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大学生花了
150
块钱剪了一个很抽象的头,回寝室后,遭到了几个室友的批判。有一位在一旁沉默许久的同学总结说:“这发型性价比很高!才花一百五,就剪了个二百五的头。”
这是一则关于发型的笑话,冷幽默,讽刺性很强。其包含的突出信息是:有些发型“很抽象”,实质上是“二百五”。这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上发型的精彩概括。
中国古人是不剪头发的,因为《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里,头发是包括在身体之中的,所以如果有人犯了法,就有可能被处以“髡刑——剃光头”;曹操违反了军纪,“割发代首”而三军服膺,也是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意识的。
也有“断发”的记载,但那是蛮夷之人的打扮。《左传》说吴越之人,“断发纹身,裸以为饰”,接着就说这是“非礼也哉”。由此可知,“断发”“裸身”是不合乎“礼仪”的,是我们文明的华夏人所不齿的。
清朝时,“留头不留发”,这也是蛮夷的做法。剃下来的头发要收起来,不能被脚踩,尤其不能被女性踩。这个观念流传了好多年。
那么头发长了怎么办?盘起。所以有“总角”、“及笄”等词,有钗、簪子等盘头之物——男女皆用。头发脏了怎么办?沐。沐浴的现代义是洗澡,连头带身子一起洗。可是在古代是分开的:沐,是洗头;浴,是洗躯体。大概,古人认为,头是高贵的、神圣的,应该保持洁净,而洗躯体的水难免污浊肮脏,所以头和躯体要分开了洗。但我想平民百姓很可能是“沐”“浴”一次性完成的。
头发掉了怎么办?要收起来。老百姓的没条件讲究,团成团,塞进墙缝里,让其慢慢分解;或拧成绳子用,据说抗拉力确实不小;或与货郎子交易,换了颜料、针头线脑什么的,以增加平淡生活的色彩和乐趣。贵族人家的就各有各的讲究。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崇庆皇太后收集保存头发,被世人赞为孝顺;慈禧太后掉下来的头发由李莲英收集在一个金罐里。这些头发如果不随逝者的骸骨埋入地下,而是有时拿出来捧视——这是父亲母亲的身体的一部分啊!想想看,阴阳两隔还能亲睹父母遗体,又不瘆人,丝丝缕缕的头发还那么缠绵温婉,寄托了多少斩不断的亲情?
束发、收集头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头发满地,显得凌乱、邋遢、肮脏;如果被带进饭里菜里,不论是看见还是吃进嘴里都是极糟糕、极令人愤怒的事。同时,头发团“理还乱”,它是生活缺乏条理、事理混乱不清、情绪懊恼纠结的象征。谁愿意陷入头发般的混乱事理和不良情绪的泥淖中?
有一位同事,内分泌旺盛些,因而头皮屑稍多点。她以为这是天大的事情,大惊小怪地求医问药,反复诊治。不知哪个大夫开了一种药,黄褐色的液体,用棉签蘸着,分开头发,直接涂抹到头皮上。此药味儿特别大,毒性也大,似乎能一时去除头皮屑,同时也能去除头发。但是,药停了,头皮屑又出来了。后来,经人介绍推荐,她购买了广州采乐化妆品有限公司出品的针对顽固头屑特制的能“直触头皮,专利去屑”、
99%
的“美国康泰速效去屑药妆”的“强效去屑直触头皮洗发剂”,不知使用效果如何。据其家人说,头皮屑只有些许的减少,但纷乱的头发更加满地了。她原是“一头浓密的乌发”,令人艳羡,现在大约只剩三四分之一了,还颜色枯黄,时时断裂。其实头皮屑过多是内分泌问题,要服用药物调理,或者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只要勤洗头,生活有条理,头皮屑就会减少;再者,即使头皮屑多些,只要自己不去过分关注,也无大碍。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头皮屑,则说明他的分泌功能停止了,新陈代谢停止了,那么,他的身体发展到什么地步、生命走到哪一阶段就不言而喻了。
头发飘落满地真的比头皮屑飘落更让人难以忍受。
这里,就出现了如何对待头发的态度与方法问题了。
头发要勤洗、勤梳。与古代相比,现代人的头发短,比较容易洗,而且有洗发膏,所以三五天洗一次头就可以了。由于社会进步了,人们已不再“加冠”,不再满足盖一片蓝黑色布的“黔首”、“黎元”生活了,漏在外面的头发要有个款式造型,所以人们非常讲究“美发”。男性梳一个符合身份、职业的发型,或风头、或平头、或背头,就是光头也可以,特殊职业的人还可以有其他发型,如画家、音乐家、球星、歌星。女性的发型丰富多彩,但要合宜、整洁,不纷乱,头发不四处掉落。
掉头发怎么办?平时用发卡、布条等束住,或者戴上帽子,等到梳头时一次性打理到位。
头发掉光了、秃头了怎么办?面对现实,光头朝天。当然也可以戴帽子、戴假发。风度不只是属于“浓密的乌发”。
但是,有些年轻人的头发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让人难明其理,
比如鸡窝头、鸡冠头、盖盖头、披脸、偏重、等等,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发型,有些还染的五颜六色。如果是无业游民,那么形形色色的头发也算是大街上一抹不太亮丽的风景线,只是他爸他妈看了闹心。如果是学生呢?那就有问题了。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是前辈事业的传承人。学生任重道远,所以学生必须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有体魄、有境界,有好的行为习惯,有满满的正能量,也就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是年轻人群体,这个群体的组成类似于军队——年龄相近、单体个人、工作相同、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作息一致,可以整齐划一,因此有些学校或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是“半军事化”的。而发型是不能排除在“半军事化”之外的。
军人的发型是小平头,因为小平头既显得精神整齐又便于出击战斗。那么,学生的发型也应该是小平头。
民国时期的学生发型就是小平头,有些是短风头,这是合理恰当的。
大多数科学家的发型是最自然、最本色的,因为科学家们忙,没有时间在头发上费心思;科学家们目标远大,没有心情在头发上费工夫。科学家们从事着伟大的工作,唯其伟大,他们的内心宁静淡定,根本不在乎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对未来成果的想象与追求早已盖过了俗世的浮华。所以媒体上亮相的科学家无一不是朴素平实而从容大方的,连头发也是如此。学生们也忙,也应该有远大理想,有使命感、责任心,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所以学生的发型也应该自然、本色、朴素、简单。
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着装越朴素,发型越本色。反之文化层次低的有闲阶级穿着时髦,发型奇特。当然,这也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全部,因此反驳客们不必慷慨激昂,大加挞伐。
曾听到一对师生的对话。老师看到一个不太上进的学生穿着一身名牌,说“你穿的衣服档次高啊!”学生说:“你是名师,穿多么破旧的衣服,人们也尊重。而我这样的人,穿好些,人们都不正眼看;要是穿的破烂,人们根本看不起。”俗世社会的人以貌取人,确实可恶,但有些人不修“内美”,只注重表面修饰而希图别人“看起”的做法也着实可怜。这就是真正有钱的人不表现他有钱,真正有能耐的人不追求衣着发型华丽时髦的原因。虢国夫人的“素面朝天”确实有底气。
为什么要把头发理的奇怪异常?为什么要把头发染的五颜六色?答案不外乎好奇、赶时髦、展示个人风采,究其实是不自信。
校园里,大多数学行俱佳的学生的发型是小平头,有时有点长,给人邋遢猥琐的感觉,因为他们忙于学习,甚至忘了打理头发。可是,他们经常要在全校师生面前上台领奖,师生们有意无意地关注他们,他们已经在小范围里出人头地了,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这小小的虚荣,但他们不修边幅的形象似乎更可爱。可是另一些学生就不一样了,学习能力差,成绩差,行为也差,老师不认可,同学瞧不起。就这么默默无闻半死不活地讲究着吗?不!中国有个违背“中庸之道”的哲学,叫“若不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所以一些学生就开始“遗臭万年”的行动了。首先要在着装、外表打扮上下功夫,这发型是最佳着力点,于是怪异的发型出现了。这时,他们的心态大概很复杂:你看我的形象酷吗?又似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了,只是他们给人的信息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别惹我,烦着呢”。于是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炸毛了,仿佛心头压了一块巨石,沉重得无法动弹。
电视“动物世界”栏目中说,所有动物都有求偶的欲望,一般是雄求雌。既然是求,就得有本钱。这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要有房有车,没房?没车?滚一边去。所以雄性动物们狠下功夫,努力进化,各自拥有了吸引异性的本钱和能耐。雄狮的鬃毛、雄羊的能打能拼的盘角,雄猴子的红屁股、雄孔雀的彩屏、还有各种动物奇特的叫声,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亮瞎雌性眼睛、吸引雌性芳心的法宝。一些学生的奇装异服、怪异发型,加上出格的言行,毫无疑问吸引了许多同学尤其女生的眼球吧。这也算是学生对仿生学的运用了。
贝克汉姆的发型被称为“小贝头”,很是流行。其实就是照抄了一种叫“戴胜”的鸟儿的发型。戴胜,这里的老百姓称其为“骚抱抱”,不知是否因其骚情?
球星、歌星、影星的发型可以怪异。球星在篮球场、足球场上奔跑拼搏、抢断、对抗、超越,酣畅淋漓地展示其风采,可是,与观众距离那么远,如果没有特殊标记,观众是看不清楚的,而他们的表现或者说表演是有商业性质的,观众看不清楚,则他们的商业价值就体现的不充分。歌星、影星的装束打扮既有商业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再加上有人出钱包装,就更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必要了。
可是学生的发型有必要怪异吗?学习是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精力、感情、时间是一个整数一,其他方面消耗的越多,留给学习的就越少。所以学生的发型乃至装束还是简单朴素为好。
有个家长说,他儿子每天早晨都洗头,打理头发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这个学生表现尚好,没有明显的坏行为,可是考试成绩很差。当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多,但这是其中之一。
影响课堂学习,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三大因素是声音、图像、颜色,奇装异服和怪异的发型就占了图像、颜色两个因素,这样,怪异的发型就影响、危害到他人的利益了。
多年来,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不太讲究发型,多数是小平头;留怪异发型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
更刺眼的是一些女生竟然盘起了头发。少女盘头有什么问题吗?有。歌儿里不是唱“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吗?把长发盘起意味着身份的改变——少女变成了少妇。
你愿意别人把你看成少妇吗?那牵扯的问题就多了,不光是你自己身份改变的问题,还有你爸你妈成为舆论焦点的问题。
《中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许留长发,不许戴首饰”。不许留长发,还包括不许留怪异的发型。
曾经听一个家长愤愤地说:“真是个孽障。早知如此,当初生下来一屁股压死算了。”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到这个分上了,可见发型与装束打扮的问题何等重要。
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有怎样的外表、发型,就有怎样的思想观念、兴趣追求。
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
类比一下:“发型亦大矣。”
2017.11.6.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