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虐待小动物,心理有病吗 喜欢虐待小动物,心理有病吗喜欢虐待小动物,心理有病吗

喜欢虐待小动物,心理有病吗

近日,广东一高校学生虐猫事件引爆网络。视频显示涉事学生用热铁烫猫下体和嘴巴,让猫下油锅,把猫舌头穿孔等。校方表示:已对涉事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该学生也已在网上公开道歉,请求获得原谅。

虐猫画面实在惨不忍睹,小编不忍将当时的图片及视频展出刺激大家的感官神经。不过,虐待小动物的心理却值得探究。或许大家都跟小编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人喜欢虐待弱小可爱的小动物?

变态?泄愤?暴力基因?

图片来源:网路截图

非心理学出身的小编,查询各种资料,跟大家一起来剖析剖析。

虐待小动物的人,心里是咋想的呢?

虐待现象背后反映了人的攻击性,事实上攻击性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

虐待现象背后反映了人的攻击性,事实上攻击性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攻击性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人类只有攻击另外的物种才能生存。

攻击能量总要有一个出口。孩子能够向父母表达愤怒,是比较健康的表现,但有些父母过度的强势,孩子不敢表达愤怒,于是便会在更加弱势的人或物上会寻求表达。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折磨动物时,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曾经被人折磨过,这种折磨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完全忽视孩子的意愿)。

一般人会以升华的方式去表达攻击,社会竞争,体育竞赛等便是升化的满足攻击能量的方式,或者尽量把攻击能量压抑下去,或者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攻击,因为直接的攻击,既会让人产生罪恶感与内疚感,同时也是危险的。

而有些人无法充分地升华或压抑攻击性,往往以直接的方式表达攻击,比如那些以拳脚来解决问题的人,或者残留着虐待动物习惯的人。

虐待行为会有一个家庭的传承现象,这反映了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一个从小被父亲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经的弱小的被虐待者,会以成为施虐者的方式(一种认同的机制)变成了强者。

在电影《功夫》中的阿星,本来是一个有除暴安良愿望的小孩,但有一天善良的他为了保护哑女却被一群大孩子痛打一顿并羞辱一番,之后的阿星逐渐的成为了一个街头的混混,以打架或欺骗为生,一心想加入黑帮。他以认同的方式防御了内心的脆弱,渴望成为一个施暴者。

图片来源:电影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电影视频截图

因此,对于那些虐待小动物的人来说,虐待动物既是他们攻击能量表达的途径,也以一种认同的方式暂时地成为了一个强者,以防御内在的脆弱感。

这个观点并非小编个人原创,而是在《知乎》问答社区上,一位叫

俞林鑫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做的专业解析。

喜欢虐待小动物,心理有病吗?

心理障碍

曾经一位匿名网友就曾在百度拇指医生社区里求解,说自己喜欢虐待小动物,不知心理有什么问题?

图片来源:百度拇指医生社区截图

对此,社区里推出优质回答,为网友的心理活动进行如下分析:

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以此来发泄心中郁闷和缓解紧张的情绪。

会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你从小缺少关爱,或者由于过重的心理压力而导致了借助虐待小动物寻求发泄。虐待这种行为除了会给他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恐惧,还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被强迫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

你喜欢虐待小动物,一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就是你以前被别人欺负过,想寻求帮助或期待情况能改变,但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种心理阴影会让你无法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去对待人和事物,而最终演变成压力下的情绪爆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虐待动物是心里障碍的行为表现。但是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却是多方面,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有的是因为缺少爱,也有的是为了发泄,还有就是突显自己的强大,掩盖脆弱等等,在看问题时绝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种心理因素。

这些不良因素是何时形成的?

很多能力和人格形成在幼儿时期

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儿时期,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

现在有的孩子精神压力过大:一方面要对付繁重的学习,另外还要在家庭过严的教育下成长。家长都望子成龙,然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渠道进行缓解。这时,有些孩子就会做出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另外,经常施虐者,成人后也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及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

专家呼吁保护动物并加强心理救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孙大强表示:

“在谴责残忍虐待动物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心理救助,挖掘虐待动物背后的隐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做出改变。”

建议,

从小孩开始,培养与动物的亲近感情,让保护动物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同时,人们也应改变教育观念。孙大强建议在基础层面引导人们改变教育理念,更多倡导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并积极建立健全道德伦理体系,善待身边的人和小动物。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国安认为,

虐待动物需要入法,他建议提高民众保护动物的意识,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不满。

编辑:韩健

综合:新华网、

北京日报、

知乎问答社区、百度拇指医生社区、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