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星云大师:婆媳之道如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 连载  星云大师:婆媳之道如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连载 星云大师:婆媳之道如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

连载 星云大师:婆媳之道如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

在中国,婆媳问题似乎已经是国民问题,很少有家庭不为婆媳关系而烦恼的。在小说《双面胶》里,一句“公婆来了”如同拉响生活的警报,也让万千女性得到共鸣:婆媳之间真的很难处,婆媳关系比夫妻关系更不容易把握,甚至婆媳关系还直接影响到了婚姻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婆媳关系变得和谐呢?

星云大师妙语为您分享:婆媳之间的关系如同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

◆请问大师,一个家庭中,当婆媳之间意见分歧时,应该怎么办?

星云大师:在一个家庭中,母女之间的问题比较少,婆媳之间的问题比较多。

前几年有一个趣谈:端午节到了,婆婆叫媳妇包粽子。现代媳妇不会包粽子,但是婆婆的话不能不听。从清晨包到下午,好不容易包好了。当在煮粽子的时候,听到婆婆打电话给出嫁的女儿,叫女儿赶快回来吃粽子。媳妇听了非常生气,心里不住地嘀咕:“我忙得汗流浃背,你都没有关心我的辛苦,现在粽子快煮好了,你却叫你的女儿回来吃粽子。”因为心里不平,越想越气,把围裙一甩,换件衣服就想跑回娘家。正要出门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娘家的妈妈打电话来说:“女儿呀!妈妈今天叫你嫂嫂包了粽子,你赶快回来吃粽子喔!”这时媳妇听了一愣,才感觉到,原来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家庭中,母女有母女的感情,婆媳有婆媳的关系。你们当中大部分的人都做过人家的媳妇,甚至有的人也快要做婆婆了。如何做一个好婆婆?要记得当初做媳妇的难堪,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过去所受的待遇用来对待自己的媳妇,如此一代一代地报复下去,因果循环,终不是办法。

我记得自己青少年的时候所受的打骂教育,虽然受尽种种无理的委屈和虐待,但是至今回想起来却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受得起,我不以为苦。很遗憾时下的青年并不是人人都能这样。现代的年轻人因为受不起,所以不能有大成就。

婆媳之间的微妙关系,若以婆婆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感觉自己的儿子被外人抢走而有所失落,加上媳妇再不懂谦让,不知体谅,就更让婆婆从心里讨厌这个过门的媳妇了。

一个男人,既是儿子的角色,也是丈夫的角色,当然希望同时获得母亲与太太这两个女人的关爱。婆媳之间也知道这个道理,婆婆也想对媳妇好一点,但就是不欢喜;媳妇也知道对待公婆应该孝顺,但只要一看到婆婆的嘴脸就不高兴。我认为婆媳之间,应该先学会认知、体谅与同情,并且要有方法、要交流、要沟通。比方说,为人媳妇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并鼓励丈夫对婆婆多些照顾,让婆婆不至于有失落感,而丈夫便不会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难做人,他自然就会更加爱太太。假如婆婆也把媳妇当女儿看待,教导儿子要爱太太,媳妇看到婆婆这么开明,也会恭敬这个长者。总之,婆媳之间互相体谅,问题就容易解决。

代沟是双方的责任,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一方肯让步的话,就会天下太平。

佛教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信徒到寺院拜佛,知客师与其打过招呼后,随即对身旁的老和尚说:“有信徒来了,请上茶!”不到两分钟,又对老和尚说:“佛桌上的香灰要记得擦拭干净!”“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中午别忘了留信徒吃饭!”只见老和尚在年轻的知客师指挥下,一下子忙东,一下子忙西。信徒终于忍不住好奇地问老和尚:“他是你什么人?怎么总是叫你做这、做那的呢?”老和尚得意地说:“他是我徒弟呀!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他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他只要我留信徒吃饭,并没有要我烧饭。平时寺里的一切都是他在计划,省了我很多辛苦呢!”信徒不解,再问:“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老和尚说:“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婆媳问题”是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的隐忧。其实,只要身为婆婆的不再存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而能学习老和尚“老做小”的精神,把媳妇当成自己的女儿疼爱,媳妇也能视婆婆如亲娘一样尊敬、孝养,家庭怎么会不幸福呢?

我在《佛光菜根谭》里曾经写过“四等婆媳”:第一等婆媳,如母女亲密;第二等婆媳,如朋友尊重;第三等婆媳,如宾主客气;第四等婆媳,如冤家相聚。

婆媳之间的关系如同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人际之间,只要我待人好,他人也会把我当成亲人。人家嫌你、怪你,就是你待人不够周到,所以待人好才能增加人我之间的空间。婆媳之道,更是如此。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东方出版社)

四.星云大师谈“人的管理”:有佛法就有办法

◆针对刚才大师所说,不管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所以管理学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请问大师,如何把人管理好?

星云大师:在世间上,物品的管理或事情的管理都比较容易,因为物品既不会表达意见,也不会和我们对立抗争,怎么安排,它就如何发挥功用。事情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原则,如果能将事情的轻重缓急拿捏妥当,把事情的好坏得失权衡清楚,管理起来也不觉为难。

管理学中最难管理的是“人”。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意见,尤其面对不同的思想、习惯、看法、学历、资历,不同的地域、籍贯、年龄等,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中,要将他们统摄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有一段民间的绕口令说:“有一个城隍庙,东边坐了一个管判官,西边坐了一个潘判官,西边的潘判官要管东边的管判官,东边的管判官要管西边的潘判官,究竟是要东边的管判官来管西边的潘判官,还是西边的潘判官来管东边的管判官。”你看,连判官也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可见有了管理对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别对立,反而更难管理呢!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为“人的管理”重新定义,认为在新时代,以信息为导向的企业组织里,主管和有专业能力的员工之间,已不似传统的上下关系;主管不再是“管理”人,组织则如同交响乐团,身为指挥的,只是“带领”各有所长的团员,演奏出完美的乐曲。我觉得这样的团体颇类似我们僧团,僧团中的成员彼此之间是同参法友,有着弘法利生的共同目标,平时大家也是自治自律,有事时则团结合作,集体创作。

如何把人管好?我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什么是佛法?慈悲、智慧、权巧方便、六度、四摄等等,都是人事管理时可以运用的妙法。另外,要把管理学好,自己必须具备“以众为我”的菩萨精神。例如要能为人着想,能给人利益,肯帮助别人,让每个人“皆大欢喜”,就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除此,在人事管理上,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态度,不要一味地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过分讲究规矩,往往难于管理和成事。所谓“订法要严,执法要宽”,真正擅长管理的人不强迫要求,却在“无为而治”中,让属下“心甘情愿”地奉行,从宽容、尊重里,得到进步成长和发挥的空间。曾经有位泰国工厂的老板,他告诉我,他的六百名员工,每天上班前会有半小时的打坐、诵经。他的用意是希望从思维法义,从打坐沉淀中,培养他们的慈悲、热忱和因果观念。长期下来,他发现对工厂的管理和运营,帮助不少!

在台湾,也有不少企业团体成立佛学社、禅修班等,希望借由佛法的净化,让员工情绪稳定,配合度高,进而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提升工作效率。如电信局很早就成立“学佛会”,台塑有“福慧社”“中道社”的佛学社团;长庚、荣总、台大等各大医院都设立佛堂,固定举行念佛共修;“中钢”“中油”“中船”等公司常举办佛学讲座;高雄炼油厂有“光照念佛会”“禅坐研究班”,常与佛光会联合举办各类讲座和活动。还有,巨东建设集团不但认同我“发扬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更以“六波罗蜜(六度)”作为企业经营的大目标。

佛教一向重视人的管理。《禅林宝训》言:“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我认为人事管理,必须注意几点原则:要顾全大局,要明白分工,要知道协调,要用心策划,要全力推动,要向上报告,要知道承担,要追查成果。此外,主管与属下之间,必须能上下坦诚交流,彼此融和尊重,工作上主动勤奋,能自我厘订计划,平时处事多沟通协调。

再者,身为现代领导人、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笑在脸上,赞在口上,怪在心里,气在肚里。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功归大众,过自承担。

不计得失,不可畏缩,不能颓丧,不会顽执。

顾全大局,倡导人和,上下交流,意见一致。

发心服务,遵守诺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注意调和,照顾大众,善用机会,把握人生。

处事幽默,聆听报告,细心研究,双手合十。

做一个领导人,如何用人也是一门学问。身为主管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属下只有批评,没有指教,所以对于人才,要能吸收、包容和培养。另一方面,身为主管或高级领导干部,要随时自我检讨,并与属下沟通,才能做到“将相和”,让团体健全巩固地发展。

在管理时,我们常会跟对方说:“你都不听我的话!”“你都不接受我的意见!”其实,想一想,我们又何尝听自己的话?往往自己承诺的事情却做不到,所以与其说管人难,有时候管自己更困难。我们在管理别人之前,先要管好自己,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口说不如身行”,不言而教,即是最好的管理。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东方出版社)

五.星云大师谈人生命运: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

导语:

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

星云大师为您分享佛法智慧: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

◆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地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通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等。有了这些神

,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作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如《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地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嗔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通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作为我们的老师,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微信页面

通讯录→订阅号→“+”→搜索“ztjtdyh”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