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咱村的标准地名,民政局
的牌子。
“民政局做的这不好看么,怎么李家堡的拼音挨那么近,跟没眼开眼的瞎瞎样滴,村的拼音又离那么远,看着不美气。”
“人家那是标准地名,‘李家堡’是修饰限定名词,是定语
‘村’是中心主语,当然要单写了,你见过领导与员工挤在一起办公啊,
好好向你儿子学习下吧你!
就在前几天,
一张发在村微信群里的照片,引起大家热议,漂泊许久未曾想家的我,记忆的大门轻轻一推,就开了
.....
是的,那个沿
X087甘礼公路从贯寺一路往南攀山而上、途经河南、杏树岘、阳赛,再往上约两公里的半山腰,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的,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发小,有我们虽然停办但闻名四乡的李家堡小学,还有我们很多人沉睡的双亲,没错,那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
----
李家堡
(一)瞌睡爷传奇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支难民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向西徙迁,
一路跋涉,行
至今甘谷北川一带相继落脚
其中我李氏先祖与何家坪汪姓、阳赛张姓先祖三人结伴而行,
不一日,行止
咀梁上时天色已晚,看前方四面环山,青山绿水,适合
居住,遂一致决定落脚此处。三人
先好好歇息一晚,待明早太阳一冒头再行
圈地。
未料第二天
我先祖一觉醒来
已经是日上三竿,同行三人
仅剩他一人,打眼一望:只见四面环山,地势平缓的最佳
已被张
家先祖
今何家坪西堡子脚下
一带)
;蹬高望远、
姣龙横卧的西北梁及黑窑屲一带
也被汪
族人尽数
蒜黄咀梁下
极陡坡地
及沟对面西
北方向
半山腰处
开阔之地尚能安
身立命
先祖伤怀无用,只得在
蒜黄咀
梁对面
相对开阔处栽槐思祖,搭建茅舍,
开荒造田,繁衍子孙。
几百年来,
随着门口的大槐树日益粗壮,我族
支系发展壮大,
北、中、南三庄
有部分
分别去了今天的山庄川、沟门、南川、黄坪
、李家沟、梨村底
“圈地居住”
当然,由于先祖一时贪睡,未占据有利地形,地远
不说,村中
地势也不甚平坦
,交通也远不及汪张两族便利,
长久以来
被两氏族人嘲笑并送一大号:瞌睡爷!
多少年来,李氏一族生生不息
任时光荏苒,世事变迁,
但瞌睡爷
口口相传,百年不衰,成了
张汪两族善意调侃
的必备利器
调侃多了,我族人回击何
坪汪姓族人时如是说
瞌睡咋了,瞌睡也是爷
?你先人倒是精醒
脉之上修堡子
越吃越穷啦
此典故出自
汪姓一族
坪集合
梁地形
,此梁地势险要,延绵数公里,
远眺活脱脱
头朝何家坪尾摆毛牛泉的
横卧山岗,是以有龙脉一说。加上晚
清时期
,为防御回人抢杀,在龙脉上依势而建上下两堡子,上堡子居何家坪村尾,下堡子一直延伸至毛牛泉村头顶上。堡子废弃后,人畜垫圈时会从上堡子取土,挖久了,上堡子被挖出一个缺口,极像巨龙张着的一张大嘴,加上毛牛泉一个不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家家都比较富余,久之就有越吃越穷及越屙越富之传言,各位看官也不必当真,权当古言传说。
回击张姓族人的说词就刻薄多了:
“咋,你先人精明,占了个川,一走山(泥石流)还不是全军覆没,我先人瞌睡,但瞎眼的雀儿天照应,占山有占山的好处......”
世事苍桑,
先祖百年后,埋葬于李家堡庄身底下相对平缓之
,外族人称
瞌睡爷坟
,我族人尊称
“老坟地”一直延用之今
有意思的是,我族老坟正好与阳赛台子村张族老坟隔沟相望,是兄弟掐架方便呢还是述说过往,不得而知
......
(二)小学纪事
四排李子亮
,站起来回答问题。
被汪丑记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李子亮,
年约十四五岁,留着二八分头,彼时正爬在课桌上睡得正香,两股鼻涕从鼻孔里探出来,停留在鼻翼处,随着呼吸有规律的上下抖动,像荡漾着的两眼清泉。汪老师久叫不醒,一个粉笔头便扔了过来,不偏不倚,砸在李子亮的鼻
上,此厮咂咂嘴,闲着的左手胡乱
在鼻子上
摸了一阵,二八分换成八二分,又睡去了
.....
“真真
瞌睡爷的后代,我就不信弄不醒个你
。汪老师
顺手拿了立在墙角的老笤帚,照着李子亮
后屁股就是两笤帚
,李子亮呼的一下站起:
“地震了,地震了,
赶紧跑。
”同学们乐的前仰后合,汪老师
忍住也笑了,让子亮先清醒清醒,叫了何坪
的汪四勇背诵桃花源记,四勇免强背了第一段,还嗑巴的厉害:
“晋、晋太元中,武、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欲穷其林”。
一段刚完,汪老师就打断他:
“行了行了,
我都结巴了,李子亮,上黑板释译。
子亮吸吸鼻子
,边往黑板走边冷哼
“释译就释译,
三年级的小儿科,
李家堡
上得黑板,
洋洋撒撒,
不一刻
功夫,便
释译了半黑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汪老师朝还
着的四勇一挥手:
“坐吧坐吧,李家堡的瞌睡爷睡
都比你清醒
.....”
汪老师的话虽属调侃,但也从侧面折射出
李家堡
小学启蒙教育的成功。
创办于
1963年李家堡小学,前
身为李家堡民校,
小范围适龄儿童的启蒙教育与大范围成人扫盲
形式存在了六年,
民校创办之初,老师
,李永安
、李新民
与李信来,
所开课程为
1-3年级基础知识为主,为我村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69年夏,经甘谷县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以李机机为校长的五年制小学,办学之初,仅李机机,李新民两位老师,后又发展了本村李海龙
李楷二人充实师资力量。四人
当时都
属半公半农的民办教师,从建校之初一月几块
钱酬劳
到后来月十七块的薪资,一教就是二十多年,四个老师五个班,还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个中艰辛非常人想像。
一九八五年左右,学校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屡次在
小升初
会考,乡、县抽考中获得好成绩,引起本地区教育界的关注。终于,李家堡小学迎来了第一位正式编制老师
——德高望重的
李铭机
老先生
。李老
的加入,悠如一股清泉,使发展中的李家堡小学更加生机勃勃,规范有序。更
在文科
教育上
显出较大
优势,
老师们从培养学生兴趣与语言组织能力着手,从不
本宣科按标准答案施教
让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自由发挥,给三年级以后开设作文课打好语言及结构组织基础
说到作文课,当属李家堡小学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四下午两节讲专属作文课,第一节选出上周的三篇优秀作文,由同学们轮留当主持人朗读及现场讲解,或组织大家现排现演,编排个情景剧什么的,讲解、组织到位或优秀作者均可获小红旗一面,贴在教室后面学习园地相对应的名字下面,一学期终了,谁的语文成绩好基本上不用看考试排名便可知晓。第二节为作文课,命题或
自由,
不一而终,限
45分钟当堂完成,到点就收。更要命的是还须以
小楷毛笔书写,
故每逢周四下午,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同学来讲,爱恨交织,哭笑不得
.....
五位教师的全情付出,引领母校在小升初考试中,多次蝉联片区第一
更换来联
合国文教组织
的大力
我不知道现在
新生入学
军训起源何时,我只记得八三年我上小学时,每逢六一
,李楷老师都会请来村
退武军人李上义给我们军训,站军姿,踢正步,走方队,样样不落
六一这天
,我们穿着白球鞋,迈着整齐的步伐,在锣鼓喧天中走向何坪附中操场汇演,踢起的黄土像一团团迷雾,糊得人嗓子眼发呕,何坪附中的学生开骂了:
“还正步,不就是跺个脚嘛,踢个土谁不会!”
曾今的李家堡小学,以他严谨的教学风范,先进的教学理念享誉乡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为我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
2012年,一因响应国家合并教育资源号召,二因生源流失严重,李家堡小学停办,所有教职工及学生尽数并至何坪小学,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三)祖槐记忆
关于我李氏一族最早来源没有明确史料记载,也未有家谱记录。能与山西大槐树有些许关联的,除了西迁传说,就数李家堡大槐树了
据村里几位八九十岁老人回忆
:大槐树位于李堡北庄村中央,现今李晓林、李晓义家门口位置,圆径四个成年人手拉手合围方能圈住,树冠之大,周围四个庄院终年不见天日。一九五零年,受当时地方政府伐树烧炭之影响,经槐树一门集体商议,与其充公烧炭,不如
给族中老人制作寿材,以示不忘祖恩
。遂择好吉日,请来沟门村李师为伐树统管,列好伐树工具清单,选派青壮年专至盘安
采购后,至吉日吉时正式伐
采取先冠后主
人工割锯方式,
二三十个青壮年
整整进行了月余,所伐木材除槐树
十三家每户
一付寿材
外,外加每户五尺整板一张,直径可做杀猪桶盖而有余。其余
支数冠不计其数,光树冠上挑落的喜鹊窝,就有二三十个,烧炕都烧了好几个月。
还记得我家厨房有
一单扇门,
每年杀猪或有流水席时卸下当案板,据母亲讲就是大槐树被伐后分予我家的,单
系整张木料刨制而成,毫无粘接之痕迹,
现今完好无损,只因窑洞退出历史舞台,
家兄又早迁外地,
单扇门
流至大伯六哥家,据说当了厕所盖板
,叹之
李家堡
大槐树的被毁,掐断了我氏一族几百年来与山西先祖之间的直接关联,后人只能从饮食习惯、语言特点、口口相传上推断我族
与山西先祖之间的蛛丝马迹,
对研究
氏一族西迁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
家神传说
上山来花马娘娘
不懂事,拿了咱家
已经还
,请你老人家千万别记较,让
孙子出出妥妥的长大(健健康康的意思)
……”跪在家神庙祷告还愿的,是多年前嫁到椿树坪的本村姑娘李兰花,五十出头的兰花一月前刚得了个大胖孙子,一家人高兴
嘴都合不拢,可这孙子自
三天从医院回家开始,就不停嘴的啼哭,白天哭完晚上嚎,直哭的儿媳妇
一月子没出,
腰椎间盘都突出了。方圆各处医院及乡村名医
都看遍了,钙也补了,甚至
请了九十岁的防风婆婆,将孙子
手指脚指
针放了血,疼得
一口气背过去半天缓不过来,兰花
心碎了
。该想的文明办法都想了,甚至连
天皇皇,地皇皇
夜哭郎
符都贴到
村中柳树
,啥招都使了,孙子照哭不误,兰花
老汉急了:
“你想想,别是拿了你娘家啥东西,你们村家神小气那可是出了名的!”
“你们家神不小气啊,我自嫁到你家,一直穷屁打来炕响哩,你说,我啥东西没从娘家掏腾过?洋芋籽没担过吗?面来油来没拿过啊?那一次我们家神往回要了?我们家神只是对铁器物件比较小气罢了!”
老汉一时唔噻,嘟囔了一句便出门找能掐会算的四先生问卦去了
.....
关于家神的传说,
老辈人讲,流传最广的是
元末时期,蒙古人对汉人强制推行
“十户长”制度,即
汉人供养
个鞑靼。该鞑靼控制着
户居民的经济和人身自由
,怕汉人造反,
所辖汉人
拥有有铁器,
在逢年过节
才能从鞑靼
来菜刀
这还不算,最可气的是,谁家有新娶的媳妇,
都要先占初夜权。
的作为,激起汉人的愤怒,大家利用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带纸条私传消息,约定大年
晚上揭竿而起,用借来的菜刀
杀了为非作歹的鞑靼
。成事后,许多起义之人
慑于鞑靼
世时的淫威,开始患病、
噩梦,生活不
不得已,专门修
了庙宇,将
靼画像供奉了起来
为家神。
就其供奉原因,其一与鞑
长期统治下汉人的奴化思维有关,其二为赎罪心理使然。至今,村里还
还流传着
一句俗语:
“三十晚上杀鞑靼,活要老子的命呢”。
可见此事对汉人影响之深。
经过一代代人的供奉,家神逐渐成为保佑一村的神灵,相比别村家神,我村家神尤为尽职,现我村供奉的“上君李门
家神”香火昌盛,谁家丢个马,谁家失个物,只要去家神庙前祷告一番,不几日,便会莫名其妙寻回。至于铁器物件丢失或被亲戚拿走,不用去祷告,过段时间保准怎么去的怎么回,久了落下个小气名声。
说兰花孙子久哭不止,兰花老汉问了懂阳阴的四先生,掐算了好一阵,只说拿了李家的铁器物件,上山来花马娘娘要呢,这花马娘娘又是何传说,且听我道来:
说我村中庄某户人家祖上有一花马,有一晚,花马透圈(脱缰之意),跑到南庄某户祖上地里,一夜功夫祸害了不少庄稼,第二日,俩家商量处理结果,赔钱不行,赔粮食不行,南庄祖上只一条:
“要吃花马的心”!百般协商无果,中庄先祖便负气杀了花马,挖心以平事非。花马死后,化作戾魂,一到深夜便至南庄先祖门外,四蹄刨门,声嘶力竭,搅得四邻难安。南庄先祖只得设案供奉,视为其一家之神,久了也成保佑一村之神灵。
这日兰花老汉掐算回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拿了什么铁器物件未还:那一年兰花自娘家返回,遇山洪爆发,路远难行,拿回的一把铁锨用成了半截子,十几年后家宅不宁也还了呀。正百思不得其解,忽见孙女脚踩自制滑板在院子里飞驰,老汉急忙打问做木匠的儿子,果然,孙女自制滑板下面的滑轮,是他两月前在舅舅家放杂物的储物间拿来的,这下老汉不顾孙女的啼哭,三下五除二拆了滑轮,打发老伴来娘家还愿,还别说,这铁器物件一归,愿心一还,孙子就吃的香,睡的欢,再不日夜啼哭了。
怪道我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原来两位家神守着呢。
(五)堡子传奇
相传清同治元年(
1862年),陕甘地区发生了
大规模
回民叛乱,史称
“花门事变”,
此事涉及之广,战事之惨烈,可从村村寨寨所建
bu)子
中窥视一斑
据我族老辈人回忆,回民
后,附近所有村寨男性回民,有的自发为之,有的被动为之,都参与到这场旷日持久的烧杀中。
为抵御回人烧杀
,各村均在
地势险要处修筑土堡以防不测,我村堡子坐落于南庄庙屲咀上,相比何家坪、阳赛村的几个堡子,我村堡子因规模较小,修筑不坚固,地势也不险要等因素,相传被回回数次攻破,其中一次全堡人等尽数被俘,被回匪一根绳子串至阳赛西庄处全部杀尽,故有李家堡的堡子
“盛血盆”之一说。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杀戮中,流传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说,据说白家曲的白回回,咸家沟的咸回回,不管自发与被动,只要接了烧杀令,都得先杀了老婆孩子以绝后患。其中咸家沟的咸回回头领每逢烧杀令下,便手柱马刀,老泪纵横,路遇相熟汉人也不杀,一路哭将带人往白家曲方向而去汇合了
.....当然也流传着许多英勇抗回的往事,其中就有我南庄李德林先祖,以一抵十,用自制双刃镰刀杀回自救一事。
春节的夜晚,残缺不全的堡子上亮起几盏心灯,似繁星点点。他没有何坪西堡子的雄伟壮观,也没有阳赛东堡子的固若金汤
。残破也罢,盛血盆也罢,总归在匪乱横行的年月,我们的堡子,以他独有的风骨,守望着李氏一族
.....
城乡结合使一部分族人外流谋生,
蜗居城市。加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落户他乡,结婚生子,又带走一部分老人看孩子。
现居李家堡村的只剩
140户计5
0余人
,这一数据仍在逐年递减中。
村落虽小,但值得
引以为傲的是
李氏一族受
文化熏陶,历来崇尚耕读,
尊师重教
以孩子读书上
为家庭重中之重,大学生成了家家标配,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生与留洋博士,
2009年更以11名学子金榜题名,被四乡八邻誉为
高考状元村。
我们不知道,历史长河中,李家堡这个小小村落,还能存在多久,但他在我们李氏一族人的心中,永不没落!永放光芒!
此文编写中,采访如下人物,特别鸣谢:晓义家三爸,引引家大哥,第一任校长智军家大哥,新全家二爸、奋平家大嫂、李二堂等人。如有不尽之处,请务必联系修改,李笑完稿于二零一七年夏。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