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敌人”住一起是什么体验?这里说的敌人,是指思想、信仰、观点…截然不同的人。《与敌同住》这档真人秀纪录片,将这样的“敌人”放在一起共住8天,正面交锋,以此达到说服对方或反思自己的目的。
节目第一集,讲述的就是一位严厉的专制型式母亲,与一位佛系的放任型母亲的对决,双方将竭力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严慌慌
贝丝是一位严格管理孩子的妈妈,她会给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并掌握对孩子完全的控制权,
“作为家长,你拥有这个权力,孩子应该遵守我们在家中制定的如参考指南一样的规矩。”
珍是一位坚持“放任型教育”的妈妈,她和孩子做朋友,认为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与话语权,
“我不必因为你是我的家长,就要听从你的命令。”
可以看到,俩人的教育理念,算得上是完全相悖的两个极端。
而有意思的是,接下来的8天,她俩将要一起共度,并竭力向对方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
实验前四天,
贝丝去珍家体验“放任型”教育
实验前四天,先是由贝丝住进珍家,切身感受珍的“放任型教育”。
见面伊始,俩人客气寒暄,彼此都表现得相当友好
可惜好景不长,当珍将自己的4个孩子一一介绍给贝丝后,贝丝的眉头越皱越深。
先是小儿子扎克沉迷于电子游戏,不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不说,还不回应客人的问候。
“这样真的很无礼,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立刻拔掉他的插头。”
贝丝对着镜头直言不讳地说。
再是大女儿乔丹,“她简直就是少年版的我,长得像,性格也像”,珍介绍时,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对大女儿的偏爱。
为了进一步证明母女俩的好感情,珍和乔丹主动撩起头发,给贝丝展示俩人后颈上的同款刺青。
贝丝面露尴尬,一丝干笑挂在嘴角。紧接着,用貌似委婉实则尖锐的语气指出,“我只是觉得这个年纪纹身太早了,这给小孩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听完贝丝的议论,珍也直接拉下脸来,“
她才来了几分钟,我就能看出她的思想很封建,也很有偏见。”
即算如此,还是得强打精神继续拍摄呀!
欢迎仪式结束后不久,贝丝作为家里的临时成员,又见识了珍家的晚餐日常。
珍认为“让孩子高兴”是最重要的,所以晚餐让孩子自由选择,小女儿要吃面条,二女儿想吃金枪鱼,老大老四也有各自想吃的东西,“很多时候我得做4样不同的菜。”
贝丝则简洁明了地表示,她是不会让孩子们说出这句话的——“我不喜欢吃这个。”在她看来,这句话非常无礼。
听了这话,珍一时语塞,犹豫了一会儿才回应道,
“这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话语权。”
“我认为家里事宜,孩子们不该拥有同等的话语权。”
贝丝继续固执己见,对珍的理念毫不买账。
珍无奈表示,
“贝丝的语气就像一个独裁者,这正是我不能忍受的那种家长”
双方的火药味逐渐浓了起来。
当然了,这一切都还只是热身,更大的冲突与碰撞还在后头......
实验第二天,珍试图向贝丝证明:
和孩子们坦诚相待,像朋友一样交流是最好的。
“你会和老大谈这些吗?例如避孕之类的事。”珍率先问道。
贝丝面露难色,仿佛这个问题相当棘手,“我们一直提倡,这种事要留到结婚以后。”
珍不仅认为贝丝的想法不够现实,更是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身体和人生,如果TA愿意,就可以去做。”
对于这样的说法,贝丝感到有些激愤,
“你给他们玩火柴,他们迟早会把房子给烧了!你不是来和他们做朋友的,你是来做他们家长的。”
谈到最后,珍只能无奈表示,“她永远不会理解,因为这不是她的教育方式。”
气话归气话,等到珍冷静下来,也就是实验第三天,她还是决定要向贝丝证明放任型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原来,珍自小由单亲妈妈抚养,妈妈的控制欲很强。
这样的控制,激发了珍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让她往东,她会故意往西,
“我和她合不来,我们总是吵架,我让她很痛苦,她也让我很痛苦。”
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这就是她的初衷。
了解了珍的成长经历后,贝丝的态度缓和了几分。
但缓和不意味着赞同,始终坚信孩子需要严格管教的贝丝认为,
“如果每个人都像珍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不久后,整个社会都会土崩瓦解。”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后四天,当珍来到贝丝家后,贝丝的教育成果又是如何。
实验后四天,
珍去贝丝家体验“专制型”教育
在珍家里的这段时间,让贝丝更加确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并
希望能利用接下来的四天,让珍意识到放任型教育中的缺陷。
实验第五天,珍随贝丝去了位于田纳西州的家。
家门刚打开,就看到贝丝的老公特雷西,带着三个儿子举着欢迎牌,热烈欢迎俩人的到来。
秩序之井然,孩子之乖巧知礼,令人舒心。
再联想到几天前贝丝到达珍家时——孩子们各玩各的,对贝丝爱答不理的场景,对比还是颇为“惨烈”的。
至少从贝丝骄傲的神情上看来,她对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满意。
然而,这番场景在珍的眼里,却显得诡异,
“我感觉自己身处50年代,爸爸穿着翻领衬衫和毛衣,还有循规蹈矩的孩子们......”
与珍的孩子相比,贝丝的3个孩子可以说是没啥自由了——
想玩电脑?不行!那玩手机总可以吧?可以,但你每晚要上交手机!
为了防止孩子们接触到不良信息,贝丝家严格控制孩子们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不论其年龄,“网络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各种聊天室里都有坏人及犯罪团体......”
“难道你在家里控制,孩子们在外面就不会接触了吗?”
珍单刀直入地逼问。
贝丝夫妇还没想好如何应对,这时,老二和老三就上来补刀了,
“我得承认,有时我会去朋友家,他们家有M级游戏,我会去玩,玩得很开心。”
当面被“打脸”,贝丝夫妇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色。
珍则现出了一丝邪魅的笑容,仿佛这场比拼势在必得,
“至少我的孩子可以信任我,不对我隐藏秘密。
而贝丝的孩子,他们备受压迫,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偷偷去玩。”
另外,贝丝在每晚睡前,会去没收孩子们的手机,并偷偷翻看他们的信息。在她看来,手机既然是她买的,那她检查孩子们的隐私也无可厚非。
实际上,对尚且年幼的老二老三来说,这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快要成年的老大来说,还是欠缺妥当。
显然,珍明白这一点,于是她找机会把这事告诉了老大,老大知情后略微一惊,但没有流露出不满的神色。
因为他从小到大听话惯了,每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的父母经常以“你用的都是我买的”这类话来否决他。
渐渐的,老大变得寡言,和家人的交流也很少。
实验的最后一天,
贝丝依然致力于向珍证明,她教育的孩子有多听话。
这天恰逢周末,贝丝给每个孩子列了清单,清单上是孩子要做的家务活,
“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是家庭里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得出一份力。”
孩子们也不负所望,为妈妈挣足了面儿,洗碗的洗碗,叠衣服的叠衣服,倒垃圾的倒垃圾......个顶个的乖顺。
做完家务后,贝丝夫妇又带着孩子们进行集体娱乐活动——跑步。
看似健康有序的家庭活动,
在坚持放养式教育的珍眼里,却是可笑又愚蠢的,
“实际上,这是贝丝控制孩子的另一种方式。”
到此,也就意味着珍在贝丝家里的融入式体验结束了。
而体验的结果,和贝丝一样,她反而更加确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科学的。
不过好在,俩人最终还是决定各退一步——珍接受了贝丝的意见,会限制孩子接触成年人才能接触的事物;贝丝也接受了珍的意见,不再每晚没收老大的手机,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娱乐需求。
也算是圆满收场。
选择教育方式时,
不能只凭感觉,或盲目听信于专家
珍是“放任型父母”的典型代表——
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不愿制定规则,也不提出期望,缺乏规训。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可能不会因为父母的过多干预,而变成书呆子,他们更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且对于喜欢的东西,会保持更强的自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通常会更强。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因为从小缺乏管教,而养成只顾眼前快乐、不顾长远结果的坏习惯。此外,这类孩子的自制力相对较差,容易被不好的东西诱惑,产生道德问题。
再说回贝丝,她则是典型的“专制型”父母——
期望孩子服从自己;擅用恐吓、打压、惩罚;不倾听子女。
在这类父母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无论是学习困难、沉迷游戏、抑郁,还是成年后有母女、婆媳冲突的女性,或有夫妻关系问题的男女,他们身后往往都是专制型父母。
事实上,这两种教育方式我都不太赞成,因为太极端了。
在这里,我比较推崇“权威型”教育——
权威型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人,让孩子觉得温暖的同时,又有引导和支持。
畅销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作者阿曼达·里普利认为,
“权威型养育”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养育模式的优点。
当然,
在教育模式的选择上,父母也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单一的模式上,可以在对待不同的事情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综合素质的时候,可以多采用一些“权威型”的教育方法;
但在孩子的创造力、职业规划方面,就可以多采用“放任型”教育的一些方法,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和潜力。
总之,在选择教育方式时,家长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
而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都要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要顺势而为。
精彩回顾
豆瓣9.4分国产神片!如果你觉得教育没有用,那就试试无知的代价
死在妈妈监控里的孩子:那些有毒的育儿法,正在刷屏朋友圈
又一起“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申请进入家长群:
guanjia0040
“在看”
分享给更多人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