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虾草堂」
可快速关注我们!
海角鹦鹉&灰头鹦鹉
(学名:CapeParrot&Grey-headedParrot)海角鹦鹉(好望角鹦鹉/开普敦鹦鹉)是十分少见的鹦鹉,在国际间数目也很少,进口的人工繁殖成鸟价位高,是同属的波斯菲勒斯鹦鹉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野外的数量十分危急,恐怕仅剩400余只,盗捕与栖息地破坏使他们的数量严重下降,国内数目少,但近来许多不肖鸟商觊觎其人工繁殖鸟的高价而进口大批野生鸟来贩卖,许多被盗捕的海角鹦鹉由于天性十分敏感,加上压力及恐惧,使得死亡率非常的高,即使有些幸运存活,多数也会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死亡,而且有不少感染了PBFD,所以千万别购买野生海角鹦鹉与灰头鹦鹉,公母性别可由外表判断,母鸟的头顶有橘红色的冠羽,公鸟则无,有2种亚种。(另一种非常相似于海角鹦鹉亚种的种类-灰头鹦鹉,Grey-headedParrot,原本被认为是海角鹦鹉亚种之一,但近来已被确认为是另一个种类,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海角鹦鹉的头部与颈部呈褐黄色,而灰头鹦鹉呈灰色,灰头鹦鹉的嘴部也比海角鹦鹉来的大)。
地理分布:
分布地区广阔且分散,三个主要地区是非洲西部、中南部及南部,在西非包括了甘比亚、塞内加尔南部到迦纳和多哥,中南部则从刚果西南方、扎伊尔东部与南部、乌干达西北部、卢安达及坦尚尼亚中部一直到那米比亚、波札那北部、赞比亚与新巴威,在南非包括川斯弗东北部到角省东部。
饲养摘要:
笼养的海角鹦鹉相当安静,但有部分早晨时可能会较吵杂,刚引进的成鸟一开始很害羞且容易紧张,人工繁殖鸟适应环境的时间不会很长,然而适应后大多变的强壮,野生鸟难以驯服,即使笼养多年依然还是很怕人,再次呼吁这类鸟千万别购买饲养野生鸟,因为可能的PBFD带原可能得让整体鹦鹉市场崩溃或被禁止,这类野生鸟的售价多为一对两三万元,真正人工繁殖鸟的售价正常可多至10万元台币。
繁殖:
海角鹦鹉的繁殖成果在国内外都很少见,它们约于3岁时有繁殖能力,4岁时可以见到繁殖成果,繁殖期时不宜经常打扰,一窝约产3-4颗蛋,孵化期约26-28天,若由亲鸟将幼鸟扶养至断奶,一年可有2胎,幼鸟在9-11周后羽毛长成,有时较晚;由于大部分在国际间买卖鹦鹉的商人与繁殖者多半不清楚或不注重如何分辨区隔海角鹦鹉与灰头鹦鹉导致于杂交、混养等情形发生,对于海角鹦鹉如此稀有的种类繁殖上一定得注重纯正血缘的繁殖才能确保它们族群延续,甚至关系到往后的复育野放等保育行动。
习性:
野外的海角鹦鹉是非洲最稀有的鹦鹉之一,其数量在上世纪严重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栖息受人类严重的破坏,导致其筑巢的树洞大减,使繁殖无法顺利的进行,食物来源也大大地短缩,而使许多海角鹦鹉去吃农作物(尤其是核桃),大量遭农民射杀,盗补贩卖至宠物市场行为猖獗,野生的海角鹦鹉被捕后存活率极低,鹦鹉养殖业中的笼养数量又少,使得数量一直无法提升,野外数量恐怕只剩300-500多只左右,而在其中又有许多感染了PBFD,情况令人担忧;它们依亚种不同栖息在各种高山森林、潮湿林地、草原林地、低地森林等,南非的族群觅食时会成群飞行90公里或更远的距离去寻找食物,平时活动时通常数只到20只左右成群,有时会聚集到50只,但有时也会被发现只有一只单独活动,会与同属的鹦鹉聚集,在津巴布韦,其族群会因食物而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筑巢在6至12公尺高的树洞中,繁殖期因地而异,一窝有2-4颗蛋,族群数量危机年年升高当中。
食性:
喂食上宜多提供蔬果,综合维他命补充剂与营养鸟干粮也可常喂食。
贾丁氏鹦鹉
(学名:Jardine'sParrot)贾丁氏鹦鹉是Poicephalus-波斯菲勒斯鹦鹉中体型仅次于海角鹦鹉的第2大种类,国内人工繁殖的进口鸟不常见,总共有3种亚种—大贾丁氏鹦鹉(Poicephalusgulielmimassaicus)、小贾丁氏或橘冠鹦鹉(Poicephalusgulielmifantiensis)、黑翅贾丁氏鹦鹉(Poicephalusgulielmi),而其中以小贾丁氏(橘冠)鹦鹉比较少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比较高,其特征是头部呈橘黄色而非红色;贾丁氏鹦鹉外表看似亚马逊鹦鹉,手养鸟可成为很不错的宠物鸟,而且比较安静,在同属的鹦鹉中有较佳的学话能力,且比较不会成为只亲近、信任一人的鹦鹉,也不会像亚马逊鹦鹉在繁殖期变的十分有侵略性与攻击性。
地理分布:
分布地分散不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非部份地区,在西非包括赖比瑞亚东部到科特迪瓦及迦纳南部,在非洲中西部从喀麦隆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扎伊尔北部、中非共合国东部到乌干达西南方及卢安达,肯亚、坦尚尼亚北部也有其族群。
饲养摘要:
贾丁氏鹦鹉有不错的体型与外表,市场所见多为野生鸟,其与人工繁殖鸟价差大,它们与大多数的非洲鹦鹉一样是安静的种类,刚饲养时易不安与害羞,适应过程较慢,适应环境后即十分健壮与活泼,啃咬力强劲,若所提供的笼子过小有可能因压力与无聊而有拔羽的行为,性别需经专业鉴定,公成鸟的头部较大较平,眼睛虹膜为锈红色带点深橘色,母成鸟的虹膜则是深褐色带稍许橘色。
繁殖:
一般来说贾丁氏鹦鹉约在5岁左右才开始有繁殖的征兆出现,但也有可能再3、4岁多时就繁殖,无特定的繁殖季节,整年都可能繁殖,但繁殖野生鸟机会相当低,繁殖期间尽量避免经常翻动巢箱,有时会发生蛋无受精或亲鸟杀死雏鸟的情况,可使用30x30x60cm规格的巢箱,一窝约产2-3颗,有时3-4颗,孵化期约需25-27天,公鸟可能有参与孵蛋的工作,约10周后幼鸟羽毛长成,约在第13周时断奶,但羽毛长成及断奶所需的时间有可能更长。
习性:
许多族群栖息在保护区内,包括了喀麦隆的柯鲁国家公园与加纳的比亚国家公园,在肯亚与坦尚尼亚贾丁氏鹦鹉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250m的高山森林中,剩余的族群多栖息在低地雨林中,栖息或觅食时通常在树顶,繁殖期外时,多10只左右一起活动,食物充足时或在栖息的树上时聚集数量则较多,在肯亚的族群每日都会飞行60km的长距离寻觅食物,会与当地非鹦鹉类的鸟类群集,筑巢在离地3-12m高的树洞中,窝卵数约2-4颗蛋,数量因栖地破坏与人为捕捉越来越少。
食性:
贾丁氏鹦鹉的食物有各种种子、水果、花、昆虫、橄栏、棕榈核果等。
红腹鹦鹉
(学名:Red-belliedParrot)红腹鹦鹉是很安静的非洲鹦鹉,有别于其它同属的鹦鹉,它们的性别可由外表轻易地判定(如下图所示),公鸟的腹部为橘色,母鸟则是灰绿色,手养鸟是不错的宠物鸟,红腹鹦鹉也是波斯菲勒斯鹦鹉中说话能力较佳的种类,也比较外向一些,通常公鸟的学话及模仿能力优于母鸟,但一般来说,养鸟业对母鸟的需求较高,因为数量较少。
地理分布:
红腹鹦鹉分布在东非,从坦尚尼亚的东北部、肯亚西部及北部到衣索比亚的东部及南部与索马利亚的西部及北部。
饲养摘要:
手养幼鸟一开始十分容易害怕,但很快的就不怕生,而刚饲养的成鸟容易受惊吓,适应环境速度较慢,适应期间很敏感,成鸟不宜提供过小的传统台式规格笼,足够的活动量可保成鸟健康与活力。
繁殖:
与一般Poicephalus波斯菲勒斯鹦鹉一样,多在3、4岁后开始繁殖,难度并不低,成功繁殖案例少,通常都在冬天开始繁殖,但全年都可能繁殖,建议使用的巢箱较塞内加尔的巢箱大些,约30x30x60cm一次约产4颗卵,常于第2颗蛋生出后才开始孵蛋,孵化期约26-28天,天气温度高低会影响蛋孵化的速度,8-9星期后羽毛长成,12-14周后幼鸟开始会独立行动。习性:红腹鹦鹉多栖息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与干燥的林地,通常活跃于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为寻觅食物有垂直移动的季节性迁徙行为,所以有时会在2000m的高地发现它们的行踪,尤其在6-9月时,通常成对或家族成员3到4只一起活动,不常有大量聚集的情形出现,常到水源地饮水,筑巢在离地2-3m的白蚁穴,或离地10m以上的树洞中,野地繁殖期约在10-7月,通常一窝有1至2颗蛋,并不多产。
食性:
刚进口的成鸟通常较偏食,可能只吃谷物种子饲料,但还是需要提供多样的蔬果等食物,慢慢地改善其饮食习惯。
棕头鹦鹉
(学名:Brown-headedParrot)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波斯菲勒斯)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地理分布:
分布在非洲东南部,从南非东北方的史瓦济兰、祖鲁兰、川斯弗经津巴布韦东南部、莫桑比克、马拉威南部到坦尚尼亚东部及肯亚东南方。
饲养摘要:
笼养的褐头鹦鹉十分安静,刚饲养时非常害羞与紧张,对于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通常适应环境的速度很慢,在适应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若压迫力太大而产生焦虑或压力可能使它们会有拔羽的行为,适应期温度不宜低于20度,喂食上需提供多样性的食物,蔬果尤其重要。
繁殖:
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但有可能更早,大多于冬天开始繁殖,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因为有些褐头鹦鹉对外在干扰非常敏感,若受惊吓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一窝通常产2-3颗蛋,通常在第2颗蛋生下后开始孵蛋的工作,25-27天后孵化,约8周后羽毛长成,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习性:棕头鹦鹉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区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现有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它们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地、近河流等水源地的森林、森林草原与干燥林地中,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近水源区的森林到红树林等海拔1200m以下的低地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喜群居,通常小群约12只左右活动,但觅食时会50只左右一起行动,常和海角鹦鹉(好望角鹦鹉,CapeParrot)结群,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通常筑巢于离地5-10m以上的树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鸟的巢穴,繁殖季依地不同,多在4-10月之间,窝卵数约2-3颗。
形体特征:
体长约22cm(8.5吋)。
食性:
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等。
鲁佩尔氏鹦鹉
(学名:Ruppell'sParrot)相当少见且不普遍的种类,体型外观与其它同属的鹦鹉(Poicephalus)有些类似,生性安静害羞,由于数量很少、价位高且不普及所以相关数据相对的少,它们并无其它的亚种,可由外表体色来分辨成鸟的性别,成熟的母鸟(如下图)在腹部、腰部、背部与尾部有亮眼的蓝色;
公鸟(见下图)则无,这的性征在14月大后会较为明显,与许多鹦鹉的处境一样,栖息地的破坏与不法的捕抓交易使他们的数量日益下降,野外数量可能仅剩9千只左右。
地理分布:
分布在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与那米比亚境内。
饲养摘要:
刚开始饲养时会相当紧张与害羞,对于环境的变动很敏感,但在熟悉环境且有安全感后会显的有活力且活泼,它们是安静的笼养鸟,这是大多数这属的鹦鹉共通的特性,适应期虽较敏感,但熟悉饲主与环境后会十分健壮;它们的喂食、安置、照顾等大多同于一般同属的鹦鹉,混合种子搭坚果为主食,时常喂食蔬果类与其它补充类食物如鸟饼干、蛋黄食物、综合维他命等为佳。
繁殖:
繁殖成果虽不常见,但大部分类似于同属的种类,繁殖期间亲鸟较敏感,尤其是饲主检查巢箱时,一窝产3-5颗蛋,孵化期约26-28天,母鸟通常在第2颗或第3颗蛋生出后才开始孵蛋,雏鸟孵出后约在8至9周大时羽毛长成出巢,在12-13周大时开始会独立活动。
习性:
鲁佩尔氏鹦鹉栖息于干燥水域附近的干燥林地、热带草原与荆棘丛中,特别爱栖息在高树上,繁殖期外时常成对或一群20只左右聚集于水源地旁,食物充足时聚集的数量会更多,繁殖季节约始于2、3月,筑巢于树洞内,会使用啄木鸟的巢穴,通常一对成鸟会持续使用巢穴达两年,下蛋前会花很多时间待在巢内,一窝生2-3颗蛋;其族群数量因栖地大幅遭农耕破坏与盗捕,已经逐年下降很多。
形体特征:
体长22cm(8.5吋)。
食性:
天然食物包括水果、嫩芽、种子、花蜜、花朵、浆果与昆虫等等。
红额鹦鹉
(学名:Red-frontedKakariki)市面上的价格较低,也有一些变种,除了合理的价位,安静与容易繁殖也是它们的优点,可惜容易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幼鸟也有此情形;它们不太怕人,很快的就能信任主人,约有8种亚种,可惜2种已经绝种,市面上已有多种变种-黄化、派落等。
地理分布:
纽西兰的南岛与北岛及周围的一些小岛。
饲养摘要:
红额鹦鹉饲养难度不高,价位合理,并有着安静稳定的性格,是不错的宠物鸟选择,也是成对饲养繁殖的不错鸟种,建议非繁殖期可提供较宽敞的笼舍来供其活动。
繁殖:
繁殖成功率很高,约5个月即有生殖能力,但建议在完全成熟时(约1岁大时)再让它们繁殖,一对成熟的成鸟通常繁殖的欲望很高,全年都可繁殖,一年可生好几窝,一窝可产4-9颗蛋,通常为5颗,孵化期19-20天,羽毛长成约35天,在幼鸟尚未离巢时,母鸟可能继续生第2窝甚至第3窝,不建议连续不停的繁殖,如果发生最好将幼鸟抓出巢手养,以减轻亲鸟的负担。
习性:
它们的鸣叫声听起来很像羊的叫声,在纽西兰,它们的数量已不多,纽西兰周围海岛的数量比纽西兰本岛多,主要栖息在本岛的森林及周围小岛内的开阔灌木丛与草地上,偏好在森林边缘地带与开阔的地区活动,繁殖期外的时间常常成对或一小群在树上或灌木丛中活动,经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觅食,有时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饮水洗浴;繁殖季节主要在10至12月,但全年均可繁殖,筑巢于树洞中,在树木较稀少的纽西兰邻近岛屿的族群在树洞不足的情况下会筑巢在岩石裂缝与地洞内,一窝约产5颗卵;在欧洲移民还未到达纽西兰时,它的数量很多,现在有些亚种的数量只剩数千只甚至数百只,而如今世界上的数量可能超过一万五千只,但常与黄额鹦鹉(Yellow-frontedKakariki)混种,所以有部分不是纯种的红额鹦鹉,并不确定是否为华盛顿公约附录I一级保育种类,有些资料是有注明为一级保育,有些没有。
形体特征:
依亚种不同约26-32cm(10.25-12.5吋)
食性:
日常喂食混合种子喂食与定期蔬果。
大葵花凤头鹦鹉:
又叫大巴丹、中巴丹、大葵花鹦鹉、葵花鹦鹉(拉丁名称:Cacatuagalerita;英文名称:SulphurcrestedCockatoo)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外形特征葵花凤头鹦鹉是美丽优雅的大型凤头鹦鹉,早期走私到台湾的凤头鹦鹉中常能见它们的踪影,由于天性活泼聪明,常被训练至马戏团表演,它们在澳洲当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宠物鸟,在许多农耕区甚至被视为农业害鸟,叫声大而响亮、破坏力强是其缺点。葵花鹦鹉是一种相当长寿的动物,如果喂养的方法得当,它们的寿命一般在40年左右。但是在野外因为有天敌,它们的寿命会比家养条件下短很多。分布范围分布在澳洲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及塔斯马尼亚、袋鼠岛,印尼的东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国王岛、艾鲁岛等,也引进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新西兰即为新西兰及数个岛屿。
生活习性:
葵花凤头鹦鹉通常群居,常常数百只成群,在觅食时会各自分散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觅食,有些会在树上警戒,注意有无危险,有危险的状况时会警告正在觅食的同伴,主要食物有种子、坚果及水果、飞行时常发出沙哑响亮的巨大叫声,有时会到农作物区觅食,造成很严重的农业损失,被视为害鸟,在某些地区的农民被允许可以猎杀破坏农作物的葵花凤头鹦鹉,也有人为了它们的美丽羽毛而猎杀它们。种群现状依亚种不同约44-51cm,包括5属17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葵花鹦鹉包括葵花凤头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鲑色葵花凤头鹦鹉、大白葵花凤头鹦鹉四种。
橘冠凤头鹦鹉
(学名:
Cacatuasulphureacitrinocristata
)是鹦
凤头鹦鹉科的鸟类,是小葵花凤头鹦鹉
的亚种之一。
体长33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雪白漂亮,头顶有黄色冠羽,愤怒时会竖起头冠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小葵花凤头鹦鹉
是最常见的走私之一,共有4种亚种,包括了美丽的橘冠凤头,体大(33厘米)的白色鹦鹉。甚喧闹,具形长的耸立型黄色凤头,
小葵花凤头鹦鹉
是很普遍宠物鸟,生性聪明活泼,饲养它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与时间与其互动,与人类有良好互动的
小葵花凤头鹦鹉
会很友善,它们在野外的数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开始其数量年年骤减,人类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则为栖地的破坏;繁殖成果很常见,性别易于分辨,幼鸟与公鸟一样有着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岁内的幼鸟较难辨别性别,母鸟的虹膜则明显的呈红棕色。
体长:
约33-38cm(13-15吋)
分布:
所有亚种均分布在印尼境内,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许多岛屿上,包括苏拉威希、苏巴、帝汶岛等邻近岛屿,曾经引进到新加坡与香港。
它们有四种亚种:
1.小葵花凤头鹦鹉(LesserSulphur-crestedCockatoo)
2.橘冠凤头鹦鹉(Citron-crestedCockatoo)
3.艾波氏小葵花凤头鹦鹉(Abbott'sLesserSulphur-crestedCockatoo)
4.帝汶凤头鹦鹉(TimorCockatoo)
红额亚马逊
(学名:Red-loredAmazon)红额亚马逊(红帽)是台湾常见的亚马逊鹦鹉之一,价格较便宜,它们约有4种亚种,外表差异小,主要差别在面部黄色、绿色或蓝色羽毛的差别,年纪较小的幼鸟额头上的红色羽毛分布较少,会随着年纪而增加。
地理分布:
北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还有族群分布在巴西境内的亚马逊流域。
饲养摘要:
它们与些高价的亚马逊鹦鹉比起来,价格算是较容易负担的鸟种,由于它们喜爱啃咬东西,饲养它们最好提供新鲜或枯碎的树枝供它们啃咬,刚从国外引进的鸟适应期时温度最好不低于摄氏22度,它们适应期间对环境的变化或改变可能很敏感,一旦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强壮,人工繁殖的红帽比野生鸟体型明显大且健康,幼鸟养起会非常亲人,但也会有亚马逊鹦鹉会任主人的特性,性成熟后有一些会有攻击性的情形发生。
繁殖:
在亚马逊鹦鹉繁殖中它们是常见的种类,成功的繁殖也较多,国内前几年一直在亚马逊鹦鹉的繁殖上乏善可陈,有部分原因应归咎于野生鸟的买卖,价格虽便宜,但是繁殖这些来自野外的可怜鸟儿的确是件难事,合法进口的人工繁殖鸟中红额亚马逊算是繁殖难度比较低的亚马逊鹦鹉,它们约在4月时进入繁殖季,一窝约产2-3颗蛋,有时4颗,孵化期28-30天,羽毛长成8个星期。
习性:
栖息在各种林地,包括热带雨林、红树沼泽区、热带稀树草原、农耕地等海拔1100m以下的地区,成对或成群约100只左右活动,在觅食时数量会聚集更多,筑巢在中空的死树中,繁殖期约在2-6月间;在当地是还算常见的种类,但严重的盗捕情形与栖息地破坏使的它们的数量正在快速地下滑中,但是在国际买卖中依然很热络。
体形特征:
31-36cm(12-14吋)
食性:
食物有无花果、种子、咖啡豆、芒果、棕榈树果实等,通常在树上觅食。
未完待续......
虾草堂--专注做具备专业良知的水族手艺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分享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虾草堂实体店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
东三环十里河桥南雅园国际B座D7a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8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