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深闺的两个石窟 藏于深闺的两个石窟藏于深闺的两个石窟

藏于深闺的两个石窟

《中国文化记者子长采风作品展》

藏于深闺的两个石窟

李悦春(云南日报)

在中国悠久的石窟艺术中,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名窟早已如雷贯耳,然而,若非亲眼所见,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两个石窟却鲜为人知,也许是路途遥远,也许是宣传不够,这两个石窟都是隐藏、尘封得太久太久了。

一个藏于边疆省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石宝山中,名石钟山石窟,一个隐于陕西革命圣地延安子长县偏僻的安定镇,名钟山石窟。剑川石窟开凿于唐宋年间,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山石窟始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被誉为“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第二个敦煌”、“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副刊编辑来到延安子长县,这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因民族英雄谢子长而得名,县府为瓦窑堡,瓦窑堡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子长,我们慕名来到了距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石窟,眼前这个静卧于黄土高原崇山叠嶂之中的石窟群,一万尊石佛千姿百态、披红挂绿、流光溢彩,闪射着千年不衰灼人的缤纷。

据历史记载,钟山石窟共18窟,现仅发掘5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为主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

走进万佛岩,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仿佛嗅到了千年地层的气息。幽暗的光线中,只见坛基上立着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释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坛前有乘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释迦牟尼盘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形象十分庄重。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高5米,系造窟时所留的支撑顶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是我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完整。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彩,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

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别具一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钟山石窟博物馆馆长郭九成透露,中日联合发掘钟山石窟项目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正在等待批复。相信随着发掘与考古,开发与保护的深入,钟山石窟一定会更加辉煌。

站在钟山石窟前,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当初是什么人最先在这里开凿石窟?建造钟山石窟的无名匠师们以高超的技艺,赋予钟山脚下这块冰冷粗犷的石头以永恒的生命,展示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萨的多姿形态,弟子的老成持重,以及历经磨劫而始终不悔的献身精神。这一尊尊造像,既简洁明快,遒劲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大师们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篱,而成为生活中美的典型。透过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人们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世世代代艺术大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着膜拜的偶像,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为后人留下这巧夺天工的惊世之作。

观赏着钟山石雕,让我想起了家乡剑川的石窟。

当年,从昆明驱车450多公里来到剑川、来到石宝山,第一次看到剑川石窟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惊叹在这风光独特又远离人群的深山,竟然藏着这样一个瑰宝,真是令人叫绝。

剑川石窟共有17窟,造像139躯。石窟大部分是佛教造像,反映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的情况。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第7窟的甘露观音,容貌端庄美丽,面部肌肉丰满,身躯和手姿都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境界,是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就佛教内容而言,中原地区的石窟主要表现的是禅宗,而剑川石窟则多密宗的神祇。

不少史料表明南诏大理国崇信的佛教有来自中原汉地、吐蕃以及印度等多种渠道,而其中通过古印度僧人经南方丝路传入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影响最大,因而剑川石窟突出的特点是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古代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密宗神祇:多处雕刻了与内地观音造像不同的阿嵯耶观音和男像观音。在12号石窟中的阿嵯耶观音雕像,直平略扁的鼻子、嘴大唇厚的面貌特征与纤秀挺立、细腰窄臀、裸露上身、身体线条直线下垂的体态与其他观音造像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阿嵯耶观音像在造型风格、装饰和服饰方面均与中原和藏地的观音像有着明显的不同,其造型风格来源于南亚,面部五官还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其中,还有八大明王造像也较典型,石窟中被编为6号窟的明王堂是体量最大的一窟,长11米,高3米,布局森严,正中端坐着神态安详的释迦牟尼佛,左右肋侍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剑川石窟以其典雅细腻的风格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一绝。在表现王族的雕像中,不但把南诏国政教合一的衣冠礼仪表现得十分具体,而且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显得精确、生动:王者凝神专注的表情,豁达文雅的气度与手下凶悍威严的武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中国晚期石窟以高度的写实性和富于人情味著称的话,剑川石窟的艺术造型确实把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却有待于世世代代的学者、专家不断地发现和探讨。

石窟专家陈兆复认为,剑川石窟中的甘露观音和大足石刻一样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实际上,与其说第7窟有大足石刻的影子,不如说更体现了唐代艺术的风韵,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审美趣味和唐代艺术融合的结晶。古往今来,凡亲临过剑川石窟的高人雅士,无不顿然感悟:大千艺术世界,果然天外有天。难怪金庸先生在此流连忘返之后,欣然命笔为其题写了“南天瑰宝”的匾额。

无论钟山石窟还是剑川石窟,那些造像能够把那些转瞬即逝的佛教形象精彩地表现出来。感叹这些物化的石雕包含着古代石刻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刻骨铭心的艺术体验,创作灵感来自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

在子长,我们采访到《钟山石窟解读》一书的作者杜建军,他说:“希望把钟山石窟介绍给人们,让大家了解它的价值,欣赏国宝,珍爱国宝。他认为,中国有悠久的石刻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写实与装饰风格统一的雕塑。中国石窟兴于魏晋,盛于隋唐。从西北边的新疆到黄河流域,从长城内外到长江流域,都有数量可观的石窟,石窟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延绵时间之长,为世界之最。它们以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令世人为之动容。许多规模较大、有名气、有特色的石窟群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剑川石窟体现的是唐代雕塑的风格,造型丰满优美,气势宏阔。钟山石窟则堪称宋代最大的石窟大殿,雕塑精于表现现实生活,雕塑技法更加创新。

石窟的精雕细刻反映的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价值,石匠工人一锤一锤地用自己的手艺将它显示出来,把自己的岁月雕刻在上面,一刀一片地留下了中国古代先进石刻艺术的同时,流了工人们多少血汗。站在千姿百态的雕塑面前,除了欣赏古人高超的艺术之外,对古代雕刻艺人也感到一丝悲伤。他们在雇主的驱使下,抛开亲人妻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赶到一个孤静的小山村,开始了辛勤的劳动,抡着手中的工具开凿出惊奇的石刻,创造出这样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一千多年来,历经岁月的风侵雨蚀,为后世留下了今天的石窟。这样宏伟的工程原以为只有长城和都江堰有,然而,在远离皇宫千里之外的地方出现如此壮观的雕刻,这怎么不能说明劳动人民的伟大与勤劳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