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专栏】让美好的瞬间与成长相遇   ——我的班级德育之道 【雪梅专栏】让美好的瞬间与成长相遇   ——我的班级德育之道【雪梅专栏】让美好的瞬间与成长相遇 ——我的班级德育之道

【雪梅专栏】让美好的瞬间与成长相遇 ——我的班级德育之道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似乎是一个永远被挂在嘴边却又总是很难自然落地的话题。外在环境的倾力打造、主题教育活动的多样开展、评价手段的日趋完善……这种种自上而下推行的德育措施,更多的是平添了教育中应付式的忙碌,却难以收到育人修德的实效。于是,很多师者不免发问:为什么越重视德育了,却越发感觉德育的无力呢?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我们究竟该从哪里入手,究竟能够做些什么?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每个孩子,都是一棵这样的树,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潜力和可能。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我认为班级德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日常的班级生活,发现孩子们的潜力,让这些潜力最终内化成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温情的话语,让德育之种美好地萌芽

曾经读过一则小故事:马尔科姆·达尔科夫是一位成功的广告营销专业作家,但他一直都记得24年前,那个改变了他人生的细节——那时候,他极为内向、胆怯、害羞,几乎没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他的中学女教师露丝·布劳奇让他们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后,又要求大家续写故事。他早已不记得当时的分数,但却终生难忘老师留下的评语:“写得不错!”从那时开始,达尔科夫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当年那四个令人鼓舞的字,他肯定不会成为作家。

“写得不错!”这简短的几个字,居然就这样改写了一个学生的命运。细细品咂,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它是一句富有温度的话语,其中包含的肯定和鼓励,悄然间已幻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了成长中的心灵。

真的,每颗心灵,其实都是一粒种子,或许沉睡,或许深埋。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是那位农人,不但要将种子撒播到田里,还要予他们适宜的光照、温润的水分,慢慢催生出希望的种芽。

在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相较于耗时费力又难见成效的德育主题活动,我更愿意用温情而微小的话语轻轻拨动孩子们成长的心弦。面对孩子的努力,一句入心的鼓励就是最大的认可;面对孩子的错误,洞悉缘由的体察就是最触动心灵的温暖;甚至仅仅是“写得不错”这样的短语,就能激励学生的孜孜以求。正所谓“师者一言,润泽心灵”。

周一的傍晚,正轮到我值班,晚上要留在学校里看护住校的孩子们。排队吃饭时,迎面碰到班里一位女生正骂骂咧咧地蹲下身子帮邻班年幼的小同学系鞋带。这个叫平的女生让很多老师都头疼:近三百斤的庞大身形从视觉上就不讨喜,却偏偏还有许多别的问题,比如大嗓门,爱计较,很自私,屡教不改......

骂骂咧咧是这个孩子从入学以来就有的习惯,纠了几年也未见成效,而帮助别人的一幕却并不常见,何不就从这里入手呢?“平,过了个年可见你是长成大姑娘了,居然这么细心的照顾小同学。”胖胖的女生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一脸抱怨:“杨老师,这个小妹妹太顽皮了,还什么事都做不好,真累人!”“可不,幸好有你这个大姐姐照顾她、教她,我真喜欢这么细心的你!”

饭后,所有的学生都主动排好了队,准备回活动室去。平却突然离开队伍,自顾自地又朝餐厅内走去。我刚想喊上一嗓子,却看到孩子直奔餐厅内那张放着我的书和洗漱用品的桌子而去,她先是仔细地把几本书摞整齐抱在怀里,然后又顺手提起了盛放着洗漱用品的袋子。噢,原来孩子是在帮我的忙!等我回过神想伸手去接时她却一直不肯松手,说:“老师,我来帮您拿吧!”越发把东西抱得紧紧。到了活动室,她又一样样地为我摆好,并把其中一本书翻到我折过的那一页。整个晚间活动她也都特别遵守纪律,临睡前还柔柔地对我说:“杨老师,晚安!”

之前的几年,我从来都没有发现这个胖胖的女生是如此可爱,身上居然也有着这么多的闪光点。而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当我没有了往日的呵斥与指责,也没有摆起过于严肃的面孔,只是换了角度,稍稍添了几许淡淡的肯定与赞许,竟能让孩子自觉收敛了往日的张扬,催生着一份改变的发生。

如果说思想是花,那么语言就是蕾,一言虽微小,但若含了情,心灵之种就会在这温润的滋养下慢慢苏醒,美好地萌芽。

耐心的等待,让德育之花美好地绽放

生命的成长是缓慢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在这种缓慢中守望成长,“三分教,七分等”——就像种下一盆花,用智慧浇灌,用爱心静守,等待着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长大,直至枝繁叶茂,直至开出花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守候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几年前,自己也曾是班主任岗位上的一名新兵。那时候的我,凭着年轻的冲劲和满腔的激情,总是天真地以为面对一群有缺陷的孩子,只要看牢了、抓紧了、压住了,就不可能会有带不好的班、教不好的学生。在对孩子们尽乎严苛的高压下,我也确实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无论多棘手的班,被我接手后总是很快变得俨然有序;无论多顽劣的孩子,在我的手下都可以变成“乖宝宝”……甚至很多时候,遭遇到了调皮捣蛋的孩子,科任老师只要提起我的名字,便如同一把神奇的杀手锏,震慑功效立竿见影。我以为,之于孩子的德行教育,我是成功的!

若不是曾经那一场铭心刻骨的意外,也许至今我仍被困在自我修筑的空中阁楼里。

“杨老师,你们班的强在操场上和三班一位同学闹着玩,结果一言不合就给了人家一拳,那位同学鼻子已经流血了……”时空流转中,一个高年级孩子慌里慌张的报告声打破了那个冬日下午的沉寂。那一瞬,我的心比天气更为阴沉,冷着脸“恭候”强的归来。也正是那个下午,在愤怒、斥责、警告的迎面泼洒中,我的班主任威严第一次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强的拳头握了又握,终于狠狠地砸在了课桌上,斑斑血痕溅落中,我不得不对这一直引以为傲的雷厉之道产生了质疑!

“老师,当时我进教室,是想先向您承认自己打人不对的。”时隔许久,再次提起那件事时,强开诚布公地坦言。“我打了对方,是因为他说我爸死了,我爸还在,他只是和我妈妈分开了……”记忆中的片断慢慢拼凑,强踏进教室时那曾欲言又止的神情也渐渐清晰浮现。“老师,您当时为什么不能多点耐心,听一听我的道歉和解释呢?等一等,一切都会完全不一样的”……

“等一等”,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又是一个被我忽略了多么久的问题。听见孩子们的叽叽喳喳,我从没想过要弄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却总是第一时间厉声制止维持表面上的安静;看见孩子们的追跑打闹,我似乎已全然忘记自己的童年在这疯跑疯闹中获得了多少欢乐,只是一味地斥责困缚来追求所谓的纪律严明;面对孩子们犯下的错,我只会揪住错的“果”大作文章,却很少探寻错的“因”源于哪里……于是,在那些年里,有了愤怒的强在教室里不计后果的发泄,有了我教过也爱过的孩子们见我而远之的疏离,更有着本可以温情四溢的师生关系却横亘了缕缕生冷的尴尬。

在后来的教育行旅中,强的话如同一台“警示钟”时时响彻耳畔。面对成长中的修行养德,我做了改变并品尝着收获的快乐:多一些耐心的等待——面对颗颗童心时便少了些呆板刻薄,多了份温暖柔软;多一些温情的等待——面对每个生命时便少了份机械的冰凉,多了些美丽的体恤;多一些理解的等待——沟通的闸门便少了些生涩,多了些顺畅;多一些包容的等待——班级德育便会始终洋溢着和谐而灵动的音弦……

花朵的开放,有先有后;孩子有成长,有快有慢。当我学会了精心护理,学会了耐心等待,我发现即便是教室里的一株“野草”,也都有着开花的可能,或许不是绽放在春天里,而是在冬季季。

入心的呵护,让德育之果美好地挂枝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确实,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无论是知识的讲解、技能的传授,还是灵魂的孕育、人格的培养,都应当是经过教师内心的理解,融入自身的体验,进而深入到学生心灵里去的。

小故事《难忘的八个字》中,主人公生下来就是个兔唇女孩,不但嘴唇畸形,而且鼻子弯曲、牙齿倾斜,说起话来都结结巴巴的。每次跨进校门,都会受到同学讥笑。二年级时,她走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一次“耳语测验”时,伦纳德俯在她耳边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入小女孩的心田,抚慰了这个孩子受伤的、幼小的心灵,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我想,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对心灵的呵护更富有魅力了。“很胖“的伦纳德夫人,正是用自己心灵的温情,呵护着一颗卑微的童心,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能多一些用心,多一些真心,多一些情的流露、爱的抚恤,那么美好的言行举止,就会温暖着每一个生命的底色。

课堂上,当视线扫到龙那里时,我突然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孩子不同于寻常的表现:只见他拿着一只几乎已折叠好的千纸鹤,边修整着造型边用探寻的眼神不时朝我顾盼。记得昨天傍晚,班上有好几个孩子远远地招呼着我:“杨老师,这是给您的礼物!”原来,手工课上,他们刚刚学会折千纸鹤,单纯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这第一份“大礼”与我分享,然后又在我的微笑与肯定中仰起满面阳光蹦跳着离去。

此时此刻,大家都为接下来的活动做着准备工作,按说,在我面前一直都妥妥贴贴的龙断不会心不在焉。孩子今时不同于往日的表现肯定别有深义,边轻踱脚步我边快速思忖着……

“龙,这么漂亮的纸鹤是不是要送给杨老师做礼物呢?”带着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口吻,我很快驻足于孩子身边。“我还没做好呢!”龙闷声闷气地嘟囔着,脸上瞬间飞过一抹微红。心头暗自一喜,别看孩子嘟囔的话不那么动听,但我知道,那已经是他最善意最愉悦的表达了!

在我的班级里,龙无疑是最难掌控的那个孩子。他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劳动课里的好手,愿意的时候,所有的事都能做得非常出色,不喜欢时,就是十头牛都拉不动。很多课任老师都为摸不透他的心思、驾驭不了这头“犟牛”而大感神伤。

孩子拿起纸鹤希望引起我注意的刹那,我已经捕捉到了他的小心思:想把纸鹤送给我,却说不出口。我感动于孩子心中有那么重要的自己一直存在,也感慨着,若是不曾读懂顾盼间无声的话语,被遗漏的目光中又该写着这个不善表达的孩子多少落寞呢?

第二天,我早早就进了教室。“龙,杨老师的礼物呢,我都等不及了!”站在讲台前,顾不上回应大家疑惑的目光,我大声地嚷着。只见龙连忙从课桌内取出那只千纸鹤,小跑着送到我的手上,显然,那礼物业已“恭候”我多时。离开教室时,我分明瞥见龙的脸上掩不住的缕缕笑意……

言语间,我在“索要”着一份礼物,更是在小心呵护着一个特殊孩子稚弱的心灵。这份索要与呵护,源自于我敏锐的洞察,亦源自于我对曾经那些有心或无意的某句话生发出的神奇反应的回望与追溯。

入心的呵护是架展延机,拉长的是我们的感情。一语或许微不足道,但添了灵动,教育中便多了份洞察与体恤之暖,少了些刻板与僵硬之涩!

生态的净化,让德育之根美好地深扎

“怎么样才能把杂草去掉?”郊外的荒草地上,一名哲人向弟子们提问。弟子们不假思索地想出了各种“给力”的主意。有的说,可以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有的说,秋天草就枯黄了,可以一把火烧掉;有的说,撒上石灰,或许就除掉了;还有的说,斩草需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哲人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我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这个时候再到这里相聚!”

第二年,弟子们早早来到这里。他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没能铲除杂草,早就放弃了任务。而老师分到的那块地上,丛生的杂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黄澄澄的庄稼。弟子们恍然大悟——在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

细细思来,我们的校园德育其实不就是那块“哲人的杂草地”吗?草地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到处张贴种种“规定”或“守则”,已经把“不准这样”或“不能那样”奉为育德的不二法则,结果各种法则和禁令却并未能阻止“野草”的丛生。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智慧的哲人给了我的育德之道极大的启示:要引领成长,不应只是明令禁止做什么,而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要净化心灵生态,不应只是想着“除草”,而是先把勤劳、善良、关爱、宽容等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新班接手后,教室里的卫生一直不太理想。这一天,一进教室,就发现了满地狼藉。我佯装视而不见,和学生们问好后说:“同学们,我有件礼物送给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拿出了几幅漂亮的风景画,“你们看,这几幅画漂亮不,把它们挂在教室的墙上怎么样?”学生们立即眉开眼笑,几个高个子的男生主动来帮我把画挂好。然后,我又把准备好的几盆花让学生帮忙搬进了教室,并弯腰把地面的纸屑捡了起来。然后自我陶醉起来:“呆在这样干净美丽的教室里,心情真是好极了!”从那之后,孩子们都是抢在我的前面打扫卫生,教室明显比以前干净多了。

教育是什么?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自然。”是呀,准确地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而人的坏习惯就像杂草,祛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净化生态环境,就是用美好的品行占领成长中的心灵,让德之根深深地扎进土壤中。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做为班级的引领者,养其正,扶其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愿意就这样将繁琐的教育生活分解成许多美好的瞬间,用这些美好占据孩子们的心灵,守望着一棵棵小树的茁壮。

成员简介

杨雪梅,

叙事者团队成员,2018年创立了“荣成雪梅读书写作成长团队”并担任指导老师。自2016年起,踏上了用读写反思教育、成长自我的道路,目前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二百篇。她坚信:当上帝赐给你荒野时,就意味着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版权声明

本文系荣成雪梅读写团队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与作者,链接原文地址。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美文:刘昌乐、郭红娟

美图:李晓园

校对:岳晓艳、卢桂芳、刘兰芳

制作:张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