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成都商报刊发报道《网聊救子扮女网友卧底自杀
群救了别人儿子却收到噩耗》称:
湖南人李朝晖的儿子小伟失踪多日,多方寻找中他发现,小伟加入了一个
自杀群,并与人相约一起自杀。为挽救儿子,李朝晖卧底该
自杀群,在寻找小伟的同时,成功救下另一名欲自杀的网友阿水。然而救人的次日,李朝晖却得到警方通知,儿子小伟已在长沙跳楼身亡。
近段时间,
湖南大学生与网友相约到峨眉山跳崖自杀备受舆论关注,相关内容在微博、微信引发网民热议,主要观点有:一是对抑郁自杀表示理解、认同,
其实对于活着极度痛苦的人来说,生不如死是真的。别人不理解总觉得浪费生命大逆不道,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受困于伦理道德不能选择自杀,只能自残。可是
她们而言死亡确实是最好的归宿。
”二是呼吁重视抑郁症群体,特别是抑郁低龄化更值得关注,“
抑郁低龄化是很可怕的事情,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社会细胞的非正常消失绝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三是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疏导,同时加大对冷血暴力的网络召集自杀行为坚决打击制止,“
这种明目张胆召集商讨自杀的和邪教组织有什么两样?希望警方严查严打
网民对网约自杀反应的莫衷一是,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现状: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有的人认为周边蓬勃向上,有的人则愁云惨淡。受负面情绪控制的群体并非孤例。近日,一条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的调查测评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尽管有的北大学生对这个调查不以为然,但说明这种现象绝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这还是国内首屈一指北京大学的数据,若指向二本、三本和高职院校,这数据势必更加令人情何以堪。
“大学空心病”引发的价值观扭曲已成为警醒时代的重要命题。
自去年以来,网上陆续出现“网约自杀
群”,年轻一代的心理疾病反映的精神散架和信仰缺失已不是个案,而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国内高校出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增多,甚至有瘟疫蔓延的势头,一所知名高校半年之内出现“五连跳”,有因为恋爱受挫、学业不顺、就业不好的,有因为心理抑郁自闭、家庭困难的,还有因为与室友相处不和的死的形式多种多样,死的原因莫衷一是。但死的结果只有一个,留下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留下学校收拾局面,严重冲击教学和生活秩序。在令人扼腕痛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天之骄子为何如此脆弱,为何选择自杀这种不归之路?
所谓空心病,一句话概括就是:活得腻歪了,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有特定的社会变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打小受父母的宠爱较多,从保姆式的应试教育转向自理的大学生活,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之学业、婚恋、就业等现实的挑战,就会觉得万念俱灰,想不开而自寻短路。特别微信圈群化传播格局下,有相同观点的人,可能极化认识,从而发生相约自杀的现象。
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应当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应有风貌。大面积出现大学
“空心病”,不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应出现的现象。我们常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人不能没有智慧,但最不能缺乏的是信念,当器物与技能大家都能平等使用时,真正能分出高下的是信念。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担当、情怀、责任,扣好大学生的第一粒纽扣,必须摆在更迫切的位置。
加强信念教育是一方面,积极的心理干预也必不可少。有的时候,人的情绪跟信仰不关联,纯粹属于周期性的波动,或者说是
“成长中的烦恼”,换了时间和地点就有所改变。比如你长期处于严重的雾霾之中,必然会赶到压抑,如果再遭遇婚恋挫折、学业不顺,就有可能出现“蓝瘦、香菇”,此时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尽管目前国内高校乃至中小学都有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但专业性不够,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担心被认为思想有问题。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大大小小的
“圈群”,将互联网由一个大型的“舆论广场”分隔为无数个相对隔离的“信息茧房”,可能出现“圈内舆情沸腾”但“圈外一无所知”的情况,朋友熟人之间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容易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强化自我立场。
生命诚可贵,轻易不可抛。拒绝空心病,自我开始作。
个人简介:
彭永,安徽六安人。舆情分析师,时事评论员。军事学学士、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湖南省国防教育讲师团专家。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刊发各类文章500余篇,策划《走向和谐》、《大国策》等大型电视理论专题片,撰写电视宣传片脚本30余部,出版个人专著3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