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900字,预计阅读完需13分钟。
这两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作品要频繁出现在国内观众的眼前了,从今年的
《周日恋曲》
中文版,和原版音乐剧
《猫》
,《艾薇塔》(仅港台演),送审中的
《万世巨星》
,到明年的
《摇滚学校》
,2020年的
《剧院魅影》
,音乐剧迷欢喜过大年——那可是音乐剧传奇大佬韦伯啊。
韦伯,江湖人称韦爵爷、韦小宝,其作品是全球诸多观众,也是不少中国观众的音乐剧启蒙之作。2001年人民大会堂开演的“非凡之作韦伯爵士世界音乐剧盛典”寓意着西方主流音乐剧第一次进入中国,2003年的《猫》是国内第一部引进的西方音乐剧(第二部是《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三度登陆中国缔造票房神话——这阵仗和反响,恐怕也只有韦伯能做到了。
今年的托尼奖,同样将戏剧终生成就奖授予了韦伯,以感谢其为国际戏剧交流及戏剧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回顾大佬70年的人生历程,我只能啧啧称奇,本身就有天赋的他抓住了每一次机遇,打出了一副最好的牌。
韦伯大佬出生于1948年3月22日,伦敦的肯辛顿特的一个双音乐职工家庭,父亲是音乐学家、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母亲是钢琴教师,弟弟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小韦伯的日常无非就是妈妈教弹钢琴,带着全家的爱宠暹罗猫Perseus往瑟洛广场溜一圈,被阿姨奶奶领去剧场看戏,爸爸带他去参观讲解各种历史遗迹什么的。
韦伯父亲和暹罗猫Perseus
青少年韦伯最大的不快乐,是妈妈对天才学生JohnLill过于上心,简直比亲生儿子还要积极培养。这种嫉妒和痛苦也最后被他独自安排的自杀之旅排解了,搜集了一堆药丸准备了结的他在拉文纳姆的教堂呆了两个小时后,静下心来默默回家了。
再说回大佬和音乐剧的不解之缘。小时候就常被带去帕拉斯剧院看儿童剧滑稽戏的韦伯万万没想到有一样东西是能把他最爱的音乐和剧场演出联系起来的。直到1958年,在百老汇反响非凡的
《窈窕淑女》
在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开启了英国首演,奶奶带小韦伯去看了下午场,自此他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发不可收拾,接连看了是
《Gigi》
《西区故事》
迄今他仍认为,父亲给他弹的那首
《南太平洋》
的《迷人之夜》(SomeEnchantedEvening),是他心中最棒的一首音乐剧歌,旋律太抓人了。
对音乐剧的过分迷恋,让韦伯很快定下了人生目标——做一个音乐剧作曲家。除了筹备作品,他也相当有经济头脑,17岁就开始给自己找经纪人了。
他还真找到了一个经纪人。经纪人DesmondElliott还给他带来了一个音乐剧项目:
《像我们这样的人》
(TheLikesofUs)。经纪人还给韦伯拉来了一个作词的搭档——后来也声名大噪的蒂姆·莱斯。同年韦伯考上了牛津大学历史系,还拿了奖学金,不过呆了一个学期他就辍学了——挣扎一番后,他选择了音乐创作,学术研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
《像我们这样的人》因为没找到资助者而黄了。这对搭档不灰心也没好高骛远,1967年他们接了一本地音乐老师的单子,给学校合唱团写歌。老师希望是流行风清唱剧、最好在旧约全书取材。两人选了约瑟夫复仇和原谅的故事,融合了卡利普索、摇滚、乡村音乐等元素,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打造出了
《约瑟夫的神奇彩衣》
。这首歌在学校音乐会表演中一鸣惊人,家长小孩都喜欢,第二次演出时泰晤士报的记者(也是其中一位家长)还写文章夸赞了一番。
两人的下一部作品也延续了宗教元素。蒂姆·莱斯是鲍勃·迪伦粉,电视里听到了他那首《上帝与我们同在》,一句“犹大有上帝在他身边吗”,激发了他们想给犹大写歌的灵感。耶稣犹大都是凡人的
《万世巨星》
可以说概括了当年的一切热点:摇滚乐、性解放、反战,无非都是释放真实的自我。韦伯讨厌无聊沉闷的音乐,所以也会在音乐中辅助剧情,利用节奏和停顿,让音乐有相当戏剧化的表达。这部隐射了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的剧,在音乐中也不乏时代的影子,旋律可见披头士,初版耶稣是照着格瓦拉造型打扮的。
德语版《万世巨星》
吸取了《约瑟夫的神奇彩衣》的成功经验,《万世巨星》先出了一张概念专辑探路,销量过关再做音乐剧。专辑英国销量一般,在美国却大受欢迎。因而1971年《万世巨星》音乐剧的首演,是在百老汇举行的。哦,美国人还把它改编成了电影。小时候被美国音乐剧启蒙的韦伯,却开启西区音乐剧反攻百老汇的新时代。
纵观韦伯巅峰时期的作品,都有一股“我歌我所思”的热烈和真诚,记录着不断变化的心境和时局。
接下来的
《艾薇塔》
也和当年英国的局势有关。从1970年代早期,伦敦乃至全英国人民就一直不得安宁,当时的爱尔兰共和军几乎将伦敦完全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整个英国经济也一直下滑。
1973年,莱斯在一段广播节目讲述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的妻子伊娃·贝隆的故事中得到灵感,携手韦伯创作了《艾薇塔》。贝隆夫人从歌女奋斗到权力顶端,为劳苦民众争取权益却33岁英年早逝的不屈奋斗和悲情结局,相当符合当下民众心境,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概念专辑一出,《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哭一片,好吧,
音乐剧
顺理成章,演出后还斩获不少奖项。至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依然是世界杯期间阿根廷输球后电视台必放的金曲。
电影版《艾薇塔》片段
韦伯从来就不是两耳不闻身外事的出世天才,他相当有版权意识和商业头脑。早在1977年,为了把版权和制作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掌握话语权,19岁的韦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童心未泯地根据托马斯小火车那句“真正好火车头”(ReallyUsefulEngine)为公司取名真正好集团(ReallyUsefulGroup)。
也在此不久,韦伯认识了后来的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并在1980年,邀请卡梅隆一同打造音乐剧《猫》。
韦伯是资深猫奴,而艾略特这本《老负鼠的猫经》也是幼时他最喜欢的床前读物。韦伯在流行风潮中找到了切入点,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借鉴在电视表演的HotGossip舞团,不用那么性感热辣,但可以加入他们的肢体表现和现代舞元素,变得老少皆宜。
舞蹈设计吉莉安·琳恩为这部戏费尽心思,她花费大量时间观察猫的生活习性,结合猫神秘性感、冷漠高傲等特点,结合了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和踢踏舞等特点,才创作出了现今的独特舞蹈。所幸经济繁荣的1980年代是舞者也能唱歌演戏的时代,能歌善舞的人不在少数,选人也不难(要知道莎拉·布莱曼也是HotGossip舞者出身,后来在《猫》中饰演小猫Jimima)。
艾略特遗孀还给了韦伯额外的惊喜,她带来了许多艾略特未出版的作品,其中一首描述魅力猫的悲伤小诗入了韦伯的眼,成了后来《猫》的王牌曲目——《回忆》。
单有几首好曲子,配上冷门诗歌和稀奇古怪的主题,一群人在扮演猫——这部剧没法吸引投资人。演员认为自己在演滑稽戏,整个西区觉得剧组就是一群疯子。老搭档蒂姆·莱斯也因为《猫》歌词都是现成的,没什么施展空间,而离开韦伯去了别的剧组。
还有更惨的,没有剧院愿意演《猫》。直到有一天,韦伯去录制电视台节目《这是你的生活》,看到了充当录影棚的西区的新伦敦剧院,才给《猫》找到了家。
然而问题是,他们没钱租场。剧组成员只能四处找关系筹集资金,韦伯为此不惜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诸多状况让整个剧组都压力山大,排练气氛也高度紧张。更倒霉的是,原定扮演魅力猫的朱迪·丹奇,在彩排期间脚崴了——韦伯和麦金托什几近崩溃,都想放弃演出了,但导演特雷沃·努恩坚持让演出照原计划进行。《艾薇塔》主演伊莲·佩姬临危受命,在演出三天前接下这个重担,使得首演得以顺利进行。
《猫》是韦伯人生的一场豪赌。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认为新奇的造型、多样化的舞蹈和音乐、还有让人沉浸其中的舞美设计和互动环节让《猫》妥妥的是爆款。但当时没人这么认为。首场观众原本是计划围观音乐剧史上最失败之作的。
韦伯和麦金托什赌赢了,观众看完后全部黑转粉,给出了超高评价,使《猫》成为年度现象级音乐剧,人们排着队买票!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掌握场地的话语权,1983年,韦伯(或者说真正好集团)买下了他第一个剧院——皇宫剧院(2012年转手给了Nimax),这也是当年《万世巨星》的演出场地。
《猫》很成功,但评论家眼里,韦伯就是通俗的代名词,做不出严肃的古典作品。而韦伯很快做出了反击。1985年,他制作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的安魂曲,其中莎拉·布莱曼演唱的
《PieJesus》
登顶英国单曲榜。其实,在通俗和古典中畅通无阻、游刃有余,才是韦伯音乐剧成功的关键。
对他有重要意义、献给父亲的《PieJesus》为什么让莎拉·布莱曼演唱呢?除了她无可置疑的唱功,还有个原因就是,莎拉·布莱曼在1984年正式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剧院魅影》
也因她而生。莎拉·布莱曼原本要接下一个搞笑歌剧的邀约,但韦伯看完小说原著后,决定把这个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恐怖传说,变成一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是后来的《歌剧魅影》。莎拉·布莱曼推掉了搞笑歌剧,成了这出史上超级卖座音乐剧的女主角,Christine。
《剧院魅影》糅合了韦伯对生死的思考、布莱曼的爱、剧院的痴迷,横跨流行和古典音乐,成为他作品的集大成者。这部戏旋律优美,过耳难忘,场景服饰道具华丽夺目,更不用说大吊灯突然掉到舞台上的场景是多么惊心动魄,让观众达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这是音乐剧史上的传奇,迄今,《剧院魅影》仍是百老汇和西区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之一。
《剧院魅影》让韦伯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但它的成功无法复制。韦伯除了音乐剧,也忙着真正好集团的管理和其他事务。他创作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歌《生命之友》,1993年完成了二十年前的心愿,把老电影
《日落大道》
改成了音乐剧。这部剧反响不俗,但制作费高昂,最后还是亏了钱。
1998年西区上演的
《微风轻哨》
没有特别热门,火的是他们找当年大热的男孩地带(Boyzone)唱的剧中那首《
NoMatterWhat
》,那是当年英国单曲榜的第一名。
韦伯除了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作曲家”(2001年纽约时报评),也是个成功的商人,从早年他关注票房、关注观众,总能制作出商业成功的作品便知。到现在,真正好集团有戏剧、电影、唱片、杂志等分支,旗下拥有并运营六家剧院,包括韦伯幼年常去的帕拉斯剧院,《猫》首演场地新伦敦剧院(现改名为吉莉安·琳恩剧院,为感谢她的卓越贡献),还有他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剧、看《窈窕淑女》的德鲁里巷
皇家剧院。
他也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音乐剧演出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原版的《猫》、《剧院魅影》,还有中文版《猫》,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进剧院,让更多人爱上了音乐剧。
2002年,韦伯有了新的职业——制作人,打造了一部印度风情的《孟买之梦》。出于推广作品和提携新人的考量,2006年后他还担任了好几部音乐剧选秀节目的评委或嘉宾,为其公司制作的《音乐之声》、《万世巨星》、《约瑟夫的神奇彩衣》选拔合适的演员。2009年他还帮忙写了首歌、去主办国俄罗斯跟普京聊聊人生,全力助英国选手夺得欧洲歌唱大赛冠军。
分身乏术的韦伯无法专心创作,也摸不清现代观众的口味了。步入21世纪,他的大部分新作都反响平平。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剧院魅影》续集《真爱不死》的全球首演前,他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早期(
所幸后面完全康复了
你大佬还是你大佬,熬过2013年反响不佳的
《斯蒂芬·沃德》
后,第三任妻子玛德琳·古登给予灵感的
《摇滚学校》
(2015)宣告了韦伯的强势归来。他的摇滚血性再次苏醒,年近70的他依然可以创作出激情澎湃又好听的歌曲!这个老师带着孩子们组成摇滚乐队的故事,除了宣扬突破束缚、追求梦想,更燃的是,让大人小孩都废除对摇滚的偏见,爱上摇滚,谁说小孩子不可以摇滚呢?
今年70岁的韦伯老当益壮,除了作曲,还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推广青少年音乐教育、翻修剧院上——他在为下一代铺路。教父也要找接班人的嘛。
韦伯之后,年轻一辈谁最有望成为下一个音乐剧界呼风唤雨的作曲大佬呢?目前看来,同样找到时代痛点、极具创新精神、作曲和营销一样有天赋、创造了《身在高地》、《汉密尔顿
》的林-曼努尔·米兰达已经胜券在握了。(或者说,他已经是大佬了?)
《汉密尔顿》啥时来中国?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8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