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中国人阖家欢乐的情感大餐,但往往也是家庭矛盾和情感冲突的高发季。受东亚文化、民族性格和自身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爱”普遍拿捏不当,过于沉重,缺乏美感。在几种比较浓烈的情感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夫妻关系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中国人的“爱”,要么期望过高,患得患失;要么能力有限,无力驾驭;要么以我为主,自私功利;要么过于浓烈,令对方窒息。
归根到底,很多中国人一辈子都不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
爱,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终生修炼的能力。
为了帮助朋友们(包括我自己)提升爱的品质,让它更具有一点美感,我准备抛砖引玉提供一个粗浅的分析框架,供大家参考。
一、爱的误区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中国人的“爱”普遍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以占有为动机。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普遍具有一种对所爱之人垄断排他性质的占有欲,认为“他(她)是我的”,其他人都不能染指。这种现象在母子关系、夫妻关系中尤甚,最终演变成不可调和的婆媳战争。其实亲人之间的这种“占有”关系,或许在法律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感情世界则基本无法操作。因为人的天性崇尚自由、独立,他们不可能也无法做到随时随地顺应“主人”的心理感受,而“主人”们也不可能一辈子把对方栓在自己的裤腰带上纵横江湖。很多中国人看不透这一点,期望过高,失望越大,辗转反侧,烦恼丛生。
第二,以干涉为手段。
与占有欲相关,中国人的“爱”普遍缺乏明显的界限感。爱到浓时,往往手伸得过长,不知不觉延伸到了对方的私属领地。这种情况尤以父母对子女婚姻问题的插手以及子女对父母再婚问题的干涉最为典型。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反过来你却对我敬而远之?他们忘记了或者说从来不知道,距离产生美。他们从来不费心思考过对方到底真正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即使是你最亲近的人,他们也往往有不欲你知晓的苦衷,或不愿让你知道的另一面。他们小心翼翼与你保持适度的距离,可能仅仅是为了向你展示他(她)们最美好的一面。将自已的意愿施加于对方的“爱”,是一种自私的“爱”,沉重的“爱”,一种带着枷锁的“爱”,也是一种对方无法接受的“爱”。最终,这种“爱”带来的不是双方的愉悦,而是无趣的烦恼。
第三,以回报为预期。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双方投入的情感大体相当,这种关系才会持久。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加入了预期,那种潜意识中以取得对方回报(包括感情回报)为预期的爱,却并非爱的最高境界,这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烦恼。如果我们对人性有足够深刻的洞察,就会发现:忘恩负义是人的天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别人给你的恩惠你会逐渐淡忘,而对你造成的伤害和不快则会在记忆中永远保存。这一点,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录》中有过辛辣的嘲讽。因此,当你潜意识中带着回报预期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的表现总是会让你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你辗转反侧,抓耳挠腮,但对方总是一脸的无辜。久而久之,你的烦恼在加剧,“爱”的动作在变形,而对方的反感在上升。最终,你亲手破坏了原本愉悦的审美过程。
二、爱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够这样对我”的怨妇心态,其实,这些都是你自找的。
记住,爱的本质是愉悦,是审美,是双方互动的审美愉悦。
那种以占有为动机,以干涉为手段,以回报为预期的“爱”,是低级的爱,丑陋的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
真正的爱,应该是以审美为动机,以欣赏为手段,以付出为内涵,
就是不管对方对我怎么样,我就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一往无前地付出,并且这种付出不仅让对方爽,自己也自得其乐——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爱。
非常遗憾的是,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太少了。
在任何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中,如果把自己高兴与否作为横轴,把对方高兴与否作为纵轴,那么“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象限,
在爱的过程中自己高兴,被爱的对方也很高兴,这种爱叫
“悦”;
第二象限,
自己爱得很痛苦,但通过不懈努力博得了对方的高兴,这种爱叫
“贴”;
第三象限,
自己不高兴,也把对方弄得不高兴,这种爱叫
“烦”;
第四象限,
自己爱得很投入,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但对方并不领情,甚至颇为生厌,这种爱叫
“贱”。
以本人有限的人生阅历看,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的高手,绝大多数人在“爱”的过程中,都在二、三、四象限中作殊死的挣扎。为什么原本温馨愉悦的爱,非要搞得爱恨交织、痛不欲生、辗转反侧、一地鸡毛?
道理很简单,大家尽管具有爱的本能,但却普遍缺乏爱的能力。
三、爱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爱”的能力进行“建模”,那么从根目录上,“爱”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纵轴”能力,即在爱的过程中使别人高兴的能力,一种是“横轴”能力,即在爱的过程中自己感到高兴的能力。
爱的纵轴能力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能力,即“纵轴”能力。根据鄙人的观察,要想让对方高兴,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应该具备五种能力:
有心,有情,有钱,有力,有趣。简称“五有”:
首先要有一颗赤诚善良的
其次还应具有真挚充沛的
这两点很好理解。爱一个人,是否用心,是否投入真情,对方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一个缺乏爱心、麻木不仁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爱”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两点还远远不够,要想让爱的过程充满美感,充满愉悦,至少还需要其他三种“调味品”:
一个是要有钱
这里泛指一切物质能力。金钱的真正意义,不是用于满足无休无止的物欲,而是在于确保相爱之人经济上乃至人格上的相对独立,从而确保爱的过程免受物质因素的干扰。一个缺乏必要物质基础或门户差距过于悬殊的爱,并非注定没有光明的结局,但却注定道路曲折,荆棘密布,包袱沉重,有时候平添了几丝酸楚。
一个是要有力
这里泛指具有保护力、能够解决问题的爱。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乏温柔善良的“好人”,但却极度缺乏有能力、有力量、能够解决问题的“好人”。那种充满爱心但却于事无补的“爱”是一种廉价的爱。以夫妻关系为例,据说,婚后女性的情感需求可以概括为“三要三不要(怕)”:“三要”是指温柔、体贴与情调;“三怕”是指黑暗、绝望与孤独。有的时侯,面对生活的坎坷,面对强势的婆婆,面对种种的不如意,中国女性还能够忍受,但如果再加上一个软弱无能的丈夫,简直可以让她们“痛不欲生”!种种迹象表明,女性朋友们更多时侯需要的是坚强的肩膀和雄性的力量。对她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最甜蜜的爱不是那种卿卿我我的爱,而是那种能够提供安全感、具有保护力、能够解决问题的爱,这种爱叫“宠爱”。
最后一个是有趣
这是爱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为稀缺的品质。如果我们环顾四周,扑面而来的大多是无趣和乏味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他们不懂得欣赏与赞美,也不懂得表达与回应;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义务让身边的人高兴,也不知道自己有责任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他们不高兴,会弄得周围的人们一起不高兴,他们乏味,会弄得周围的人们一起跟着乏味;无论别人做出怎样精彩的努力,他们的脸上永远是一脸漠然,他们目光呆滞,肢体僵硬,他们压根不知道,爱需要表达出来才有趣。
面对这类人群,我忍不住气急败坏地想质问一下他们:
明明举手之劳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非要像开民主生活会一样硬要坐下来谈一下彼此对彼此的看法,你觉得这样有趣吗?自己老婆亲自下厨为你准备了一道精致的小菜,精心打理了一款雅致的发型,悄悄更换了一件别致的内衣,默默期待你的关注的时候,你却仍然头也不抬,如痴如醉地在该死的电脑面前打游戏,你觉得你这样有趣吗?!
爱的横轴能力
我们最后来谈一下爱的横轴能力。与纵轴能力相比,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能力,简单地说,使别人快乐,相对容易;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却比较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在《家禽、野鸭与天鹅》中谈到,
在人类精神进化路线图中,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主流需求;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实际上,不同的阶段,还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快乐模式”
。在人类情感关系中,
人们之所以难以持续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根本原因在于:快乐是需要“修炼”的!快乐不仅存在“差异”,更存在“等级”。
大多数人尚未进化到人类精神生活金字塔的顶端,他们缺乏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获取高质量人生快乐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快乐“建模”,那么可以从快乐的内涵(本质、方式、关系)和快乐的等级(下等、中等、上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下等人”的快乐模式:索取、被动、依赖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儿童的行为模式(这正是“下等人”或未成年人的典型人格特征),会发现他们的快乐完全建立在索取与依赖之上,他们是爱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给予者。他们任性,自私,天真,脆弱,他们等着全世界的人都来爱他,却从不考虑对方的真实感受。这就注定了他们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道理很简单,除了他们的父母(有时候连亲生父母都会心生厌烦),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费心伺候这种“大爷”和“小姐”。
.“中等人”的快乐模式:交换、互动、独立
与“下等人”相比,“中等人”在人类精神进化路线图中实现了重大飞跃:他们懂得克制,懂得付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对方的回应;他们摆脱了依赖,拥有健全的人格,不再把安全感、幸福感完全寄托给他人;他们与对方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并在交流与互动中享受着合谐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
然而他们仍然有不少的烦恼。如果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发现他们愿意付出,但暗中期待着回应;他们可以互动,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对方主动;他们拥有独立之人格,但却缺乏自由之精神。他们崇尚“对等”,期待“公平”,希望自己的投入换来“等价”的回报,但现实每每不尽如人意;他们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嘴里说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实际上他们缺乏推动人际关系向纵深发展的能力,也就无法体验征服的快感和高质量人际关系带来的喜悦——说到底,他们只是人类情感关系“大宗交易”的积极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撮合者,推动者。
.“上等人”的快乐模式:付出、主动、自由
在“中等人”的基础之上,“上等人”迈上了人类精神进化金字塔的顶峰。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在情感领域实现了爱的“纵轴能力”与“横轴能力”的高度统一:一方面,他们付出、奉献、助人、利他,并以此为乐,不求回报;一方面他们主动出击,输出真诚,并以此推动人际关系向纵深发展。他们使别人快乐的能力是超群的,因为他们用真诚打破了对方的防线,用激情点燃了对方的激情,他们有能力建立一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他们使自己感到快乐的能力也是超群的,因为他们的快乐不必依赖对方的回应与反馈,他们以主动付出本身为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质量比索取的快乐、交换的快乐要高出很多。最终,他们建立了一个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爱的“第一象限”。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生动有趣,满心欢喜,诗意栖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仰望星空,具有以上特质的人群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他们就像灯塔一样源源不断地发出光和热。如果说“下等人”带来的是负能量,“中等人”带来的是零能量,那么他们带来的就是正能量,增能量。这个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温暖,他们则因自己的奉献和燃烧而获得了人间的至乐。说到底,这类人群的内心深处持有一个基本信念:人生来不是为了受苦,而是为了快乐。
最后,让我们对“爱”的内涵作一个小结。我从爱的本质、爱的表现形式、爱的能力三个方面初步搭建了一个爱的分析框架,可以算作“爱的三部曲”。一个粗浅体会是,
要想快乐,必须提升爱的“专业能力”。
其中,
爱的纵轴能力是一种“战术能力”,涉及方法论;爱的横轴能力是一种“战略能力”,属于价值观。
尽管我苦口婆心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有人会问:你说的都有道理,可我就是能力低下,在爱的过程中苦不堪言,痛不欲生,到底应该怎么办?我的答复是:
生活本不苦,苦是因为欲望过多。当欲望远远超过能力时,尤其痛苦。因此,
幸福生活的秘诀不外以下途径:要么提升能力,要么减少欲望,明智的人则双管齐下。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面对同样的问题,达摩祖师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精妙的回答,而且远比我耗费两个月时间建立的“爱的快乐”分析模型更为简洁、优美。现将达摩与弟子的对话记录如下: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的精妙: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
“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
“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
“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
“自在”;
-end-
(此文始发于2016年3月8日私人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庖丁27
(ID:paoding27)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