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病态思维,是我抑郁症发作的根源 与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病态思维,是我抑郁症发作的根源与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病态思维,是我抑郁症发作的根源

与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病态思维,是我抑郁症发作的根源

作者:cindy

身边经历过抑郁的人,触发原因各异,但指向的结果是大同小异的,即是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发生严重冲突、对生活在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01.

病态的思维模式是抑郁症发作的根源

所在的慢性病都不是短期习得,都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日积月累而成。

我的抑郁也是一样,不是器质性的病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病态。

被抑郁缠身的人年龄各异,有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年轻力壮的中青年、有生产完后的产妇、也有退休后的老年人。

抑郁的爆发可能有外部环境的巨变(如家庭变故、学业事业不顺、感情受挫、现实压力等等),也可能是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悄然而来。

抑郁的导火线也各异,但内在思维模式和性格的冲突却是不约而同。而这些病态的思维模式,通常需要追溯到个体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中去。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第一反应会是“哎,只剩半杯水了,这该怎么办”,而有的人反应会是“哇,还有半杯水,太棒了”。

同样的事实,却是不一样的反映,这就是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而这个角度就来自人最潜意识里的思维模式,而这个潜意识则跟你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古人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中蕴含着大道理。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他的思维模式就像是这台电脑的软件,那么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就是操作系统,而成年后的自我改造就像是其他的应用软件。

人生下来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该如何做出反应,大都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习得,而最初习得的思维模式则很可能贯穿一生。

成年后或许能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塑造的情况下,能做一定修正,但这个的难度比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要难多了。

先举一些简单粗暴的例子,为什么总有些家长不接受孩子找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结婚对象,为什么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懂得关心他人,而在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敏感多疑。

.02.

成长经历形成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相对容易积累抑郁呢?

先拿我自己做一个真实的案例,之后再做一些总结。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来自农村,母亲来自县城,两个人从结婚之初的价值观相差就很大,在他们后来的婚姻中两个人对绝大部分事情的态度也是相反的。奶奶家重男轻女,打我生下来之后,就没怎么关心过我。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要为自己争口气”。

上面就是我们家的大致背景。

十岁以前,我的生活是十分开心和天真无邪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小伙伴玩得满头大汗、爱和妈妈闹小脾气、经常小小地冒点险。也许正是经历过这一段美好的日子,在此后经历抑郁的时光里,我会那么地渴望阳光和笑声,给了我站起来的能量。

但是十岁之后,父亲出轨,闹得满城风雨,母亲顶着非常大的压力把家庭维持了下来,但那以后,我感觉自己突然间长大了,但同时我开始有忧虑了,同学录上我留下的愿望变成了“希望自己无忧无虑”。

父亲一如既往地不关心我,我的成长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有时候甚至会是伤害。母亲对我算是照顾和上心,但是母亲从来没把我当成孩子看,她婚姻中的委屈、她生活中的艰辛,非常多的负能量和抱怨,在无数个夜里,我母亲都把这些跟我倾述,有时候可能也会是谩骂。

之后的数年里,我中学的时候两个人可能还年轻气盛、经常吵架,吵完架就冷战,而这些冷战就贯穿了我无数个黑暗的暑假。

后来两个人年纪大了,吵不动了,就相互无言以对,家庭总是静悄悄的,明明有人在家,却跟没人在家一样,所以在我看来我父母的婚姻都是无声的。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但偏偏他们又有点自命不凡,总怕被旁人看扁,也总希望高人一等、扬眉吐气。

但是他们又并不懂得如何真正有效地改善生活,所以他们把这种欲望不自觉地强加在我的身上。

当我读书的时候,成绩要出类拔萃,要比谁谁谁分数高。当我工作的时候,谁谁谁家年薪多少,希望我挣大钱。

小时候母亲问我“爸妈离婚,你跟谁”,这样的逼问还历历在目。

小时候的我只有努力学习、考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我才能让父母让亲戚喜爱(不管这样的爱是否具有一定功利性),才能让母亲心里有些安慰(她会觉得自己受的所有委屈能有回报),我也不至于变成没人要的孤儿。

感谢国家、感谢教育、也感谢自己求学生涯的不断努力,得以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一路念到了研究生。

所以,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缺乏安全感和敏感的。

父亲从小对我都是漠不关心,更是很少表扬我,回忆起来的大多是批评和不屑,还记得他说我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天生是个崇尚和平也很乖的某某座,内心其实也一直渴望父爱和父亲的肯定(我想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吧),心里也总是怀着一些奢望,也许我更努力一点、也许我更出色一点,我的父亲就能看到我、就能肯定我。

所以,我的内心深处,也存在一些自我怀疑。

父母对我的外在比对我的内在更关心一千倍一万倍,在成绩好、大学好、工资高这些面前,我的开心快乐和是否愿意似乎都不重要。

还记得中学时,父亲跟我说“你看把你养大一共要花多少钱”,至此我就知道父母给我的爱是要回报的,身边人对我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所以,在此后每一次的选择中,我总是徘徊犹豫,也总是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忽视自己的真实兴趣和述求,而总是试着去满足身边其他人对我的期待。

我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总是存在一定距离,我也不太愿意对人吐露心扉,也许就是我内心深处就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无条件、只是志趣相投的交往吧,所以一度我也是很功利的。

上述就是以我自己身上的案例,或多或少能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如何作用、如何产生影响的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每个家庭的问题和情况都不一样,而有一些不良的家庭相处模式,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造成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家庭相处模式

以下是一些容易造成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家庭相处模式:

1)、父母长期吵架或冷战,并将孩子拉拢在你们的战争中。

2)、将过多的成年人生活中所经历的现实和压力,展露给孩子。

3)、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垃圾桶和不良情绪的倾诉对象。

4)、父母长期分离或离婚,一方在孩子面前刻意诋毁另一方。

5)、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6)、过于关注孩子的某一方面,而在其他方面不给孩子建立和树立必要的规则。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希望天下之父母都首先把自己活明白,让自己更为更好的自己,同时用正确的方式多关爱孩子,不要伤害他们,也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他们不应该承担的东西。

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你们手上,成就或者毁灭也许都在你们作为父母的行为当中。

.03.

抑郁症发作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

进入学校、然后进入社会、再到组建家庭,这是需要每一个人独立面对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遇到的事情,通常都需要自己进行思考、产生态度、做出反应,这些时候就是检验一个人思维模式的时候了。

比方说,在学校中,总有那么些孤僻的学生,跟同学们格格不入,这是他们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如对待同学的态度、如何与同学熟悉。在这个时候,仅仅是批评和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他们找到思维模式的黑洞和行为习惯的瓶颈。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完全脱离其他人而生存,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而抑郁往往就是关系之间出现冲突。一旦自己的本我和超我偏离地太远了,冲突就产生了。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中,没能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进入校园和社会后,遇到不同的人际关系问题或者是与事情之间的问题,就有可能“死机”,陷入抑郁的黑洞。

这种冲突的爆发,对每个人来说导火索并不一样、时间也有早有晚、程度也有轻有重。

所以至今,我并不后悔、也不抱怨抑郁找上我,因为我知道抑郁之于我终究是会来到的。

身边经历过抑郁的人,触发原因各异,但指向的结果是大同小异的,即是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发生严重冲突、对生活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同样以我自己举例,我的抑郁发生在工作危机、情感危机和现实危机三者叠加中。

首先来说的是,工作危机。

从小到大,我的个性都是责任心强、做事追求完美,学习考试追求满分,工作也追求出类拔萃。由于工作卖力,领导器重我,自己就更加加足马力干活,基本上是加班加点没有任何的个人休闲时间。

对我来说,领导对我的肯定在当时是首要重要的,我的目标并不在工资,所以在一个吃大锅饭的国企里,我一个人使劲地干活。我虽然并不想加薪升职,但最终还是换来了的是同事的排挤。

其次是情感危机。

正因为我所有的精力基本上都是花在工作上,我几乎没花什么心思在对象身上,也导致两个人之间积累了很多问题,在一个快步入剩女的年龄里,面临分手。

最后是现实危机。

赶上了这几年全国房价的上涨,看到这么飞涨的房价,身边买房上车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加加重了内心的焦虑。

这些事情加在一起,确实是道槛。我并不责怪自己,因为这道槛确实是道大槛,换谁都会很艰难。但我有点遗憾,遗憾的是是我自己让自己陷入在这样艰难的境地,遗憾的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悲观、不安、焦虑等等的负面情绪笼罩着我,让我无法积极和正确地应对困难。但是我又无法改变,因为要来的总会来的,这从我成长的那天起就已经在铺垫了。

.04.

与自己和解

黑暗总是会过去的。

日子总是会好起来的。

抑郁的时候总有些天是黯淡无光的,那就随它去吧。当一个人掉进泥潭里,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让这些灰暗的日子,过起来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

1.接受药物的治疗。

是否需要服药务必听医生的建议,如果不放心或者怕误诊,不妨多咨询几个医生。

还有,服药一定不能自行加量、减量或者停药,抗抑郁药和感冒药不一样,你每年可能会感冒个三四次,你能清楚地感觉到什么时候感冒是要好了,是可以停药了。但是抑郁不一样,整个治疗过程和服药节奏需要严格按照医嘱。

另外,总有朋友会担心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这时务必分清轻重缓急。

2.期间不要做重要的决定。

在灰暗的日子里,看所有事情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容易习惯性地否定当下的一切,这个时候可能会有辍学、辞职或者离婚等等的冲动,而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事后看是会后悔的。

所以每当决定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要改变想要逃避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3.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情绪良好的基础,抑郁会让人十分懒,一点都不想动。但良好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对康复也是十分有裨益的。从另外的角度说,多巴胺和情绪高低间的密切关系是得到医学上的证实的。

4.不要逼自己。

抑郁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严苛,即便是生病状态,也可能对自己依然严格要求。

然而抑郁状态下,人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会大打折扣的,一旦难以胜任或完成任务,自己内心就会有声音批评和否定自己,这对抑郁的康复是十分不利的。

这个时候,请放过自己一马,卸下过重的包袱,不要给自己定要求、定目标。多试着去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这样,内心也会慢慢充满自信。

当度过了最灰暗的那段时间,不要高兴的太早,这只是表象上的康复而已。

抑郁是思维的病,思维不转变,抑郁也难言康复,这就是为什么抑郁复发的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

因为抑郁思维的形成经过了日积月累,思维的转变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我曾经抱怨过,为什么自己需要和抑郁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耗是如此严重,如果能把这些精力花在学习和工作上该多好。

然而现在,我不再这样认为了,我做好了长期和抑郁和平共处的打算,每天少花点心思在工作上、多花点心思在自己内在,工作之余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心灵放松放松,这已经成为了我现在每天的生活状态。

防止抑郁复发、持续保持心理健康、和自己和解,是需要首先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的。然后通过一些形式,帮助自己坚持下去,比如说我自己个人摸索的一些方式: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少和负能量的人接触,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触。毕竟情绪是会传染的。

2)、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享受它。如果你喜欢美食,就享受吃货的乐趣;如果你喜欢旅游,就享受看世界的丰富;如果你喜欢看小说看剧,就享受剧情的精彩。

3)、多看有益心灵健康的内容。比方说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有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贤二机器僧的公众号、心理学类的科普文章(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是比较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平静。

4)、定期进行瑜伽、冥想、正念等。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在抑郁方面的研究有非常大的进步,相关的应对和治疗方式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主张,其中冥想和正念就是近年来被接受度较高的两种方式。

.05.

每一个被抑郁困扰过的人都是善良的天使。希望我的文章没有传递负能量,希望它能或多或少提供些有建设性的方法,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小小的心愿。

目前在国内,社会对抑郁的误解还是非常深,而这种观念改变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如果你因为抑郁被社会歧视过,请不要难过,因为这不是你的错,这是社会偏见的错。

社会认知的偏差,家人亲属的不理解、不了解,加上国内相关医疗水平的落后和心理咨询师的鱼龙混杂,给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抑郁人群康复客观上增添了难度。

康复后,也持续面临着歧视,目前国内99.99%的商业健康保险均是不接受抑郁患者(或是曾患过)投保的。

如果你正经历抑郁,相信你一定会好起来,未来的日子会十分美好。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抑郁的洗礼,我们能为抑郁这个善良的弱势群体,做些什么呢?

经典课程推荐:

超越原生家庭,活出全新自我

通过本课程,老师会带你一起,回归原生家庭情绪的源头,以心理学的视角察觉认识它、接纳它,跳出原生家庭阴影,并重塑全新的自我。

重新面对原生家庭

,察觉你压抑的委屈、愤恨、情绪、性格,正视并接纳改变它;

重塑全新自我

:从情绪情感、性格心态、关系重构出发,边疗愈边成长,给你重新出发的力量;

重新经营关系

:以新姿态面对父母和孩子,经营完美爱情;

你想知道的原生家庭真相,我全部讲给你听。

克服自卑、内向、不安全感

堂精华音频课

带你解绑原生家庭的枷锁

199元

,限时特价

扫描下方二维码,极速听课

长按上方的二维码,

极速听课!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