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石头鱼  MGMT OB 申请 鱼是石头鱼  MGMT OB 申请鱼是石头鱼 MGMT OB 申请

鱼是石头鱼 MGMT OB 申请

MGMTOB申请

感动自己系列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太长不看

灯凳凳凳!接第二篇推送,这次是境外申请总结。因为一直在赶论文所以拖了很久都没写完,感谢诛心ki催我填坑。

这篇文章主要是mark一下境外申请的主要经历,包括港校的recruitmentcamp,以及正式申请的院校定位、文书材料、面试准备等等。我的鸡麦备考经验并不丰富,很多都是初次尝试碰巧有效,所以先不说嘞。

港校camp

港校的recruitmentcamp类似于国内的保研夏令营,但时间来得更早一些。去年有hku和cuhk两所学校举办了camp,今年本来应该都还会有,但疫情原因不知道会不会有变数。

大概是在去年2月底,我还在刚开始准备保研申请的发懵状态,就突然在保研公众号上面看到了HKUcamp的信息,眼前一亮。之前我从未在任何地方听说过这种活动,所以觉得很惊喜,决定去报名试一试。当时并不知道这个营是宣传性质还是招募性质,是否真的会发offer,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入营。但是想了一下,报名这个camp基本上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开始准备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也是非常明智的,一方面是能逼迫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梳理我的个人经历、写出申请材料,另一方面是幸运入营之后,就能窥探一下外面的学术项目是什么情况,也为我后面权衡保研和出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camp申请-

HKU的camp是2月底-3月初报名,五一假期开营;CU的camp则是在3-4月份报名,端午节假期开营。需要提交的材料都差不多:成绩单、ps、语言考试成绩(如有)、其他附加材料。HKU还需要填写一份简单的问卷,提供一些个人信息。

当时拖延症的我第一次写ps,憋了很久才弄出来一份初稿,再根据字数要求修改。修改的过程比较慢,结果我一直弄到DDL的最后一刻才完成所有报名的步骤。交完报名信息之后,我大大松了一口气,感叹真是太不容易了。但那个时候没有想到,其实那只是整个学期的常态……

两个学校审核材料的效率都挺高的,而且可能是因为营的规模不大,所以在信息传递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对参营学生都很好。入营邮件里面,学校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材料,里面详细说明了camp的日程、考核方式、住宿、交通、WiFi设施、camp期间的天气预报,以及台风暴雨的应急预案。后面hku小秘还专门发邮件跟我们说有聚餐是吃海鲜,问我们是否海鲜过敏,感觉很贴心了。

-camp具体安排-

Camp的日程活动非常紧凑也非常丰富。一般第一天会包括入住、开营典礼、破冰仪式和聚餐;后续的第二或第三天会安排PhD项目介绍、校园参观、各专业自己的考核和交流活动;最后是结营仪式。港校的camp都很大方,包住宿,交通费用可报销,还带我们去发哥老家的岛上吃海鲜5555555(饿了)。

短短的几天camp里面其实包括了很多娱乐活动。

现在回想起来,两个营都带我们去学校外面玩也是有好处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hk可能还是个非常陌生的地方,而读博又需要很多年,这就意味着最好尽可能地了解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在这里生活五年或者更久。

开营/破冰/项目介绍

这些环节里面,主要是对学校学院、招生老师、项目情况以及营友进行了解。在两个camp里面,学院都算是比较重视,可能会见到院长、老师、毕业生、在读PhD等等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到比较全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阵容可能会因申请的area而异,我所在的management就没怎么见到招生老师,在茶歇的时候大家经常一起发懵,日常疑惑“我们area的老师没来吗”。

项目情况

介绍得很清楚,有Q&A环节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举hku的例子,例如研究中心、数据库、发表情况、毕业生去向、奖学金、录取要求等。Q&A的时候大家追问了语言成绩到底要考到多少分(因为学校官网上的规定分数并不是很高),老师透露了实际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比官网上的最低标准要高挺多的。我鼓起勇气问了录取筛选时对本科生和硕士生会不会有区别对待,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后面申请过程中感觉好像确实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但不同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

营友情况

,我申请的是managementarea,hkucamp的八个人=6研+1清华本+瑟瑟发抖的我,cuhkcamp的九个人=7研+2本,本科申请人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其他area的情况并不清楚,但我明显感觉到不同area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在camp的营友大部分都会在fall申请季里面相见,也会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互相鼓励一起上岸,稳赚不亏。但如果不能入营也不意味着申请季就没有希望。其中一个camp的筛选标准比较严格,据院长说是按照港府奖学金的标准筛选入营名单的,所以没有入营并不意味着没有达到录取考虑的范围。

再说说

分专业活动

。两个营都安排了我们分area和老师、毕业生、在读学生的交流时间,确确实实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大家问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包括PhD的careerpath、面试要求、最新的研究动态,等等。当时我还对学术项目到底是什么样一无所知,处于一个吸收知识的海绵状态,所以就静静地听着大家提问,默默地记笔记。其中一个营的老师还给我们做了两个细分方向的lecture,讲了很多inspiring的知识和经验。

最后是

考核方式和结果

。一次的考核方式是individualinterview+5-10minutepreonaresearchproposal,个人面试就是基本的自我介绍+简历面,还聊了一下怎么看待996。Pre则是在教室里,像seminar一样每个人轮流介绍自己的proposal,然后任何人都会提问,老师会给出自己的意见。整个氛围其实比较轻松,虽然在自己pre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但小伙伴们给出的问题也更多是纯粹的学术讨论,get到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回去见到舍友才知道,她们专业的考核氛围非常轻松,而另一个专业的人都很严肃紧张,所以不同专业的考核都因老师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最后8个人发了2个conoffer(各细分方向*1),给其中一些人发了invitationtoapplyinFall。另一次的考核有点像群面,但是其实是大家一起和老师聊天,结束后没有发offer。

-camp后续-

据我个人经验以及和其他伙伴的后续交流情况,在camp结束之后可以和心仪的老师保持联系,如果确实很感兴趣可以问一问有没有RA机会。在camp里面我认识了一个非常非常nice的老师,在后面申请的过程中也给到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真·无私!)。总而言之,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帮助我积累了很多信息渠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志同道合的未来co-authors。

正式申请

境外申请的准备是从7月中旬保研结束之后马上开始的,大概的时间轴是:7-8月抱佛脚冲击了一次鸡麦(在国外交换时已经考了雅思),9-11月准备各种材料、投递网申,12月-2月面试做决定。

-信息渠道-

官网:多仔细看看绝对没坏处

老师/师兄师姐:多问问绝对没坏处

论坛:Chasedream(主申商科的论坛,包括gt考试交流),gradcafe(看offer/reject发放情况,个人感觉美国的信息多一些)

中介:看个人情况决定是否找中介。我和一两个中介有过联系,后来觉得中介可能不会比自己更了解这个项目和方向,所以只找了文书服务,其他的信息通过上述渠道来收集。

-院校定位-

院校定位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阶段。我在选择申请哪些学校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没有什么底,并不知道自己最后能去到哪里读书,还认真考虑了gap的可行性。总体而言我的定位过程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步,圈定了申请的主要区域,然后到这些区域各个学校的官网收集信息

,包括开设什么类型的学术项目,申请有什么要求,等等。和之前一样,我做了一个excel,把这些信息都copy进去,方便之后查找。在我搜集到的信息里(对于我申请的专业),香港一般有Mphil/PhD项目,欧洲有MRes/MPhil/PhD项目,新加坡和美国基本上都是PhD项目(美国应该有一些学硕,不是很了解)。这些项目的区别需要认真阅读官网介绍,自行判断,也可以到CD等论坛上和大家交流。

第二步,初步筛选可以报名的项目。

主要是看申请要求、项目排名,等等。如果觉得自己并不能达到申请的要求,那么就排除掉这个项目。可能的情况有,学校只收托福而我只有雅思、学校历年招收的学生原背景都比自己强很多,等等。

如果要判断项目好不好,有几种方法参考:

①UTDrankings

②问老师、师兄师姐、论坛网友

③邮件找在读PhD学生咨询

④到学校官网查看placemen&发表

这几种方法都是在申请过程中了解到的,我并没有全部尝试过。在申请过程中感觉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要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信息,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

第三步

,把这些项目收集好之后,大概把它们分出几个档次

——“冲刺校/彩票校”“把握校”“保底校”,或者“梦校”“很想去的”“都行”等分类都可……自己开心就好。一个是参考项目好不好,另一个是参考老师的研究兴趣是否契合。如果对某个老师有很大的兴趣,也可以提前邮件“套磁”,联系一下。是否套磁,套磁成功会不会影响后面的筛选过程,都要视申请的学校而异。我自己当时只尝试套了梦校的一个老师,他很快就回复了,觉得我的profilenotstrongenough,当时还挺受打击的。但是后来我照常申请,也进入了面试shortlist。划重点,如果真的很想去某个项目的话,试试就试试!

-文书材料-

文书材料多且杂,个人建议设立excel和文件夹,把文件都区分开来。在申请学术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大同小异,都能在官网上搜到,这里就简单列举一下。

①个人陈述personalstatement

②研究计划researchproposal

③语言成绩:雅/托,GMAT/GRE(有的项目有特定语言要求;有的需要寄送成绩单)

④推荐信referenceletters*2-3

⑤简历resume/CV

⑥发表文章(如有)publications

⑦成绩单、排名证明、在读证明等degree

⑧个人信息passport,photograph

的要求就是已经听到耳朵起茧子的“tellyourstory”,把你的经历串联起来,告诉招生官你为什么报名这所学校/这个项目/做学术/做xx岗位的工作,等等。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要认真写好还是要花不少时间的。

是申请学术项目时可以提交的材料,一些学校是强制要求提交的,各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印象里有5kwords也有7k-8kwords)。我自己当时是结合了大创的内容写了一份和研究兴趣相关的rp,花的时间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学校有很多突发事情要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写东西的时候需要一大段完整的时间,所以后来rp拖了我申请进度的后腿,其他的文件都弄好了,就是没写完rp提交不了。

语言成绩

对于申请境外PhD还是比较重要的,毕竟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用英语上课写作发文章。我在面试的过程大概被问了两三次关于英语成绩的问题,一次是老师点评了一下鸡麦CR,另一次是吐槽我的鸡麦作文分数,问我觉不觉得会影响以后的上课写作blablabla。个人建议,在申请的时候可以留意学校项目官网,看看是否有给出每年录取学生的平均语言成绩or项目最低申请成绩,然后尽早做好规划刷出满意的成绩,为其他材料的准备腾出时间。

推荐信

的作用不能说有个绝对的大小,感觉取决于本身bg和材料。有强推牛推当然是好事,没有的话建议选择和自己较为熟悉的老师。我自己是找了导师以及两位任课老师,不好说推荐信强不强,但算是有一些connection。

文章发表

的话,个人觉得尤其对本科生来说是非必要条件,但有发表肯定是好事。CD论坛上有人发表了投票,投票的人里面大部分在申请的时候都没有发表,少数和老师一起发表,少数是自己发表。如果单纯为了“发表”这个状态去发的话,可能不一定能发到好的期刊,听说也有可能会让老师觉得你缺乏高追求什么刊都发。总之在这一部分,因为各种意见很多,我自己也没有相关经验,所以也不能给到很好的建议。

总体来说,文书材料的作用是从各个方面展现你自己,让招生老师认为你有能力也有意愿开展学术研究。当然,在写文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去寻求中介机构、文书机构等的帮助(表白我的文书机构!有兴趣可以找我推),他们会帮助你改善很多语言上的问题,或者从申请成功者的角度来审视你和项目的契合度。

后面去

填写网申系统、寄送纸质材料

(港新少数学校需要)时记得整理好材料,兼顾清晰与美观。同时建议记录每个学校的各种账号、申请号、申请系统等,方便常常回看。也要持续check邮箱,因为小秘会提醒你是否有材料缺失(比如语言成绩还没送达),面试邀请也会通过邮件发送。

-申请考核-

申请的考核大部分都是skype面试,只有一所港校有笔试。一个学校的面试次数大概在1-3次,包括和coordinator聊、和committee老师/和你研究兴趣fit的老师聊,等等。我最后去的学校一共是面了3次,前后跨度足足有两三个月。所以一定要给足耐心,遇到焦虑的情况及时想办法排解。

面试的内容大同小异,我简单归纳了一下。论坛里面也有一些面经可以去参考。

1.self-introduction&researchinterest

2.researchexperience

-介绍自己的某个project

-对统计软件/研究方法的掌握

-喜欢的论文or理论

3.motivation

-为什么想读PhD?

-为什么想来我们项目/学校/国家地区?

-有没有心仪的导师?

4.careerplan:毕业之后想去什么地区做什么(做学术or去业界)

5.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

个人觉得,在面试之前可以对每个项目的情况再做一次仔细的梳理,并且根据项目选择一些比较适合问的问题。面试是一个双向了解、双向选择的过程,你的问题也侧面证明你对项目的真实兴趣。面试之前可以多调试几次skype,自己或找别人帮忙mock。我在第一次面试没有完全准备好,而且非常紧张,后面也被默拒了。但是到了后面,每次聊的内容都差不多,我就完全麻木了,说话也比较自如,所以感觉表现会慢慢变好。

-最终的项目选择-

如果有不止一个offer,或者收到一个截止日期比较的offer的话,需要考虑项目选择的问题。这个其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得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timeline都不同,可能会出现你在等另一个offer,但已有的offer一直催你的现象。美国的学校offerddl普遍比港新学校要晚,所以如果同时申了这几个地区,又比较想去美国的,可能要多注意。

具体的项目选择是一个非常personal的事情,也是充满紧张刺激的过程。在等offer的时候,可以找其他申请的小伙伴互通一下信息,也可以拿offer主动邮件联系别的项目问结果,还可以去联系PhD学生了解项目情况,等等。我自己是列了一个表格,针对多个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又和家里讨论了很久,最终才做好了决定。指标包括:项目学制、可能跟的导师、培训体系、课程设置、funding、placement。

同时也分享一下一位老师在交流时给我的建议(大概翻译的)。“我认为你在选择PhD项目的时候可以考虑几个指标:①研究兴趣契合度,和潜在导师是否合得来;②未来几年是否会有stablefunding;③项目的课程设置,或者你感兴趣的课程其他院系是否开放;④往年的placement数据。

碎碎念

大概能够分享的就是这么多了。整个过程走过来,自己在收集信息、做决策、自我挖掘方面都有了很多进步。

断断续续和一些师弟师妹们聊过,觉得对于自己的bg有很多怀疑是正常的。

我觉得我的申请结果就有比较多的运气成分,科研经历相对弱,大部分是靠标化顶起来的(海,四声),唯一能强调的就是做研究的兴趣和决心,以及语言能力足以让我顺利完成课业写出paper,之类的。CD论坛上能看到很多大神,甚至还有高中就想准备申博的大佬,日常觉得自己是个outlier。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被老师选中了,说明还是有一些特别的地方的(开始做梦)。而且每年的申请人pool可能有很大波动,说不定我们就成为了“平平无奇的好运小公主”(by某新儿zi)。

最后的最后,希望能够顺利开学(祈祷&笔芯)。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终于能开赞赏了2333

鱼是石头鱼

今天看文献了吗?

•END•

排版/stone

图片/stone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