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坊下说贞节
牌坊背后的故事,从时光深处,飘忽而来……
在县城往东两公里处,有一个寂静的山坳。山坳里,一条已少有人走的古官道,在山林之间穿过,两头分别通向古村漈头和旧县城双溪。道路的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十座石牌坊,它们面向古道、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又庄严肃穆地伫立在曾经的官道上。这,就是著名的屏南漈头石坊群。因文革“破四旧”而难逃厄运的十座牌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幸,因为均为质地坚硬的上等花岗岩所建,才使得我们今天还有余存可览。虽然个别横梁已断落在地,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牌坊上,也已布满了经年的苔痕,但深刻于其间的文字,却依然可见。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古老的石牌坊上,我站在其间,静静地读着石柱和石梁上精雕细刻的图文,读着“圣旨”和“皇清旌表”等字眼下隔世的荣耀。牌坊背后的故事,也便从时光深处,飘忽而来……
“操凛冰霜节孝坊”“冰清玉洁节孝坊”……“贞心守节节孝坊”,尽管漈头这十座牌坊的名称都不相同,但“节孝坊”这三个字前面的十个修饰词,“操凛冰霜、冰清玉洁、忠贞不渝、金玉其品、彤映崇徽、一片冰心、风绍泊舟、冰壶秋月、松筠柏操、贞心守节”,却都一律指向同一个主题:贞节。如此集中分布的牌坊群本就稀少,而且还是同一个主题,就更为罕见,据说是全省唯一,因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贞节牌坊,是古代为表彰一些死了丈夫却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而建的。简单地说,就一句话,这牌坊是授予放弃再婚的女人,而且还必须在30岁以下开始守节,否则还不能在旌表之列。今天,在我们看来,这种表彰的条件近乎严苛,但在古代,却是被普遍认同的。
从时间上看,漈头的十座牌坊,都建于乾隆五十七年到光绪十四年。牌坊的建立,首先要有符合条件的贞妇,在层层上报、经过审核、获得礼部批准之后,还要有能建得起牌坊的财力。后者或是子孙有了出息、或是倾家族之力,相较之下,前者似乎更不容易,它是对一个女人一辈子的考量。所以,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建,而是允不允许建,建成什么样式,可以用几根柱、盖几个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在当时只有几百户人口的漈头村,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为什么会有11座牌坊(其中一座木牌坊已毁)出现呢?最能熏陶一个人的应该是教育、是家风、是周遭的环境,追溯到此,便有了答案。
“鞠孤善继先人志,从一无违夫子心”,这是漈头石坊群中,其中一座牌坊的石柱上所刻的旌表楹联,有很浓的儒家味。漈头是一个千年古村,崇儒重教由来已久,而“三从四德”又为历代儒家所称道。“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为女性设立的道德规范,“妇德”是四德中最重要的一项,“贞顺”又是它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而“顺”是“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里的所有人谦恭有礼。一本又一本《女诫》和《女教篇》,再加上道学家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使得贞节的观念愈加根深蒂固。在眼前的十座石牌坊被建立的别处与近处,也都早有以绝食、吞金、上吊、跳井等方式来守护贞节的记载。
如,《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载:南朝梁代卫敬瑜之妻王氏十六时,丈夫死亡,父母公婆劝其改嫁,她执意不从,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放在盘中以眀誓。又如,明朝邓铃,其夫郑坦死后,她也不肯再嫁,割下双耳表明自己的志节。而我们旧时的屏南,也不乏此例。“张熟姑,甘贞明妻。明死,姑年二十四,矢志不嫁,早晚守灵供饭。百日后,洁身端衣自缢死。”这是县志《烈女篇》里,长长名列中的其一,说的是已为人妻的张熟姑青年殉节。而下面这个记录的则是待嫁之女,因未婚夫死去而绝食殉节。“林氏遗姑,施庆云妻。将婚而云殒,闻讣即欲奔殉,父母难之,绝粒四十日卒,归柩于施合葬焉。”
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殉节,在过去看来也是惨烈的,却又并非无端发生,而是有迹可循的。因为那时的家长们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对于男子着重培养从政、经商等能力,让他们博览全书,知晓古今;对于女子,则是培养她们的“三从四德”,为她们今后能找一个好归宿打下基础。于是,贞节便成为一个女人一生的追求与荣耀,也成为男人对女人贤德考量的标准。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选择哪一种活法除了外在的影响之外,当然也不乏个人因素的差别。牺牲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为已死去的所嫁或将嫁之人来守节,同为女子,在细思量这样的活法之后,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自小所受的教育和周遭的环境中,都是“从一而终”和“一女不事二夫”的范例。于是,把贞节看得比幸福与生命都重要得多。如此,以惨烈的方式来殉节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不为虚名,而是因为对死者执著的深情。这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使她懒得再看世上任何一片停留于巫山之外的云朵。不能长相守,却始终长相思,于是,对于朝云暮雨的挑逗,不惊不喜,视若无睹。这种冰清玉洁、遥遥无期的守望,成为世间传唱的,最凄美、最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凄婉的坚贞,即便是今天看来,也依然是唯美的。其三,是兼有上面两种缘由,于是心如枯井,泯灭了再嫁的念头。未生育的,或直接以命殉节,或过继一个嗣子,为已逝的他承接香火;已生育的,便把抚育孩子作为己任,并把所有的希冀和快乐都寄托于此。相较之下,以命殉节,显然过为惨烈,虽然其志可嘉,却终究让人于心不忍。所幸,漈头十个牌坊之下的女子,都是以活着的方式来守节。
漈头十座牌坊所旌表的女子中,“冰清玉洁节孝坊”的主人陆贵金,是守节时间最长的一个。据记载,此女十九岁守寡,丈夫死时还未生育,她立侄为嗣、抚养嗣子,苦心守节六十四年。另有一个关于牌坊的故事也很特别,在十座牌坊中,“冰壶秋月”和“松筠柏操”这两座牌坊的主人,黄进姐与陆菊使,竟然是婆媳关系,也就是婆媳双牌坊。这两个女子分别于花样年华守了寡,从此再未嫁人,各自守着幼子艰辛地度过漫长的一生。“子已成家立业,又抱孙”,说的是这位婆婆。关于这位媳妇,史料如此记载:“陆氏单生一子,青年守节……孝敬婆婆,抚养独子,晨起破冰锄地,深夜挑灯织绩……”
我忍不住地把时间离我们略近的几个漈头贞妇,与前面提到的割耳明志的另外两个女子做了比较,不同的是有无子嗣,一样的是在芳华年少之时,就已经不再为自己而活。子嗣对于前者来说,似乎是漫长守寡人生的唯一慰藉。可是,就算在年少青春时,能够因有子嗣而将所有的“人欲”泯灭,在那样一个男耕女织的时代,一个女人孱弱的双肩,要扛起所有的生活重担,又必须付出多少艰辛!而“晨起破冰锄地,深夜挑灯织绩”,这寥寥几个字里又隐含了多少辛酸与苦涩!
“课诗书,以垂训,无愧母仪”“和凡课读”“理家课子”“抚养嗣子而绍箕裘”……细读这些记载漈头贞妇的词句,便会发现,它们字面上虽略有差别,表达的却几乎是同一种意思。这背后,便是十个芳华年少的女人,守着年幼的孩子辛苦度日的故事。她们含辛茹苦地抚养幼子、淳淳教导幼子的画面,如播放的影片一般在我眼前不停地翻转。而故事的延伸,便是另一种记载:“子传俊清贡生,例授修职郎,敕赠文林郎”。再然后,这位年方二十四岁的女子陆菊使,也就渐渐白了头,也就从“贡生传俊之母”,辗转为“附贡灼林之祖母”“副举人运泰之曾祖母”……
古村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出过很多人才,仅明清两代的科举人士就达20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是这些牌坊之下的女人,用自己的年华与坚守成就出来的。如此,就算再怎么否定“三从四德”,再怎么不看好她们的活法,也无法抹杀她们对于一个家族的贡献。当然,这背后隐藏的心酸和泪水,怎么说都让人心疼!
岁月不停地流转,曾经人流如织的古道,已荒草丛生。而历来象征女性忠贞的巫山神女,在新的时代也有了新的诠释。“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以上是著名诗人舒婷《神女峰》里的句子,面对那座神秘的石峰,她对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和反思。显然,《神女峰》不是一般的温婉抒情,也并非心灵鸡汤式的抚慰,相反地,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与唐代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样,舒婷的《神女峰》也被很多人传诵。就诗本身而言,新诗和古诗放一起,是不好分辨出优劣的;但就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来说,就有差别了。“三从四德”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那种为一个已死去的人殉节,或者令一个鲜活生命枯萎的坚守,都已不再是追求和推崇的典范。这,便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规范,而道德上的审美也有时代的印记。
今天,在这里提及牌坊、讲述牌坊背后的故事,并非为了要赞扬和推崇,也不是为了否定与批判。这些古老的牌坊,是漈头古村的前朝女子,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下苦守一生、艰辛度日的印记。虽然,它们已经年代久远,却也并非没有意义。除了牌坊上精湛的石雕、清丽的书法、齐整的楹联,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的雕刻、书法、楹联等艺术和文化的可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见证了不同时代的道德认同与道德审美。因此,它们也就有了被称作文物的资格,当然,它们本身也就具备了文物的价值。
图文|阿曼
编辑|七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全景屏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