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的直线思维
与曲线思维
曹克定
一、思维的线型延展
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以线型延展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考虑某一件事时,思维都是沿着一根线或多根线在活动,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活动就是线的延展活动。如果没有线的延展,就不会产生思维活动,因为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点上的,只有从此点伸出一根线向另外一个点延展,思维才开始活动。比方说,有人叫吃饭,你的思维线马上就会延伸到餐厅,行动也就随之而来。继之这根线又延伸到桌上、碗、筷子……于是才产生了吃饭的一系列活动。一般人的思维是沿着一根线按习惯、经验活动,这根线的规则性很强,一般或永远不会改变,这根思维线一直是呈直线延展的,所以姑且称之谓直线思维。与直线思维不同的另一种线型思维,它是一根曲折蜿蜒的线,或多根线的交叉缠绕,无规则性,不沿袭习惯和经验,甚至不受理性的约束,使简单复杂化,使直观隐约化,使形象多面化,使虚无真实化。它不会如直线向某一点直接延伸,而喜欢曲折环绕,或干脆避开此点,另开线路,呈多维线和多折线。如公安侦察人员发现一具死尸吊在树上,在他的思维中不是一根直线延伸到绳索上,而是绕开绳索,弯弯曲曲地探寻第一现场和可疑的对象,这种弯弯曲曲的探寻,自然不是直线思维地延展,所以,姑且将这种思维称作曲线思维。
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的区别在于:直线思维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曲线思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可能看成是一种精神,是男人的气概,是民族的魂魄。也可能看成是一种份量,是压力,是责任。水,可能看成是一种姿态,是女人的婀娜,是韵士的潇洒。也可能看成是一种情感,是少女春怀地潺湲,是恋人柔情地流淌,是热情恣肆地奔流。直线思维重形的真实,姑且又谓之为物质思维。曲线思维重神的变化,姑且谓之为艺术思维,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用于文艺创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直线思维既是物质思维,在文艺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自然是物质境界,属低等境界。而曲线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境界,属高层境界。
二、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在文艺创作上所表现的不同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宫廷画院要通过考试招一个画师,出的考题只有三个字:“马蹄香”。众多的考生都围绕“马蹄香”来构思画境。有的画了一匹很漂亮的马,有的突出画了马的健蹄,有的画了很多马踏在花丛中。结果唯一被录取的画卷上,不说没有马,连一只马蹄都没有,只有一只蝴蝶逐着马的脚印在飞。画马蹄香必须有马、有马蹄,这是直线思维。不画马,没有马蹄这是曲线思维。曲线思维的高妙之处就是没有使思维直接延伸到马和马蹄上,而是绕了一个大弯,拐到蝴蝶上,通过蝴蝶寻香飞逐到马的脚印上,虽不见马蹄而马蹄的香气自然留在画中。纵然那些马或马蹄都画得很精彩,但太直观,了无趣味。而见不到马蹄的却意蕴很深,让人回味无穷。
又如当今有一次南昌滕王阁征联,很多人从滕王阁的直观感受落笔,写滕王阁的雄伟壮观。无非是飞檐斗拱,勾心斗角,画阁生辉,涉及一点内涵的也就是“雄文千古”。湖北公安县的邹伏享先生的一副获奖联,根本就没有写滕王阁怎么怎么壮观,王勃的文章怎么华美精彩,却写的是自己。写滕王阁的联不表现滕王阁,写自己干什么?这就有关曲线思维了。这副联的联文是:“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按直线思维,首句提出滕王阁,就该是直线下来写滕王阁的外观及内涵。但此联却来了一个急转弯,进入多折曲拐。第一弯转到千年前的王勃,第二折转到当今的自己,第三折转到书生,四折转到江上,五折转到云端。几曲几折,看似离滕王阁越来越远了。当真作者是在七弯八拐地说着不相干的话吗?不妨沿着作者的曲线再转一转:“他已序前”,“他”是指王勃,先前王勃已为滕王阁写了序,正是一篇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声大起。“我当跋后”,“我”姑且说是作者自己,既然王勃于前已经给滕王阁写了序,今天我应当给滕王阁作跋,使它的内涵更丰满,更完整。应当看到,深义不止于此,“他”,不一定只是王勃,是前人,是历史。“我”,也不只是作者自己,是今人,是当今。既然历史给了滕王阁的很大光彩,当今的我们应当使滕王阁更辉煌。“书生非一介”,意即不只是前人风流。“不惟江上,更出云端。”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气概。给滕王阁以辉煌的,不惟称作江上才人的王勃,更有当今高绝超迈的大手笔。改革开放的今天,辉映滕王阁的建设成就,崭新的壮观画面,岂止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美妙?这就是曲线思维的高妙之处。
更有一个曲线思维的典型例子:唐朝的朱庆余,在京应试,但不知道能不能考中,就想向一个当官的熟人打探一下,这个当官的就是当时的大诗人水部郎中张籍,人称张水部。若按直线思维,朱庆余就可以写信或者直接问张籍,以我的才华和文章能不能考中?但毕竟又羞于出口。朱庆余到底是诗人,他托“闺意”写了一首诗呈上张水部,诗句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与他应试风马牛不相及,是一个新婚女子,梳妆打扮准备早上去拜见公婆,向丈夫探问:“我这种打扮合不合时宜,见不见得人?”张籍是个大诗人,一见诗就解其中之意,“画眉深浅入时无”是指文章拿不拿得出手。即刻写了一首诗答朱庆余,大意是说你这么有才华,诗词文章写得这么好,一定考得取,你就放心吧!朱庆余以曲线思维写的这首诗,既避免了难于启齿的尴尬,又达到了探问的目的,更因为他的诗得到了张籍的赏识而名声大起。这个效果,是直线思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三、曲线思维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形式
思维的曲线既是无规则的,当然它就有着千变万化,在文艺创作上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使作品闪光。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联想。
联想是由这一人或事物想到其他人或事物。在写作上的表现是,由你写的对象转折到别的形象。如北京李侠写潍坊九曲桥的一副对联:“
浪起千重,从来世上风难静;桥呈九曲,自古人生路不直。
”这“世上风难静”和“人生路不直”就是联想得来的。联想往往有着引申作用,由千重浪,引申到社会的不平静;由九曲桥,引申到人生的曲折,作品就有了多层内涵。又如北京“全聚德”征联,一副三等奖的作品是:“
先知春水暖,后出火炉香。
”由炉中的烤鸭,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由这一联想得来的句子,就使作品有了趣味,全联寥寥十个字,却举重若轻。
2.移觉。
移觉又称通感,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作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这虽然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是曲线思维的产物,如河北傅士文写鹿泉谷香椿节的一副联:“
翠峪人言声带色;青山鸟过羽沾香。
”声是听的范围,色是看的范围,把听的范围写成了看的范围。同样,香是嗅的范围,沾是触觉行为,香不属于触觉的范围。作者用移觉手法,让感觉错位,使作品表现出的意境更美更可人。宋人苏东坡写海棠,有这样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花怎么能入睡呢?刘克庄写莺梭:“交交时作弄机声”,把黄莺穿梭飞行看作成织布机的梭,并听得到弄机声,看到的写成听到的,这些都是移觉的手法。
3.虚拟。
虚拟就是假设,创作不受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局限,运用想象,创造出作品所需要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如我写的《寄南方故人》一联:“
此地初来日暖,几处鹅黄,一线轻纱,群鸭荡波先试水;那边料是春深,满川芳绿,三声翠鸟,细娘傍户正看花。
”下联完全是虚拟,细娘在哪里?根本没有,只是在想象中,她从无中出现的作用,就是使作品有了一点生活气息,生动起来。另一副《离家数月有作》联:“
何日是归期,未解行囊,不尽天涯路;家门有望眼,已温新酒,更多枕上言。
”那是我一九八三年离家数月,在外奔波想家时所作,下联的情节是虚拟,但这些情节的出现,毕竟给了我一些安慰。文艺作品中虚拟的世界,往往比真实的世界更动人,更精彩,甚至有时不通过虚拟,怎么也达不到作者需要的效果。
4.寓意。
寓意是在作品中隐含着某种意思。如我撰的一副黄山头盘山公路入口处大门联:“
襟千里平川,俯瞰江湖,毕竟独高成气概;凭一方胜境,盛传今古,原来不朽是清风。
”“毕竟独高成气概”表面是写黄山,因黄山并不高,但它立在洞庭湖平原,置身于水乡中,它比周围的地势都要高,比较之下,它自然就有了气势。但语中另有寓意: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你在某个群体中,或在某个方面,略胜人一筹,就了不起。“原来不朽是清风”,不是写的自然之风。黄山大顶有谢公墓和谢公庙,这是黄山的主要内涵。谢公是北宋时的一个清官,死后埋在山顶,老百姓出于对他的敬重,给他修庙长年祭祀。清风不朽隐有倡廉之意。宋人林稹写的一首“冷泉亭”的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表面看是写的泉水,泉水在深山是清澈的,流出西湖被当时社会之奢靡的歌舞污染后,再也没有在山中流出时那样清澈纯净了。我看此诗寓有两意,其一,寓人,人在出生时思想是纯洁的,一旦进入了社会的大染缸,尤其是进入脏污的社会环境后,就再也没有赤子之心那么纯洁了。其二,当时南宋政府偏安一隅,国家将亡,统治阶层和达官贵人,还在杭州过着腐化奢靡的生活,当时有诗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进而提醒:“莫把杭州当汴州”。林稹写的“流出西湖载歌舞”的句子,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作者对社会现状不满的隐寓。
5.疑真。
疑真是把不存在当作真实,把假想真实化,这也是曲线思维的一种表现。在写作上,疑真可以把人引到一个神奇的境界。如山东苏振学写烟花燃放效果的一联:“
半似雷声,半似炮声,夜色破朦胧,眼前火窜神龙尾;一如星雨,一如花雨,月光输旖旎,头顶天开孔雀屏。
”“神龙尾”和“孔雀屏”,都是疑真写法,它使描写出来的艺术境界神奇美妙,又如我撰的一副“晨练”联:“
天地难分,身置混茫间,欲摘疏星还忍手;心形相合,意融空旷里,纵来新曙未移神。
”早晨天还未亮,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因全神贯注,已觉天地难分了,天上的星随手可以摘到,这也是疑真。
6.借托。
借托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本意寄托在某种事物上,如吉林的李俊和咏茶的一副联:“
其志难移,纵千般烘炒,万遍搓揉,历尽艰辛成极品;斯颜不改,况一任卷舒,几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
”是托人品于茶。只有经过艰辛历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只有自甘淡泊的人,无欲不贪,不沾奢靡之气,自留清香于世。又如湖北公安的李锦松写的“人生与贝壳”一联:“
试问人生,不经泥泞怎留脚印;可怜贝壳,因失内涵故弃沙滩。
”上联直言人生,下联的贝壳就是借托了。托言一个不学无术很浅薄的人,终会被社会淘汰。
7.借喻。
借喻是借甲说乙,与借托有所区别。如我写的一副纪念“三袁”的对联:“
桂花有性,从月里移来,抛灵化作三支笔;柳浪无羁,自胸中涌出,击岸便成千古声。
”桂花指桂花台,是袁宏道三兄弟的出生地。柳浪指柳浪湖,是袁宏道筑馆读书、写作、吟唱的地方。本联借桂花和柳浪喻三袁独抒性灵之笔和“公安派”在文学上对后世的长期影响。“从月里移来”和“自胸中涌出”又是虚拟。又如唐人刘禹锡的七绝“玄都观桃花”的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是借物喻人。刘禹锡被贬后召回,他看到满朝新贵都是新面孔,就借咏桃花喻这些新贵都是自己被贬离开朝廷后被擢用的。正因为这首诗有讥讽之嫌,使他再次被贬。
以上这些都是曲线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当然表现形式还不止这些。既然曲线思维是千变万化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形式就不可几式概完,还不断地被作者们所挖掘,所创立。
四、文艺创作应多用曲线思维
古今的文艺作者创作的闪光作品,无一不是曲线思维的产物。古人有谓“看山不喜平”之说,就是借指文学创作直线思维的表现不及曲线思维的表现。
作人要直,作文要曲,这是应该肯定的。
我们诗词楹联的初学者或爱好者,应当积极培养和运用曲线思维,不要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曲线思维的创作,既可避免概念化的语言,又可以使作品出新出奇。譬如写一棵树,可以联想到光秃秃的沙漠;用移觉听到它在欢唱;也可把它虚拟成婀娜多姿的少女;也可以借托出环保意识……总之,要用曲线思维多方面的表现来塑造形象。
尤其是现在,诗词楹联的作者们多以群体在活动,很容易遇上创作题材的相同。思维的直线都是一致的,如果用直线思维写出的作品就很容易千人一面,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作品表现的都是这样的树。思维的曲线就不相同了,各自的曲线,根本就不可能相互重合,因为它是不规则的,所以它所表现出的形象就会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当然曲线思维是有灵性的,不是你想怎么曲它就怎么曲,或者曲是曲了,曲成了一个火烧弯,是烧成的僵硬体。曲线思维的根是立意,根生长的土壤是生活,是学识。我们培养曲线思维就是要不断向生活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好的作品学习,只要努力,自然就会使思维的线条灵动起来。
作者简介
曹克定,生于1944年,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公安县楹联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辞赋作品在全国大赛中共获奖三百多次,楹联为最。有多副对联在国内风景名胜区镌刻悬挂。三百多副对联编入由中国楹联学会选编的《百家联稿》第十卷中。两百副对联由书法家刘世平先生书写,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书法集。诗词楹联研讨文章散见于报刊。
荆楚联坛
微信号:hbjclt
投稿邮箱:hbjclt@163.comI
扫码关注我们
楚联坛
点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