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中国当做敌人,我们将如何应对 ​美国把中国当做敌人,我们将如何应对​美国把中国当做敌人,我们将如何应对

​美国把中国当做敌人,我们将如何应对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美国把中国看做敌人,当然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威胁到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但同时,这背后既有美国自身阶级矛盾尖锐,对外转移矛盾的需要,也有中国是无神论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的宗教信仰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有关。

在这种背景下,回顾美国的历史就特别有意义,为中国如何应对这场挑战,指明了大致的方向。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

新教信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

在韦伯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西方文明独有的。上自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的民主代议制度,下至体现理性化灵魂的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无不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

韦伯所定义的理性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新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人

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

马克思·韦伯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一,美国人迫切需要阐述美国成功的原因,给自己找到“道路自信”,韦伯的这篇文章让美国文史学者如获至宝,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将美国的成功归功于最初殖民北美的清教徒,

美国的强盛是根植于宗教上的激励,只要努力都有机会实现“美国梦”。

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留美学者,也跟着“摇韦伯旗”,把新教伦理说推到“准圣物”(quasi-sacred)的地位。

然而,马克思·韦伯所定义的“

理性资本主义

”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美国的两大源头,分别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弗吉尼亚殖民地,以及代表清教信仰的新英格兰殖民地。

这两大殖民地的发展,都不是依靠“

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反而恰恰是"通过

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完成的。

不仅整个英国崛起的历史,就是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对外战争的历史,就连

北美殖民地,也都是通过同样的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以往的美国历史宣传,经过了重重精美巧妙的舆论包装,变成了为了追求“天赋人权”等高大上理想的《独立宣言》,以及“吃苦耐劳、理性经营”的资本主义价值观。

美国民主党的喉舌《纽

时报》

发起的“1

正是一定程度上的拨乱反正。

所谓“1

619

619年首批黑人奴隶运抵弗吉尼亚,开启了北美

奴隶贸易的历史,这与

“高大上”的《独立宣言》或小清新的《

仰与资本主义精神

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历史

框架,

以及美国人的国家共识。

该项目的发起人,黑人记者妮古尔·汉娜·琼斯认为,延续在美国文化中的歧视黑人种族主义塑造了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美国特色,琼斯想表达的内容很明确,从1619年开始,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就已经被确定了,奴隶制在历史以及现实中对美国的影响强烈,而“1619项目”就是在告诉这个国家的人们,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特朗普很快就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对一些学校的教育资金做出威胁,称如果有学校真的在推动1619项目,那么这些学校将得不到资金。

然而在我看来,“1619项目”依然没有真正讲出美国历史中最黑暗的部分,因为最黑暗最悲惨的那部分历史的牺牲者——印第安人,整体处于被遗忘和被忽略的状态。

以下仅从北美殖民地在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

爆发的两场战争,管窥殖民者是如何对待印第安人,以及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与资本主义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两场战争分别是弗吉尼亚的“培根起义”与新英格兰的“菲利普国王之战”。

这两场战争中,英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兵参战,却与英国在欧洲的战局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是弗吉尼亚的“培根起义”。

由于《航海法案》的限制,弗吉尼亚的烟草需要运回英国才能变现,但是英国正忙于对荷兰作战,与殖民地的贸易大受影响。如英国内战之时一样,这次战争也导致弗吉尼亚烟草价格暴跌,经济陷入崩溃。

经济崩溃,使得弗吉尼亚被掩盖的阶级矛盾爆发出来。

弗吉尼亚的民众对总督伯克利长期怀着无比憎恨,因为他只和富有的大种植园主往来,不屑于接近平民。大种植园主不断兼并土地,迫使小农场主和新获自由的仆役向西迁移寻找土地,而伯克利又为了自己与印第安人之间的高利润的毛皮生意,不支持他们开疆扩土。

在烟草仍然带来丰厚利润的情况下,这种仇恨还不凸显,当烟草价格崩溃之后,矛盾日益激化。

1675年,印第安人与边境种植园主发生冲突,双方不断相互报复,死伤人数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伯克利总督建议,在边界修墙,以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

然而,小种植园主和平民渴望的却是杀光印第安人,抢夺他们的土

地。总督的措施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不能满足他们的渴望,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愤恨。

伯克利的修墙与特朗普的修墙,看似出发点不同,其实异曲同工。

伯克利修墙是为了保护富人的利益,却激发了穷人的仇恨,特朗普则是为了满足穷人的渴望,侵犯了富人们雇佣更加廉价的拉美劳工的自由。本质上的根源都是内部阶级矛盾对立,但统治者不是调和阶级矛盾,而是通过修墙这种手段来掩耳盗铃,反而使得矛盾双方有了具象化的仇恨焦点。

1676年,纳撒尼尔·培根(NathanialBacon)公然挑衅总督伯克利的权威,自行组建了一队民兵越过边境墙,攻击印第安人,惹恼了总督伯克利,斥其为反叛行动,指责培根的手下是“最为低贱的乌合之众”。

培根是富有的大地主之子,却领着一群仆役、小农场主和奴隶,与总督这个大农场主的利益代言人对着干,提出反对富有的种植园主压迫、反对不合理赋税制、扩大选举权及改选议会等要求。

培根这个人,就是特朗普的前身,身为1%的精英,却化身底层白人代言人。这是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底层民众一定会推选出自身的利益代言人,而这样的角色往往并不是出身于底层,反而是来自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最理解精英政治的运行规则,才能最大程度上破坏和反抗这种规则。

如特朗

普在与希拉里进行

竞选辩

论时,

公开宣称,政客都是资本家的走狗,在座的各位

都收过我的钱。

培根的队伍和殖民地的军队发生冲突并获得胜利,驱逐了总督伯克利,放火烧了詹姆斯敦。

看就要在弗吉尼亚实现革命

胜利,培根却在1676年10月18日因患痢疾去世。

起义领导人培根

培根一死,他的队伍群龙无首,伯克利迅速夺回大权,并下令绞死23个起义者。在逮捕了培根最亲近的一个副官时,他情不自禁地高呼:“德拉蒙德先生,在整个弗吉尼亚,我最想见的人莫过于你了,半个小时内我就送你去地狱!”

消息传回国内,令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想起令他终身难忘的英国内战,他迅速召回伯克利,并公开谴责他过于愚蠢:

“这个白痴在那个贫瘠的土地上杀的人,比我对付杀害我父亲的人时杀的人还要多!

”不到一年后伯克利病死在英国。

1677年,英国皇家委员会与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签署和平协议。

弗吉尼亚当局采取了更为缓和的统治方式,殖民定居者获得了新的土地开发权,富有的大种植园主和小农场主开展更为积极的合作。

美国特色的缓和内部矛盾方法,主要还是靠对外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当然倒霉的就是印第安人了。

不过,由于要彰显英王的"仁慈",时至今日,大约1500名该部族的后裔仍然居住在弗吉尼亚的一小块保留地内,以显示当年的和平协议依然“有效”。

所谓的印第安保留地,是当年血腥屠杀掠夺的证明,但是在美式宣传包装下,却成了“信守契约”等美式价值观的体现,其中虚伪可见一斑。

但是,比起发生在新英格兰的

菲利普国王之战(KingPhilip'sWar)也称为梅塔卡姆战争(Metacom'sWar)或梅塔卡姆叛乱(Metacom'sRebellion),其虚伪程度就“小巫见大巫”了。

菲利普是印第安万帕诺亚格部落的酋长(菲利普是殖民者对他的称呼,他本名叫梅塔卡姆Metacom),这个部落就是五月花号登陆北美时好心救助殖民者,并导致“感恩节”这一传统的那个印第安部落。

在感恩节的故事中,这个部落与殖民者友好相处,其乐融融。但是很少有人会讲,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比起弗吉尼亚尖锐的阶级矛盾,新英格兰的内部阶级矛盾倒是缓和得多,这是因为

清教徒直接把北美看做“应许之地”,抢夺异教徒的土地更加理直气壮。

异教徒是异类,别说掠夺其财产,连肉体消灭都不算事。

曾有美国电视节目讨论,如何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白人小孩说杀光中国人不就好了?这种话被说出来,又媒体公然放出来,可不能仅仅当做童言无忌,这不仅符合清教价值观,而且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清教徒一向自诩道德高尚,虽然做事肮脏,下手够黑,但是总要找道德制高点,这是与行事比较直接的美国南方佬最大的不同点。

随着殖民人数不断增多,他们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强迫他们接受英国的法律和习俗,强迫他们信仰基督教,印第安人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关于这一点,看看现在的欧洲人与已进入欧洲的难民之间的矛盾,就会有直观的感受。

老酋长死后,菲利普的哥哥万萨塔继位。不久之后,新酋长被殖民当局指控违反了法律,并被马萨诸塞殖民地首任总督约翰·温斯罗普的儿子乔赛亚·温斯罗普武装押送到马塞诸塞进行审判。

他在审判之后在温思罗普家中突染暴病,不到一周就就去世了

菲利普怀疑哥哥是被下毒害死,心怀着对殖民者的怨恨,他继承了哥哥的酋长之位。

无论万萨塔酋长是否为殖民当局所害,作为酋长之尊被肆意逮捕审讯,本身就是对印第安人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彻底否定。这就好比一国元首被美国肆意逮捕审讯,是可忍孰不可忍!

到底是殖民者欺人太甚却不自知?或者他们本就怀着挑衅的心思?类似的,

特朗普会见

塞尔维亚总统的场面,

如同对后者审讯一般,也不知道是

哪一种情况

从这一天到1675年,印第安人仍然与殖民者和平相处。只不过菲利普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殖民者,由于对殖民者抱有怀恨和戒备之心,他联合新英格兰南部各部落,秘密组成防御联盟。

菲利普国王

1675年6月,发生的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约翰·西斯蒙是万帕诺亚格部落的人,童年时父母染天花双亡,一个清教徒家庭收养了他。西斯蒙皈依了基督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成为一名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他学成归来,做酋长菲利普的翻译,来往于部落与殖民政府之间,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

在表面身份的掩护之下,他实际上是一名间谍,受殖民者的命令,监视自己的同胞。

1675年5月,

西斯蒙

秘密报告殖民政府说,菲利普有造反的企图。

还没来得及搞清事情的真假,西斯蒙就被人谋杀了。在只有一名证人的情况下,殖民当局指控菲利普的亲信托比亚士父子等人谋杀了西斯蒙。

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要判定谋杀罪名成立需两名人证,但是殖民当局罔顾程序正义的原则,法庭做出了三名嫌疑人谋杀罪名成立的判决,并随后将这三人逮捕并杀害。

这一作风,倒是很像英荷战争中英国外交官的心声:“我们的任务是挑起战争,并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受这一事件的刺激,一伙情绪激愤的印第安人冲进白人牧场,开始宰杀牛群。白人放牧时,牛群常常啃食和践踏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印第安人早就对这些牛群心怀怨恨。

一个惊慌失措的白人朝人群开枪,他立刻被暴怒的印第安人打死。鲜血和死亡于是刺激得失控的人群愈加暴烈凶残起来,他们接着又连续打死了九个在牧场里工作的白人,两个白人被打成重伤。

眼见暴动已经无法挽回,菲利普当机立断,传信各个部落,号召大家起义。

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几天之内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烽烟四起,很多憎恨白人的部落武士纷纷投入战斗,到处击杀英国人。菲利普指挥着部落兵丁迅速对殖民地城镇发起进攻,长久以来积攒的怨恨,使他下达了格杀令:烧毁所有房屋,摧毁所有城镇,杀死所有的白人!

如果说,殖民者蓄意挑衅,以获得对印第安人动武“道义上的优势”,他们可真是有点弄巧成拙。

菲利普的部队装备的是燧发枪,当时新英格兰殖民者手里是更为落后的火绳枪。所以在战争初期,印第安人攻势凌厉,英国殖民者节节败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印第安人袭击了30个殖民地城镇,逼近了波士顿。

这就奇怪了,印第安人手里哪来这么多燧发枪?

荷兰人手抚狗头,笑而不语。

“英国绅士”在法荷战争中背弃盟友荷兰背后捅刀的行为,使得荷兰人气得抓狂。荷兰在又英国步步紧逼之下,被迫放弃了利润丰厚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这在视财如命的荷兰人看来更是心痛如刀绞,自然要千方百计给英国人使绊子。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不仅暗中联络菲利普卖给他军火,不停唆使他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而且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荷兰人是最尊重人权和自由的,一定会给你们主持公道!

菲利普这些年忍辱负重,就是秘密跟荷兰人做生意,用皮货交换荷兰人的军火,以待复仇时机。

英国殖民者早就想对感恩节的恩人动手,但是做biao子还要立牌坊,一直在想办法制造机会,没想到却给对方留下了充足准备的时间,自己遭受了严重损失,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然而,欧洲战场风云变幻,随着太阳王光芒万丈,成了整个欧洲的公敌,英荷原来还是打得你死我活的仇敌,一转眼携起手来共抗法国,于是,印第安人先是被荷兰人当枪使,然后又被无情地出卖了。

在战争正打得热闹的时候,荷兰人停止了军火输入,印第安人又不会造枪造子弹,没有子弹,枪还不如烧火棍好使。此消彼涨,英国殖民者却得到了来自英国和荷兰的大量增援物资。

随后,英国殖民者发起了攻势凌厉的反击。菲利普的妻儿被俘卖为奴隶,他本人被抓并被当场杀害。

菲利普国王之死

(图中就可以看出,菲利普的死,与印第安内奸的出卖不无关系)

菲利普最终与自己的部落同归于尽,留下一句让殖民者心惊肉跳的话:“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国!”(determinednottoliveuntilIhavenocountry!)

殖民者挑着菲利普的头行进

菲利普被杀后,殖民者一路用竹竿挑着他的头颅向普利茅斯挺进。

随后24年间,他的头颅被放在普列茅斯市一根高高的石柱上,以警告印第安人反抗的下场。

殖民者还将菲利普的尸体肢解成数块,丢在野地里任野兽飞禽吞食。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泄仇恨,他们是根据圣经的指示,让这个恶魔的灵魂永世不得聚拢,永远散落在万覆不劫的地狱,永世不能重生再现。

因为菲利普的顽强反抗,真得把他们打痛了,吓坏了。

这场战争对新英格兰造成了惨重损失。

据统计,90个城镇中有52个遭袭,1200家农舍被烧毁,13座城镇被夷为平地,8000头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战死,平民、妇女儿童死亡约2000人。

殖民地所欠战争债务,超过殖民地全部资产。

战争之后,新英格兰印第安人口锐减至不到一万,“感恩节”所感谢的那个万帕诺亚格部落被完全抹去,残余的印第安人在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地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

菲利普国王的雕像

对于新英格兰的殖民者来说,通过这场杀掉自己昔日恩人的战争,使得原本四分五裂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团结起来,并产生了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成为美国国家意识的开端。

“美国需要一个敌人,只有敌人才能把美国人团结起来”,也成为美国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曾经遇到过许多大敌,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强大,纷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中国依然屹立。

未来也必将如此!

本文为英国史第三部《斯图亚特的魔笛》系列连载,欢迎在公众号菜单中,获取

《英国史》

系列文章目录!

《华为崛起》讲述了华为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最简单的零件组装起家,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一步步赢得市场认可,成为一家国际化ICT巨头。华为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打造以华为ICT技术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华为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任正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毛泽东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商业实践中优秀的部分,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特色之路。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并注明出处。如果是公众号转载,请加作者微信号clouddance1980,注明”转载文章“,并写明要转载的公众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