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
00.
一些小现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学/班的路上,手机弹出消息提示,你打开手机——emmm~内容刚好是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于是进入刷刷刷模式...(时间悄然流逝);
上学时老师说“你们班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一届不如一届!”;长辈们说“你们这一代一点苦都吃不了,一代不如一代!”;
看到某一场景,经历一件事,仿佛被猛然点醒“这场景我见过!”“这件事我梦见过!”“这件事我经历过一次,一模一样!”...但总也想不起时间;
有的女孩会疑惑为什么自己总是遇见渣男,而男孩们又不知自己何时成为了“舔狗”之一;
股市大涨,各路专家媒体营销号一片看好,等到自己进场,股市就各种原因大跌,最后落得被套牢、割韭菜的一地鸡毛;
专家一句“板蓝根对新冠有效”...大V一句“我用它效果特别好,买它!”...便会有一窝蜂的人把产品抢空、抬价,仿佛谁不抢谁就真的傻;
好友向你讲述在某国旅游被人抢劫的经历,你从此逢人便说这个国家治安不好;
手机不在身边/关机会令你如坐针毡。
通常你以为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但事物的发展总会神之反转、瞬发打脸,大多情况都在预料之外......
以上种种,都是拜“认知偏差”所赐。
01.
揭开“认知偏差”的神秘面纱
“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由JohnManoogian设计,由BusterBenson在“
认知偏差
备忘单”中组织的188个认知偏差图表。
百度词条安排上: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读完这句解释,我相信十个人里八个都不敢说自己看懂了。
通俗点解释: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诚然,小编这样的解释略为片面。学识有限,毕竟认知偏差这样的大心理学/神经科学/人脑科学/社会学/哲学/各种学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的清楚的——满足一部分乐于钻研和深入思考的同学,下面罗列一些常见认知偏差的概念、现象与研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
注意力偏差
真相错觉效果
多看效应
情境效应
频率错觉
不作为偏误
幽默效应
雷斯多夫效应
图片优势效应
自身相关效应
锚定效应
对比效应
聚焦效应
保守倾向
观察者期望效应
幸存者偏差
选择性知觉
鸵鸟效应
赛麦尔维斯反射
偏见盲点
轶事证据
蒙面人谬误
赌徒谬误
空想性错觉
道德认证效应
光晕效应
熟悉路线效应
省时偏误
优越感错觉
悲观偏误
集群错觉
安慰剂效应
实验者偏误
负面偏误
more......
让我们从其中挑选一个最最常见的,也检验一下自己平时是否也经历过:
幸存者偏差
指取得数据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次数据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二战轰炸机“伊尔-2攻击机”加固的例子已经被说烂了,在此便不提,多说一些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春节前夕,央视记者前往火车站台进行采访,大伙都买到了车票,兴高采烈回家过年”;
“公开课,老师让举手的同学发言,旁听专家认为本堂课效果显著,同学们基本都掌握了课堂内容”;
“看惯了朋友圈、抖音,感觉买名牌包、吃豪餐、国外旅游、月入n万已然是中国的常态”;
“健身房健身的人特别少,但所处商圈租金却很贵,看来是快要倒闭了”;
“某基金公司对外发布,过去10年,旗下所有基金整体收益率超过100%”;
“某某行业风头正盛,据说谁进谁赚钱,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都说全球变暖,可是我觉得冬天越来越冷了,夏天还是跟从前一样的热”
举不胜举......
让我们再反向去看:
“买不到春运车票的人根本进不到站台,也压根接受不到记者的采访”;
“举手发言的同学自然是会,不会的同学自然不会举手”;
“发出来的都是希望大家看到的,在群里拼XX、为了几毛钱砍价、买廉价产品、到处借会员号看电视剧时,他们是不会发朋友圈/拍小视频的”;
“来健身的都是自律性很强的,有90%的都是办了会员便偶尔来洗澡甚至再也没来过的”;
“基金行业统计的,全是现在市场上活着的基金,那些不赚钱的早死掉了,压根没算进去”;
“风头正盛的是几家明星公司,真正进入行业的一百个里死了九十个,还有五个半死不拉活,再进去只是充当韭菜”。
“全球变暖这个说来话长,有跟阴谋论扯上关系的,也有其他,连美国总统建国同志也不信,这个先不做阐述”
“沉默的大多数”,听懂掌声!
那我们该如何辨别呢?
导致认知偏差的
个问题——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做出反应、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
信息过载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我们主动对信息进行过滤。噪音成为了信号;
副作用
:我们被蒙蔽了双眼。大脑过滤掉的信息中有一些实际上有用且重要。
缺乏意义的零散信息会困扰着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自行脑补了信息中缺失的部分。信号连成了一个事件。
副作用
:我们为信息归纳意义时,实际在给自己植入幻觉。我们会根据假设臆想出事情的细节,也会因此构造出错误的含义和情节。
大脑想要快速作出反应/决策,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有点生物进化学的意思,人类违反不了基因与天性),因此我们会匆忙下定结论。
副作用
:快速作出的决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快速反应下作出的一些决定是不公正的,会导致适得其反定的结果。
繁杂的信息令大脑不堪重负,所以我们只想记住最重要的信息(比如从进化学角度,人类更擅于忘记痛苦)。决策最终化为了我们的心智模型和世界观。
副作用
:我们的记忆会不断放大错误。我们记忆中的错误信息会导致上述的所有机制不断扩大偏差,对我们的思维造成更坏的影响。
只要记住了上述4个问题,以及大脑解决这四个问题过程中导致的后果及副作用,根据“巴德尔
迈因霍夫现象”,我们就会更频繁的注意到生活中认知偏差的发生。
我们永远无法使上述的4大问题彻底消失,除非我们能够将大脑的计算能力和储存空间提升到天文数字
(可参考斯嘉丽•约翰逊的《超体》)
。但是,一旦我们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了自己永远收到认知偏差影响的现实,事情变开始柳暗花明——“确认偏误”会一直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永远生活在认知偏差中”——这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02.
KnowYourself
相信大多数人都问过自己,甚至求职/相亲时绝大多数HR也会问类似的问题:我了解自己吗?(请介绍/评价一下自己)
是啊,请你再问一次(对着镜子更好):“我是我自己吗?”
且不谈哲学,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交频繁的世界(当然这也是小编的“认知偏差”,毕竟有的是“死宅”、“第三世界”),做自己、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真的越来越难了。
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受教育程度等等,决定了我们会交到怎样的朋友、更易融入怎样的圈子---而我们的圈子从而又决定了我们的展示面(只吃拉面的不会和只吃米其林五星的人总在一起吧)---我们的展示面又决定了我们会为此而获得的对应商品并付出金钱---所获得的商品及付出的金钱又潜移默化分成了不同等级和层次(当然不仅限于此,思想层次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样能带来分层)---而不同层次带来的群体效应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如此循环。(大数据对人的影响后文再提)
而工作中、家庭中、朋友之间、死党之间、闺蜜之间、情侣之间......我们扮演着很多个自己——别人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你——你认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你,或者你真的keepreal,在所有关系中都是同样的表现——同理,那也或许是你希望别人认为你很real所扮演的的那个你。
有没有被绕到?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去迎合他人,毕竟现在社恐越来越多,也不是把话说死,说所有人都是这样。
注意!
当你看到这里,开始问自己、开始质疑的时候,发觉认知偏差的潜意识便已经产生了——你开始质疑被悄悄埋入脑中的想法和意识。这也是笔者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认知偏差无处不在!世界太大了。
逆向思考、打破惯性思维、植入“不完美”的种子(当然不是叫你不自信,而是别盲目自信),反复练习,看到背后的隐形证据,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也将开始更深刻的感知周围的世界!
03.
你的世界在被重塑
说一个笔者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世界上会不会存在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放在十年前,我可能会想象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住在地球另一面生活的真实的人。但如今...
这个“存在”不是再指像电影里一样,相貌、身高、体重、性格都一模一样的“克隆”体,而是在科技进步飞速,大数据愈发成熟、算法愈发精细、人工智能学习程度愈发深入的大时代下,我在互联网上的一个所谓的分身、在数据库中的一个“画像”。我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否也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据化个体?
那么,脑洞大开一点,我是否是可以被操控的?
现如今移动通讯工具几乎成为了人们的一个器官!我没有说手机,毕竟每个人对其使用的深度和方式都千差万别。但是,其作为“移动通讯工具”的工作机制却永恒不变——每时每刻的采集数据,定位并记录行动轨迹,传出信号......
模拟一个场景:
闹铃响起,你睁开眼---关掉闹铃、洗漱、告诉智能音箱放音乐---吃早餐---上班---打车---到公司打卡---中午点一份外卖,顺便小资一下点一杯喜茶---午睡30min---闹铃再次响起---继续上班---摸鱼5min---下班吃饭/聚餐---健身---刷剧/看书、和亲朋好友打游戏---告诉智能音箱放新闻/语音课程—睡觉。
模拟完毕,基本就是一个上班族一天的安排。让我们在来看看这里涉及到哪些会用到手机/会交换个人信息的事情:
“闹铃”---起居信息;“智能音箱”---音乐喜好;“打车”---居住地、常走路线、支付信息;“打卡”---人脸识别、指纹、公司信息;“外卖”—饮食偏好;“上班”—PC端数据采集(if用电脑);......就不逐一举例了。
看到了么,无孔不入,如影随形!而在另一端,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甚者能够塑造出一个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比你更像你自己的你,大数据可以告诉你一切、可以安排你的一切;人工智能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诉求、可以迎合你的一切喜好;可以令你上瘾,令你欲罢不能。
他知道你喜欢什么,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男生,喜欢的运动,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游戏、电影,知道你住在哪里,知道你的家人是谁,知道你的银行卡余额多少、公积金多少,知道与你最亲密的朋友是谁、是谁和你聊天聊到最晚谁和你最谈得来,知道你的消费能力有多少,甚至可以预判你未来的消费能力有多少,知道你家楼下的狗爱吃卤蛋——嗯,付款时刚扫了二维码。
他是你,也比你更是你,他了解你比你自己知道的自己都多。眼熟吗?打开淘宝、京东、微信、微博、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支付宝、天猫、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每个人的主页都不一样,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么?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屏幕背后世界塑造的那个你不同。
他可以诱导你、带领你、促使你,让你心甘情愿的消费,让你某时某刻准时的出现在某地(也可改变路线让你迟到),让你从不喜欢一个东西到逐渐喜欢上它,让你不知不觉,变成他要你变成的样子,直到,变成他的样子!
细思极恐不是么??
记得有句话说,游戏开发者们的人都是心理大师,他们让人不知不觉上瘾,从奖励机制到利用人们的胜负欲到激发人们的欲望,令人心甘情愿的不断充钱(当然,电子竞技又是另一方面)。
那么社交软件呢,为什么他们不赚钱,还愿意花费精力把我们留住呢?事实是,他们在背后达成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交易。设计师是在打造产品,但最终贩卖的却不是社交软件,而是用户本身。你的信息、注意力、时间,都在使用过程中被一一截取、记录、分析、深度学习。
科技的发展没有让通讯工具更加工具化,而是让我们变得工具化了。是的,人人都是“工具人”。
“如果你没花钱买产品,你就是那个被卖的产品”——《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其实,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些人同样也是如此,财富对于这些人不过是数字,真正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答案由你自己思考
再把思路拉回来,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更便利、更快捷、更可预判,辩证的看,也塑造了我们、塑造了一个我们乐于/乐于看到的世界,或许会左右我们的喜好、政治倾向、对事件的判断,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方向......这些都是放大了我们人类自身的天性、利用了从古至今一代代进化早已深烙在基因中的人性——利用了
认知偏差
,我们完美而又不完美的大脑。
04.
到底要选择红色药丸还是绿色呢?
图源自:电影《黑客帝国1》
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讲述的一样,有的人乐于沉睡并沉迷在无限的梦境中,有的人则坚持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你可以关掉手机的铃声+震动,可以卸载不必要的软件
或相同用途的软件只安装一个
,可以给自己规定某些时段营造一个独处的空间,可以在聚餐时提议大家把手机收起来,多享受美食和面对面的交流......
百利而无一害的方式:
少刷刷刷
,多看书,多唱唱反调,多思考,多意识到惯性思考的缺陷,多“反”人性,多——去楼下用现金买颗卤蛋喂狗。至少,对眼睛好啊~
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说
放下手机,请
做个人
毕竟笔者也只懂得皮毛,也只能靠下楼喂狗来进行无声的反抗与追踪认知偏差产生过后的蛛丝马迹
——这大概便是智商税了。
认识偏差不可怕,这是大脑与生俱来的,我欣然接受他,与其共处。而我们意识不到并任由摆布,才是可怕的。
无法反抗被控制的命运,但至少不要被全盘控制。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05.
回到开头
能读到这里已经相当不易了,跟着笔者思维来回跳跃,您辛苦!
将文章起始模拟的经历再过一遍:
上学/班的路上,手机弹出消息提示,你打开手机——emmm~内容刚好是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于是进入刷刷刷模式...;
———
请放下手机,你被他提供的“瞬时快感”诱导致“短期上瘾”了,跳出舒适区,多感受身边的人与风景吧。
上学时老师说“你们班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一届不如一届!”;父母长辈们说“你们这一代一点苦都吃不了,一代不如一代!”;
———
所谓“代沟”,不光是年龄,最主要还是认知偏差,andlove。
看到某一场景,经历一件事,仿佛被猛然点醒“这场景我见过!”“这件事我梦见过!”“这件事我经历过一次,一模一样!”...但总也想不起时间;
———
大脑将已有记忆重塑/混淆
有的女孩会疑惑为什么自己总是遇见渣男,而男孩们又不知自己何时成为了“舔狗”之一;
———
姑娘啊,如果你之前碰到过的都是渣男,逆向想一下,说明你就是喜欢渣男吸引渣男的体质哦。男生同理,说明你就是爱舔却不愿正视现实,舔狗终将一无所有哦。
(女拳警告
股市大涨,各路专家媒体营销号一片看好,等到自己进场,股市就各种原因大跌,最后落得被套牢、割韭菜的一地鸡毛;
———
永远反问自己,当信息传到你耳朵里时时,全世界其实都已经知晓了,剩下的就是当韭菜的命运。
专家一句“板蓝根对新冠有效”...大V一句“我用它效果特别好,买它!”...便会有一窝蜂的人把产品抢空、抬价,仿佛谁不抢谁就真的傻;
———
科普小知识:
全国21岁同龄人中,71.8%的人没考上大学,50.8%的人没考上高中,6.7%的人没考上初中。显然大多数人都凉在中考上了,淘汰率很高。而全国大学生(不含大专)占总人口比例不足4%。
好友向你讲述在某国旅游被人抢劫的经历,你从此逢人便说这个国家治安不好;
———
幸存者偏差,并且人类有夸大其词的习惯,以及,要相信亲身经历,还有,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
手机不在身边/关机会令你如坐针毡;
———
你已经陷入其给你营造的世界,试着掌控一下它吧。
最后的最后,
读完文章,对于认知偏差——你是要主宰它还是被它操控呢?
你是要做玩家,还是被玩?
莫比乌斯环
双十一
快到了,这几天热度已然炒起来,届时热度只增不减。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诱导消费、从听觉到视觉到嗅觉的多维打击,你准备好了吗?剁手一时爽,月光火葬场。多思考,多看事物背后隐藏的道理,看完本篇七拼八凑讲述完
认知偏差
后,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对,最后都逃不过————
真香!
点赞+转发+在看三连,感谢您捧!
本文部分引用素材:
1、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邹雨,原文标题:《不是我们在玩手机,而是手机在玩我们》)
2、知乎:(作者:刘涵宇,《<译>一篇文章理解所有认知偏差》)
3、量子学派(ID:quantumschool,作者:量子君,原文标题:《幸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