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赋词藻,寻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因,品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陕西历史博物馆高校讲解中心微信公众号全新栏目——
,让我们一起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乐天鹦鹉
―刘禹锡
养来鹦鹉觜初红,宜在朱楼绣户中。
频学唤人缘性慧,偏能识主为情通。
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
谁遣聪明好颜色,事须安置入深笼。
诗文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诗文赏析
刚刚开始养的鹦鹉嘴巴还是鲜艳的红色,将它安置在房间里。几次就学会了如何叫人,非常有灵性,特别是能认出自己的主人,一人一鸟感情相通。终日被囚禁在笼子里,它垂着眼眸,一直睡觉,醒来的时候就扇扇翅膀,表示它希望能吹吹外面的风。这天生的聪慧和美丽的外表,又为什么要把它安置在樊笼里,而不让他自由呢。
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鹦鹉的俏丽可爱的外貌,同时也交代了诗人将它关养在自己卧室的笼子中。这句诗写出了
诗人在还未被贬时在朝政上的地位,说明诗人的仕途之路尚且顺利
第三四句,诗人着重
描写了鹦鹉的乖巧伶俐和聪慧机敏
,能够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句诗也表现出
诗人对自己满腹才华的肯定,认为自己是能够体察君主心意的人
接着第五句,是接鹦鹉因被关在笼子里而终日睡觉,来表现诗人
被贬后内心的愤懑与不满
。第六句则是体现出
作者希望能够再次踏上仕途
最后第七八句则是
诗人情感的最深刻体现
。表面上是诘问自己的鹦鹉有天生的聪慧和美丽的外表,为什么要把它圈在笼子里,让它不见天日呢,而实则是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华,并渴望有一天能重归仕途,为国家效力。
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之后写的。整首诗虽然是在写鹦鹉,却从侧面映射着诗人的内心想法。
整首诗托物言志,借以鹦鹉来表达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
像刘禹锡这样把鹦鹉写进诗中的诗人还有很多。
比如:唐朝诗人来鹄写到“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白居易也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朱庆余所作的《宫中词》有:“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那么鹦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的?又是如何成为文人骚客们眼中的“团宠”?
唐人和鹦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啦。
历史文献中的鹦鹉
全世界的鹦鹉家族广泛分布于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尤以南半球居多,分布中心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中国古代,在黄土高原西部兰州、陇山一带,长江流域的成都、䰼西北,两广、浙江等地都有野生鹦鹉。
鹦鹉在中国又称“鹦姆”、“鹦哥”、“鹦鸽”或“干皋”
。在《山海经》中,就有“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的记载。东汉末年祢衡的《鹦鹉赋》中写到“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
诗中道出了鹦鹉的可爱之处,也道出了它的产地—广袤的陇山原始森林中,
更是道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它的喜爱
,因此才有了“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陇山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2928米。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陇山曲折险峻,山高林密,野兽横行,因此捕捉鹦鹉不易,
这也证明在当时鹦鹉是稀有难得之物。
▲图片来自网络
唐人与鹦鹉
丝绸之路的繁盛,唐朝的国际贸易影响不断扩大,林邑、天竺等国也经常向唐朝进献鹦鹉,但是,鹦鹉天性喜热畏寒,长安冬季寒冷,训养困难。
物以稀为贵,在加上鹦鹉毛色绚丽又能学人言,一时间鹦鹉受到贵族们的追捧
。《明皇杂录》中就有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
鹦鹉这一形象不仅经常出现在唐诗中,从出土文物来看,
许多唐代器物上喜欢装饰鹦鹉图案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件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鹦鹉纹提梁银罐。
这件银罐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整个银罐由罐身、提梁和罐盖三部分组成。罐身有着圆润的肩、圆鼓的腹,罐肩上有两个葫芦形附耳,附耳中插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提梁,底部焊接有喇叭形的圈足。银罐纹饰鎏金,器身纹饰空白处用鱼子纹填充。
盒盖内有唐人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的题记,
因此推测这件鹦鹉纹提梁银罐很可能是用来储藏药物的。
▲图片来自《花舞大唐春》
银罐的纹饰格外华丽。罐盖中心錾刻一朵宝相花,四周装饰葡萄、石榴和忍冬纹。罐颈部和足部装饰装饰着海棠花纹。银罐腹部的主体纹饰采取单元式的构图,均匀的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以展翅欲飞的
鹦鹉和鸳鸯为中
折枝团花缠绕四周
,形成圆形图案,对称分布。鹦鹉、鸳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石榴代表多子,忍冬、卷草象征繁盛。此外鹦鹉和鸳鸯的结合也寓意着美好、吉祥、团圆。
▲图片来自《花舞大唐春》(左鸳鸯,右鹦鹉)
除此之外,
唐代很多文物上都装饰有鹦鹉图案
,这正反映了唐人对它的喜爱。
▲图片来自
陕西历史博物馆鸳鸯莲瓣纹金碗
▲图片来自
网络大唐西市博物馆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
▲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博物馆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精美的器型和内涵丰富的纹饰不仅让我们感叹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并且
将鹦鹉、鸳鸯、葡萄、忍冬、团花等图案融合在一件器物上,更是向我们展示大唐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和流行风尚。
宋元两朝,鹦鹉被大量人工驯养,无论是庭园院落,或是帝王苑囿,甚至在一些僧寺内,都有饲养鹦鹉。
把饲养鹦鹉融入到宋代艺术文化中,要首推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图中是宫廷御园中饲养的五色鹦鹉,宋徽宗将这只异国珍禽作了精心描绘,画中折枝杏花两枝,花瓣中透出稍许粉红,一只五色鹦鹉侧身栖于盛开的杏花枝上,鹦鹉姿态优美,嘴厚眼圆,羽翼齐整,足脚有力,显得悠闲自得,此画用笔细致工整,设色浓艳,尽显宋徽宗赵佶高超的绘画技巧。
▲图片来自网络《五色鹦鹉图》
元朝以后,鹦鹉纹与瓷器的结合发展到了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有青花、五彩等各种鲜艳的釉色,瓷器的形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鹦鹉的形象则更加鲜明,在瓷器上的应用也更加丰富多彩。
▲图片来自雅昌拍卖网
明宣德青花鹦鹉纹盘
▲图片来自雅昌拍卖网
清光绪粉彩鹦鹉纹盘
作为“神鸟”的鹦鹉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从王公贵族的樊笼到寻常百姓家,被诗人歌颂、被画家勾勒、被工匠錾刻……出现在各种作品之中,而象征富贵、吉祥、爱情的鹦鹉纹也与青铜器、金银器、帛画、陶瓷器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它与华夏儿女们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共同精神文化象征的符号之一。
参考文献
诗词解析来源于古诗词网
参考资料:《花舞大唐春》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
内容|杨典编辑|韩振
校对|王嘉审核|蔡淋
品读第7期|《和乐天鹦鹉》&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8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