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文化与养生
食疗,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采用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以养生保健、防治疾病,是中医学术博大精深的特色之一。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食疗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
“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奉老养亲书》:“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
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酸苦甘辛咸各有所利。虽五味调和,食饮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百味珍,日有慎节,是为上矣。”的膳食指南。以此帮助人们达到营养均衡,性味均衡,寒热均衡的养生保健目的。
酸涩以收,多食则膀不利,为癃闭。
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
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闷。
辛味熏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时而心洞。
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
中医历来强调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也就是食物的性能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性、五味和归经。而中医食疗也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施行辨证施膳,遵循食药同源,食药同理的原则。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食疗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
食养的内容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养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营养调摄—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修复等生命活动
滋养益气—维护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调理亚健康
抗衰延年—抗衰防老,辅助养颜,延年益寿
防病治病—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辅助治疗—补益脏腑、泻实祛邪、调整阴阳,辅以治疗
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预防疾病。《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常用的食补方法有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四种。
平补法
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牛奶、山药、蜂蜜等
清补法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
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
温补法
核桃肉、大枣、龙眼肉、猪肝、狗肉、鸡肉、鳝鱼、海虾等
峻补法
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肾、甲鱼、熊掌、鳟鱼、黄花鱼等
其药膳治法是针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人所确定的具体施膳方法,源于中医治法,其目的是防病治病,增强体质。
常用治法
:汗、下、温、补、消、理气、理血、祛湿等。
: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均有“虚”的可能,故“虚则补之”。
补阴药膳
:清蒸人参甲鱼、地黄甜鸡
补阳药膳
:姜附烧狗肉、双鞭壮阳汤
补气药膳
:黄芪猴头汤、人参粥
补血药膳
:红枣枸杞田七鸡、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血双补药膳
:贵芪蒸鸡、十全大补汤
季节养生茶,宁神助眠茶,参麦养阴茶,降脂茶,解酒茶
八珍炖鸡宝,滋阴炖鸭宝,补益羊肉宝,养肝乳鸽宝
山药糕,百合糕,茯苓糕,山楂糕,八珍糕
荷叶粥、山药红枣粥、莲子薏仁粥、八宝粥
养生酒,八珍酒,补肾酒,强劲壮骨酒,人参酒
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领略中医药文化探索医药宝库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