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 观点  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观点 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

观点 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

微信号:nsbdqk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nature-

姜文来简介

姜文来,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老科协报告团成员,曾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成员,现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工作。为《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编委,长期从事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研究工作,出版《水资源价值论》等学术和科普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刊文章260篇,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多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环境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红网、四川在线等媒体发表多篇评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将沙纳入山、水、林、田、湖、草中,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考察西藏时强调,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将冰加入。如何深入科学理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重要论述,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理在共生共存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诞生于大自然,依靠大自然生存和发展,大自然是人类共同家园和母亲,所以人应该向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也是保护大自然的抉择,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大自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人类一起构成了生命共同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是生产实践的再认识再总结再深化,是不断因地制宜的必然,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高度升华,它是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意在系统协调

“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习近平总书记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系统协调治理的重要性。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核心要义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协调治理,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用中医理念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是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行为与中医结合,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

本在绿色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是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重要使命。绿色发展既是我们工作理念,也是我们要实现的理想和最终实现的目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利用和保护,使其协调起来共同支撑绿色发展。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代与后代、人与自然等关系,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环境的永续发展,为“绿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的根本目的。

重在落地生根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重在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开花结果。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涉及到众多部门,在系统综合治理过程中部门协调异常重要,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是正确的选择。这不仅仅是理念问题,更是实践操作问题,如我们在治水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对水的影响,治理其他要素也同样,切莫说做两张皮,各吹各的号。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落地生根,理论之树才能开花结果,美丽的新中国才能实现。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目标是构建系统协调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为美丽的中国做出新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觉得不错请分享给朋友们哦!

★精彩专题一键获取★

输入数字“1”

进入“水利一周”

输入数字“2”

进入“河湖长制”

输入数字“3”

进入“节水行动”

输入数字“4”

进入“节水压采”

输入数字“5”

进入“南水北调”

输入数字“6”

进入“海绵城市”

输入数字“7”

进入“水生态文明”

输入数字“8”

进入“防洪科普”

输入数字“9”

进入“号内搜”

输入数字“10”

进入“进群入口”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报

本期编辑:阿丹、海超、檬檬

本报告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分享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意味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转载文章均会标明转载来源,资源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并感谢原创作者,但文章可能存在部分文章及图片多次转载后,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仅标明转载来源的情况。若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nsbdyslkj@126.com,进行删除或补充标明作者和出处。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共筑学术交流新天地同谱人水和谐新篇章

微信号:nsbdqk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