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家庭】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No.4【家庭】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No.4【家庭】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No.4【家庭】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你相信吗,美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约过一个知名的旅美作家为我工作的杂志写一篇影评,她写的是美国影片《朱莉和朱莉娅》,曾经这样评价过美食的江湖地位。

对我这个厨艺不怎么灵光的人来说,美食没能够改变我的一生,但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十分麻烦,光吃的方面就麻烦一箩筐。我是虚岁

岁断的母乳,这个断奶年龄就现在而言是比较惊人的。那时我已经有零星的记忆了,断奶之后我不喝奶粉,也不吃其他的东西,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营养维持我活下来的。身体弱到三天两头吃药打针,瘦得像根芦柴棒儿,但我就是对食物产生不了欲望。跟我一起渡过漫长厌食阶段的父母,心理一定十分焦虑。

再大一点后,能接受一些食物的味道了,但对大部分食物仍然抵制。印象很深的是,我讨厌吃豆腐,就是那种乡下人自己磨黄豆,小量手工制作的卤水豆腐,现在想吃都吃不到的舌尖上的美味,在那个时候让我如临大敌。每到吃豆腐的早上,妈妈不得不给我另开小灶,吃一次爸爸就给我上一次教育课:豆腐植物蛋白丰富,对身体如何如何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依然无法吞咽那种强烈的豆腥味,更不用说喝豆浆了。豆腐之外,我不吃茄子、茴香、胡萝卜,不吃炒蒜薹、蒜黄、黄瓜。

字打头的食物,能列很长一个单子。对我来说,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的区别,营养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讨厌就是讨厌,连一日三餐的饮食都要讲规矩、守准则,人生也太凄惨了些。当时就是这种念头。从食物开始,对世界抱着莫名其妙的敌意,任性挑剔,接纳能力差到让人无语,而且反控制,喜欢慢慢认识和接受一种食物,就像对待朋友一样,抵制不自然的靠近。

我与美食之间的关系,有着笨拙的开始。

初中和高中都要寄宿,因为食堂的大锅饭太难吃,我只好自己带一点,剩下的买零食、速食凑合着解决。每个周末回家恶补,顿顿撑到爆,所以我的胃想不崩溃都难,肌肤受牵连也不是健康的颜色。大概是我的味蕾跟我的心智一样,比较晚熟的关系,我到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意识到,食物不仅是食材色香味的排列组合,更有一种强大的治愈力量,它还能缔结人与人之间的美味关系还可以在漫长岁月里孕育成一种文化,有国别与地域的不同。

一个人在食物上的发挥空间,可以无限大。尤其是女性,女人向来容易在食物面前妥协,也喜欢在食物上担当起家庭的使命。

年青的女性接过年老的女性的菜谱和菜勺,一代一代继续耕种母亲的花园。

在我们家,妈妈就完成了这种食物的世袭使命。如今,听说是越来越多的男性在家庭中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挺好,共同发挥,这也是男女平等的进步表现之一吧。

工作后,我游历过几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必然夜夜在住地附近的夜市流连忘返。与同学一起边买边吃的体验遥远而又亲切,偶尔喝喝啤酒吃吃烧烤,吃美了就相约去

KTV

飙歌。更多时候就是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分外悠游,最自由的时光和最自由地享受小吃的小确幸,是那时对年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幸福要求。谈不上什么美食境界,就是确立跟食物比较初级的一种契约关系,在吃的方面放开自己,不再辜负自己的胃。

小时候对食物的淡漠一经觉醒之后就格外地澎湃起来,

的感觉逐年增加,我开始对家庭氛围里制作的家常菜有了饥渴,慢慢向一枚吃货靠近。

刚毕业那半年,时常去一个男同事家里蹭饭,我们是同批入职的教学匠。听说,他之前从来没下过厨,是那种天生的厨房命,一入厨房就找着感觉了,出手不凡。我呢,除了会做加醋的西红柿鸡蛋汤其他什么都不会做。我,和当时还没有成为他女朋友的女同事,还有他另外一个失业又失恋的同学,我们常常聚在一起,鼓捣点家常小菜,有啤酒助兴。初入社会的各种得意与失意都浮在一场简单的家常宴里,饭菜中慢慢衍开一种温暖的碧青色,荡漾在酒杯,把人生最清醒的贪求都模糊在入喉的慰藉中,像是一种相互成全的仪式。夜色下散步回家,在清白摇曳的光辉中,头脑清醒,走得坚定。

到另一个城市后,和一个亲密女友同居,她的男友就住在一河之隔的对面,晚上都是三个人一起吃。我依旧只管蹭吃,不管做。女友后来去一个美食杂志工作,走访各地美食餐厅和厨师,逐渐练就一手好厨艺,彻底征服了我的胃。时隔多年,我对那个城市的美好记忆,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他们对我的热情

,以及我在远离妈妈的手艺后在另外一个港湾的味蕾补偿。

来到漂泊的最后一站北京后,和一对朋友夫妻混住过一年多,我亲昵地称呼为

的摩羯座女人,每晚为我们下厨的身影,和即便在落魄时用简单的食材也能用心搭配出熨帖味道的手艺,是我对大城市北京最初的一抹美好记忆。如今我们几个人人各一区,平时相约轮番坐庄相聚,时光慢慢老去,可食物的记忆却在不断复苏,和友情沉淀升华成温吞的味道。

美食,对我来说意义就相当于面对温暖可口的食物,和能吃到一起的人,享用食物的欢乐时光。如今我和这些曾经用食物温暖过我的朋友已经相距很远,我已有了自己的家,我也在努力制作可口的食物喂养家人,就像小时候我妈妈那样。很庆幸我有一个吃货儿子,他对食物的热忱给了我杀入厨房的动力,我真的不是一个巧妇,但就算是笨拙的手艺,他也吃得无比满足。我很少带他出去吃饭,首先,外面的食物不安全,次之,美食探索还是等他长大后自己去开始吧,就像高木直子用画笔画下她的美食旅途那样,让他长大后自己去摸索完成。在他小的时候,我只希望能用包含着母爱的饭菜创造他对食物和家的深刻记忆,告诉他:不要忘记家里的味道和回家的路。

《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十分暖心,而且励志,用相隔四十年的两个女人的故事来告诉你,美食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还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的短剧集,《深夜食堂》,在一个深夜开工的小餐馆里,老板根据各色来客的口味制作简单的食物,每一种名称的食物背后都有一个温情的小故事。所以啊,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吃,睡,爱,吃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不可或缺,也因为贴近生活,不知不觉就牵动人那么多的情绪。

还曾经看过一部韩剧《看了又看》,超长的剧情在一日三餐里上演。韩国人就喜欢在吃上精耕细作,保持敬畏深入之心,未尝不是好事。时隔多年,有些剧情我仍然记得很清楚,银珠跟基正去约会时早早起来做好了食物和汤,好女孩常常会这么干,打动对方的心之前先打动对方的胃;嫁进婆家之前,她悄悄地去店里学习厨艺,哪怕起初被婆婆刁难,但她依然用心做好每一顿饭;婆媳关系冰释后,婆婆回归厨房,不再让银珠早起操持,尽管去做真正喜欢做的事就好;那时的人们还在抵制快餐,重视家庭餐桌。

去年有一本书很有盛名,《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我有一个同事恰好为这本书做了注解。她比一般人结婚的时间都要晚一些,但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用心对待她的胃的男人。她曾经问过他:

你娶老婆是为了什么?

他说:

就是想做饭给她吃。

用每早和每晚的餐桌时光来表达爱意,套用一句话来说,如果遇到这样的男人,你就嫁了吧。同时因美食享有盛誉的作家虹影曾说:

俩人必须能吃到一起才能过在一起。我太年轻时不要求这个,最后你会慢慢察觉,什么价值观世界观的一致都不如口味一致。

我对美食的热爱就停步于此,无意流连名菜大餐,在意的只是一日三餐的朴素情怀,从中想获取一些平凡低微的小确幸,通过食物去感知生活的真味,难以抵达更高的境界。也许以后境界会升级,对美食有更多的追求,顺其自然,想来那一定是十分温暖浪漫且意义重大的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