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的《寒夜》中,女主人公曾树生由于时局动荡、工作调度以及婆媳矛盾最终选择暂时丢下家庭,先逃到相对安全的兰州。婆媳矛盾无疑是众多原因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曾树生最终决定出走前,她对丈夫汪文宣的感情仍让她多次感到犹豫,她甚至想过抛弃工作留在重庆照顾文宣。可惜的是,失望终究压倒了不舍,曾树生离开了重庆;而汪文宣的病也日益恶化,在庆祝抗战胜利的烟火声中汪文宣终于离开了人世。得知文宣病逝的树生只能独自彷徨在寒夜里,不知该去往何方。
关键词
小人物;出走;婆媳矛盾;自我生命意识;身份认同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寂寂寒夜:出走的背景
“他痴呆地立了一两分钟,突然沿着楼梯追下去……他一路叫着追上去。汽车却像箭一般地飞进雾中了。他赶不上,他站着喘气。他绝望地走回家来。大门口一盏满月似的门灯孤寂地照着门前一段人行道……”
曾树生最终还是在一个夜里出走了。她之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或许是由于动荡的时局,又或许是由于银行的调度,或许更多是因为婆媳间尖锐的矛盾。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文本试图梳理她出走的背景。
1.1
动荡的时局
小说以汪文宣在寒夜中顶着紧急警报茫然地寻找曾树生为开篇,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
灭顶之灾似乎离每个人都不远。
“天空里隐隐约约地响着飞机的声音”
,侵略者的武装在城市上空肆无忌惮地制造恐惧;人们在长久的恐惧之中逐渐变得麻木,在警报解除后文宣把这次逃难视为
“一个梦,一场噩梦”
,痴痴地踱回家里。当糟透了的现实被当成梦之后,梦里的恐怖场景也与现实并无二致。汪文宣在梦里看见了战争。“
门外人声嘈杂……南面的天空被浓烟盖满了。这烟还不断地一股一股朝上卷腾……
”而和文宣做类似的梦的小人物又怎么会少呢。
如果说这些尚且只是山雨欲来前满楼的邪风,只是在战争下小人物普遍陷入的精神窘况,那么在公司、银行、巷道、街坊里游窜的半真半假的小道消息则更让人不安。“
独山已经失守了……日本人……就要到都匀了
”之类的前线情报不啻是推动银行将员工安置到兰州的重要力量,而正是这一纸调任通知书将树生从家里推开,留下汪文宣直面可怖的死亡。
在动荡的时局中,逐渐松动的还有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或许在太平年代,受制于妻子与母亲身份的约束下,曾树生没有办法离开家庭而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倘或不是战时汪文宣做的卑微校阅工作,她或许还能够怀着和丈夫一起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愿望而继续生活下去。然而,似乎没有尽头的战争让她不再相信太平的未来会到来,“
‘等到抗战胜利!’她冷笑了一声,‘你真是在做梦!日本人已经打到贵阳了,你还在等待胜利!’
我不要再听抗战胜利的话。要等到抗战胜利恐怕我已经老了,死了。
最不能忽略的是,抗战的打响也将原本住在昆明的汪母带到家里,直接导致了婆媳之间针锋相对局面的产生。
1.2
婆媳矛盾
从表面上看来,《寒夜》中的婆媳矛盾主要在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上。然而,程亚欧认为,曾树生与汪母的矛盾并非仅仅只是新女性与传统女性之间的龃龉,而更多在于女性通过对男性爱的争夺以确认自身家庭地位的战争中。值得一提的是,汪文宣本人的懦弱与小宣对父母关系的淡漠也使得婆媳之间的隔阂难以得到填补。
1.2.1
生活方式冲突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汪母对于曾树生的生活方式难表认同。当谈到树生晚归的事时,汪母急不可耐地抱怨了一阵“
还不是看戏,打牌,跳舞!你想她还有什么正经事情!我做媳妇的时候哪里敢像她这样!
”换句话说,汪母对于一个合格的媳妇的期望正是她自己曾经的样子。
基于这样的认识,汪母试图将曾树生纳入中国传统对女性的要求体系下——孝敬公婆、任劳任怨、贤良淑惠……一旦树生试图打碎这样的框架,汪母就以“姘头”之类的恶语侮辱她为“不贞的坏女人”。然而,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偏激的、无理的。树生之所以需要常常在外交际,虽然不乏其与陈主任间暧昧关系的成分,但更多是由于职业的要求;而之所以暂时不得不依靠做“花瓶”以谋生,本质上也正是因为汪文宣校阅工作的微薄薪酬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家。作为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新式女性,树生本身对于“花瓶”的现状也感到无奈——“
你以为我高兴在银行里做那种事吗?现在也是没有办法。
1.2.2
身份认同冲突
在解读《寒夜》中婆媳矛盾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汪母早年守寡并未曾再嫁,这导致了她从丈夫那里得到的关爱的长期缺失。对于汪母而言,她唯一的寄托就是汪文宣,这样的想法使得她对儿子的母爱逐渐变质,扭曲成排他的占有欲——即便对儿媳妇也是如此——她甚至觉得儿子被“那个女人”迷住是个坏事。
鲁迅在《寡妇主义》里认为,长期不得已独居的人精神上往往趋于阴险猜疑。汪母在长久的折磨中确实变得尖酸刻薄,虽然她为了汪文宣能当掉唯一值钱的首饰,但是却亲手撕掉了儿媳的西医推荐信,间接地把汪文宣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汪文宣卧病在床的事实对于汪母而言甚至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儿子重新像幼年时那样需要自己,而自己也能像从前一样控制着文宣的一言一行。汪母在照料儿子的时候自认为重新获得了从前的地位,因此有了求医时绝对的决定权;而树生则只是希望文宣的身体好起来,为此无论是请中医还是看西医都无所谓。
1.2.3
缺失的弥补:汪文宣的无能和小宣的冷漠
在婆媳关系恶化的过程中,汪文宣和小宣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汪文宣诚然是无能的,每次两方吵架,汪文宣只能在心里默念“
我都要死了,你们还在吵
”,或是干脆甩下一句“
你们吵罢
”到酒馆买醉,甚至于用拳头疯狂地打自己的额头,大嚷“
我死了好了!
这样的无能其实尚可理解,在如此黑暗的岁月,汪文宣还拖着孱弱的病体,对死亡的恐惧、对未来的迷惘、对妻母的愧疚都压着他喘不过气来,更何谈分神协调婆媳关系。但夫妻俩长期对小宣关注的缺乏也使得小宣变得老气横秋、缺乏生气,他似乎对糟糕的家庭关系毫不关心。这两者合在一起,把濒临破碎的家庭越推越远。
逃离还是留守:失望与不舍的拉锯战
下面,我们根据文本细致地分析三次曾树生纠结是否要离开的过程。
2.1
听说独山靠不住后
树生向家里人谈到独山危急的情况后,汪母陷入了焦虑中。此时树生并不想离开家里,甚至拒绝了好心邀请她去乡下避风头的同事,但是为了气婆婆,她故意说“
我高兴走的时候,我总走得了。
”争论逐渐升级为争吵:汪母声称“
(树生)可以跟着男朋友到处跑了
”,而树生则大声回击“
我不是你那样的人,我也不想活到你那样的年纪
”而在两方争执不休时,汪文宣离家去买醉,只留下两个女人还在僵持。
文宣目睹好友惨烈死状回家后吐了血,树生和汪母暂时休战,开始协力看护文宣。文宣醒后,他拉着树生掏心窝子地说“
也好,我活着不但不能给你们帮忙,我只会累你们
”;在电灯病态的黄光中,
他的瘦脸像涂了一层蜡,显得十分可怜
。此时树生心中虽然有着同情和爱怜,但是一种不平也升腾起来了——她不甘于这样“
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
”的惨淡生活,看着婆婆憔悴的脸却又自责“
我为什么就不能够牺牲自己
这一夜后,树生暂时断绝了同事间的交际,留在家里照看文宣——此时,她并不想出走。
2.2
听说独山失守后
树生带来独山失守的消息后,家里又乱成一锅粥,此时张太太的来访更确证了消息的可信度。虽然先前陈主任劝树生和他一起离开,但是树生拒绝了,她甚至说“
我还有我的自由,至多也不过辞职不干!
可是汪母的无中生有激怒了她。“
你想抛下我们,一个人走,你的心我还不知道!
”虽然遭到了这样的羞辱,但是树生还是默默抓住了文宣的手,挤出一句“
我不会走的。
争吵短暂平息了,树生独自踱到窗边看风景,心中又开始怅惘。“
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一辈子?
”恰好此时陈主任约她见面的信到了,她本不想赴约,但是在婆婆的讥讽下她报复性地开始打扮,准备出门。
在陈主任殷勤而急切的劝告中,树生有些动摇了。“
我要是去兰州,我的工作不会成问题罢?
”但她还是决定不离开;直到陈主任向她表白后,她在浓雾中紧紧挽着陈的膀子,心中的不平又向她袭来。树生觉得自己有权利追求幸福,也应该反抗,“
走了也好,这种局面横顺不能维持长久。
”可是在离别之际,她还是觉得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好好考虑。
那天晚上,文宣和她谈起逃难的事情,出乎她意料的是,文宣着急地开导她随银行前往兰州——这反而使她感到良心受到谴责。她也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不离开文宣。
2.3
小宣回来后
树生带着调职通知书回到家里,此时她的心情
又兴奋又痛苦
,由此可知她仍在犹豫是否要离开。小宣正在家里看书——而在树生眼中,她的儿子
贫血、老成、冷静,似乎永远不曾有过青春
。这样的认识或许让她感到不适,于是她走到汪文宣的床前。
文宣还是不愿听取她的建议,于是她默默流泪了。这样的境况还能维系多久呢?毫无疑问,汪文宣正在渐渐走向坟墓,而她是应该等待奇迹还是先拯救自己呢?她还在犹豫。
然而,她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永远是
灰黄的灯光、单调而无生气的闲谈和带病的面容
。树生忽然感到这样的生活实在难以继续了,奇迹是不会发生的,她只能先为自己着想。她终于决定要离开了!
此时,小宣对她的冷漠不啻将最后一条退路也封死了,树生渐渐高兴起来了,因为她确信自己非离开不可了。“
我有我的路!我要飞!
寒夜漫漫:出走后的回归还是从未真正离开?
曾树生在一个夜晚回到了重庆,这同样是一个寒夜。“
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市空……火光孤寂地打着寒颤。
”得知汪文宣已经离世的消息后,她从原先的兴奋变得
全身发冷、脸色惨白
。离开了本属于自己的家以后,仿佛一个过客的她在寒风中连着打了三个冷噤,不知该去往何方。
3.1
当曾树生回到重庆时她在想什么?
曾树生出走了,和《伤逝》中同样出走的子君相比,她凭借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必被局限于爱情与家庭的牢笼,而能走到更宽广的社会中;然而,虽然她有优美的形体、崇高的理想和独立的精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也只能面对“姘头”的贞洁羞辱、抛弃教育理想做一个“花瓶”的工作。
对于树生而言,她之所以回来或许仅仅是想看到如信件所说“一天比一天好转起来”的汪文宣。她甚至在下飞机的时候还想着“
只要对你有好处,我可以回来,我并没有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
”。由此可见,曾树生的心意似乎一直都紧系在汪文宣身上。
然而,当她在寒夜中彷徨时,她不可避免地将这令人窒息的绝望当成一个噩梦——她昨天还在灯红酒绿中听陈主任,或者说该改叫陈经理,的奉承话。在她纠结于前路时,还提到了“
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
”。这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或许曾树生对于汪文宣的感情由于短期的别离已经变成了抽象的依恋,或者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善而重新回到了战前的水平,更有可能的是在潜意识中曾树生把现在殷勤的陈经理和曾经胸怀大志的汪文宣相连结——总之,曾树生的所想所思是复杂的,并时常是矛盾的。
3.2
不幸之人的黎明何时会到来?
其实,小说中借用张太太和路人之口已经揭示了真相。“
胜利了两个多月,什么事都没有变好,有的反而更坏。
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
”对于小人物而言,厚重的可怖的寒夜从未结束,其间间或不那么寒冷,然而总归不见光明。纵使有过光明,也是寒风中战栗的昏黄烛光或是摇颤的电石灯光——无法给予人们温暖。
正如家中的烛光和灯光无法给予人们温暖一样,“家”本身往往也难以让深受压迫的小人物感到一丝慰藉。无论是战乱还是剥削,都把人异化扭曲成尖锐的形状,人们通过争吵、出走和死亡宣泄着愤懑、无奈和遗憾。或许在权贵眼中,小人物根本不配看到黎明。
但是,黎明、救赎和新生并不是别人“抛给”我们的。小人物之所以为小人物,或许正在于他们过于期待他人、政府和权贵。张太太在听闻独山失守后的消息便是投奔自身难保的汪家;公司职员们总觉得政府会为自己留下一个饭碗;汪文宣总期待周主任能不那么刻薄地对待自己——大家都期待战争结束以后的美好世界,然而实际情况是,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是重建。
曾树生被孩子的冷漠而刺伤,却不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小宣的无情——她作为母亲却在小宣幼时没有做到基本的关怀。她在寒夜中徘徊时感到自己需要温暖,而远在贵族学校的小宣是否也需要温暖?
小人物若是想要见到黎明,那么便不要期待太阳自动地升起挥洒阳光,而应当拉起彼此的手,燃烧自己,发光放热。
论文说明
在紧锣密鼓的期末复习期间,每次写完专业课浩如烟海的作业后的小说鉴赏时间总是显得轻松而愉快——直到我打开了《寒夜》。
多半是因为性格上的类似,我对汪文宣的“不作为”多少抱有一丝同情和理解。然而,浓厚的压抑气氛、毫无生机的环境加之频繁的断电只会让我喘不过气;而那个仅有蜡烛昏黄灯光还在闪动的家则更是让我感到恐惧与反胃。什么也做不了的窝囊的汪文宣在其中的窘况,终于让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在我心中翻涌起来了。
每每读到曾树生纠结是否要离开的内心独白,总会不自觉地将坐在对面正在致力于数学题的女友代入进去。正因此,不忍卒读的《寒夜》更是让我几乎每看一章都要掩面长叹。
说回本文的构思灵感。《寒夜》中女主人公的出走无疑是小说串联剧情的重要线索;如果说是原先糟糕的环境迫使追求幸福的树生离开的话,她的出走必须以获得了幸福作结才有意义;然而,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当她在重庆的寒夜里独自彷徨时,很难想象她对“未来”的期待会是怎样的。树生比《伤逝》里的子君更幸运,因为她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然而她又更不幸,因为这样的工作不过是凭借利用陈主任的爱恋而换来的。而对于不幸的小人物,人生只是漫漫的长夜,其中间或不那么寒冷,但是总归不见光明。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总该拥抱自己所爱之人,或点起蜡烛,或像丹柯高举自己燃烧的心脏,给冷漠的世界带来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光芒。
参考文献:
郭运恒.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3):162-165.
程亚欧.《寒夜》中曾树生的出走与“娜拉出走”之比较[J].名作欣赏,2020(35):132-133.
尚刘曦.围困的城堡,围不住的心——浅析《寒夜》中曾树生出走的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78-79.
张海轮.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J].语文建设,2016(32):63-64.
姜哲.巴金《寒夜》中的现代女性意识[J].语文建设,2016(36):64-65.
刘张贺薇.《寒夜》中的婆媳矛盾分析[J].牡丹,2020(18):108-110.
刘颖.从爱情到婚姻——对比《伤逝》与《寒夜》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20(23):12-13.
陈思广.家构模式·文本旨意·艺术范式——《寒夜》新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91-100.
陈艺文,王永宏.悲剧命运的打开方式——《寒夜》《日出》主人公命运成因分析[J].经济师,2020(07):205-206.
朱懋璟.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3):47-51.
陆丹琦.论巴金作品中女性形塑的限度及其发展——以《家》与《寒夜》为例[J].名作欣赏,2020(14):105-107.
贾炜.寒夜中的微光——论巴金作品《寒夜》中的曾树生[J].牡丹,2020(08):111-112.
韩天奇.从婆媳关系看女性意识觉醒——以《屋顶下》与《寒夜》为例[J].青年文学家,2020(09):24-25.
王艺霖.直到看见阳光,才觉得温暖——浅析《寒夜》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20(02):70.
作者简介
叶杨帆(2001-),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大二在读。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