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桃源镇三富村委会的一张办公桌上常堆放着一叠报表,每份报表包含一张收支明细表,一张用餐登记表,以及一张1200元的工资单。
报表详细记录了该村邻里互助会开心饭堂的点点滴滴:
年均开餐357天,开餐总次数超过4500次,累计服务超过6万人次……
很少有人知道,
成就这组数据的,
竟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陈艳芳。
2013年2月16日,
她正式掌勺开心饭堂。
此后的近七年时间里,
她用自己的爱心和执着,
把开心饭堂变成了孤寡长者们的第二个家,
和他们一起上演了一部现实版《老友记》。
数说“开心奶奶”陈艳芳
已坚守岗位6年9个月
目前为12位长者服务
最多时达18位
年均开餐超过350天
每日2餐(午餐+晚餐)
做饭超过4500顿
累计服务超6万人次……
△“开心奶奶”陈艳芳。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开心奶奶”
陈艳芳
的一天。
开心饭堂
她一人独自撑起
三富村位于桃源镇圩镇东北方向,离鹤山城区约4公里。村庄沿小山坡向北延伸,富溪河流经村口汇入桃源河。沿着富溪大道进村,约300米就是村委会。
不论晴天雨天,只要经过村委会,都能看到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在村委会一侧的小房里忙碌着,她就是陈艳芳。
而这间面积约20平方米的小房子,正是三富村邻里互助会开设的开心饭堂。
陈艳芳个子不高,常穿着一件宽松的深色衬衫,圆圆的脸颊常挂着微笑,一头卷发有些发白,双手指甲修剪的干净整齐,因为左膝严重劳损,导致她走起路来重心向右微微倾斜。
走进饭堂,外间摆着两张圆木餐桌、20把椅子,一台饮水机和冰箱分布在两侧,靠左手边的墙上挂着一块小白板,上面记着12位老人的名字,另一面墙上是一副热心人士赠送的书法作品和一快挂表。窗边靠着一辆正在充电的“小电驴”,它是陈艳芳的老搭档。
内间比较狭长,是陈艳芳的专属地盘。过去六年多,她用两台煤气灶和一个电饭煲烹饪了超过4500道美食。内间光线很暗,却很少开灯,她清楚地记得每种调料摆放的位置,“每天在这里待七八个小时,闭着眼睛也不会拿错。”她打趣道。
这一切都始于6年多以前。
当年,三富村乡贤陈伟祥自发带头捐资,成立了三富邻里互助会,并在桃源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搞起了最早的居家养老试点,为解决村里18位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吃饭问题,开设了开心饭堂。
“刚开始我们搞得很艰难,资金有限,场地是村委会给的。”陈伟祥回忆说,最大的困难是招厨工。饭堂筹备之初,他到处找厨工,可人家一听说“每月工资1200元,全年无休”就直摇头。后来,经人介绍,他得知陈艳芳曾在桃源镇养老院做过20年厨工,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拜访了她。
“一天要做两顿饭,只有春节能休息七八天,没人愿意来干。”来到陈艳芳家,他详细介绍了开心饭堂的情况,也直接了当地告诉她工作的强度。
“那我试试。”陈艳芳也很直接。在村委会工作的儿媳李少英很支持婆婆的决定,告诉她“有空就去帮忙”。这一试就是6年多。
“她几乎没有休息。”陈伟祥很感激陈艳芳为开心饭堂的付出,“陈姨每天早上八点准时过来,午餐上午十一点半,晚餐下午五点半,每天准时开餐。她要是生病去看病,也会提前安排好,嘱咐一定要让‘老友记’按时开饭”。
第二个家
老人把芳姨当亲姐
早上八点,富溪大道依旧空荡荡的,只有对面三富广场上有几位锻炼的老人。打开饭堂大门,陈艳芳做的第一件事是烧水泡茶。这是一个信号,几分钟后,广场上活动的老人,买菜回村的老邻居,都会聚集过来,放下手中的菜,歇歇脚,喝一杯热茶。陈艳芳也拿菜出来边摘边与大家聊些家长里短。
“陈姨,今日又食乜好餸啊?
“哈哈,都是家常菜。
陈艳芳爱笑是出了名的。她笑起来嘴角上扬,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她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一起拉家常的老友们也会跟着一起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常传到隔壁村委会李少英的耳朵里。连村里的小朋友们都知道开心饭堂有个爱笑的“开心奶奶”。
来喝茶歇脚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五六个到两三个,开心饭堂恢复了安静,陈艳芳也摘完菜,进入内间忙碌起来。
“天气好的时候我都住在沙坪,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七点去鹤山市综合市场买菜,然后再骑电瓶车到饭堂,差不多刚好八点。”她边切菜边讲起自己的故事来。“上午煲鸡拌菜心,下午炒肉和土豆,每次只买一天的菜,吃完第二天再去买。”她说。
挂表的指针慢慢指向十一点,开心饭堂又开始热闹起来。陆续有老人前来报到,他们围在其中一张餐桌上,聊天等待开饭。不到半个钟时间,热气腾腾的饭菜便上桌了。“今天的豉油鸡够味”“盐水菜心很嫩,今天能多吃一碗饭”……饭桌上,大家边吃边聊。远远地就能听到饭堂里的说笑声。
“在这里吃饭才香。一个人在家,不知道做什么饭,做好了也没胃口。”老友陈文信特别开心,感觉“这里就是第二个家,她跟亲姐姐一样,给大家做饭,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整天都有好心情”。
△看到大家都爱吃自己做的饭菜,陈艳芳开怀大笑。
陈艳芳经常收到老友们的小礼物。西饼、水果、小零食……有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有的是子女或朋友送给老人的,他们都会带一些到饭堂,和陈艳芳一起分享。有些老友的子女回村后,会专门买小礼物来看望她。
忙完上午,陈艳芳能短暂的休息两个小时,下午3点半她又要开始筹备晚饭。直到晚上七点多,才能再骑上“小电驴”回家。日复一日。
“这里也是我的另一个家。”过完忙碌的一天,陈艳芳并不觉得有多累,她说,“看大家吃得那么香,一点都不剩,我高兴得很”。
“旷工”“罢工”
“开心奶奶”不开心
陈艳芳对人好,三富村里人人都知道。
村民们对她的评价就两个字——好人。
村民陈洪辉是她的老同事,两人曾一起在桃源敬老院干了20年。“她把老人当自己的亲人照顾,后来,她退休的时候,老人都哭了,舍不得她走。”陈洪辉回忆说,退休后,她每年还去看望老人两三次。
李少英也一直记得,自己刚结婚那会儿,热心的邻居常跟她开玩笑,“告诫”她千万不要跟婆婆争吵,因为不论对错,全村人都会护着她的婆婆。
但陈艳芳也有自己的烦恼。
过去近七年时间,她在开心饭堂的工作只有两次间断,一次是“旷工”,一次是“罢工”。
三年前的一天,陈艳芳一大早起床准备去市场采购,却发现左腿疼痛难忍,没法走路,她赶紧打电话给儿媳妇,告诉她今天自己要“旷工”了。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因为年轻时过度劳累,加之多年站立工作,她的左膝劳损严重,需住院治疗。
过了几天,腿脚刚开始恢复,她就要去上班了。这让她的两个孙子很“生气”。“奶奶,不许去做饭了!”面对孙子的劝阻,她也跟孙子讲起了道理,“老人们无依无靠,在家里有上顿没下顿的。我不去做饭,大家就没饭吃了”。心疼奶奶但也犟不过奶奶,两个晚辈只好妥协了。
“罢工”则发生在去年8月。
当时,三富村正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陈艳芳家的一处老房子被列入清拆名单,这让她很生气。“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好端端的为啥要拆了?我不愿意。”她耍起了小脾气,骑上“小电驴”便回了家,谁也不肯见。
厨师“罢工”了,十几口人要吃饭,关键时刻李少英和几位党员义工当起了临时厨师。不过还没做几顿饭,老人们不买账了,跑到村委会提意见,让她们赶紧把陈艳芳找回来,“别人做的饭吃不惯”。
李少英最懂婆婆的心思。“她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主要是舍不得。”她知道,“婆婆辛苦了一辈子,早年一直靠干农活拉扯大两个儿子,辛辛苦苦盖起了房子,现在说要拆掉,肯定是不乐意的”。
一天下班后,李少英回去找婆婆做思想工作。“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工作,谁家的房子靠在路边,影响修路,都要拆。”李少英告诉她,“你不上班,大家都想你了,我才做了两天饭,他们就天天给我提意见,点名明天一定要你做”。
听完儿媳妇一席话,陈艳芳脸上又恢复了久违的笑容。第二天一大早,她和她的“小电驴”又准时出现在饭堂前。没过多久,家里的老房子也开始清拆,她还主动拿出一万元用于清拆。这是她一整年的工资。
△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三富村。
爱心接力
越来越多人加入送餐队伍
截至目前,在开心饭堂报名用餐的老人还有12位,有两人比较特殊,他们均为残障人士,其中一位是72岁的陈晃明,“常年坐轮椅,连出门都成问题”,另一位老人因左腿受过伤,出行只能拄拐杖。
担任开心饭堂厨师多年,陈艳芳早就形成了一个习惯:
先送餐再开饭。
10月22日上午11点,热气腾腾的豉油鸡刚出锅,她便拿出两个饭盒,装好米饭和切好的鸡肉,准备去“送外卖”。
她骑上电瓶车,沿着富溪大道往陈晃明家驶去,车程大约五分钟。见到陈艳芳,陈晃明颤颤巍巍从轮椅上站起来,接过饭菜放到桌上,陈艳芳已经走进厨房给他拿来了筷子。看到他吃上饭,她才安心的离开,去往下一家。两家饭送完,刚好十一点半。
“陈姨自己腿脚本来就不方便,还要天天坚持送饭,我们很心疼她。”三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永昌告诉记者,开心饭堂开设之初,村委会专门成立了党员义工队,为残疾老人送餐,陈姨担心影响大家工作,天气好的时候一直坚持自己送,下雨或台风天才由党员义工轮流送。
过去六年多时间里,这样的爱心接力从未间断,即使台风“天鸽”“山竹”肆虐期间,开心饭堂也没有停工,没落下残疾残障老人一顿饭。
近两年来,在陈艳芳和党员义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送餐队伍中。
“有时候一到饭点,路过的村民就会进来问我,‘阿姨,饭做好了吗?我顺路带过去。’”这让陈艳芳十分感动,她觉得大家真正像一家人。“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她说。
来源:
江门日报(文/图记者/任龙)
责任编辑:
叶隽毅
点击【在看】有惊喜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