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番茄,我就发现,兄友妹恭是稀缺,鸡飞蛋打是常态。
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土豆、番茄情况好多啦?
这里有我和土豆爸的摸索,也有其他朋友的建议,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朋友
她在世界排名TOP20的大学全奖读博,取得
经济学博士
学位后,在私募基金公司工作,后加入
德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战略部担任主管,直接为董事会提供战略分析。
她现在定居在德国柏林,是
精力充沛混血男娃的妈妈。11岁大姜慢热毒舌,酷爱读书;8岁二姜是个小暖男,3岁的三姜则活泼可爱。
她的队友毕业于
德国最好的商学院
,在一个员工过万的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双剑合璧的她对
德国的育儿
更了解,她一边经历层出不穷的惊喜和惊吓,一边把这些感悟写成文章在公号分享。
每次去看她的文章,我都是抱着看家常的心态进去,最后总能获得很有用的育儿启发。她的公号打开率有时高到
100%
,你们就知道有多吸引人了,反正
随便点开哪一个,都会让你看得津津有味,又收获颇多
在她的公号里,你可以看到:
对中德教育理念的思考体会和实例分享
养育三个混血男娃的鸡飞狗跳
德国高管爸爸的教育理念
中产家庭在德国讨生活的酸甜苦辣
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只有她在养娃过程里的一点一滴感悟,呈现出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对于我们普通妈妈来说,更有参考价值。
在全这民焦虑的时代里,她总是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清凉和慰籍
读完今天的文章,你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忍不住交她这个朋友!
纠结了好久才舍得分享给你们,别错过哦!
▲扫描二维码,回复“目录”,可以看她的全部文章
文|五月
来源|微信公众号“五月三姜
ID:mayandginger
我们从英国搬到德国时,大姜刚满两岁,一句德语都不会说。
我带他去楼下游乐场玩,还有点担心,生怕他受大孩子欺负。
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很多德国大孩子,都很会照顾小孩子。
(我家附近的游乐场)
2岁的大姜走路很慢,一步一挪地在攀爬架上磨蹭着,有时后面来个大点的孩子,都会
主动停下来
,等大姜走到一个比较宽的地方,再从一旁侧身过去。
游乐场的滑梯是排队玩的,大姜滑下去后,后面的大孩子会
安静地等着
,有的还会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等大姜从滑梯尾部安全离开后,再开始滑。
刚开始,我有点不好意思,觉得总让别人等着,会不会损害中国人的形象呀(也是想太多哈哈哈),还会催大姜快点走,或者干脆一把将大姜抱起来。
后来慢慢发现,在游乐场遇到的大部分人,无论大人小孩,对小朋友都既有耐心又有爱心,一点都不觉得不耐烦,也就坦然接受了这种善意。
没过多久,大姜上了幼儿园,交了一个同龄的朋友马特,马特家里有个5岁的哥哥汤姆。
两人在马特家里玩时,经常听到汤姆像小大人一样问大姜:你想玩XX吗?我可以帮你拿下来。
大姜画了幅乱七八糟的画,汤姆也会大力夸奖:你做得真好,看上去很酷!
对亲弟弟马特,汤姆更是照顾周到,给他倒水、拿水果,陪吃陪玩陪看书,毫无怨言。
从他自然的态度可以看出,没有人命令或要求他照顾弟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做的。
不光是他,后来我在幼儿园、邻居家看到的很多孩子,都对弟弟妹妹温柔耐心、百般疼爱。
我当时有些感动,觉得幸福的家庭就该这样:
热热闹闹、平淡隽永,几个孩子相亲相爱,温情美满
大姜三岁的时候,二姜出生了。
但两人相处的画风,却和我想象中的相亲相爱一点都不一样。
为了一点小事,两人就能争得不可开交。
二姜3岁脱离小床后,两人最爱争的,就是谁睡高低床的上铺。
如果谁能睡上铺,那就是今天的人生赢家。
这种争执,我还能理解:上铺视野好,空气好,天宽地阔。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赢的人能在上铺躺着,而他的竞争对手——哥哥/弟弟,却不得不屈居下铺,郁闷地整晚咬被角。这种对比是多么令人满足啊,简直是人生的小高潮有没有?
还有一些争执,我就完全不能理解了。
比如晚上谁关灯。
二姜2岁的时候,两人每天晚上都要争一场。
一开始,我还会劝:“让弟弟/哥哥关吧,不就是按个键吗?多无聊啊!有什么意思吗?”
两个人都不同意:“既然没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我来关?”
后来约好一人一天,世界才重新安静下来。
再比如谁最后把甜食吃完。
两人平时吃甜食的机会不多,偶尔得到一块甜食,都吃得很珍惜,一小口一小口的,要好久才吃完。
然后矛盾就出现了。
一般是二姜先吃完,大姜还剩一点,二姜就开始哇哇大哭:为什么他还有?我都没有了!
我解释得口干舌燥:你俩的一样多,只不过他吃得慢一点,所以还有一点。
二姜根本不听:啊……可是他还有,我已经没有了,我还要!
大姜又来火上浇油,一脸陶醉的样子:嗯~,闻起来好好吃呀!
二姜怒了,一把将大姜的甜食打翻,这下大姜也开始大哭:哇~他把我的甜食弄到地上了!
我也很想哭有没有?
天天解决这种纷争,有一段我差一点抑郁: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看着和和美美,而我的孩子就这么铢锱必争呢?
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姜爸注意到我的消沉,跟我讲了他小时候
跟大妹妹吵架、有一次差点动了刀子
的故事。
姜爸的大妹妹是个医生,性格一向冷静平和,实在看不出还有拎着刀追杀姜爸的潜质。
看着我一脸惊奇,姜爸哈哈大笑:哪有不和兄弟姐妹打架的孩子?
兄弟姐妹之间,天生就是竞争关系。
无论是父母的疼爱和精力、还是家庭的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多得一些,另一个必然要少得一点。
孩子很敏感的,很小就会意识到这一点,再加上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非常容易为此发怒争吵。
大姜二姜的组合,又是最最容易产生矛盾的:
同为男孩
只相差三岁
兴趣爱好相同
两人都很好胜,自尊心很强
这种情况,不争简直是奇迹好吗?
姜爸又提醒我:你光看到他俩吵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他们都很牵挂对方?
比如二姜刚上幼儿园,大姜特别担心弟弟,总是紧紧跟着他,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都拿来给他玩,后来见二姜和老师们熟悉了,才放下心,重新和朋友疯玩起来。
二姜早上一睁眼,
最先叫的人不是妈妈,而是哥哥
,只要有哥哥在,他就会兴高采烈。要是哥哥有朋友来,不和他玩,他能伤心地哭很久很久。
姜爸说:
他们爱着彼此,这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有嫉妒、愤怒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处理得当,他们不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负面情绪就不会积累沉淀下来,性格也能正常发展。
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德国妈妈、幼儿园老师,发现果然是这样:并不是德国的孩子们不争执,而是成人们能够很公平、很耐心地处理这些争执。
所以大孩子的情绪很稳定,
面对小孩子时,被耐心对待惯了的他们,也能有耐心和爱心去对待小宝宝们
,才会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景象。
那么,这些德国妈妈们处理孩子关系的秘诀有哪些呢?
为了把这件事琢磨透,我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德国妈妈、幼儿园老师,和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朋友讨论了很多次,然后给自己总结了个
“三要两不要”
的原则。
要公平对待所有孩子
大姜2岁多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去马特家玩。
有时5岁的哥哥汤姆在玩一个玩具时,马特也想玩,俩人的妈妈从来不会对汤姆说:“弟弟比你小呢,你就让让他吧。”
而是会劝2岁的马特:“哥哥正在玩呢,是他先拿到的哦,等一会儿他不玩了,你就可以玩了。”
汤姆没有被妈妈催,内心很轻松,不会觉得不公平,没有逆反心理,做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消极报复,玩了一会儿后,就大大方方地把玩具让给了弟弟。
我后来请教两人的妈妈,她说:
汤姆虽然是哥哥,可他自己也是个5岁的孩子呀!他的心情也很重要,就因为有个弟弟,就要求他做成人都很难做到的事:让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多不公平呀!
他以后岂不是再也不喜欢弟弟了?
我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在和三个姜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发现:
公平对待孩子们,不仅包括资源的公平分配,还包括公平的关爱。
二姜刚出生时,以前特别不爱坐推车的大姜忽然转了性,非吵着要坐推车。
我开始有点不解,觉得大姜无理取闹,思考了一晚才想明白
,大姜这样做,代表他内心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借着推车这个媒介,在向我求证:妈妈,你是一样爱我的吗?是不是有了弟弟,就不那么爱我了?
所以我专门抽出时间,把二姜托付给姜爸,用推车带着大姜出了几趟门,他很快就对推车不感兴趣了,再也没有要求过。
大姜要求的,其实是妈妈公平的关爱。
刚刚成为哥哥姐姐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有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及时的回应,让他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很快就会再次感到安全,不再黏人和提“无理要求”。
大姜发现我对他的爱没有改变后,情绪稳定下来,开始对自己能骑平衡车感到很自豪,对弟弟只能坐车很同情,于是对二姜就姿态大方了很多:唉,他就是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屁孩,我还是对他好点吧。
孩子们有矛盾,只是一时之争。受到不公平待遇,却可能留下一辈子的感情伤疤。
要设下固定的规矩。
二姜会说话后,几乎每天都会和大姜起争执。
如果我按照当时的场景判定对错,“错”的那一方总觉得不公平,经常委屈地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还激动地大声控诉我偏心。
我也很郁闷:我已经竭力做到公平公正了,为什么他俩就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为什么德国妈妈管孩子时看着这么轻松?
一位朋友告诉了我她的秘诀:
定下基本规矩
比如不能从别人手里抢东西、嘴里有饭时不能说话、不能随意指责别人、纠正别人等等。
这种规矩对解决孩子的纠纷特别有帮助,
因为所依据的,不再是爸爸妈妈的主观判断,而是孩子们早已习惯的“规矩”,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
这些规则一般有两个特点:
清晰明了,不随场景人物改变
清晰明了:小孩子也很能听懂,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
不随场景人物改变:这些规矩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不会一直变来变去,孩子很快就明白:这些规矩是公平的,我的弟弟妹妹也要遵守,心里的接受程度会高很多。
要建立“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正面情感
“看,哥哥这个画是不是画得好看?”
“哥哥骑车骑得很好吧?你长大了也可以骑。”
“哥哥把他盘子里的饭已经吃完了,他会长得又高又强壮,你也要吃你盘子里的吗?”
头一次见朋友玛雅对她半岁的小女儿说话时,我感到很好奇:半岁的婴儿听不懂,又不能回答,为什么她还问得这么兴致勃勃?
后来才发现,这些话,她是说给3岁的大儿子听的。
她把儿子从潜在的竞争思维中解脱出来,帮他建立一种“我和妹妹是一个团队,而且我是她的榜样”的正面情感
身为榜样的“偶像包袱”,让他不再把弟弟当做对手,而是一个“弱者”,一个对他没有威胁、并且需要他帮助的队友。
这样一来,大孩子能放下戒备,小孩子也对哥哥姐姐产生孺慕之情,双方的感情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为以后的和平相处打下基础。
不做比较
每个妈妈心里都有悄悄比较孩子们的时候,但
如果把这些直接告诉孩子,很可能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可能会有“挑拨离间”的效果
“你看哥哥/弟弟,多干净、多爱学习、你怎么不跟着学学?”
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不会反省自己,而是会产生嫉妒不满的心态。
这很容易理解,想想咱们小时候,听妈妈提起“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满心的不耐烦,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哥哥,天天跟自己争宠,岂不是更让人心烦?
大姜换幼儿园之前,我和马特的妈妈组团带娃了快一年,从没有听她说过比较两个孩子的话。
相反,她从不吝惜鼓励和夸奖,“做得好”,“超级棒”常挂在嘴边,夸两个人的点也不同,从不存心挑起竞争。
5岁的汤姆耳濡目染,也会像小大人一样夸马特和大姜,而不是去嫉妒小宝宝们。
不站队
这一点,和设立规矩是互相呼应的。
孩子们之间争执,父母一旦站队,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孩子的对立面。
对立面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偏心对方,并因为这种不公,很可能会产生郁闷、愤怒、嫉恨等等消极的情绪,会逐渐疏远父母和兄弟姐妹,长此以往,就会产生隔阂。
被附和的孩子,也会发现这种偏爱,心中会想:哦,我的父母是偏向我的,我下次做得再过分一点也没事,以后会更加有恃无恐。
三个姜吵架时,如果有明确的规矩可循,比如有人动手、抢东西、骂人,我会依照规矩,来告诉他:这样是不可以的,打人的话,哥哥/弟弟会疼。骂人的话,哥哥/弟弟心里会受伤。你是不是不喜欢你的东西被抢走?那也不可以抢哥哥/弟弟的哦。
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矩,比如大姜二姜经常争谁来推三姜的推车、谁在飞机上坐窗边等,我和姜爸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一视同仁,让大家轮流。
三个姜习惯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经常会争执、竞争,但从没人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心中不会留下伤痕,也不会和其他人产生隔阂。
三个姜在一起,有时像部很吵的港片,时不时就有人吵架,一不注意就有人打架,然后就是一片狼哭鬼嚎、鸡飞狗跳。
有时,又像一部浪漫轻喜剧,又甜又温馨。
三姜早上起来,都是直接叫哥哥。
二姜被吵醒,也不生气,把三姜从小床里抱出来,带他上厕所,给他换好衣服,然后再一起去客厅玩。
今天早上,我罕见地被二姜叫醒,他对着迷迷糊糊的我问:“妈妈,三姜柜子里没有内裤了,我能给他穿我的吗?”
陪伴三姜、照顾三姜,对二姜来说不是任务,而是他很享受的亲密时光。
(二姜在飞机上陪三姜读绘本)
大姜和二姜自认是大孩子,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交流。
二姜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特警,一个是做考古学家,研究恐龙。
大姜听到后说:那你以后不会挣很多钱。
二姜有点茫然,大姜又说:“
没关系,钱我来挣。你去为人类的安全和进步做贡献吧,我给你发钱。
二姜很开心:“那就是由你来给我发零花钱吗?”
大姜笑了:“等我们长大,就不叫零花钱了,叫工资,我给你发工资。”
三个姜无论是谁受了伤,另外两个都会主动来“吹疼疼”,还会问:“还疼吗?要不要放个创可贴?”
要是有一个人伤心、烦恼或生气,只要不是自己引起的,另外两个都会来聆听,出主意,同仇敌忾地对付“敌人”。
三个姜已经习惯彼此的存在。
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经历了无数喜怒哀乐,把他们连接起来的,不仅仅是血缘,还有这看似漫长、实则转瞬即逝的时光。
他们几乎每天都吵架,吵得时候气得直跳脚,吵完后,转身就忘了愤怒,又好得像一个人。
他们身上没有长期的、难以愈合的感情伤痕,所以在相爱相杀的表象下,是他们对彼此温柔深沉的爱,只要对方需要,他们都愿意为彼此付出。
想让孩子不孤单,不是给他生个兄弟姐妹就好了。
给他们建造一个温情、稳定、公平、有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学会爱、学会彼此支持是最重要的。
爱人的能力、能够彼此依靠的坚定感情,才是父母能为孩子们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有没有妈妈跟我一样,看到大姜要给二姜发工资那里泪目的?
五月的文就是这样,
文字温暖有力,见解独出一阁
,没有枯燥的大道理,就是让你读读故事,又能感悟良多。
除了这篇,还有几篇我很喜欢:
德式育儿
为什么德国小孩看上去很好带?
岁小儿子身上,我看到了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德国私立小
学,是怎样让一个9岁男孩对上学无比期待?
一个九岁男孩和隐形凌霸做斗争的经历
每月给女儿一家发3000欧,我的德国高知婆婆是如何把女儿养废的
一个职业经理人德国爸爸,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
中产在德讨生活
我在瑞士富豪手中买了套房
德国私校的富豪妈妈们有多朴实无华
一个仨娃妈和一个高管爸的时间管理分享
“宅斗
我围观了一场现代欧洲宅斗……
回乡避疫,一不小心闯入大型秀恩爱现场
我的德国婆婆当老漂的这100天
五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我请她做了一个文章集合,方便妈妈们当连续剧追。获取方法如下: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进入五月三姜公众号后,直接回复相应的关键词就行。
德式育儿:回复“德国”
中产讨生活:回复“中产”
欧洲“宅斗”:回复“宅斗”
全部文章:回复“目录”
你们知道吗?有一天晚上,我把两娃哄睡后,看她的公号看到凌晨一点!相信我,你去她的公众号看过,就知道她的故事有多精彩,她的育儿有多接地气!
长按识别二维码,和博士妈妈做盆友!
我是李点点,绘本漫画家,用漫画记录二胎生活中鸡飞狗跳的日常,画风幽默风趣。老大7岁在上小学一年级,老二3岁在上托儿所,已出版绘本《萌宝土豆在德国》《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了解我们日常可添加个人微信:
lidiandian20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