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一期我们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对男孩的教育切勿“硬碰硬”,不听劝,容易弄巧成拙害了孩子”在教育男孩的时候,家长要避免使用生硬的斥责式教育,而是要多鼓励和引导
孩子。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是“抗压能力差”这么简单”如何解决焦虑,才是真正解决困在精神和身体上的枷锁的方法。
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的原委始末,终于在警方公开路线视频中得到展现。学生林某在监控里的身影看似普通平常,直到他绕到水泵室,手里捏着一把刀,然后他坐到角落处开始进行自残,直到他绕回楼上一跃而下。
监控中的时间线和学生的行动轨迹基本能对上,救护车也在监控的拍摄中显示很快地到达了学校。舆论中的谣言、阴谋论不攻自破。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峻,却经常被家长或者其他看客认为是“无病呻吟”“抗压能力差”“不负责任”等。
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指责或评论他人的痛苦,更何况“子非鱼安知鱼之痛”,而是应该去找寻原因,并解决问题。
我也曾在《
那些自杀者的遗书
》里谈到过一些少年,但没有详细分析。根据近几年的新闻案例和报道,
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有三大原因,家庭、学业和感情因素。
有时候是一座大山过于沉重,有时候是三座大山同时施压。有时候甚至说不清到底是哪座山成为最重要的压垮骆驼的稻草。
现在的青少年与上一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上一代青少年生活环境简单,信息环境简单,在他们眼中“周围即世界”,守好自己眼前的世界便万事大吉,最多出现“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的话题“有且仅有”这一个。
而这一代的青少年,是时刻暴露在无差别信息环境中的少年,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在没有过多社会体验的前提下,对于信息的理解是偏颇的,他们对于胖丑穷的的恐惧,对于成绩差的焦虑,对于父母不理解的绝望,被网络信息疯狂左右。
作为仅仅依靠父母抚养,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度日,没有实际社会生存能力的人,是非常脆弱的。在他们仅有的生活中,家庭和学校是最核心的两个场所,就像两个压力源一样,24小时不间断地释放。
虽然没有经过权威调查,不敢下定论,
但个人之见,家庭因素是三大因素中,也许是导致青少年疾病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家庭关系和环境健康,青少年哪怕经历再大的学业压力和感情压力,也能依靠父母的支持和陪伴稳定度过。
不健康的家庭千万种,但健康的家庭环境只有一种,就是
平等、倾听和关注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越渴求平等,渴求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渴求自己说的话有意义,而非个人意见被驳斥、被忽略,而家长往往容易沿用曾经的“要求式”的教育方法,“我要你听我的,因为是为你好”。
“为你好”这三个字完全就是青少年耳中的“十大满清酷刑”,因为家长完全想不到这三个字在少年听来,蕴含是“只有我知道的才是好的,而你知道是不好的”,可能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对话模式。
如果“为你好”换成“以我现有的社会经验和体验,我的意见是……但我也愿意听听你的想法”,想必大多数少年都会有耐心听下去。
“为你好”是真的“为你好”吗?之前在咖啡店听到一桌类似家庭教育咨询的座谈,主讲人字字珠玑。她说,以家长的生活经验去教育孩子,真的能保证五年十年以后,社会竞争还是同样的标准吗?
现代社会以创新思想主导,经验之谈越来越式微,许知远采访一个人工智能的工程师的时候,他说“我从来不来看书,因为书是前人的旧经验,无法帮助我做创新事业”,在三十五岁就可能失业的时代,还能保证经验一定是为成功铺路吗?
不健康的家庭中的家长很少真正倾听孩子。其实就连很多成年人也无法做到倾听,倾听之前的功课是让孩子表达,而表达要从小培养。培养表达并不是每日询问孩子的事无巨细,而是你要先对他表达自己的日常,作为反馈,他在你的表达中学会表达。
你对表达事物的选择、角度和方式,你就是他的第一个信息守门人。健康的倾听行为才能带来彼此进化。倾听又会带来极大的关注,他从你的倾听中获得理解、支持,哪怕是反对的意见,甚至哪怕你只是重复他说的表达,他也能感受到被听见的巨大满足和快乐。
学业压力是青少年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是幼小初高过来的,凭什么你就是承担不了学习的压力?
首先,学习因人而异。有人天生就赢在了智商和家庭培养的起跑线上,别人的起始可能就是你的极限。不可相提并论。但应试就是独木桥竞争的过程,难以保证谁都能永远冲在前面,心理的落差,家庭的期望,都是源源不断的压力来源。
其次,学业是满足他人期望的重要途径。没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少年,如果只能靠满足父母的期望来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会怎么想?如果他想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无法满足,他有多痛苦?如果他有自己的喜好,和父母的期望起了冲突,他又会怎么办?在一个不平等的家庭中,这每一步都是死路。学业成了砝码,而自己是一颗棋子。
“唯学论”是父母对于普通生活和子女成长的期待,但他们也要关注到,过多的补习班和兴趣班不过都是自己添加在孩子身上的焦虑,或者甚至是孩子“自鸡”(自己给自己打鸡血)的焦虑。
如何解决焦虑,才是真正解决困在精神和身体上的枷锁的方法。
适度逃离或许是种不错的办法。过去的教育是“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但后来有了阅历才发现,个人因素在一件事情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会根据事情的不同,各个因素的占比也不同。其中环境因素会极大的影响和干扰人的意志和判断力。没有人是完美的圣人,如果不希望继续这样被周围的人事物干扰下去,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逃离环境。
感情因素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又一大诱因。家长可能无法理解,少年时候的感情是相当浓烈而且无所畏惧的,是因为初次真正经历感情之前,往往会经受大量文化作品,包括小说动漫游戏等的“洗脑”,作品中感情往往过于“完美”或者过于“破碎”,极端主义盛行,不是跨越几个世纪来爱你,就是痛到令人生不如死。
因为阅历尚浅,所以少年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情观,会复刻到现实生活中,遭到拒绝、背叛的行为模式,也会学习“模仿”痛苦。
青少年的感情问题往往比成年人想象的更复杂,因为少年们年纪相仿,彼此产生感情的机会更多,感情桥段中的分手、劈腿、拒绝、背叛屡见不鲜,友情和爱情纠葛,朋友第三者插足等感情问题更为激烈。
而信息环境还带来了更多情感可能性,异地恋、网恋、年下恋等与普通社会道德观念有差异的恋情也非常平常。青少年正在青春期,本身情绪波动大,再加上感情纠葛,自然会容易走到思维死角。
青少年的感情更难被理解,家长早就给少年的感情冠名“早恋”,扣上“影响学业”“不务正业”的帽子,立誓扼杀在摇篮中。但人的感情本就并非理性,我们本来就无法控制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但遇到压迫势力,却更有火势渐旺的趋势。而那些本身受到挫败的感情,少年们无人倾诉,独自神伤——
毕竟你妈对于“早恋”都气急败坏,你怎么可能跟她说“我被我的好朋友和恋人绿了”?
我年轻时候喜欢的一个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我年少时候的感情就像一杯酒,浓烈厚重,但被喜欢的人打翻了。我在剩下的酒中兑上水,递给下一个我喜欢的人,还是满满一杯,但它的味道淡了。后面遇见了很多喜欢的人,我递上的都是满满一杯酒,但味道却越来越淡。
少年的感情是浓烈的,是值得被好好珍视和认真对待的。
这种感情很像一个人的童年,如果他幸福快乐过,那么对于往后的生活是有所期待的。但如果这种感情更多的是痛苦悲伤和绝望,那么感情在他心中的烙印便从此不一样了。
我有时候走过中学门口,看着少年们背着书包走出来,我心中并没有带着太多羡慕的感情。因为我知道,他们也正在背负他们这个年纪最大的期望,也面临着他们到此为止的人生中最大的困难。
他们并不比成年人容易,他们也渴望着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真的想从楼顶一跃而下,去寻找所谓的解脱。
-END-
欢迎关注:子奇教育咨询号
子奇教育订阅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