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邢氏四进士 临西邢氏四进士临西邢氏四进士

临西邢氏四进士

临西邢氏四进士

邢子宾

科举制度是中国自隋以来封建王朝开科取士、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和基本考试制度,后经唐、宋的逐步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跨越隋、唐、宋、元、明、清等六个封建王朝,历经近1300年中国封建历史,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风雨飘摇中被近代教育考试制度所取代而寿终正寝。

一、邢氏家族科举异军突起

河北临西县历史上属于山东临清州。临清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伴随明清两代大运河漕运的逐步兴盛,它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北通京都、南达金杭,商贾云集,船帆飞梭,一时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成为当时中国32个大城市之一。在科举方面,由于地区强盛的经济实力,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士子科举蔚然成风,进士及第人数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州县,其中河西邢庄的邢氏家族在明嘉靖五年后

连续高中进士更成为域内美谈。

临西邢氏家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傍河西立邢庄。邢氏家族在科举上的辉煌始于明弘治(公元1488)年间,有一位叫邢素的先人,是弘治贡生,任官州判。另一位先人邢至泰,也是弘治贡生。自此始,邢氏家族正式步入耕读持家的书香门第,后代人勤奋读书,矢志科举,高中连连。从明中叶嘉靖朝开始,先后

四代连续高中进士,邢秉仁

嘉靖五年(公元1526)、邢邦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邢其任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邢泰吉天启二年(公元1622)高中进士,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上文脉畅达,人才辈出,盛极一时,创造了家族科举的辉煌业绩,被誉为鲁西名门望族,成为临清州八大姓之一。

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

、进士邢秉仁

邢秉仁,山东省临清州(今属河北临西县河西镇邢庄)人,民籍[1]。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进士,二甲第十八名。官至都察院[2]观政[3]。

【注释】

[1]民籍:明朝把天下户籍分为四种,分别为:民籍,军籍,匠籍,乐户。前三种属于正常的户籍,都有参加资格科举考试,乐户属于贱籍,没有科举资格。具体划分:农民和商人属于民籍,军人军籍,手工业者属于匠籍。女为妓女、男为龟公(拉皮条的)属乐户。

[2]都察院:,明清两代最高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国家监委等,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相当于现在部级下面的正负司局级,分别是正三品、正四品。

[3]观政: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实职官衔,而是被派遣到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即为观政。

(府、州、县生员即秀才中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进士邢邦

邢邦,邢秉仁之子,字维翰[1],号少岩。山东省东昌府临清州(今属河北省临西县河西镇邢庄村)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二月二十三日。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山东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己未科

三甲第一百六十五名进士。

历官潜山县令、四川参政。作宦二十载,以公清著。[2]

邢邦以清廉著名。他为官二十年,初为潜山县令,官至四川参政,竟囊无一钱。

【注释】

①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至今。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安庆市的西北部,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辖30个乡镇。

②参议,官名。明代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长官叫承宣布政使,简称布政使,也称藩台。为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主管省的民政和财政,省内官员的升迁调动,也归布政使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人事厅等部门管理的事务。全国共十个。使是官,分左、右布政使,从二品,司是衙门,也称藩司。下有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无定员,均分领各道。大致相当

副省长。清初沿置,乾隆时废。又明清于通政使司亦设参议一职,为通政使之佐官清末新官制中各部于左右丞下亦设左右参议,掌审议有关部务之法令。

邢邦,号少严,秉仁子也。登已未进士。仕为潜山令。累擢至四川参政。居官二十载,囊无一钱。以公清,特著。

──乾隆《临清州志·人物》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塑像

、进士邢其任

邢邦生二子,长为邢大纲,次为邢其任。

邢大纲,明嘉靖(1522─1566)年间贡生,选县丞。

邢其任,邢邦次子,号仔予。明代山东临清(今属河北省临西县河西镇邢庄人)人。民籍。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三甲第六十七名。

邢其任生性恬静。曾任湖广按察副使[1],多行仁政,施惠于民,人们对他感恩戴德。

【注释】

[1]:按察副使,明初所设按察司的副长官,正四品,1381年改为从四品。其职掌一为按事分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一为按地区分巡察、俭视刑名按劾等。湖广按察副使即湖广地区的巡察、检视副长官。湖广地区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华中、华南局。

邢其任善诗文,其草书与隶书皆称绝-一时。山西舜陵冢前有碑刻“有虞帝舜陵”,署“明万历辛亥孟春东郡邢其任书”。“明万历辛亥孟春"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511)农历正月;“东郡”是古郡名,秦取魏地置东郡,大约相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过去的河北省大名府、山东东昌府都属东郡。著述有《礼星馆》等若干卷。

邢其任,号仔予,邦次子也。性恬静。第丁未进士。历官湖广副使。多惠政,民甚德之。工诗文,洎草隶书,皆称绝一时。所著有《礼星馆》等集若干卷。

──乾隆《临清州志·人物》

、进士邢泰吉

邢泰吉(?-1642),字有象,号大来,邢其任之子。明代山东临清(今属河北临西)人。民籍。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二甲第五十七名。

邢泰吉出身官宦世家。天启二年及第后初任户部主事,后升户部员外郎[1],负责管理禄米仓[2]。由于每天来禄米仓交纳和支取粮食的人很多,所以有些不法拖运工人和管理人员就从中作弊,为自己捞取好处。邢泰吉到任后,努力革除旧有积弊,减少管理费用,堵塞管理漏洞,所以到他离任的时候,仓中节余粮米万余石。户部以他为官清廉谨慎,推荐他升官。

此时正值清军大举进攻北京,京城形势危急。各地赶来支援的援兵急需粮饷。户部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邢泰吉。邢泰吉慨然答应,不顾天寒地冻,忍饥挨饿,每天骑马到各地筹集粮款,圆满完成了任务。因积劳成疾,邢泰吉于清军退后回家休养。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围攻临清,邢泰吉与张宗衡、张振秀等协力守城,同遇难死,年三十二岁。

邢泰吉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学识深通广晓,宏伟博大,尤善诗文。有《四夷疆宇风俗书》、《大风篇》《翠雪斋》、《因树轩》、《斜桐馆》、《淳化阁帖评跋》等书。

【注释】

[1]户部员外郎:明朝户部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司设司长(郎中)一人到三人不等,正五品;副司长(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到七人不等,正六品。

[2]禄米仓是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禄米的粮仓。所谓“禄米”就是指发放给官员作为俸禄的米。禄米仓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至57廒,光绪末年减为43廒。该仓坐北朝南,由围墙及仓廒均由大城砖砌成。每廒5间,面阔约为23米,进深17米左右,高约7米,房顶为合瓦,顶开气窗,两山为悬山五花山墙,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现在院内还存两座仓廒,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今东城区禄米仓胡同71、73号。

二、四代连进的启示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内在因素,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只看到别人成功的表象,而忽略了成功背后的艰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考察临西邢氏在明朝102年的时间内先后四代进士及第,在明中叶以后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兴盛不衰,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

、家庭环境影响

邢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以后,有邢素者在临清州任州判(古代文官,一般为知州的左右手,辅佐主官处理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官阶从七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此时开始邢氏家族步入官宦家庭,这为后世的隆兴在经济与政治上奠定了基础。

家训牌匾

邢秉仁的祖父邢琛[

chēn

]曾经被朝廷恩赐寿官(寿星),这是一种只有官服、官帽没有爵位的“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明初授时为百岁,万历后降为七十岁。明朝共授过十九次,一般每县仅诏授四人,其荣耀程度可想而知。

父亲邢畯

[jùn]

(畯:古代掌管农事的官),曾经担任过州里的典史这样的“未入流”(无品阶)佐杂官,主要职责是在县令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等事务,俸禄每月米三石。

邢秉仁的父亲邢畯虽然在仕途上属于月俸米三石的“未入流”佐杂官,但在政治上却已经步入统治阶级的行列,能够近距离窥视上层社会生活,这就使得邢秉仁及其家族更加崇尚科举,希望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原始动力更加充足。在经济,邢畯月俸米三石,按照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当属比较丰厚,维持一个家庭的开销用度绰绰有余,这在经济上为他的求学提供了经济基础。

邢秉仁考中进士以后,整个家庭步入更高层面的官宦行列,对后代子孙的影响和成才是不可估量,其子邢邦、孙邢其任、重孙邢巽吉先后考中进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邢氏家族连续几代人考中进士的情况看,家庭环境对个人成才的影响太大了、太重要了。或许一本书、一幅画就会成就孩子的未来,也不是不可能。

、社会环境影响

邢庄地处京杭大运河临清段左岸,距河不到500米,临近临清州衙。在商业以漕运为主的明代,临清作为南北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距北京800里,出京与进京的商贾官船等都要靠岸,官船在临清码头换船,商船在税司分司课税,客则上岸休息、游玩,一时间商贾云集,占尽天时地利,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璀璨商业明珠,“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清朝大学生李东阳一首咏临清诗道尽临清当年的繁华与风流。邢氏家族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在临清大都市繁华文化中,在官、商、儒、学等左右逢源的氛围里,不成才都难。

不仅邢氏家族人才辈出,邻近邢庄几里地远的柳庄(今称周柳庄)柳氏家族也一样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万历进士柳佐官拜工部尚书,朝廷官场上直言参罪魏忠贤,其后代文、武双举,为临西再添风采。

清嘉庆二十二年科庄瑶(山东莒南县人)丁丑进士考卷二甲二十八名

从临清占尽天时地利的地理优势看,有了家庭小环境的熏陶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渲染,两者兼得,相得益彰,才能成绩斐然。

孟母三迁是最好的例子。现代的人们人人都是孟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大环境的选择,农村人往县城搬,小城市往大城市挪,学区房房价飙升,等等。一切为了孩子,可怜天下孟母心。

、艰辛科举路

科举作为士子入仕的唯一途径,有多艰辛,受过多少罪,吃过多少苦,咽过多少泪,流过多少汗,期盼中焦虑,焦虑中彷徨,失落与惊喜相伴的日月恐怕只有天知道。“昨日牧田郎,今日坐朝堂”,得失两重天,艰辛没商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范进中举以后,当

的母亲及妻子听到喜报的锣声以后,惊得妻子把簸萁里的小米撒了一地,正要扫起,婆婆一把拉住她说:“不要了!”慌忙去迎接报喜的队伍。而范进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一下子背过气去,人事不省,醒来后开始说胡话,人一下子就疯了。后经别人打耳光才恢复了正常。虽说故事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考中举人的艰难程度可见一

从府、州、县学秀才,到子、午、卯、酉三年秋闱乡试举人,再到吏部院试贡士,最后到殿试钦点进士,爬上进士金字塔何其难哉。据统计,明清进士录取率仅为5%左右。

进士分三甲:

共三人

,皇帝钦点: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及第”几十名到一两百名;

三甲“同进士出身”一两百名到三四百名不等。

从科举考试整体看要比现在难多了,能最后考取进士的实属凤毛麟角。

南京江南贡院

有道是:闭门苦读十年书,大比之年看皇榜。正因为如此艰难,又是士子走向仕途的唯一通道,有些人从稚嫩懵懂的青春少年一直考成鬓发斑白的老头,每一场考试都孕育着挑战,快乐与忧伤并存,欢喜与悲哀冰火两重天。

唐朝孟郊与罗隐的两首诗最能说明问题: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另有传世名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先后十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随将名字“罗横”改为“罗隐”,隐九华山。)

、严格的考试程序

一是考前的户籍审查。

明朝把户口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乐籍四种,前三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第四种“乐籍”诸如妓女、龟男等不准参加考试。在前三种户口中“军籍”最受青睐,在考中进士后最容易擢升。

二是让考生过鬼门关

。封建王朝利用鬼神的力量,在考生进入开场之前搭建鬼门关,一些人戴上人头马面,假扮成地狱的死屈冤鬼,在考生通过时声嘶力竭的鬼哭狼嚎,有人高喊:“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

、“报冤仇的时候到了!”等等,以这种最古老的方式对那些喜好阴谋诡计、坑蒙拐骗等祖上有损阴德考生的震慑,扰乱其应试心绪和考试成绩,以此达到规范士子及其家庭遵守道德规范的目的。顺便说一句,参观景点建造的鬼门关,走过蓝灯闪烁的鬼门关的确阴森恐怖,着实让人不寒而栗的想到古代士子科举的情形。虽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在告诫和警示人们人生在世还是少做一些有损阴德的事情,否则,后代子孙难过考场这道鬼门关。汉朝丞相陈平曾为刘邦六出奇谋,捉韩信、平诸吕,阴事太多,临死时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一生阴事太多,后世不会兴旺。”其后世子孙果如陈平言,孙辈一下无一人封侯。报也。

三是考试过程全封闭

乡试、会试各

三场,每场三天,共九天。主要考试内容为经义、诗赋、策问。在每一场的三天考试中考生一旦进入考场,就不准再出考场,直到把卷子答完。也就是说在三天时间内不能与外界有任何联系,吃喝拉杂睡均在专门为考生设置的小房子内进行,直到作答完毕后方可离场,但可提前交卷。目前,科举考场保存最完好的是南京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考舍

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

四是考中以后的名录备案制度

。考生高中进士以后,礼部有严格的公示制度和备案制度,所谓“出皇榜”就是向天下人公示考试结果,让天下人都知道。然后是把一甲、二甲、三甲名录刻在国子监的石碑上,使其青石(青史)留名。第三是把本科进士名录印刷成册,分发六部九卿及各府、州、县衙门,使作假、冒名顶替者望而生畏。尤其在编录《进士登科录》时把其五代以内的亲属信息全录入,不次于“文革”期间的政审材料。以进士邢邦为例: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登科录》三甲第165名邢邦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登科录》摘录如下:

邢邦,贯山东东昌府临清州,民籍,国子(监)生,治易经,字维翰,行一,年四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曾祖琛,寿官;祖父畯,典史;父秉仁,进士;母于氏,继母解氏;永感下,弟邠、郇;娶王氏。山东乡试第四十七名,会试第二百七十四名。

履历表如此清晰,毫不逊色现代人事档案。

三、清代以后邢氏家族的科考情况

这需要从明朝进士邢泰吉说起。邢泰吉由户部主事升任户部员外郎以后,负责管理禄米仓。清军大举进攻北京之时,他勤勉工作,忍饥挨饿,终于圆满完成了筹集粮款任务。他因积劳成疾,待清军退后回家休养。崇祯十五年(1622年)清兵围攻临清,他与本籍进士张宗衡、张振秀等协力守城,同遇死难,是年三十二岁。有的史书上说他与儿子坐镇临清州衙大堂,静待清兵的到来,以死抗争明志,那种知难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清兵入关以后,可能是受邢泰吉奋力抗清事件的影响,亦或是满族排汉政策的延续,邢氏家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没人考中功名,直到清顺治戊子(1648年)才有后人邢巽吉者被选入国子监学习,为贡生。以后又有邢彰在清康熙年间中壬子(1672年)科中举人;邢宝善在清咸丰年间为辛亥(1685年)科贡生。

在明清两朝将近四百年的科举长河中,邢氏家族与一般家族比较折桂人数多,时间跨度大,可谓昌盛不衰。但就其自身成绩来说明朝优于清朝,在走向上属于下坡趋势。这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家庭自身的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说的清楚,耐人寻味。

四、临清舍利宝塔

明清时期,临清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凭借明代漕运的兴盛而迅速崛起,扼南北往来交汇之要冲,成为当时中国32个大城市之一。临清“繁华压两京“,不仅在漕运交通、经济发展、乃至政治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艳情小说《金瓶梅》中描写临清的人物、饮食、织造、俗语俚话等方面不下250处之多,以至于学术界有人认定出自明“后七子”之一布衣诗人谢臻(临清人,故居在临西县尖冢村)之手。在科举方面,历史上临清曾经有139人考中进士,其中文进士100人(现为临西籍33人),武进士39人(临西籍8人)。然而,到了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二十九年(公元1601)连续两科,临清竟无一人考中进士,文运大衰。当时的人们迷信,认为临清的风水不好影响了本地的文运,先在城南的“头闸口”竖起三尺二高的“铁大士像”。后来,风水先生认为“不宜”,临清兵备副使钟万禄“亦以为然”,遂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将其移至“北水门外”(今址)。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本县人柳佐(今属临西县河西镇周柳村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丙戌进士,工部尚书,因反对阉党宦官魏忠贤而被迫出阁回家,回家以后主持在“北水门外”“铁大士像”处修建舍利宝塔,高61米,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与通州燃灯塔、镇江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驾齐驱的“运河四大名塔”之一。它是山东省现存300多座塔式建筑中唯一仅存的明代宝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边的临清舍利宝塔

舍利宝塔建成以后,临清因大运河只泄沧海的风水改变了,文运开始回升,在此后的进士考试中又有多人高中。这或许是舍利宝塔发挥作用了吧?亦未可知。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匪首有一段对白台词,其中一句匪首说:“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回答:“宝塔镇河妖”。过去一直以为临清舍利宝塔是镇河妖的,现在看来调节临清风水才是它的真正功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余全家曾到临清登塔。当时还没有旅游开发之说,从一层塔底的堵门砖墙窟窿里钻进去,沿着塔内黑咕隆咚的旋转台阶爬到了三、四层,塔内夏天的凉爽开始宜人。趴在窗子上往远处眺望,清清的河水,绿绿的庄稼,虽无商贾云帆、开窗望岳之妙,但先人留下的宝塔

天地神圣感也足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

参考书目:

1、《临西古今人物》杨继平主编2010年1月内部资料

2、《临清州志》

临清市人民政府编

2001年8月第一版(康熙十二年、乾隆十四年、乾隆五十年、民国二十三年四志影印合订本

3、《临清进士辑录》(上、下)徐宝富主编2012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千年诗韵话临清》(上下)

徐宝富主编

2016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往期回顾:

赵亮革命事略

张干民革命事略

开国少将鲍奇辰年谱

中国诗人榜‖第0001期‖铿锵四人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