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享]如何开展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专家分享]如何开展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分享]如何开展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专家分享]如何开展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性、人格、情绪及学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上,他们比健全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要比健全儿童严重得多,实际上就是

生理残疾又心理不健康

。对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能要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的问题。

专家为您解读面对听力障碍学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听力障碍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借助视觉引起保持注意

由于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受损,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世界,靠看手势、看口形、看书去理解语言,引起注意。他们的优势兴奋中心主要产生和保持在视觉感受区,其注意大都是有视觉刺激引起的。对于一般的有声语言如解释、劝说、谈话等这类吸引正常儿童注意的手段,是不能引起听力障碍学生注意的。

另外,振动觉在引起听力障碍学生注意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听力障碍学生可借助于木地板的震动,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有意注意发展迟缓

听力障碍学生的注意是由无意注意开始,逐渐地形成和发展到有意注意,但这个转换过程很缓慢。低年级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认识水平低下,不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什么,只是对一些新奇的、刺激强烈的、运动变化着的事物产生注意兴趣,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虽然无意注意在低年龄段占优势,并且延续很长时间。但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有意注意在整个注意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他们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且能有目的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去完成学习任务。

有意后注意难以发展

由于听力障碍学生主要依靠视觉刺激产生和保持注意,在课堂上只能借助于教师的手语和表情、口型、动作或教具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保持注意,但视觉器官很容易疲劳,不能无限地保持有效。听力障碍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又难以培养起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学习上经常遇到困难。因此,有意后注意难以形成。

内部注意发展水平低

由于人们在进行思维、想象、情感、体验等内部注意时,都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借助于语言来调节,而听力障碍学生语言发展缓慢,水平也很低,所以他们内部注意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自我意识能力也很差,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难以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

注意分配较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只能由注意的转移来代替。例如,正常学生可以边听教师讲课,边看教具,可以同时产生听觉和视觉集中。而听力障碍学生则无法同时既听教师讲课又看教具,只能按次序看教师说话、看教具或看书。由于注意分配的感知过程是连续的,而注意的转移过程是间断的,听力障碍学生获得的感知形象缺乏完整性。另外听力障碍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也较差,他们往往不善于根据活动任务把自己的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注意范围相对狭窄

虽然听力障碍学生有视觉优势,但他们知识经验相对贫乏,导致注意的范围相对狭窄。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听力障碍学生注意的范围会逐渐扩大。

听力障碍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由于听力障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是以目代耳,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现象,他们的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在所从事的活动上。例如,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刺激物上。另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注意的转移来代替注意分配的特性,也会使其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和集中。

如何判断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

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一个人如果多次出现如下行为,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异常了。

生活习惯、规律突然改变

从睡眠上看,夜深了还辗转难眠,常常深夜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做的事情,白天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从饮食上看,饮食习惯突然发生变化,如不该吃饭的时间自己弄东西吃,而有时几顿饭都不吃,时而暴饮暴食,或不加选择地乱吃。

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

在学习上,学习兴趣突然消失,千方百计躲避上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在其它方面,如原本对社会工作或活动一向认真的却突然不能正常完成工作任务,对社会工作或活动无缘无故地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厌恶等。

不合逻辑的错误言行

短时间内常说错话,有时说的话不合情景,让人摸不着头脑,或做出毫无道理、毫无益处的错事。

个性发生明显变化

性格上原有的缺点更加突出,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易冲动或多愁善感,或喜怒无常等;一些原本良好的性格特点也有所改变,如本来活泼的人变得沉默,本来有礼貌的人变得粗野,本来性格稳重的人变得冲动易怒等。

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刺激物上。另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注意的转移来代替注意分配的特性,也会使其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和集中。

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学习问题

由于听力障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眼睛很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随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加深,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

青春期心理问题

听力障碍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早恋问题,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交往的圈子特别小,尤其是在聋校封闭式的管理和长期离家的这种环境下,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听力障碍男女学生之间,在社会相关音像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听力障碍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他们的恋爱大多不是建立在有共同的追求和相互的爱慕为前提,有好多是建立在填补心理的空虚,获得对方某种物质和庇护为目的进行交往的,因此他们恋情的可变性十分迅速,由于他们的朋友与社交圈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当一段感情结束时马上在同一群体内开始另一段感情,他们的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二是青春期的排斥心理,从听力障碍学生懂事起,他们就知道自己耳朵上的小耳朵,自己说话的声音经常遭到他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同龄人的嘲笑和戏

就这样日积月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积压已久的自卑与不满将一时爆发出来,发自内心的对社会上的正常人产生排斥,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在他们的心理最信任的人是和自己一样的听力障碍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封闭,其心理上的自卑感和排斥心理与日俱增。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听力障碍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交往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他们常常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听力障碍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表现在,一方面听力障碍学生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耳聋了,往往会要第二胎,如果有了第二胎,那么家长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与沟通交流就会减少,就是不要第二胎的家长与正常学生的家长相比与自己孩子沟通交流的也相对的少,绝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不懂聋人的世界,产生了对父母的讨厌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如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听力障碍学生

孤僻、专横性格;有些听力障碍学生的父母的关系不和,使听力障碍学生长期处在不良的情绪当中,会给听力障碍学生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认为是自己给父母带来并制造了痛苦,经常处在自责感之中;有些听力障碍学生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父母造成的,憎恨父母,憎恨家庭,认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有些听力障碍学生干脆不回家,跟着年龄较大的听力障碍朋友到处游荡、逃学、偷盗、诈骗等。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听力障碍学生,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理想目标、公正代表,更是唯一能读懂他们心理,了解时代的正常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希望老师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困惑的问题与烦恼,为他们出谋划策,非常渴望与老师的交流,希望从老师那里学到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融入正常人的世界,如果教师对听力障碍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与之交流,给予以指导和帮助,横加批评指责,就会使听力障碍学生感到伤心、失望,于是变得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冷漠无情;有的教师对听力障碍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听力障碍学生的心

理遭受严重的创伤,在学习和活动中就

会容易发生冲突,使师生关系紧张。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听力障碍学生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不到温暖,大都把希望寄托在同学身上,因为他们的接触环境相同,朋友圈又狭小,所以他们认为同学才是真正的同命相连的人,从心底上把同学当作知心朋友,希望得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但由于同学之间的性格差异、知识水平差异、语言水平的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等,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常常紧张、不融洽,就会使有的听力障碍学生流露出孤独感,整天为交朋友感到苦恼,不不知道怎样去协调与同学的关系,使自己整日心事重重、不知所措。

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也成了听力障碍学生重要的娱乐和通信工具,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有些听力障碍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自制能力很差的听力障碍学生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有的甚至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为了上网节衣缩食、撒谎、逃学、偷盗等,有的长期在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本篇文章观点、内容源自《特殊学生心理健康必读》

本书以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遵循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相对淡化理论知识,突出实用性,强化学生主体,突出助人自助。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还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辅以自我检测,穿插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故事引入。本书以读本的形式出现,可读性、实用性较强,

这样既可使残疾学生自己及时关注和解决成长中的苦恼和困惑,也可让特教教师们从中寻找到解决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佳法良方。

作者孔玲:

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特教干部、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研究委员会专业研究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2010年主持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推动了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作者王淑荣:

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中国就业促进会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博英通手语培训中心特聘教师,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儿童康复训练师培训基地高级儿童康复训练导师,淮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手语》、《残障儿童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个“十一五”重点课题。

主要从事

图书订购请点击

“原文阅读”

喜欢请点“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