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赤沙镇关于在全镇开展
“好婆婆”、“好媳妇”、“脱贫致富先进”
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镇党委、政府根据各村推荐,经赤沙镇
“好婆婆”、“好媳妇”、“脱贫致富先进”
评选委员会认真评选,最终评选出30名赤沙镇
“好婆婆”、“好媳妇”、“脱贫致富先进”
,现将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一、“好婆婆”(10名)
杜秋翠,女,汉族,1951年出生,
赤沙镇西冯村六组,她
贤惠善良,热爱家庭,团结邻里,待人宽厚,与儿媳关系融洽,待儿媳如亲生女儿一般,她没有像其他的婆婆那样,媳妇进门后就安享晚年,而是全力帮助她,做好她的坚强后盾,帮助出谋划策,照顾孩子,儿媳都学会了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优良作风。乡亲之间,妯娌之间,朋友之间,遇到困难,她尽力帮助,一直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杜翠娃,女,汉族,1963年出生,
赤沙镇西冯村十九组,
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为人纯朴,勤劳善良,操持家务,任劳任怨,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的家庭和睦,是左邻右舍出了名的好婆婆,和睦相处主要靠彼此宽容,平时我也尽量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年轻人。误会和摩擦总是难免,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计较,碰上不顺心的事,不当场理论,等他们心平气和后,和儿媳谈心、解开她心中的疙瘩。多年来受到左邻右舍的一直赞扬。
王银梅,
女,汉族,
1952年出生,赤沙镇姬家沟村四组,
她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劳善良、纯朴是她们一家做人的标准,是邻里们羡慕的家庭。她婆媳关系融洽,视儿媳如亲生女儿。儿子常年在外工作,家里主要是她和儿媳、孙子一起生活。而媳妇每天忙于上班,家务活和照顾孙女的任务基本都落在她的肩上。于是她每天忙里忙外,家里一日三餐她从不少一顿,洗衣做饭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和儿媳相处以来从未红过脸。她邻里关系和睦,家庭成员孝老敬亲。
张召梅,
女,汉族,
1955年出生,赤沙镇东一村八组,她不光持家有方、教子有术,和邻里的关系处理得也很融洽。村里的人们说起她一个个都赞不绝口,邻里谁有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助。她常说:大家把关系处理好了比什么都好,人生只有这么久,大家要珍惜缘分,干嘛非得活的疙疙瘩瘩的。几十年来,她都默默地去帮助村里有困难的人,在儿媳的嘴里她是老人眼里的好媳妇,丈夫眼中的好媳妇,儿子眼里的好妈妈,更是儿媳眼里的好婆婆。
李西桂,
女,汉族,
1966年出生,
赤沙镇东一村二组,
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的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她是左邻右舍出了名的好婆婆,和睦相处主要靠彼此宽容,她给予媳妇的关心与爱并不亚于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也增强了儿媳一心一意把持好家庭的信心,邻里们都非常羡慕。
李素香,
1940年出生,赤沙镇西一村一组,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平时和三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三儿媳患有忧郁症,照顾三儿媳和两个孙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李素香身上,忧郁症患者内心敏感,李素香平时忙完家务就和她谈心,开导她,儿媳的忧郁症平稳没有加重。她不光要照顾患忧郁症的三儿媳和孙子孙女,还要照顾聋哑的大儿子饮食起居和两个孩子。每逢有空闲时间李素香从来舍不得休息就拿起农具赶往田间地头。
张存莲,
女,汉族,
196
年出生,赤沙镇青川村
组。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有一个三代同堂之家,和儿媳相处这几年从未红过脸,儿子和媳妇吵架时,总是从儿子身上找缺点,她给予媳妇的关心与爱并不亚于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也增强了儿媳一心一意把持好家庭的信心,她的家庭和睦是邻里们羡慕的家庭。
王收爱,
女,汉族,
1964年出生,赤沙镇青川村三组。自儿子结婚以来,婆媳关系相处融洽,成为村里公认的好婆婆。婆婆年轻的时候必然是一个好媳妇,她与丈夫结婚这二十几年来从未与丈夫吵过架,她善待自己的公婆,妯娌之间关系也和睦融洽,同时也是个好母亲,丈夫在外打工的几年里,她一个人拉扯着孩子,忙完家里忙地里,照顾老小,真正做到了一个好媳妇,好母亲应尽的职责。
张列翠,女,
汉族,
1958年出生,赤沙镇姚花沟村二组,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从不和家人发生争执,总是和家人去商量,从不独断专行。在村里不管谁家遇到农忙和棘手的事情,她总是有求必应,和乡亲们之间相处的非常和睦,不管谁家遇到困难,他尽力去帮忙,多年来,她通情达理,持家有方,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迹广为邻里好评。
李召娥,女,
汉族,
1970年出生,赤沙镇宁里巴村五组,公公在世期间,患病瘫痪卧床,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老人,她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干农活,把家里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无一句怨言。多年来,她通情达理、持家有方、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迹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的爱让她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二、“好媳妇”
(10名)
周秋霞
,女,
汉族,
1982年出生,赤沙镇西冯村十七组,
她侍奉年老的公婆,抚育年幼的儿女,帮助丈夫的事业,从来没有怨言,她默默地为这个家庭任劳任怨的奉献着,她对公婆和言细语,依顺细腻,体贴入微,在公婆眼里,她是“贴心棉袄”,在儿子眼里她是“了不起的妈妈”,在邻居眼里她是“竖起大拇指的好儿媳妇”,在村民眼中她是“孝心奉献给长辈的楷模”。
王彩琴,
汉族,
1978年出生,赤沙镇西冯村十二组,
是一名普通妇女,一名普通妻子,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与无华。王彩琴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朱红燕
女,汉族,
1984年出生,赤沙镇姬家沟村二组,自从嫁到这个家里,家庭关系美满和谐,一直把自己的婆婆当妈妈,2018年初,婆婆患半身不遂,她精心的照顾婆婆,给喂饭、喂水、洗澡、梳头、剪发,让她减轻痛苦。近十几年来,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顺”,正是她的孝顺、懂事使那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爱。
牟哈儿,
汉族,1963年出生,赤沙镇东一村三组,普通农村妇女,她用她的年轻,吃苦,孝道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职责,在2018年7月份,丈夫不幸患病去世,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就让婆婆和她同睡一个屋,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她就赶紧起来,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细心的照顾婆婆。走进她的家你会感觉到有一股农民质朴的气息,简而不乱,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环境整洁舒适。
陈巧兰,
汉族,1970年出生,赤沙镇西一村五组,普通农村妇女,2016年3月,公公瘫痪卧床,照顾老人的重任就落在了自己身上,却伺候瘫痪的公公毫无怨言,每天要给公公喂饭喂水,接屎倒尿,还要保持衣着干净,因为长期瘫痪在床,老人下身神经已经坏死,没有知觉,为了能使老人早日康复,每天都要给老人多次翻身,花长时间为老人按摩。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身上不仅从没生过褥疮,精神容貌也神采奕奕。
张娟娟,
女,汉族,
1986
年出生
,赤沙镇青川村六组,
普通农村妇女,
家庭贫寒,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养猪、照顾公婆。在儿子三岁时,婆婆却得了重病,留有后遗症,有时精神失常、神经衰落、腰痛病,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张娟娟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孟氏拔罐”和专治腰酸腿疼药,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王金侠,
女,汉族,
1984
年出生
,赤沙镇青川村13组,多年来对公公照顾几十年无怨无悔,在广大群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影响和口碑。公公系河南籍人,语言不清楚,非常难相处,但王金侠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公公患重病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王金侠不但要给公公端饭穿衣,更要照顾公公的日常排泄,为了公公治病花了所有的积蓄,四处奔走为治病筹钱,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白召梅,
汉族,1967年出生,
赤沙镇姚花沟村一组,
普通农村妇女,勤俭持家,从不铺张浪费,以朴素勤俭为本,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照顾多病婆婆,她与亲朋邻里友好相处,做到以诚待人,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无偿帮助。她用二十几个春夏秋冬,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自从走进这个家,她用她的年轻,吃苦,孝道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职责,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
郝红娟,
汉族,1981年出生,赤沙镇宁里巴村七组,自从走进婆家,她就一
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那时二老均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她就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在她心中,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职责。公公腿疼,行动不便,每年都要住两次医院,她就像女儿一样伺候公公,病友都羡慕的说:“你娶这么好的媳妇,是前世修来的福份,珍惜吧。”
孙秀琴,女,汉族,1973年出生,赤沙镇宁里巴村三组,普通农村妇女,公公、婆婆年过六旬,体弱多病,她就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媳妇对婆婆地孝心,时间久了,亲戚邻居都会看到,也都会被她的举动所感动,公公去世后,婆婆一时半会过不来,她对婆婆的生活起居更加体贴入微。她与亲朋邻里友好相处,做到以诚待人,她对老人的孝道,对村民的热情,受到好评。
三、脱贫致富
先进(
10名
高根代,男,汉族,1959年出生,赤沙镇西冯村十六组,全家3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家庭贫困,但高根代没有气馁,为了能脱贫致富,他积极学习花椒栽植的技术技巧,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支持指导下,承包了7亩土地栽植花椒,通过精心护理和培育,把自己的花椒园建成了西冯村标准化花椒种植示范基地,亩产优质花椒百余斤,每年就花椒收入可达8-9万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
刘荣昌,男,汉族,1953年出生,赤沙镇西冯村十五组,全家3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脱贫攻坚的大好政策下,他主动作为,树立致富理念,并结合自身条件,制定产业发展清单,开始发展养猪产业。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他逐渐由只有8只猪的小猪圈发展成为了存栏100多头猪的养猪场,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养猪大户,每年仅养猪收入就超过4万余元。
袁虎生,男,汉族,1983年出生,赤沙镇姬家沟村三组,全家5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能早日脱贫奔向小康,他依靠自家离荒坡较近的自然优势,在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带动支持下,于2018年4月借款5000元,购买了奶山羊10只,开始发展奶山羊养殖业,于当年繁殖9只,并发展养猪1头、牛2头、鸡20只。逐渐通过发展积累,成为了本村有名的产业大户。同时,通过自身努力及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于2018年实施了易地移民搬迁,彻底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
张志成,男,汉族,1957年出生,赤沙镇东一村七组,全家6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家庭亲属患病、经济困难,但他没有放弃,毅然决然坚定信念,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开始了养猪产业,并在自家建起了小型养猪场。通过主动学习及苦心钻研,在技术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张志成逐渐掌握了养猪技术,年存栏达到了100多头,年收入4万多元,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终于实现了脱贫致富。
白雪峰,男,汉族,1979年出生,赤沙镇西一村四组,全家5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2018年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并结合产业扶贫政策,大力发展了西山黑猪养殖业,通过自繁及外购年存栏达到了80多头,成为了本村小有规模的养殖大户。白雪峰本人还积极学习花椒种植技术,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年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张冬生,男,汉族,1967年出生,赤沙镇西一村五组,全家6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来,张东生积极抓住精准脱贫有利时机,踊跃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加之其勤劳苦干和刻苦自学的奋斗精神,较好地掌握了花椒种植技术,并经过几年的积累发展和辛勤付出,现已累计种植花椒7亩有余,2018年仅花椒收入就达4万余元。
张海狗,男,汉族,1977年出生,赤沙镇姚花沟村二组,全家5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海狗积极响应,在村三支力量的帮助扶持下,他在自家院内养起了土猪土鸡。同时,他不断学习养殖技能,通过查阅学习资料,外出参观学习,掌握了养殖、种植技术。在2016年,张海狗通过5亩花椒的精细管理巩固提升,以及养殖土猪、土鸡,得到了稳定的收入,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终于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小海,男,汉族,1981年出生,赤沙镇宁里巴村一组,全家4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在帮扶干部不断的沟通鼓励下,她和妻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依靠勤劳双手,坚定意志,努力奋斗摘掉贫困户帽子。为此,夫妻二人开始参加村上会议,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政策,并积极参加各种产业培训。终于,于2016年10月通过多方筹资建起了花椒园,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钻研,逐渐掌握了花椒种植技术,建起了5亩花椒产业园,年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毕树代
男,汉族,出生于
1962年,赤沙镇青川村六组,全家5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家庭贫困
在脱贫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不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
自力更生发展了种养殖产业
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下,通过多方请教、学习培训,不断掌握了种养殖技术,栽植花椒
4.5亩,中药材3亩,养殖土猪14头,牛4头,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于2018年实现脱贫,走上了致富之路。
牟志维,男,
汉族,出生于
1968年,赤沙镇青川村八组,全家3口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
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
开始发展起了种养殖产业。在自身的勤奋努力以及帮扶干部的帮助支持下,养殖了土蜂
25箱,猪4头,同时栽植了花椒4亩、中药材3亩,现每年仅产业收入就达上万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广大干部群众对公示表彰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赤沙镇党委、政府反映。
公示时间:
2019年2月1日至2月11日
来信地址:
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人民政府
邮编:
721319
受理电话:
0917-3960020
举报邮箱:
ccqcsz@163.com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