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自闭的孩子 如何改变自闭的孩子如何改变自闭的孩子

如何改变自闭的孩子

如何改变孩子,今天来直接一点来聊这个话题。

每个独立的人类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各种不同方向上的能力,以及所呈现出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我”的形成,都是独立的存在,其实外在的东西若想去真正的改变他,想找到什么捷径似乎并不现实。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夫妻双方,互相折腾争吵一辈子,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但是却发现已过半生,仍是那样,于是世人发出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感叹。

真的就没办法改变孩子了吗?

其实还是有一条脉络可循的,那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原生家庭等诸多的复杂因素,但是可以说是他先天的特点+后天的环境决定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如果想真的改变孩子,我们需要先明确的知道他是一个人类的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基本事实。

其实为何有那么多孩子成年的人生非常惨淡,其实并非他们先天已经决定了就如此,而是整个网络的氛围将孩子描述成是没有任何发展潜力,只能靠着最机械重复的训练,才能让他习得一些别的孩子就能轻易的学会的东西,却不知,这种其实已经把孩子不在当做一个人类的独立个体,而是一个只能通过训练得到一点点基础训练模式,取代了孩子原本该有的正常生活,该有的幼儿园生活,最终导致了悲剧。

对于孩子极低的预期,导致了对待他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关注孩子自身内在的动机和想法了,甚至已经不在尊重对方的意愿和感受了,一个孩子被人长期如此对待,他还会对于人有何信任可言?若反复的枯燥的桌面取代了孩子原本的童年,失去生活的他如何能够学会生活?

这件事真正的方向是让孩子不在自我封闭,能够有意愿有勇气有能力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是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的解决方法,却是在伤害孩子对于人的信任感和亲密感,口口声声说要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不再自闭?

如何改变孩子?

其实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我们将问题换成,我们该如何,孩子自己才肯改变?

变得如何?单纯的能力更强吗?我们在意担心的语言,情绪,社交,规则吗?

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有意愿有勇气有能力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恰恰需要,我们真正的理解我们作为父母的这个角色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层关键:重建依恋

所以重建亲子依恋关系,是带孩子走出来的第一步。

因为孩子向外的人际关系,恰恰是从最初的母婴关系逐渐发展而来的,试问一个孩子与妈妈都极其的疏远,怎么能要求他与谁都很亲密有勇气?

我们孩子的特点恰恰就是太敏感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妈妈等主要代养人的突然更换,某些住院或者其他的伤害回忆,一些恐惧的经历等等,一般孩子可能安抚一下,很快的就能调整过来,而我们的小朋友,却很敏感受伤的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封闭起了自己的内心。

甚至对于人都刻意的疏远和逃避了,于是他不再关注和模仿身边的人,不在有表达和说的信心和意愿,他只能去关注身边那些他觉得有趣的有控制感的简单玩法,结果又被这个圈子称之为“刻板行为”。

孩子我们的孩子确实在与人的相处方面,缺少了圆滑和韧性,他只能笨拙的使用刻意的逃避这种方式来减少和其他人之间的被强迫,被要求。

但是我们入圈之后,太多的人在意都是表面的语言能力,更多的是觉得这个孩子听不懂,不会说,不听话,情绪大,其实他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与人之间的依恋感出了问题之后,进一步的导致了语言的延迟。

因为语言其实是沟通工具,是两个人之间有交流的欲望之后,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高效的手段。若一个人没有与他人沟通的意愿,即使会再多的语种,华丽的辞藻也无济于事。

所以在你担心语言能力的时候,你必须明白,孩子是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进而导致的语言的问题,所以如果你草率的认为,是他先天能力有问题,根本学不会语言,只能靠着糖等强化物,用卡片去训练出语言,却更加伤害了孩子对于人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这恰恰就是南辕北辙。

这也是为何训练出来的语言,孩子很难能够真正的自如的在日常中应用,天花板极低的原因所在。

但是确实存在很多家长,确实很用心的在陪伴了,但是陪了很久,关系也渐渐在改善,但是孩子的语言却还是迟迟的出不来,还是不开口,现实的要进入幼儿园的压力,身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等等诸多的压力接踵而至,以至于自己不得不怀疑孩子,不得不怀疑自己。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

确实有大量的家长遇到了这种状况,也很直接且尖锐问过这个问题。

我直接一些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爱孩子,让他重新建立好与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和亲密感,其实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如此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因为和他的相处模式的改变,变得愿意与人亲近,愿意向我们呈现他真实的内心状态。以此为了后面孩子愿意表达,建立起最初的意愿和基础。

但是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改善了之后,孩子变得很情绪化,觉得孩子变得更糟了,动不动就崩溃,其实孩子当时不是在变得更糟,因为他愿意让你知道他的真实情绪和想法,他愿意向你表达了,只是这种表达,太爆裂,太让我们崩溃,太难完全接住了而已。

我们在完成了第一步亲密关系重建之后,就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用成长的思维和方式来看待孩子。

第二层关键:成长性思维

直白一点翻译就是,爱孩子这是大前提,但是绝对不能一直用一两岁的方式去爱孩子,你一直用照顾小宝宝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他怎么可能长的大?

爱孩子,并不是以他的世界和感受作为所有的标尺,我们确实必须要对于孩子内在的情绪和感受要充分的共情,能够理解他的视角里的世界,他当下的各种情绪,但是我们在让孩子理解我们对于他的爱是一种确定的存在的同时,一定要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以他为中心存在的。

爸爸妈妈爱你,愿意帮助你,但是爸爸妈妈并不是神,并不能够决定所有的事。

因为孩子在最初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就是事实,他是完全的一元思维模式,饿了痛了天就塌了,看不到妈妈了,妈妈就消失了,可能意味着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实孩子前期的崩溃,基本上是与妈妈消失了,以及妈妈不爱我了这两种错觉有关系,因为当他的视角感受到的事情如此时,整个世界立马崩塌,这也是他为何如此崩溃的大哭,那么有攻击性的原因所在。因为他这个时候开始慢慢从一元世界走向与我们对立存在的主客观的二元关系了。

他这时候会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我们决定的,当有一些事情超出他的预期时,当有一些事情不如他所愿时,他会认为我们是让他吃不到糖,玩不到玩具的罪魁祸首,他会把自己一直以来的委屈和过往的伤痛,勾连起来,集中爆发。

其实夫妻吵架,妈妈为何这么绝望伤心,为何把以往的痛苦的种种全都翻出来,其实是一种状态。女性和孩子其实都是感性驱动的存在。他此刻真正需要的是被感受到,被理解。被爱着。

但是其实很多问题也就出现在这个地方,孩子的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也恰恰就是很多的父母,认为自己和孩子关系最重要,绝对不能让孩子伤心难过半点,若是如此,亲子依恋关系不就崩塌了吗?不就没法发展了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恰恰是很多的父母掉入了我必须要满足孩子,我必须是完美的以他为中心的父母的这个虚构的想象之中,被孩子所反向控制了。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在爱他的同时,以成长的思维和视角,来教会孩子成长,而首先确实是需要用爱,让他充分的感受到我们对于他的同理心,宝贝,你的糖掉在地上了,妈妈丢到垃圾桶了,你很伤心是吗?你觉得你想吃糖,妈妈却没有经过你同意直接丢掉,让你很伤心,很痛苦,所以你崩溃的打妈妈了是吗?

其实这时,你首先要解开孩子对于你不爱他的这层误解,确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的视角,他会觉得我们是导致他痛苦的对立存在,但凡他觉得伤心或者有情绪了,就会认为这一切是我们造成的,会将所有的负面情绪全部宣泄给我们,这也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是否被惯坏了,是否变得更糟糕的原因所在。

我们这时要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我们是他我们也会这样难过生气,如果他有这种感受的原因使我们,那就坦然的道歉,其实当孩子发现我们理解他,我们爱他,能够表达出他的内心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慢慢的平复。

而这时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我们爱他,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是和我们相对立的一个存在,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由他感受,也不是由我们父母决定的,而是一个独立的有着自己运行逻辑的客观存在。

水太热了我们没法一下子让他变凉,变得可以喝,糖掉了就全是灰会很难吃,商场时间到了,游乐场就要关门了,这些并不是由我们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愿意帮助他,我们让你提前知道,有所预期,我们想其他办法看看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在不行,我们是否可以接受这些无法改变的事?

其实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就是让孩子能够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其他人是如何思考和,社会的潜在共识和规则道德到底是什么样?

若我们一直用对一两岁的孩子的方式,全部以满足他的方式来与他相处,他如何能够真正的长大?毕竟这世界的其他人,不可能是都以他为中心的妈和家人啊。

所以以成长的思维,去面对和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这是第二件关键的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让孩子对于世界有更多的接纳和安全感了,但是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人的诸多误解,社会对于孩子的偏见等等。

这就涉及第三个关键:理解他人的视角和社会共识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逐渐能够有勇气,有意愿,有能力愿意与他人有更多的接触,能够感受和意识到,语言是一种很高效很有用的沟通工具。

但是我仍需要让他基于兴趣更多的能够找到与他人一起相处的乐趣,在这些过程中,能够观察到其他人的言语方式,能够模仿和吸收其他的做法和表达。其实到这一步,孩子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就逐渐能够得以体现,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教,而是就是带着孩子开心的生活,自然的旁边和表达,看看其他的孩子如何说如何做,孩子就会不断的学习模仿吸收。

但是孩子这时候仍然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各种事情,看到好吃的东西他可能就直接去拿了,好玩的玩具直接去抢,或者仍是很害怕与人接触,被抢了也不敢表达和反抗。

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物权。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他人的视角和感受。

这其实需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教他,而是我们需要将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真实的呈现出来。比如电梯里的其他的孩子哭了,我们不是去投以厌烦的嫌弃,而是能够去安慰和递上一张纸巾。

因为孩子的情感很强烈,他感受到别人的不好的情绪时,是很容易受影响的,所以有的孩子甚至出现直接动手打哭了的孩子的状况。我们帮助孩子明白,这个小朋友是因为什么而哭,我们的安慰能够帮助他平复下来,他这时哭的状态,正如之前玩具坏了的伤心的我们。

我们能够帮助孩子真正的站在别的孩子的立场去看待事情了,这恰恰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同理心,和明白他人的感受与情绪,而这是孩子之后情商的基础,也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共情。

或者说,这就是如何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过程。而这是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最重要,最需要的能力。

看看我们自己和另一半,是否很多时候,缺少了站在对方的视角去思考的共情?更多的是谁付出的更多,我被误解了,我也要你感受下我的感受的互相伤害?

两个愤怒的沟通,更多的是自说自话的说你不理解我,你不爱我,其实愿意接纳对方的情绪和倾听,愿意理解对方情绪的源头和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和解的开始,若我们与自己的另一半都无法如此,我们如何要求孩子要会爱人?

最后再来聊一下规则和社会道德的问题,其实所谓的规则感道德感,就是社会群体的普遍共识,就是他人某些想法和观念的集合。

古人觉得除了家里外面都是卫生间,这种想法放在现在肯定会被当做不讲公德。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逐渐理解,我们在自由的生活的同时,有哪些行为会影响甚至是伤害他人,有哪些行为会被普遍的共识所不接纳。

这就是道德感逐渐建立的过程,这一切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言传身教。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自己成人每天在家终日捧着手机不自制,却反过来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不能接触电子产品了,其实就有些太过双标了。

而对于规则的理解,更多的是自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需要给孩子相对的自由的同时,让他明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时段是有着某些共同约束存在的,这需要让孩子对于这个集体有归属感,能够感受并且在意其他的同学和老师对于自己的看法逐渐慢慢建立起自己需要约束自己的观念。

当今孩子的问题其实和当下的这个高度竞争的商业时代有着紧密的关系,当然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各种观念也极其错综复杂,今天也只是从如何改变孩子这个视角的一个切面聊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这个浮躁的压力巨大的时代如同牢笼一本约束z着我们,让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各种不同的娱乐又在不停的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该如何?

生活一定不是逮着个机会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生活其实就是在我们与身边的人的经历之中逐渐展开的,除了功利之外,我们更需要和我们在意的人,爱的人有更多的对于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的体验过程。

我们更需要自己去真切的感受现实,而非沉浸在虚拟的程序之中,因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最需要的是他在现实世界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而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具难度,也最多变,但也值得享受与期待,若要孩子能够真正的有意愿去享受这些,这需要先要有敢于真实的生活,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热情的我们冲锋在前。

祝你,不再执着于改变孩子和另一半,而是能够改变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改变自己与他们沟通的态度,能够更加理解他们,能够找到更多的享受生活的状态。

能够享受陪伴孩子长大的感觉。

码字不易,点个赞再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