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原来应该这么养 鹦鹉鱼原来应该这么养鹦鹉鱼原来应该这么养

鹦鹉鱼原来应该这么养

养龙鱼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魟鱼你到底了解多少?值得收藏

鹦鹉鱼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鹦鹉鱼不是自然的产物,这种鱼是在中国的台湾岛,一个名叫蔡建发的人将自己渔场里的红魔鬼和紫红火口养在一起,结果无意中的阴错阳差之下,雄红魔鬼居然和同居雌紫红火口产下一群稀奇古怪的新的鱼种出来,这就是血鹦鹉了。血鹦鹉俗称红财神、财神鱼,其全身鲜艳通红,有着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

一字嘴

三角嘴

鹦鹉鱼的种类

血鹦鹉鱼

此种鱼头背结合部位凹陷,形成漂亮的曲线和鹦鹉鱼的嘴脸。血鹦鹉鱼全身鲜艳通红,有着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颜色红彤彤,十分讨喜。成年体长15

20厘米,体副宽厚,体呈椭圆形。而幼鱼期则是体色灰白,成年鱼体体态臃肿,粉红或血红色。

血鹦鹉鱼

金刚鹦鹉鱼

金刚鹦鹉鱼是血鹦鹉的变种,体型较长,体色呈橘红色,背鳍和臀鳍较短,体型较类似红魔鬼,身长达30厘米公分之后,头顶有肉瘤向前隆起,金刚鹦鹉鱼正常的一字嘴形。但是不能以此作为区分金刚鹦鹉鱼的唯一标准,许多类似红魔鬼的不太理想的鹦鹉鱼也是一字嘴,下巴较凸,体型达半公斤以上的只占20%。寿命8年左右。金刚鹦鹉比普通鹦鹉性情凶猛好斗,在大缸多只混养的情况下有所缓解。

金刚鹦鹉鱼

元宝鹦鹉鱼

元宝鹦鹉鱼的头背部交接部位不象普通鹦鹉鱼那样凹陷很多,而是比较圆滑的弧线直接过渡下来,身体明显短圆、肚大、通体血红色,大体上红元宝跟红财神体型颜色都差不多。

元宝鹦鹉鱼

红财神

红财神鹦鹉鱼因为高高的额头十分像财神爷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上好的红财神身体通体血红色,头上有向后鼓起的头座。体型较小、头部大、眼睛较凸,且嘴巴是呈倒A型。红财神是血鹦鹉的第三代改良品种。

红财神

一颗心鹦鹉鱼

它是利用手术的方法剪掉仔鱼尾巴的血鹦鹉鱼,倒立时看像心的形状。选择好的一颗心除了要具备普通或元宝鹦鹉鱼本来的特征外,主要还要看“心”的形状做的如何,背鳍和臀鳍的交界部位要形成完整的心形平面,不能开衩太大,形成大裤裆。也不能上下鳍交差形成剪刀状。一颗心完美的更不好找,生长速度也比普通鹦鹉鱼慢,能长的个头也要小一些。

一颗心鹦鹉鱼

独角仙鹦鹉鱼

独角兽鹦鹉鱼与一颗心鹦鹉鱼一样,采用手术的方法,把仔鱼背鳍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样子的血鹦鹉鱼。看过此种鹦鹉鱼图片的鱼友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了。

独角仙鹦鹉鱼

红白鹦鹉鱼

红白鹦鹉鱼就是继承了红白花魔鬼的基因,体色红白参杂,上品的红白鹦鹉鱼除了体型的要求外,体色要求红白分明,边界清晰,最好分布有特点,如白头翁、丹顶等等。如果红白互相渗透、颜色不分明则是下品。

红白鹦鹉鱼

雪鹦鹉鱼

应该是红白鹦鹉鱼的变种,小时候是红白花的,后来慢馒红色退掉变成了纯白色,就是眼睛外圈有一条红线,很有特色。

雪鹦鹉鱼

黄鹦鹉鱼

黄鹦鹉鱼是比较少见的种类之一,正规的黄鹦鹉鱼颜色是天然的,但是也有不少鱼商将鱼打色素冒充,所以有的黄鹦鹉鱼的黄色是鱼的本色,有的则不是了,这也是要看大家买什么品种了。还有黄鹦鹉鱼如果喂了增色饲料是会变色,可能会变成橘红色,也有可能变成粉红色,有着很多不定性因素存在。

黄鹦鹉鱼

麒麟鹦鹉鱼

它的唇部厚实,嘴形有圆嘴,平嘴基三角嘴,体色不乏红,黄,铜,金等色,部分鱼只头部较圆润头有隆起,眼睛全是红眼,后三鳍大包尾,目前体型最大可长到20公分,以其布满全身的亮点为重要特征!

麒麟鹦鹉鱼

梅花鹦鹉鱼

梅花鹦鹉鱼是人工手术鱼,在后天身上通过激光打色纹身才能拥有漂亮的花纹。这种手术鱼要经历很多痛苦之后才会有好看的图案,我们爱鱼是发自内心的,这种鱼的出现违背了自然原理,是一些商人赚钱的手段,不少鱼友都非常抵制,所以购买的人很少。

没有购买就没有伤害,不要觉得梅花鹦鹉鱼好看,就需买来饲养,其实你这是在间接的残害更多的生灵。

梅花鹦鹉鱼

新鱼入缸

新鱼刚刚买回时,鱼缸里的空气泵要经过至少24个小时运行,以彻底根除水中的氯气。如果使用底滤方式过滤那么最好让水达到PH值6

7,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在鱼缸中加入小食盐(近似1或2茶匙加在每5加伦或20公升的水中)以减少真菌攻击的危险并且使鱼健康而且提升它的胃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在新鱼的原缸里取水到自己的鱼缸(如果原缸的水没有问题的话),已取回1/3为最好,不管是否能取到原缸水,放鱼入缸前一定要进行过水这一步,以利于新鱼对环境突变的不良反应。

鱼缸尺寸

鹦鹉鱼成年体长15

20厘米,鱼缸至少长800X宽450X高700MM。鱼缸一定要加盖,以避免无人时鹦鹉鱼跃缸窒息而死。

若养殖体长15厘米的鹦鹉鱼,在200公升的水族箱里可以放养10尾、500公升25尾、800公升40尾。养殖密度跟鱼缸容量及过滤功能联系紧密,鱼缸容量及水泵流量越小,养殖密度越小。

君致HT-C系列鹦鹉鱼缸

鹦鹉鱼的养殖

温度控制

鹦鹉鱼温度是鹦鹉鱼饲养必须注意的一点,鹦鹉鱼水温过高,鹦鹉鱼会出现不爱吃食,呆在一边不爱动的现象。温度过低,则会得白点病、水霉病等疾病。可见鹦鹉鱼温度的重要性。

按正常来说,鹦鹉鱼温度最好是28℃为好,这个属于饲养鹦鹉鱼的黄金温度,在这个温度中饲养鹦鹉鱼,绝对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鱼缸很难持续达到这个温度,一般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便可使鱼只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加上它们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从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都可良好的存活,但是,万万不可低于25℃,这个就基本超出了鹦鹉鱼的承受范围,往往会伴随着鹦鹉鱼白点病和水霉病的发生,治疗起来也比较繁琐。鹦鹉鱼温度在30℃~32℃之间的对鹦鹉鱼成长也无大碍,但是高于32℃,鹦鹉鱼就会出现厌食,无精打采不爱游动,甚至会出现侧游、倒游的现象,这个对鹦鹉鱼来说是很不利的。

关于鹦鹉鱼温度,还有一点就是,如果鹦鹉鱼已经适应了一个特定温度,比如是28℃,最好在换水的时候,避免温度变化过大,最好是上下不超过1°,也就是最好是27℃~29℃为好,否则鹦鹉鱼会出现不适症状。

鹦鹉鱼温度是鹦鹉鱼饲养中比较好把握的一点,只要做好观察,保持温度,就能够养出不错的鹦鹉鱼。

水质管理

血鹦鹉也需要弱性且硬度较低的水质。但是,因为血鹦鹉先天有嘴部愈合的情况(尤其是特A级和A级的血鹦鹉),在引入水流经过鳃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鳃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显的“致命伤”!一旦鳃部受伤或是吸取氧气的过程不顺,会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理健康。所以尽量保证血鹦鹉的高氧气供给。也因此,饲养血鹦鹉时需要较其他的鱼类多了维持更优良的水质和提供充足的氧气。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养分,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维持鳃部细胞能有效地吸引氧气的能力,相形之下变得相当地重要。

鹦鹉鱼对灯光要求不高,用红色灯光观赏效果最好。但不要频繁开关灯光,避免鹦鹉鱼受到惊吓,君致鹦鹉鱼超白缸标配带有红色LED潜水灯,消费者无需另外购买!

君致标配潜水灯

适用于鹦鹉鱼缸的过滤系统主要有上部过滤、背部过滤、底部过滤、外置过滤桶等,要注意的是在布置鹦鹉鱼缸的时候你应该考虑一个冲浪泵,这样做的好处极大:

1、可以形成强力水流

2、增加水中溶氧量;

3、使鹦鹉鱼保持一定运动量,以保持鱼体健康;

4、在翻鳃修剪后的恢复期使用冲浪泵可以促使生长中的鳃翼平顺。

君致第六代底滤

饲料的选取

血鹦鹉强健状硕,几乎什么都吃,像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等。它就像一个垃圾桶一样,总是整天的吃个不停,早期的坊间流传:“血鹦鹉要吃虾子,体色才会红润!”这观念是相当正确的。因为虾子体内的“虾红素”可促进血鹦鹉显扬体色,若能充分地摄取虾红素,血鹦鹉的体色鲜红欲滴是指日可待的。但是,现在已经不用这么麻烦了,许多坊间可获得血鹦鹉专用饲料中,添加了虾红素和“β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直接投喂就可让血鹦鹉的体色维持在艳红色的情况下。

鹦鹉鱼增红饲料

血鹦鹉鱼虽然能够产卵,但是不会孵化,因为血鹦鹉鱼是两个种类的鱼杂交而来,就好像是驴和马交配后产生的后代,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母鱼就算产卵也无法孵化。但是如有兴趣,坚持想繁殖血鹦鹉,可以试试增加几条寿星、红魔鬼、紫红火口等,也就是为母鱼准备红魔鬼、寿星、紫红火口等的公鱼,这样一来说不定就可以繁殖了。

雌紫红火口

雄红魔鬼

鹦鹉鱼疾病治疗大全

一、黑斑

【症状】

鹦鹉鱼躯体、鱼鳍变黑

【病因】

1、受到惊吓;

2、水质不适;

3、基因原因。

【疗法】

1、受到惊吓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2、水质不适

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

3、基因原因

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在这时期要多注意水质和饲料,想红鹦鹉色彩更美,多喂养点虾或宝增红这样的增红饲料。

二、鱼倒立

【症状】

鹦鹉鱼头朝下

【病因】

1、水质变坏

养鱼先养水,这是众所周知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鱼儿的健康。有些刚接触养鱼的鱼友并不注重这些以至于造成鱼儿生病,头朝下就是生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2、鹦鹉鱼产卵

是引起鹦鹉鱼头朝下的原因之一。处于繁殖期的鹦鹉鱼由于腹部鼓大,同时兼备产卵的职责,会精心护卵。

3、缺氧

鹦鹉鱼的鳃部天生缺陷,供氧不足就会使鹦鹉鱼因为缺氧而倒立,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就是得要加增氧泵。

4、换水量大、水温突变

水质的平衡被破坏,水质波动过大也会引起鹦鹉鱼头朝下。

【疗法】

1、我们在养鱼的时候一定要对水质严格把关,装备强大的过滤的同时,还要有规律的进行换水;

2、由于缺氧造成的头朝下就要增加增氧泵;

3、平时换水的时候要慢慢的注入,不可过猛,同时,最好一次换1/3到1/4的量,不宜过多。喂食之余的时候多和鱼儿接触增加感情,避免陌生化。

鱼倒立

三、红点病

【症状】

鹦鹉鱼身上出现红点或红斑

【病因】

1、黑心商家为了鹦鹉鱼发色更好,往体内注入激素,过一段时间后人工色素消失,在注射部分会出现红点;

2、鹦鹉鱼之间的打斗受伤;

3、水温变化和供氧不足引起充血。

【疗法】

1、人工注射激素对鱼体危害较高,容易造成鱼儿较早的毙命,因此购买者要学会辨别鹦鹉鱼的好坏;

2、打斗造成的红斑现象我们就要注意平时的水质,避免水质不稳定造成细菌感染;

3、鹦鹉鱼的鳃部天生缺陷,供氧对它非常重要,可以选个好点的氧气泵来增加供氧,平时注意观察水温,避免水温变化过大造成鱼体充血。

红点病

四、眼睛变红

【症状】

鹦鹉鱼眼白部分会变红色

【病因】

1、鹦鹉鱼属于人工鱼,培育出来的小鱼可能发生基因变异,鹦鹉鱼眼睛变红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2、水质和温度波动过大引起眼睛充血;

3、黑心商家以次充好,往鱼体中注射激素导致鱼眼变红。

【疗法】

我们在购买鹦鹉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那些口碑好的店铺,找那些鱼体鳞片靓丽好看,游动活泼的鱼,这样可以避免买到劣质的鱼,同时平时注意水质的保护,勤换水、多爆氧、避免水体温差过大对鱼体造成的伤害。以此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鹦鹉鱼眼睛变红了。

眼睛变红

五、歪嘴病

【症状】

鹦鹉鱼嘴变歪

【病因】

1、基因的遗传:这种的可能性小点,属于不可抗因素,就如同畸形儿一样,歪嘴的鹦鹉鱼;

2、打架引起:由于和鹦鹉鱼混养的一些鱼儿较有攻击性,经常嘴对嘴互掐,时间久了再加上微生物细菌的感染,引起鱼儿嘴部的感染,从而使鹦鹉鱼嘴歪了;

3、水质不良:这种情况经常伴随第二种同时发生,不良的水质还会促使鹦鹉鱼得其他疾病,鹦鹉鱼嘴歪了只是其中的一种;

4、黑心商家手术:现在黑心商家为了使鹦鹉鱼卖价提高,增加利润,会往鱼体内注射激素之类的东西,当时或许看不出来,等过段时间,就会使鹦鹉鱼鱼体变形,鹦鹉鱼嘴歪了就是变形的一种表现。

【疗法】

水质的护理非常重要,平时要勤快换水,检查过滤,尽量做到水清鱼靓。在购买鹦鹉鱼时,挑选那种品相较好的,在评价系数高的鱼店进行购买,避免在买回来之后才发现鹦鹉鱼嘴歪了的情况。

歪嘴病

六、眼圈变黑

【症状】

鹦鹉鱼眼圈部分变黑

【病因】

1、受到惊吓:这是常有的事,新请的鹦鹉鱼一般都会在刚入缸的一个星期,蜷缩在角落,不敢吃食等,有的也会伴随着眼圈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发黑;

2、基因遗传:这个的可能性虽然小点,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纯属天生,不可改变;

3、水质的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是水体环境骤然突变,鱼儿接受不了新环境引起的,或者是水质本身出了问题。

【疗法】

对于鹦鹉鱼眼圈发黑的问题,要注意平时水质的护理,避免水质波动带来的鹦鹉鱼眼圈发黑,尽量减少鱼儿发病几率。

眼圈变黑

七、肠炎

【症状】

1、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这种鹦鹉鱼肠炎的表现除了发黑,缩鳍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征是腹涨。是肠炎中最容易死鱼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也有拖便的。

2、内寄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是鹦鹉鱼肠炎病的表现之一,通常难以和内寄区分开来。眼睛,体色,神态,与内寄几乎相同。只能从食欲和粪便来区分,内寄的鱼食欲不减,肠炎多数厌食或拒食。内寄的粪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肠炎的鱼很少有便,或是脓样白便。

3、水质变化过大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鱼的表现是体色发黑、缩鳍、聚堆。粪便表现多为拖便,最长可达10公分左右。

4、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

此类鹦鹉鱼肠炎的鱼表现为厌食或拒食。神态呆滞,有时伴有体色变暗或发黑。大多时间表现出离群,面壁状态。粪便多数为散便或脓样白便。

【病因】

1、不清洁或锋利的食物,划破肠道令细菌侵入感染;

2、投饵不当或大小餐,食量不定;

3、肠道寄生虫所感染等这些都是引发肠炎的关键。

【疗法】

1、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这类肠炎治疗起来最麻烦。体色不变的,可以用氟哌酸药浴。100公升水4~6粒。药浴3~6天,看到腹涨消失可以停药换水,药浴期间要禁食。体色变黑伴有缩鳍、烂尾的可以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同时加入氟哌酸也可以。最好的办法是在鱼还能吃的时候用土霉素或氟哌酸拌入鱼食喂食见效比较快,一天一次连服三天。或者看到脓样白便排出停药。

2、内寄引起的肠炎

是一大重点,此类肠炎比较顽固,需要认真对待,否则很容易让鹦鹉鱼有生命威胁。一般治疗内寄引起的鹦鹉鱼肠炎以打虫为主。既然是内寄引起的,把内寄治好了肠炎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双重治疗就是关键了,现在有很多药有双重功效,能治疗内寄和肠炎,但是大家一定要选对药瓶,常用的治疗肠炎药物如下:

①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它适用于鱼小型虫内寄引起的肠炎,表现为鹦鹉鱼粪便为实心白便或拖便。一般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比较有效。100公升水各下4~6粒。药浴三天。或者看到有大量白便排出即可停药换水。

也可以用肠虫清药浴,每片800公升水。注意:这里的一片是指两个半片。因为肠虫清两片药药性不同。其中有一片是缓冲剂。很多鱼友不明白,结果中毒的很多。药浴也是三天或有大量白便排出后停药换水。以上两种药对温度没有要求。

②用盐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治疗:它适用于大型虫引起的肠炎,一般打大型虫的成品药比较多,但价格昂贵。这里推荐使用兽药,盐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100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看到有虫体排出即可停药换水。对温度也没有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看到虫体最好马上捞出,避免被其他鱼吃后引起二次感染。

3、水质变化引起的肠炎

这类肠炎几乎可以不用治疗。通过调整水质静养几天就可以不治而愈,其实想要鹦鹉鱼健康,关键还是水质,好水出好鱼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4、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

治疗比较简单。痢特灵就可以搞定。100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者看到索食、粪便正常也可停药换水。

想要有效的避免鹦鹉鱼肠炎问题,那就要给鱼儿提供适合的水质,规律的换水,同时还要注意定时定量的喂食,千万不要一次喂很多,而下顿却很少,这样不仅不利于鹦鹉鱼的成长,而且极易引发肠炎。还有大家在喂食小鱼、小虾或是蚯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消毒,同时要去除虾的头尾并截断喂,这样不仅能避免划伤鹦鹉鱼的肠道,还能降低寄生等问题。

八、黑嘴

【症状】

鹦鹉鱼嘴部变黑

【病因】

1、环境不适应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刚刚请回来的鹦鹉鱼身上;

2、水质出问题

这个和环境不适应要区分开,水质出问题一般发生在饲养过程中,是因为水体的硝化系统出了问题。

【疗法】

1、把握好水温,避免过大的波动,一般水温差不得超过一度。水的酸碱度保持在6.5左右,不可小觑,0.1的PH波动就会对鱼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波动超过1,那你的鱼绝对会出问题,尽量软化你的水质,可以选用树脂帮忙;

2、通过换水或者强大的过滤系统来解决,平时注意滤材的选择和清理。水质问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一般会是鱼儿伴随其他的疾病,要慎重,提前提防。

九、白点病

【症状】

当鹦鹉鱼白点病出现后,可能会出现蹭缸、厌食、趴缸、不爱游动等情况,一般不会造成鹦鹉鱼死亡。

【病因】

温度骤变,由于鱼缸中的温控设备没有设置或者没有及时设置,出现鱼缸中的水温下降,这个时候就让鹦鹉鱼白点病的元凶,小瓜虫有了衍生繁殖的环境,小瓜虫适宜的生长环境在20℃~26℃之间,如果鱼缸的水温低于这个温度,那么小瓜虫就会倾入鹦鹉鱼的体表或者腮部,并在大量时间内繁殖,造成鹦鹉鱼白点病。

【疗法】

市场中有专门治疗白点病的药物,但是在鱼缸中,不推荐使用此药物,白点病的生存环境较为苛刻,一遇到高温变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所以通过升温就可以消灭一部分。如果白点病的情况不太严重,这个时候可以适量下盐,通过盐析,一般就能够杀死大部分,再通过换水就可以消灭鹦鹉鱼白点病了。

总结:鹦鹉鱼出现白点病时,不要慌,通过老三样就可以处理,当然要及时治疗,切莫小病变大病。

白点病

十、水霉病

【症状】

鹦鹉鱼水霉病与鹦鹉鱼白点病很相似,尤其在初期,都是以白点形式出现,受霉菌感染的鹦鹉鱼,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病因】

由水霉菌引起。一般情况下,运输、争斗、碰撞等造成体表损伤都会引起霉菌感染。鹦鹉鱼体表上有寄生虫的部位尤其容易受到水霉的侵袭。

【疗法】

将鹦鹉鱼轻轻托在手中直接用红药水等药物抹在伤口上,然后放入一个盛有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2PPM呋喃西林溶液的容器中浸泡,每天20分钟,坚持数天,效果颇佳。

水霉病

十一、蒙眼病

【症状】

鹦鹉鱼眼睛被白色物质蒙住,这样的现象被称作蒙眼病或蒙眼症

【病因】

这种鹦鹉鱼常见病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出现,由于季节性问题夏秋两季出现的几率较高,这段时间是病菌的高发期,所以很多鱼友的爱鱼都被此病困扰。其实导致此病出现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水,水质不佳、水质老化使水中致病菌大量繁殖。

【疗法】

1、鹦鹉鱼的眼球的表面出现白蒙,这是由于水质恶化造成的,此时应该把水族箱的水换掉1/3到1/2,提高并维持水温在30℃到33℃之间,并加3%浓度的食盐,这一步奏我们俗称它为老三样;或加入适量的抗生素,2~3天后,如果情况有所改善的话,那么每3天再固定换上1/4的水量,直到鱼眼睛的情况完全康复为止,通常4~6月可以改善;

2、鹦鹉鱼的眼球中心或附近产生白化现象,严重时会有絮状物出现,突出物有时也呈锥形。这大多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或者是眼膜受伤后感染造成的,这时光使用老三样是无法治愈的,要同时使用治疗鱼眼睛病的药剂,可用青霉素、爱斯拉奇眼病特效药,皇牌特效药等专用药物治疗。也有鱼友们使用抗生素、黄粉等药物治疗,而且效果不错。

知道了鹦鹉鱼蒙眼病的症状和治疗之法,相信很多人会说,我们不想让自己的鹦鹉鱼的这种病,要怎么做呢?想要避免鹦鹉鱼发生此病,那么就应该进行积极的预防,具体预防措施有:

1、饲养鹦鹉鱼用的水要清洁,而且要加强水质净化系统;

2、尽量不让所自己养的鱼受外伤,因为受伤后最易感染;

3、对于可能得病的鱼应做升温处理,可将水温提高至30℃以上;

4、在投喂食物的时候,要注意营养全面,避免长期喂同一种食物,这样极易造成营养失衡,从而应发鹦鹉鱼蒙眼或是鹦鹉鱼头洞等问题。

蒙眼病

十二、立鳞病

【症状】

鱼的鳞由平覆鱼体表变成象松球一样一片一片的象外长开。鳞片的基部鳞囊水肿,而且在鳞片上轻轻一按,鳞片就会脱落。出现这种情况,2~3天后病鱼就会死亡。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鳞囊内有液体,轻压鳞片可喷射出渗出液。

【病因】

其实鹦鹉鱼立鳞病又叫松鳞病,导致此病出现的病原体为点装极毛杆菌。这类细菌的滋生多为频繁换水所致,由于水不清洁;鱼体被划掉鳞片及水中公含少量氧气,饲养水温过高等情况下,常会引起此病,是比较难以痊愈的。

【疗法】

1、使用老三样,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可治疗立鳞病;

2、又或是用呋喃西林粉0.1克加庆大霉素2支,并溶解在长800X宽500X高400MM的水族箱中,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鹦鹉鱼立鳞病初期的病鱼效果较明显;

3、投喂磺胺嘧啶(SD)有特效。方法是先将病鱼养在0.5%的食盐水中,停食两天,使肠道内容物排空,然后放回清水中,把磺胺嘧啶制成小颗粒投喂。每尾0.2克,隔日一次,连续5次。在发病季节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预防竖鳞病。有腹水的病鱼应先用注射器抽除腹水;

4、盐水浴法:用0.2%浓度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每周一次,连续浸洗3~4次后,继续静养,不久即可好转或治愈。

鹦鹉鱼立鳞病是细菌性传染病,每年春季较为流行,而且发病的鱼看起来很是恐怖,严重影响观赏性,为了减少鹦鹉鱼立鳞病的出现,建议鱼友朋友们要保持鱼缸水清洁,而且需要严格控制换水温差,所换水温不能超过原缸水的2℃,这样就能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了。

立鳞病

十三、凸眼病

【症状】

鹦鹉鱼眼睛突出,好像金鱼的眼睛,而且眼眶边缘成白色。有的是双眼都突出,有的则是单眼。突眼病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有时候一夜之间就会肿很大。而且还会出现不吃食、活动缓慢的情况。

【病因】

造成鹦鹉鱼凸眼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问题,有些鱼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给自己的爱鱼按时换水,或是鱼缸过滤不给力,从而造成水质老化引发细菌感染。还有另一个原因是,鱼友不能按时清理缸里的垃圾残渣,污浊的水中各种有害细菌滋生严重,在这样的水中生长,即使身强体壮的鹦鹉鱼也会被有害细菌入侵患上各种疾病。

【疗法】

治疗鱼类疾病最先要的就是老三样,这是老方法了,换水去三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的水,下半包大盐,温度生至30℃,大氧伺候。这是病情比较轻微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如果病情严重,那么就应该下药了,下黄粉5克左右,能有效治疗鹦鹉鱼凸眼病的问题。前三天不要换水,第四天后来时换水病重复上面步奏,在六七天后就能痊愈。

有些鱼友的鹦鹉鱼凸眼病,严重到眼圈处也开始腐烂的情况了,治疗方法:每天往缸里放2粒氟哌酸。放药的时候,把过滤材料中的活性碳取出,晚上再用事先化开的1粒浮氟哌酸涂在眼。30秒后把鱼再放回水里。使用此法痊愈时间为十几天。

凸眼病

十四、烂鳃病

【症状】

腮丝会由鲜红变成苍白,出现由外缘开始靡烂,脱落的情况。还会有腮盖骨内充血,及中心骨坏死脱落的症状。烂鳃病还有腮丝之间粘膜增多的症状,病鱼会有呼吸困难,轻者浮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更甚者有的鱼还伴有肠炎这一并发症,轻者有食欲,重者无食欲。有些人在解剖病鱼的时候,发现肠出血,亦有溃烂的斑点存在。

【病因】

烂鳃病的病原是粘球菌,这种病菌的出现是由其他病鱼传染的。有时候鱼友们从商店里面买鱼,由于观察的不够仔细,很容易买回来带有此病的鱼,从而影响了自己缸里其他鱼的健康。这是鹦鹉鱼疾病中常见病,有时候此病还不易觉察,所以常会出现死鱼的情况,死亡率一般在50%~60%之间。

【疗法】

方法一:

鱼友们发现鹦鹉鱼有类似烂鳃病的症状后,要及时的进行施救治疗,将患病的鹦鹉鱼单独隔离,在隔离缸中饲养,为避免水质变化的刺激,应使用原缸水,并且要停食。隔离缸中使用杀虫性药物,对鱼鳃寄生的微生物进行消灭,按照说明用量使用。一般常见的成分有甲苯咪唑、敌百虫、甲醛、硫酸铜类药物。

将病鱼单独捞到小盆中用0.5%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后捞回隔离缸。隔离缸中加入0.5%食盐,抑制细菌生长。切记治疗鹦鹉鱼烂鳃病,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呈淡淡的红色即可,切不可超量,毕竟是药三分毒,否则鱼会受不了的。杀虫药一般3天,杀菌药一般用5~7天。用药后,鱼缸中的充气设备不可关闭,防止缺氧窒息死亡。

方法二: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用红汞治疗,一般其用量以使水变色即可,治疗时间能保持3~4天;也可使用呋喃西林粉剂进行治疗,此病浓度应调节为1~2PPM;还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要根据鱼缸的大小、患病鹦鹉鱼的多少来确定,切不可盲目的乱投药物。

上面方法二所说的是单个的鹦鹉鱼的了烂鳃病,如果是一缸鱼普遍患病,那么就需要全缸撒药治疗了。以3天为一个疗程,需要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可治愈。

烂鳃病

十五、烂鳞病

【症状】

症状为鹦鹉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背鳍或全部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呈破烂的纸扇状(又称蛀鳍);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现块状红斑,有时也充血发炎。

而且鹦鹉鱼烂鳞病产生后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常与烂鳃、出血症并发。

【病因】

出现烂鳞的情况,除了一缸鱼互殴互斗,打架撕咬造成的外,还有细菌性烂鳞的情况。有些是因为鱼缸水质不好导致细菌滋生而造成的,而有些则是被其他鱼类传染的。水中的水蚤、病鱼和一些被污染的工具都能造成鹦鹉鱼烂鳞的情况发生。

【疗法】

想要治疗鹦鹉鱼烂鳞病,建议大家先停食,这样能减少水质的污染。发病初期也可进行老三样,用0.2%~0.5%的食盐,亦得到控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老三样加黄粉是不少鱼友的首选。可用0.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不过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所以大家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在病鱼箱内投放呋喃西林粉剂(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愈。

烂鳞病

十六、失鳔

【症状】

鱼鳔失调症是鹦鹉鱼疾病中比较常见的。发病的鹦鹉鱼横七竖八,或侧卧、或倒立,甚至腹部朝上,浮于水中或沉入水底。在鹦鹉鱼失鳔初期,鱼儿轻敲缸壁,借助缸壁鹦鹉鱼还能转过身子,急速地游动一段,但过不多久又会翻过身子来。

【病因】

到底鹦鹉鱼失鳔是如何造成的呢,起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营养成分

现在市场上观赏鱼饲料品种丰富,组配非常精细,鱼粉、虾干无所不用其极。爱好者更是为了心爱的鱼儿不惜重金购买高档饲料。这些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往往远高于一般天然饵料。还有就是营养过于丰富的饲料,会导致鹦鹉鱼过度肥胖,脂肪太多也会容易压迫到鱼鳔,从而造成失调。

2、饲料影响

有些鱼友喂可鹦鹉鱼吃不利于消化的饲料,比如一些劣质的饲料,不利于化,容易造成肠阻塞。从而造成鱼的肠道膨胀,使鹦鹉鱼失去平衡,但和鱼鳔没有直接关系。

3、病毒侵染

有种弹状的病毒会引起鱼鳔上皮组织发炎变性,从而是鱼体内积存大量体液,压迫体腔管,造成鱼鳔内的空气无处可去,浮沉调节机能实效。发病的鹦鹉鱼消瘦,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头朝下滚动。腹部膨胀,腹腔内有腹水,鱼体表有瘀斑,常并发肠炎,而且会在一周左右死亡。

4、水温变化

鹦鹉鱼是热带鱼,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急剧地改变水温时,降低和升高均能刺激鱼皮肤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这种鹦鹉鱼失鳔发病的症状是皮肤失去原有光泽,侧卧在水面或水底,懒于游动。鹦鹉鱼需要稳定的问题,因此换水的时候要注意水温的调节。当水温突然变化在3℃以上时,极易引发鹦鹉鱼失鳔、失衡的病状。

5、体型因素

虽然体型因素并不是造成鱼鳔失调症直接原因,但鹦鹉鱼因为长的圆润,相较于龙鱼的体型短小很多,在正常的情况下加速游动也容易失去平衡。因此一旦鱼鳔出毛病,更容易出现失衡的病状。

【疗法】

对于得了鹦鹉鱼失鳔的鱼,需要单独隔离饲养,或者用漂浮在水面的小网箱。水位不要过高,只要能够没过鱼身即可。同时要注意温度的调节和增氧设备的配备,温度要在28℃。并在水中加入0.1%的粗盐,抑制水中病菌生长。并将水温缓慢提高到30℃以上。在患病期最好不要喂食,以免影响水质。

对于由于肠胃阻塞造成的鹦鹉鱼失鳔,可以参照肠炎的治疗方法医治。对于重症病鱼,如果是侧卧在水面的,可以用小型注射器从体侧插入鱼鳔位置,抽出部分气体。减轻症状。注意,这一操作要十分熟悉鹦鹉鱼内部构造的鱼友进行,而且风险高。对于侧卧在水面的病鱼,可以在背鳍上捆缚泡沫塑料,使病鱼直立悬浮在水中。也可用小网箱或隔板隔离辅助恢复。

鹦鹉鱼失鳔预防

和任何疾病一样,预防胜于治疗。根据以上发生的鹦鹉鱼失鳔的病因。在鱼友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刚购买回来金鱼,不要急于喂食人工饲料。开始时喂一些赤红虫、新鲜冻虾,待一周以后,鹦鹉鱼适应了新的环境,体质得以恢复后再开始少量喂食人工饲料。大家在喂食时应以少至多,勤观察鱼的粪便,如果没有粪便或者出现白色粪便应该暂停喂食几天;

2、鹦鹉鱼的饲料最好能够交替饲喂活饵和人工饲料,并且穿插喂食蔬菜类饲料,能补充纤维素。最好购买专为鹦鹉鱼研发的人工增色饲料,以防止营养成分的不均衡性;

3、在给水族箱换水前,要将新水摆放在水族箱附近,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确认水温一致后,再行换水,而且要注意困水。平日注意水质的保持,使鹦鹉鱼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体质强健才能抵抗病毒、病菌的侵袭;

4、对于初学养鹦鹉鱼的爱好者,选择品种时,最好先从普通鹦鹉鱼开始,可以增加自己的饲养经验。

以上方法都是对于鹦鹉鱼失鳔情况不严重的鱼儿有效,如果是重症鱼经过以上方法治疗,也最多是延长一下它的寿命而已,最终还是会死的。

十七、腹水病

【症状】

鹦鹉鱼腹水后会有食欲不振或丧失、腹部明显膨大、失鳔的情况,如果你用手摸摸它肚子,会发现里面软软的像水一样的。腹水初期感染的症状是腹部肿胀,肛门或鱼鳍基部变红,其腔内堆积液体,内部器官变色。到后期由于腹部积水,压迫到鱼漂,而使鱼失去平衡。鹦鹉鱼腹水后行动会不灵活,喜欢躲藏于角落。进而伴随有立鳞现象。

【病因】

1、不良水质所引发伤害;

2、没去除头尾的冻虾,划伤了肠道,引发细菌性侵入感染;

3、病毒性感染;

4、生理代谢有所障碍。

【疗法】

不易治疗,可以试提高水中盐份,并补充配合抗生素等治疗。腹水病,可以在伤口涂抹杀菌剂,或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治疗。或是将氯霉素、链霉素、北里霉素等抗生素,以加入饲料方式治疗。使肝脏增加负荷的饲料会助张此病,对于患此病的鱼,要立即隔离。如果其他药浴治疗无用,大家可以尝试给鱼注射抗生素。

注射一般有体腔注射,注射点在胸鳍基部(不过操作不当常常把心脏刺破)针尖对准头部成45度角进去1/3针头(具体看鱼大小和针尖长度)注射后边按针眼边拔出针头。还有就是肌肉注射部位在侧线上方背鳍下方之间部位,也是成45度角刺进,后来操作一样。采取药浴和注射的方法治疗鹦鹉鱼腹水病,有的鱼在短短的一周内恢复了正常。

为避免鹦鹉鱼腹水的发生,大家还是管理好水质,处理好喂食换水等工作吧。

腹水病

十八、内寄

【症状】

早期很难觉察,当发现时一般多为中晚期;

中期:鹦鹉鱼内寄后,中期表现为,吃食不正常或是极少吃食、排便不正常(白便、一段白便有时也有黑便再一段类似脓状物的白便,极个别的还会排出虫卵或是有小虫在肛虫中出现),体表发黑、宿缸等;

晚期:鹦鹉鱼体质瘦弱,基本不吃食,也极少排便。有的鱼还会腹部膨大,腹部向上,不能正常行动。

【病因】

导致鹦鹉鱼内寄的寄生虫有很多,如六鞭毛虫这种原虫,会导致头洞;还有线虫、绦虫等蠕虫。这些寄生虫是由水质恶化、病鱼、不洁饵料引发的。食物不清洁是鹦鹉鱼内寄的主要原因,寄生虫幼虫或者寄生虫卵由食物带入鹦鹉鱼体内,所以不提倡喂食活饵。

【疗法】

一般鹦鹉鱼内寄后推荐药物治疗,因为通常观察到内寄时,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时采用老三样不会有什么成效。药类可使用史克肠虫清,史可肠虫清可治疗蛔虫、蛲虫、鞭虫、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粪类园线虫引起的单独或混合感染以及绦虫与上述肠虫引起的混合感染。

此药治疗鹦鹉鱼内寄药效很好,但是药性强烈,有很强的毒性,用少了无法彻底清除寄生虫而且还会增加寄生虫的抗药性,用多了对鹦鹉鱼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要控制好药量是很重要的。

使用药物治疗,需要配合喂食的饲料进行,可选择红线虫,这种饲料很多鱼都喜欢,鹦鹉鱼会争着吃。此法又被称为红虫浸泡法:用法是用红虫或冰冻红虫浸泡3小时,这样能使肠虫清药的成份逐渐渗入、浸入、浸透红虫中,使之达到药饵药理的效果滤净药水后直接可喂,其效果一样甚佳。

用量:

4颗红虫以下用1/4~1/2片;

5~8颗红虫用1/2~2/3片;

8~12颗红虫用2/3~1片;

配药用法

用12~15公分左右的碗口浸泡,水体渗到8~9分左右;用水最好是困水或处理过的水,勿用自来水,怕产生氯药反应,温度25~30℃即可;浸泡时间为3~3.5小时,其间需要搅拌2~3次,使其浸透均匀;喂时需用滤网滤干药水后才能喂;每天一次,可连喂3~7天或隔天喂都可。

十九、外寄

【症状】

1、隐鞭虫病:鳃隐鞭虫或颤动隐鞭虫寄生于鱼鳃,寄生于鱼体表,临床可见鱼体变黑,鱼身体瘦弱,鳃丝鲜红,有许多灰白色粘液。

隐鞭虫病

2、口丝虫病:病鱼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体色变黑,明显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粘液。鳃丝呈淡红色或皮肤充血发炎,鱼鳞易脱落。

口丝虫病

3、车轮虫病: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吸取组织细胞作营养,使幼鱼的皮肤和鳃组织遭到严重损伤。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车轮虫病

4、鱼鲺病:病鱼体表可见臭虫状或米粒状大虫体,鱼头部有红斑点、鱼体呈淡绿色、不安、群集水面作跳跃急游行动。

鱼鲺病

5、中华鳋病: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象蝇蛆一样的小虫、病鱼不安、在水中跳跃、有时鱼尾竖直露出水面。

中华鳋病

6、斜管虫病:斜管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受侵害处分泌大量白色粘液,似有一层淡蓝色薄膜。病鱼减食、消瘦、呼吸困难、漂游水面。

斜管虫病

7、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及鳃部可见许多白色小点。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

小瓜虫病

8、吸管虫病:病鱼厌食、消瘦、体表苍白,鳃丝鲜红并有大量灰白色粘液。被虫体寄生的鳃或皮肤形成凹陷,鱼有特殊腥臭味、呼吸困难、独游于水面。

吸管虫病

9、锚头鳋病: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锚头鳋,被侵袭处组织红肿发炎、病鱼不安、常在水面跳跃、离群独游。

锚头鳋病

10、鱼怪病:病原为日本鱼怪虫,主要危害鲫鱼和雅鱼。病鱼消瘦、性腺发育不良。肉眼可见鱼的胸鳍基部附近有一小洞,洞内有鱼怪虫体。

鱼怪病

11、

孢子虫病:鲤碘泡虫常寄生在鲤、鲫、鲮身上,形成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鳞片下出现胞囊。

黏孢子虫病

12、指环虫病:病鱼头部肿大、鳃瓣呈苍白色、有大量粘液、鳃浮肿张开、呼吸困难、鱼体消瘦、游动缓慢。

指环虫病

13、棘头虫病:病鱼体表发黑、消瘦,离群独游池边,剖其腹腔可见肠壁有点状小包,肠道轻度充血。

棘头虫病

14、毛细线虫病:病鱼消瘦发黑。解剖鱼体可见肠壁呈机械性损伤,致使细菌侵入而引起发炎,肉眼可见到肠内有白色线状虫体。

毛细线虫病

15、钩介幼虫病:病鱼脑部充血,嘴圈发白,肉眼可见嘴部、鳍、鳃上有米色小点状钩介幼虫、病鱼体瘦、色淡或呈灰白色、离群独游。

钩介幼虫病

16、三代虫病:病鱼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粘液膜,失去原有皮肤光泽、鱼体消瘦、呼吸困难。

三代虫病

17、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腹部肿大,解剖鱼体肉眼可见腹腔内寄生白色虫体,严重时,肠前端膨大、出现炎症造成肠道阻塞、恶性贫血、病鱼瘦弱、浮游水面不吃食、口张开、呈不安状。

九江头槽绦虫病

【病因】

一般鹦鹉鱼外寄都是由各种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引起,包括锚头鳋、鱼虱或卵圆虫等。当鹦鹉鱼抵抗力下降或因养殖操作不当,造成体表损伤时,寄生虫便会趁机侵入鱼体使鹦鹉鱼感染此病疾病。

【疗法】

单独取一容器,用0.5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鱼3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直至鹦鹉鱼外寄病情好转为止。

想要避免鹦鹉鱼外寄的出现,除管理好水质意外,还有注意喂食和新鱼的挑选,避免将由病的鱼放入自己的大缸内。

二十、趴缸

【症状】

鹦鹉鱼趴在缸底不动

【病因】

1、水质的大幅度波动

多见于大量换水,大量更换清洗滤材,从而引发的水质大幅度动荡。老水缸换水过后更容易出现。老水缸的PH值越低,换水后PH值波动超过0.4时很容易出现。新入缸出现的趴缸现象等。这都是水质不适的直接反应;

2、鱼缸内外环境的大幅度改变

鹦鹉鱼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包括水族箱内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增加或者减少了混养鱼,设备的变动、水流、光线强弱的变化,以及水族箱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会造成鹦鹉鱼的紧张,从而有趴缸现象的发生;

3、疾病

因为疾病鹦鹉鱼往往也会有趴缸的现象,这种趴缸的现象有别于以上两种。应该仔细观察鹦鹉鱼的体表有无明显的变化,食欲的好坏往往最能说明问题,另外白天经常趴缸而晚上比较正常的多是由于精神问题造成的;

4、精神紧张

鹦鹉鱼的精神紧张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存在天敌,使它们的精神时刻处于戒备状态。这是精神紧张产生的缘由,周围有些异常声光信号的突然出现,使鹦鹉鱼受到惊吓,从而会伴随趴缸。

【疗法】

1、保持水质的稳定,避免大量换水,老化的滤材要用原缸水少量分批清洗或者更换。避免硝化系统的破坏造成的水质不稳定。换水速度不宜过快,保持规律性换水;

2、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一旦鹦鹉鱼入缸一定要克制自己试图改变的欲望,环境的稳定对于稳定鹦鹉鱼情绪,促进鹦鹉鱼食欲都非常有利;

3、仔细观察对症治疗,鹦鹉鱼恢复了健康也就摆脱了趴缸的困惑;

4、尽量避免水族箱周围异常声音和景物的突然变化。

二十一、翻鳃

【症状】

鹦鹉翻鳃分一下三种:

1、翻鳃膜,即鳃盖后面那层薄膜外翻;

2、是翻鳃膜同时翻鳃盖,鳃盖边缘外翻;

3、是痄腮,即鳃部张得很大,不能平滑闭合,从后面、侧面可以看到红红的鳃丝,从前到后缺陷越来越严重。这是鹦鹉鱼翻鳃的不同症状。

【病因】

鹦鹉鱼翻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鹦鹉鱼常见病,因为它是杂交产生的鱼,翻鳃是它的生理缺陷造成的,体型比较短圆的越是爱翻鳃。

【疗法】

饲养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将外翻的鳃盖连同鳃膜同时剪掉,幼鱼也可以手术,在一段时间后也会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鹦鹉鱼的翻鳃盖情况会继续的复发,因此饲养者需要不断的治疗预防。而且成年的鹦鹉鱼,在剪掉鳃盖后就很难在长齐,而且可以看出一块缺陷。

然而,最严重的翻鳃问题就属于痄腮了。这是无药可救的,而且鹦鹉鱼将面临死亡的危险,即使是幼鱼也不行。痄腮对于成年的鹦鹉鱼来说会更明显,而且腮部扩张的很大,外形变得难看。痄腮会使鹦鹉鱼的呼吸系统变得异常的脆弱,当无法呼吸的时候,鹦鹉鱼也就死亡了。

二十二、头洞病

【症状】

1、营养不良造成的头洞症状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2、水质差造成的头洞症状

发生此病鹦鹉鱼会伴有抖动身体、不安、食欲減退的症状。从刚开始突起的小白点,接着会有个突起的部分,然后突起部分破裂,流出大量的脓,烂肉露出来,严重时会伴随着流血,而且头洞会随着时间腐烂的范围慢慢变大。

【病因】

鹦鹉鱼头洞病又被称为头部穿孔病,它是由于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造成了头洞病。

【疗法】

1、药浴盆+热水盆(加热水放在药浴盆下面保持药浴盆水温,室温20℃又没有单独小加热棒只有用土办法了);

2、黄粉(药浴及填病洞);

3、棉签(挤脓);

4、红霉素软管(填药后封口);

5、镊子(挑脓);

6、挖耳勺(填药);

注:工具使用前用酒精或火机消毒。

头洞病

二十三、鹦鹉鱼变白

【症状】

把鱼买回家饲养一段时候后,就会发现鹦鹉鱼变白了。

【病因】

1、有些商家为了给血鹦鹉鱼增色,会注射色素的“紫鹦鹉”,也有的会给血鹦鹉喂饲大量人工色素,一旦这种鱼买回家后不出半月体色就会逐步褪去。严重的就变成了白色;

2、水质是导致鹦鹉鱼变白的关键因素。鹦鹉鱼在刚换水的头2~4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同样,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话,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下,鹦鹉也会变白;

3、水质是导致鹦鹉鱼变白的关键因素。鹦鹉鱼在刚换水的头2~4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同样,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话,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下,鹦鹉也会变白;

4、白斑病或者是白点病,失色鹦鹉鱼的某些部位开始退色,甚至严重的会出现鹦鹉鱼变白的可能。

【疗法】

1、新到鹦鹉鱼等适应后就会渐渐恢复正常;

2、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所以,一般2~3天换一次水,一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证鹦鹉不退色;

3、白斑病或者是白点病,要及时治疗,建议大家最好使用老三样,这是治疗鱼病的首选之法,安全无毒害。

鹦鹉鱼变白

经过几天的整理终于完成了这篇关于如何养鹦鹉鱼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喜欢养鹦鹉鱼的鱼友,让养鱼更简单!

关注君致水族公众号了解更多知识!

↓↓↓↓

君致让生活更美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