成熟。最重要的是,本来一项完全民间化的手工艺产品,自此有了文人加入其间开始进行创作、改良;而且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两种文化形态和工艺流程的交织,生发出中国年画的两脉:其一,譬如起源于宋代绣像图稿,以及继承宋元绘画的“南桃北李”,加之位于江南名城和京畿重地,此两派年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都吸引了文人化的参与,由此也发展至今声名显赫。与之相对的,藏于边陲的滩头年画,始终像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尚未外嫁见下市面、便已渐隐于时间的尘埃中。而也因此,滩头年画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几乎是完全重现了中国年画最原生态、本真的形式与内涵——兴发自朴素的民间信仰,由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私人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
《尉迟恭》
盛极一时的滩头年画
入得滩头、已是立秋,钟建桐所执掌的“高氏年画”收拾停当、按部就班,即将步入今年的年画制作流程,依照传统而言,滩头年画每年只做两三个月、中秋过后直至腊月,制作完毕正好赶运过年。
滩头年画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南地尚巫,逢年过节家家遍贴秦叔宝、尉迟恭为门神,祈求来年消灾免难。民国初年是滩头年画的繁盛期,当时全镇年销售量高达七百多万张,居全国年画产地第三位,销售覆盖整个西南、两广,以及东南亚。其时的滩头年画已具备了产业化、规模性,不仅大号林立、拥有垄断资本,散落于几角旮旯的小门小户也可以此养家糊口。如今最享声名的高氏年画,前身老字号“成人发”也传承至此时、自钟建桐爷爷辈始,至2006年传于其母高腊梅之手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之在全国范围内扬名。而其滩头年画行业本身早在上20世纪90年代便已低落;及至当下、整个滩头镇实际上还从事年画制作、量产的也仅余钟建桐接手后的“高氏年画”一家、其作坊每年制作销量约在四五千张到一两万张之间。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
及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滩头年画迎来了巅峰盛况,一小镇足有上百家作坊。其时的主要市场主要是贵州,尤以黔东南苗侗地区的少数民族格外信奉。每至年节前两月,便遥遥赶至滩头订货,赶在腊月前制作完毕、一匝匝滩头年画捆扎停当,再由各家作坊门口的码头装货上船,沿水路销往黔中腹地。遥想当年湘西至黔东南水路货运的纵横发达、宾客迎来送往,滩头年画的贸易交流不可谓不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据高氏年画的创办者,钟海仙、高腊梅夫妇讲述的:“一年过年,贵州山民因为收成不好,年画商哄抬物价没有购买滩头年画,结果当地随即就瘟疫横行。百姓疾呼,商家赶来补顶年画、家家户户挂上后,灾祸竟然就消失了。”其辞太过玄乎,但却亦足见滩头年画在民众心中的分量。
行至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边陲小镇,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浪潮,由此带来的人工成本的俱增,冲击着每一个手工艺行业;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化印刷术的普及,给传统手绘年画以摧毁性的打击。两三元一张的印刷喜羊羊,与恪守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几十上百元一张的秦叔宝、尉迟恭,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实用意义的区别并不大,而价格差距事大,滩头年画由此没落。
《老鼠娶亲》
辅以秘方的滩头年画
应该说,实用性市场的萎缩,是滩头年画产业整体低落的根本性所在。但其所具有的先天性优势、独特的艺术价值,却又在时代的淘叠中,被原封不动、几近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滩头镇昔年号称“纸都”,满山遍被竹林,加之盛产辰州砂、天英石矿,由繁盛的造纸业带动了相关行当,年画、五色纸、香粉纸的产出红极一时。由此造就而成的滩头自成体系的年画生产流程,从造纸、雕版、套色、印刷成品、其间的所有工序、原材料都出自当地、在同一地方完成,此种情况在全国的年画制作中极其少见。
滩头年画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其层次分明、艳丽饱和、持久度堪称同类年画之最。其一在于,滩头自产的土纸会用当地特产天英石粉上粉、打浆,由此年画底纸由黄变白,并且上色持久、立体,细节处纤毫毕现,颜色层次丰富、经久不退。更重要的是,滩头年画的色料完全使用矿物原料,湘西盛产辰州砂,滩头年画中最夺人眼球的是各种红色,此正是源自此。加之辅以各家秘方、譬如高氏年画色彩中施以金粉调配、自成一派,以至于每逢颜料采购完备,仍还须得钟建桐独自调配,至今依旧密不外传。
开脸、点睛,是滩头年画的最大特点所在。年画中的门神,诸如秦叔宝、尉迟恭往往人物造型夸张,重神不重形,头部都大于其他身体比例。而在套印完毕后,须得专人进行头部细节塑造,尤为要把眉眼画得特别醒目,用大刀眉、圆眼珠、络须胡表现武将的威猛、刚毅,从而产生厚重感,此乃正是滩头独有的“掌桌师傅”之手艺。
年画制作中
滩头年画制作流程
步骤一:造纸每年小满前三天,挑开枝不散叶的新竹,浸池发酵、碎碾纸浆,再经抄纸、板压、分纸、烘干、成形,所产正是年画底纸。
步骤二:打浆、刷粉纸坊初造的生纸要再熟制,将滩头特有的天英石打粉磨细制浆,在纸张表面涂层。
步骤三:雕版一套滩头年画图案由线条和色块组成,年画有几种颜色就需几块纯色的雕版,加之一块勾勒框架和细节的线板。雕版先由画工作画,再由雕刻师制作。一般为梨木,取其坚硬耐磨。
步骤四:套印按照黄、绿、蓝、橘、红、黑的色版顺序刷上各自颜色,底纸覆盖于其上,棕刷横纵来回按扫四次。在此操作中,每印刷一张都须仔细观察,略微调整纸张和雕版之间的位置,不可有丝毫的误差。
步骤五:开脸即给年画中人物的脸上进行修描、点睛描须,该步骤要由技艺高超的“掌桌师傅”来完成。
版面编辑:刘婷婷
微信编辑:鹿愚
原创文章版权归《艺术市场》杂志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源。
新刊秀
▲《艺术市场》2016年8月号(上旬刊)
《艺术市场》2016年
月号(中旬刊)
《艺术市场》2016年8月号(下旬刊)
《艺术市场》编辑部
订阅热线:010-8766157587152880
联系电话:010-6429717364297264
投稿邮箱:yishushichang@126.com
艺术市场网:www.yssc2002.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409室
《艺术市场》杂志社
邮编:100013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31
03-07
03-07
04-21
03-07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