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带伤走到成年再找补童年 莫让孩子带伤走到成年再找补童年莫让孩子带伤走到成年再找补童年

莫让孩子带伤走到成年再找补童年

在《英国那些事儿》中,

看到一个近乎荒唐的真实故事,貌似很励志,却看得王妈心酸不已。

岁的金发母亲

Wendy

,盗用了女儿的身份,穿着粉色的卫衣,背着崭新的双肩书包去到一所高中申请入学。虽说跟其他高中生比,脸相有些显老,但她对新学校渴望的纯真眼神和预先苦练出来的少女嗓音,使学校毫无疑虑地接纳了她。

于是,

Wendy

开始了她快乐的高中女生生涯:和比自己小一半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在操场上恣意奔跑、参加教练举办的泳池派对,还进入了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学校啦啦队。

她在这所高中如鱼得水:学知识得心应手,被各科老师赏识;和同学相处愉快,还仗义帮助了被霸凌的女生;放声高歌音色熟美,被音乐老师拉入了合唱团。

当她穿上绿白相间、带有金色点缀的啦啦队服、开心地抱着绿色的啦啦球时,幸福感爆棚,觉得自己的少年时代是那么的美好。

但是,短暂的

天后,正在圆梦的

Wendy

梦碎一地。

因为她的真实角色是贫穷且被家暴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需要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她不得不经常旷课,学校的追查终使真相大白。

Wendy

被逮捕,绿白啦啦队服变成了橙色囚衣。她被起诉“身份盗窃”,以被告的身份站在了法庭上,面临牢狱之灾。所幸的是,法庭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流,最后,

Wendy

“因身心疾病或缺陷”而被判处无罪,但必须在心理健康机构呆满三年。

在这个机构里,

Wendy

慢慢接受了现实,并继续自学高中课程。

此间,她又经历了癌症手术、离婚等等事件,终于在

岁时获得了高中文凭,部分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故事到这里,似乎真的很励志。但仔细探究

Wendy

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追溯到她的童年,你会和王妈一样,感到心情沉重。

Wendy

的童年,是在阴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她的母亲有暴力倾向,经常骂她打她,把她撂倒在地狠揍。

Wendy

因有轻度语言表达障碍,在学校被一些同学欺凌。但回到家里得不到应有的抚慰,只能自己舔伤,拼命压抑负面情绪。

进入青春期的

Wendy

,从未得到来自家庭的性教育。

岁多,因恶心呕吐去医院,意外得知已怀孕。雪上加霜的是,应该负责的那个男生,却满学校散布她怀孕的消息而后甩了她。其结果是令

Wendy

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欺侮和霸凌。

不得已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学校,

岁生日时痛苦产子,一年多后又生下一女。之后,

Wendy

一边堕落,一边为生存和养育孩子拼命挣钱。辗转多座城市,做过各种零工,甚至当过脱衣舞娘。但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日子里,

Wendy

始终无法放下对幸福童年、美好学生生活的向往。看到那些穿啦啦队服青春洋溢的小女生,她会抓心般地艳羡甚至嫉妒。

岁她嫁人,丈夫却是个暴力狂。为了孩子少受影响,她把他们送到父母家寄养,她独自承受拳打脚踢和无休止的辱骂狂吼。

之后他们搬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没有人知道她复杂经历的地方。再之后,就有了那个近乎荒唐的故事。

Wendy

的这个成长轨迹,不难看出一个带伤走向成年的孩子,由童年饥渴到渴望补偿的心路历程。也许

Wendy

的做法有些惊世骇俗,但其实生活中,如她般对童年残缺耿耿于怀、成年后拼命找补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

Wendy

的找补方式是直白的,而许多人的方式则是隐晦的、迂回的。比如:

那些把妻子当妈的男人、把丈夫当爸的女人;

那些把自己的童年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并纠缠捆绑的父母;

那些具有讨好型人格、难以活出真实自己的困惑者;

那些不分场合如孩童般任性、求抱抱举高高的巨婴;

那些始终欠缺安全感、对他人疑心重重、过度防御的敏感恐惧者;

那些很难感知爱、不懂得与亲密的人如何相处的爱无能者……

王妈认识的一位男士,童年悲催,父亲对他永远忽略无视,母亲对他永远严厉控制,他既有对情的饥渴感,又有心灵窒息感,唯独没有温暖、快乐和自由。成年后,他潜意识里总想填补这个大坑,各种找补几十年。

他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是姐弟恋,他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他儿时欠缺的慈母之爱。岂料妻子尽管年长于他,但有的只是天真烂漫希望被宠爱的少女心。两人的供需严重不对称,互为不满,怨怼丛生,半年后就分道扬镳。

第二次婚姻,妻子贤惠懂事,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细致周到,一定程度上,他获得了温情补偿。而他对妻子,却只有索求,并不知如何满足她的情感需要——他从父母身上没有习得爱的能力。久而久之,妻子颇有怨言。妻子的怨言又令他紧张焦虑,他的防御常常过当,造成更大的伤害。终于,妻子决绝地离开了他。

第三次婚姻他是被动的,对方是一个爱上他才华的小文青,比他小了

岁。本来他踟蹰不决,女孩子温柔而坚定的进攻终令他招架不住,走进第三次婚姻。

还是不知如何与少妻相处,他竟然不知不觉地复制了童年时母亲对他的相处模式:控制,严厉的控制:不许吃零食,吃饭不许说话,外出必须在晚十点前回家,十种人不能来往,等等等等,清规戒律一箩筐。

这里面的原因既有因袭,也有他安全感的严重欠缺。尤其在年轻貌美的妻子面前,他更是惶然不安,疑虑重重。

妻子始而觉得好玩,以游戏的心态配合着他的苛律。继而感到不满,试图反抗,反抗无效后,就以对他曾经有过的崇拜余热来隐忍。而有了孩子后,当他又试图从孩子身上去找补自己的童年时,妻子忍无可忍了。妻子以斩钉截铁的态度和他离婚,并且利用法律,不由分说地剥夺了他对孩子的抚养权。

Wendy

相比,这位男士的找补童年历程,虽说没有触犯法律,但对自身成长带来的障碍、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更加令人唏嘘,实为悲哀。

前不久王妈写过一篇文章

谅解父母,才能做好父母

(点击蓝色标题可进入),是从子女的角度谈:与父母和解,才能与自己和解,从而心态平和地做好父母,给孩子基于爱的爱。

今天,则是面对所有的父母呼吁: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就是给孩子美好的人生!相反,让孩子带着创伤走到成年,不仅仅是对孩子童年的荼毒,也是对其整个人生的戕害!那些带伤艰难步入成年、却还在拼命找补童年的人,他们的姿态令人心疼,他们的遭遇让人叹惋!

我们常常劝慰和鼓励那些童年不幸者:

原生家庭再冷酷黑暗,你也可以用爱去寻找温暖和光明!

努力自我成长,把父母对你的伤害处理成人生的财富!

没有得到幸福的童年,你也有权拥有令人羡慕的一生!

——都对。但对当事人来说,这些,需要经历多少艰辛的努力、痛苦的挣扎、甚至生不如死的煎熬及历练!即令这样,也有人终生难以走出阴影,并且影响着他的下一代,贻害经年。曾有人居高临下慷慨陈词:你过不好,原生家庭不背锅!王妈反问:对那些失职的父母甚至混账父母,难道应该替他们卸责饰过?

荼毒孩子童年的父母,除了硬暴力者,多有以下表现:

缺位。

控制。

忽视。

缺位,包括那种坐堂旷课式的缺位。

控制,包括那种以陪伴名义进行的越界掌控及囚禁。

至于忽视的危害,最容易被人忽视,且常常被忽视孩子的父母美其名曰:给孩子自由。

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在情感链接上像断了线的风筝,无法习得爱的能力,也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许他会自恋,但呈现的“自己”往往是一种“假性自我”,真实鲜活的自我早已被谋杀了。看不见自我带来的焦虑和惶恐,又会使他以自我攻击的方式来感受自我存在,寻求外界的关注和链接。这个过程有多痛苦,只有当事人能够体会。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像

Wendy

和王妈说到的那位男士那样,带着创伤走到成年,再辛苦地去找补童年,那么,就直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吧。不缺位,不控制,不忽视,不暴力。在这样温暖而理性的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他的成年,他的人生,也不会灰暗吧。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阅听更多文章和语音。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