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不同而和”讲评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不同而和”讲评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不同而和”讲评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不同而和”讲评

微信公众号:高考作文

征稿邮箱:412349211@qq.com

征稿启事

《高考作文》微信公众号gaokao-zuowen,致力于提高广大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服务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同时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因组稿需要,现发出征稿,设置板块如下:

各类考试作文、学生平时作文、老师下水范文、作文教学指导、成员原创作品。

投稿邮箱:412349211@qq.com

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不同而和”讲评

【考前训练】[2019.5.30]

【高考真题】

【审题立意】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一)/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二)/

刘宏业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三)/

肖学军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四)/

王夫成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五)/

江家华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六)/

陈广团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七)/

《作文纸条》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八)/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九)/

一溪云语文

”公众号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

崔巍嵩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一)/

仇玲丽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二)/

薛海兵

【精选素材】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一)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二)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三)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四)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五)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六)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七)

【教师下水】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一)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吴杰明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二)/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三)

无需浓妆,只求淡抹/

《弦动秋月的博客》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四)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帘香月的博客》

【考场佳作】

2019

江苏高考语文考场作文(一)

澡堂滋味/

【考前训练】

[2019.5.30]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之间都需要融合。融合是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江苏省淮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审题立意】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一)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特点:仍然保持了江苏卷稳重而新鲜的特点。

.贴近考生实际,考生拿到选题后很亲切,每人都有话说。

.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保持自己的个性,酸甜苦辣,五味调和。

.彰显了时代特色。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实际就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传承的问题。

四句话、三个层次:

.万物有它的个性特点。

.我们如何把各种特性的东西调和一起?形成一个百味分层的共性的东西。

.要求揭示出文章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事物方面,更要写出人生的、社会的各种发展状况。

如何拿高分?

文章写保持自己独立人格,还是可以的,但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要保留自己个性特点时想到要融入,去融入的时候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两方面要融合又兼顾。

写的内容,格局需要大一些!从文学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等,要有些层次。

这个文章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都可以,但写议论文可能不容易写深、写透!写记叙文有好的材料,好的构思是容易出彩的,议论性散文要语言出彩、构思精致才能出好文章。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全国语文优秀老师

高潮)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二)

刘宏业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以

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

说理,意

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

和得味之

,形象地说明了

物各有性

这一生活常识。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

异物之间

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

物各有性

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

和而不同

的境界。最后一句话由

,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综合分析,

和而不同

是整个材料的核心。

和而不同

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识,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

和而不同

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材料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蕴丰厚。写作时可钩沉历史,探求

和而不同

的典范事例,以古鉴今;可比照中外,智慧

,思考

和而不同

的积极意义;可关注身边现实,以小见大,反映

和而不同

的现实价值

考生可根据个人感悟和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彰显个性,做到

百味纷呈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

和而不同

来写,体现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大而空泛。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从

2017

2018

,再到今年的

和而不同

,江苏作文命题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创新原则,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对一线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南京市宁海中学高级教师

刘宏业)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三)

肖学军

材料共四句话。

第一句,

物各有性

意在强调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水至淡,盐得味

,是例子,意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第二句,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事物叠加

的角度加以提示,物性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第三句: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强调生活有千姿百态: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味有酸甜苦辣咸,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味调和,共存相生

意在强调和谐发展。

第四句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由物及人。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鲜活的生活。个人、民族、国家。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写作思路:

文章可以只选择某一具体的物来写,重点突出物的特征;比如:梅兰菊竹;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之美;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之美,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之美,强调做自己;也可以由物写起,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自己的感悟。那些长于思辨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个体、社会,谈自己对个体价值观的理解,既可以观点新颖深刻取胜,又可扬理性思辨之长。而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也可寓思维于形象,借某个物细致描写,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委婉含蓄、巧妙的构思在考场中胜出。

参考立意

)追求(保持)个性之美;做自己,保持本色之美;尊重个性发展;

)个性与共性,圆融与变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君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生发议论,也可以多角度综合评说。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肖学军)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四)

王夫成

王夫成说,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材料中有几句关键的话,一句是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是说同类事物的

简单累加并没有带来

的变化;第二句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意思是说,正是由于异类事物的存在和加入,才调和出百种滋味。最后一句话由水和盐所代表的

推而广之,谈到事和人都是这样的。都是哪样的呢?这就涉及到材料的根本问题、主旨问题。我想到了两位哲学家说的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就事物而言,正是由于事物的多种多样,才构成我们这样一个丰富华美的大千世界,所以,对待差异纷繁的事物,我们应该多持欣赏和理解的态度。就人而言,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个体,都有独特的价值,那么,这就提醒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多抱有尊重和包容的这种情感。

王夫成说,材料作文,即出题者给出一段材料,考生可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但立意必须符合所提供材料的主旨:

材料它肯定的是人、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包容甚至于相容的一种文化态度,反对这样一种态度,就是比方说对人唯我独尊,党同伐异;对事千篇一律,定于一尊。当然,这里面也有个

的问题,就是不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都一味到底地去欣赏和包容。

今天江苏高考作文题的核心立意是

文化包容

,这是一道有人文含量的作文题。王夫成认为,最后一句话,由物,到事,再到人,非常有利于打开考生的思考空间。

自然也好,社会也好,人生也好,写事也好,写物也好,写人也好,这里选择的余地很大。因为这个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样有利于不同的考生各骋才情。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从

2017

2018

,再到今年的

和而不同

,江苏卷作文命题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创新原则,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对一线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应该说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关键是要写出个性,关键是选择自己最有独特体验、最具新颖感受、最有真知灼见的人、事、物来写,这样才容易出彩,才容易拿高分。

王夫成说。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王夫成)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五)

江家华

本材料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讲

物各有性

为例说明

物各有性

。强调事物各有秉性、特质,这是它存在的方式、价值、意义。也因为各有性,天地间才五彩缤纷,不单调不枯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前提是

要有活生生的这一个

第二层次,指出不同

要调和共存才会相生,遵循不同属性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壮大。否则

水还水,盐还盐

。一反一正,其弊端其益处鲜明反差,不言自明。

第三层次,

皆同此理。这样就把此命题普适化、普世化、哲学化了。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个体、国家、世界莫不如此。当今世界,既要有独特鲜明的自己,更要积极主动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万物都需要沟通、交流、合作、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才会

互赢共享,彼此进步,共同发展

在开放、包容、共享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是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主题词。

这个命题,江苏作文题表面上纯文学十足,人文气息特浓、语文味沁人心房、哲思味望而生畏。但细细想来,是不是

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更要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改革开放

周年的实践铁证。

是不是互联网打开天眼的

周年,让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都能

在一起的和谐的换一种话语表述呢。

江苏卷可以写人记事,记凡夫俗子,道人生哲理。可以抒情议论,谈国是大事,论世界走势。

文以载道,这也是文学自身的使命。

不过,还是难为了江苏考生,毕竟还是要有点文本解读的功力。要读懂材料。

(江苏省清浦中学

江家华)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六)

陈广团

2021

年江苏语文高考将使用全国卷。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如何呈现,今天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意外的是试卷结构与去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这一届高三平时考试和各大市模拟考中已经提前演练多次,考生应该不会感到突然。这也体现了江苏由自主命题到完全采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试卷除去考试内容的顺序编排与全国卷不同外,内容和结构与全国卷已相差不多,几乎是神似了。

关于作文,感觉变化不是很明显,看上去与全国卷没有丝毫的接轨,题目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今年仍然延续了江苏卷多年采用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还是熟悉的味道,一贯的风格,还是那样文艺与小清新,还是那样脱俗与有个性,还是那样平易与生活化。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近几年的江苏作文命题轨迹就会发现,

2015

年的“智慧”、

2016

年的“个性与创新”、

2017

年的“车”、

2018

年的“语言”,考题中材料的核心词明显有比较多的语义解读,相应地,也留给考生更广阔的立意开掘的空间。但今年考题中材料的文字明显带有很强的立意指向性和立意单一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江苏作文尽管形式上保留了传统,而审题立意的思维指向已经向全国卷靠拢,或者说已经“融合”了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和考查重点:强调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不在审题上设障碍,作文考查就是布置写作任务,立意是规定的,关键是看你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

今年的江苏卷审题没有难度,立意的关键词是“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独立的个体融合可以带来更多的精彩。这与当下主流思想完全合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倡导合作意识、和平发展思想和共同利益观。在对中美贸易争端的认识上,这个命题也有现实意义,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

但是,当所有考生都想到了中美贸易争端,并将其写进作文的时候,那岂不是让我们的阅卷老师去充当公务员考试“申论”的评委了吗?所以,我们考生在确定材料“融合”的立意后,还要更多地想一想,我应该如何写,我写什么?要关注材料的后三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实际上就是你选材的内容和着力点。

笔者认为,如果考生确定写议论文,那一定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不少同学写议论文喜欢引经据典,喜欢古今中外,喜欢举不同领域的事例来分析,这样看上去显得丰富,但很容易把文章写散,也很容易把文章写成没有特点的地摊货。所以最好是能窄化聚焦,集中一个领域、一个点去深化挖掘。如把选材窄化到艺术领域,聚焦某一艺术门类,仅仅写这一艺术门类中某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如电影、器乐、书法、徐悲鸿的画等等,通篇只谈这一个点,走小众化选材之路,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可写的领域和点真的很多。当然议论文的写作不一定要中规中矩,传统的“引议联结”的议论文,太过四平八稳,缺少变化,也容易让阅卷老师失去兴趣。这种窄化聚焦的写作素材,比较适合写议论性散文。

写记叙文,也要在选材上用足功夫,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你对“融合”的理解与感悟,生活中哪些事情会让你有“融合”的感触呢,与人交流的启发、自然现象的观察、动植物生命的理解……记叙文并不一定要写人或人间情理,完全可以由物及人,由物性而人性,由物之理而人间情理,这又是小众化的选材,同样能让人眼前一亮。

(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

陈广团)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七)

《作文纸条》

今年的江苏卷保持了以往的特色,以简短的材料形式、富有思辨色彩的文字内容,考查同学们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和分析。

首先,这段材料以“水”和“盐”作引,通过水的平淡无味和盐的成味,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性质、物物之间性质各不相同的道理。然后,从“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我们会看出,相同性质的事物聚在一起,只会产生与它们的性质一样的结果。而只有当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至一起,我们才会从它们和谐共存、相依相生的状态中看到精彩纷呈的百味,获得意想不到的味觉惊喜.抓住“物各有性”“五味调和”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事物之间“和而不同”这个观点。然而,审题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因此,事物的和而不同”并非我们要论述的重点,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オ是我们写作的中心。实际上,除了从人的角度讨论“和而不同”这个主题,还可以引申到国家、文化等与“人”密切相关的层面,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潮流、美美与共的价值导向,讨论尊重、合作、交流等对于实现“和而不同”的重要性。

立意参考:

.人不应是封闭的动物,开放包容才有助于个人发展。如果一个人总是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和观念当中,一切所谓的进步都只是“水加水”“盐加盐”,不会有新的变化与突破性的进展。只有开放自己,包容外界,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

.与人交往时要尊重差异,保持和谐友善的态度。“君子和而不同”,尊重他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又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如此才能求同存异、有效促进观点交流碰撞。

.让文明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要善于在保持文化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文纸条》)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八)

一、材料题型与审题思路

昨天中午江苏高考语文场结束后,网络就传开了作文试题。多数人提到这道题时,都说“核心词是‘味道’”。这是把考题当做了与前年“车”和去年“语言”一样的核心概念式材料作文了。其实,这道题属于物象隐喻类材料作文。

其一,材料开头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盐”只是“物”中的代表,“味”(咸味)只是“盐”这一物的特性。(也可以认为“淡”是水之味。)

其二,材料结尾说“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如”“犹”皆为喻词,“亦然”也属暗喻,这就明确了材料意在构建由物到人、事的类比。而核心概念类材料结尾是这样的: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还有这样的: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都是以核心概念词为主语的排比句,又都是以主题方向为宾语,这样就形成了单点发散的结构。而本题的物、事、人显然不是主题,而是类比对象。

我们在《高中考场作文分类突破》中有对核心概念类作文和借物喻理类作文的图解,现选择两幅让大家对两种作文有直观的感受。两者一为四向发散,一为事理内蕴,区别明显。

核心概念典型题:2017年江苏卷“车”

物象隐喻典型题: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其三,“味”在这道题里只是一个借以说理的喻体,如果把“味”换成“色”、“音”等等,所喻指的道理依然不变。所以,“味”不是在作文中必须出现的实体。这不同于“车”一题必须以作为交通工具的车为核心构思写作。作文只要能切中材料的寓意谈到“共存相生”即可。

当然,如果把本题用核心概念式的思路来理解,紧紧扣住味道来构思,也可能由实入虚,由食物的味道引申到世情人性来写作,这样就与借物喻理的理解殊途同归。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仅盯着味道联想素材,文章单纯写一种味道,或罗列几种味道,就没有机会体现材料中“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等道理,除了思想浅薄外,还有可能陷入明显的套作。下面预测几例这次可能出现的套作:

《一碗油泼面》:从一碗面的味道想起奶奶对自己的关爱。

《水乡情味》:一篇游记,加点小资情调,或者来点传统情怀算是“味”。

《茶中三味》:看似写三种味道,其实是写由茶得出的三种人生感悟,而感悟不属于同一领域,并无冲突或共融。

我们也可以拿这次的上海卷材料来作一个比较:

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虽然同样也提到多种味道,但上海题讲的是依次经历多种味道,而不是各国风味的融合,与江苏题的方向相悖。适合这个上海题的作文,基本不适合这次的江苏卷作文。作为高考作文题,防止套作是基本要求,这点江苏卷和上海卷都做到了。而变换试题形式,也是扭转套作风气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我们前几天发起的“你最喜欢的江苏作文题”投票中,有隐喻性质的2010“绿色生活”和2013“蝴蝶与蜡烛”的得票数是最低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类型的难度,以及大家对这种类型的陌生。

二、材料逻辑与作文立意

材料的寓意要点就是“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立意需要以此为基础。而立意的高低,就看对于材料内部逻辑把握的多少。

如前所述,材料第一句话展示的是“物各有性”这一基本前提。后面两句话是对比展示“物各有性”前提下的两种“加法”。

前者是“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即同种性质的东西,不管怎么累加,也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

后者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异种相加而且配合得当,此即“共存”,“共存”之后又能“相生”,由“五味”生出“百味”,从而“百味纷呈”。

这里对“相生”作一个解释。“相生”原本是中国五行学概念,指五种基本物质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后被中医用来比喻说明脏腑相互协调的生理现象,并且融入中国传统哲学,表达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并存”是静态的存在,“相生”则是动态的变化。

显然,材料的重点和倾向在于后者。前者只是反衬后者。后者有明显的褒义词汇“调和”“纷呈”,而且有线性的逻辑推进,便于依托成文。

整个材料的比喻,可以解读成一条逻辑链条,将之抽象,就能得出一套完整的寓意,类比不同人、事,又能得到不同的立意:

材料比喻

物各有味→异物相加,诸味调和→生成新味→百味纷呈

抽象寓意

物各有性→异物相加,诸性调和→生成新性→百性纷呈

具体类比

学术方面

不同学科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不同学科相结合,方法相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学术方法多样化

文学方面

经典作品风格不同→著名作家吸收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界文学宝库愈加丰富

团队方面

成员特长不同→组成团队,互补不足→整个团队形成新的能力→成为特别能战斗、能在任何条件下战斗的团队

人格方面

父母的性格不同→父母都会对子女产生人格方面的影响→子女形成不同于父母的独特个性→丰富的人性,多彩的人生

立意只要立足于这些逻辑链条的某一环节进行生发,都算是切题。而涉及的环节越多,文章就越能深刻。下面分层次介绍一些立意:

各有味

物各有味”是整个理论的前提,但是单纯写这个常识,没有什么价值。

味很多

立意如果直取“百味纷呈”的结果,而不问存在“百味”的缘由,那就单纯是一种对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赞美。比如写班里有不同类型的同学而不写其如何互相交往,写中国有不同的菜系而不写其如何相互影响,都属于此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王夫成老师主张的立意“事物的多种多样才构成我们这样一个丰富华美的大千世界”,就属于这一层面的立意。(见“智慧十三中”微信公众号昨天推送的文章《高考加油|作文超级难?十三中这位省特级教师与你来谈谈!》)

味相加

立意如果只取“异物相加”的环节,那就仅仅是现象的呈现,而缺少思辨。比如写多味陶渊明,即写陶渊明既能平淡,又能豪放,还能金刚怒目,写出了他多种性格的共存,但没有写出这些性格的关系。又比如写百味人生,写自己的几段让他欢喜让他忧的经历,但没有写出这些经历的前后影响。

味相和

立意如果由“异物相加”联系到“诸味调和”,得出和谐共融等主题,自然比前者高出一些。比如写城市的味道,写城市中各个时代的景致相交织,形成和谐的画面。同时,和谐共融是比较价值观化的概念,要想进行形象化地表达,很考验写作水平。

生新味

如果能把握到产生新特质的环节,对于议论文来说,可以增加新的理论层次,对于记叙文来说,可以设置情节的转折点。当然,实现这种立意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在此我们想介绍一下“姑苏徐飞”曾经发布的《一道很有“中国味”的作文题——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随想》(不知何故,“姑苏徐飞”公众号推送的这篇文章被作者删除,只能看到其他公众号的转载),在开头有一段对于本题寓意的精准解读,覆盖了上述的所有环节:

作文题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晏子春秋》中提出“和如羹焉”——羹是由各种不同的味调和在一起,从而得到统一之味的。“和”即是在各种有个性的东西融合的基础上达到和谐之境。“五味调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化解“极化矛盾”,在极化反应中共生,生成新质。

文章后面举了一个人涉足多个领域、团队包容个性的例子,主要是说味相加、味相和,对生新味语焉不详,后面又说可以用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来让作文有深度。但费氏此语主要是主张文化间互相尊重,“美美与共”确实在说“共存”,但与“美人之美”有关的博采众长,与材料中的“共存相生”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在此不是想指摘徐飞老师文章的瑕疵,只是想说明这次的材料,要想全面把握寓意来构思文章,是有很大难度的。能否就其中某些逻辑环节展开,已经是很不错的文章了。

三、“和而不同”非核心立意

我们必须批判一下昨天盛传的刘宏业老师的一篇解析。(见“江苏教育频道”官微推送的文章《【名师点评】2019江苏高考作文:借“味”说理,意“味”深长》)

他说,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前面的解说是对材料的正常概括,但“从而”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他的脑补。危险的是,他之后的讨论全是基于这一脑补,并且斩钉截铁地说

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的核心。

这个判断是误解了材料语句的逻辑关系,把两句本为对比关系的句子,作了颠倒的排列,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中拈出一个“和”字,又从“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中提取出“不同”。摘字解读已经是危险的方法,颠倒原文句序更是审题大忌。

材料本来的精彩处就是“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主张相融相和,变化生成,“和而不同”则落脚在“不同”,是强调保持独立。虽然两者不是完全对立,“和而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和“调和”“百味纷呈”等环节挂钩,但毕竟侧重不同,又怎么能以此解彼呢?

如果把不在材料逻辑主线上的“和而不同”作为了本材料的核心立意,势必将有些主线立意排斥在准确立意之外。当然,最后的阅卷当然不会作出如此偏狭的限定,本届考生不会受其影响,但刘老师的解读估计很快会被编入各种教辅,影响下一届学生。

刘老师执着于“和而不同”这个词,可能是因为受高中教材的课文《美美与共》的影响太深。而去除成见,从文本本身去体贴其内涵,正是作文审题的一个关键,也可以说是基本的阅读原则,甚至可以说,去成见、求新知是包括语文在内的一切学科的基本理念。

四、对以后作文教学的启示

另外,我们对这次的考题误读或不能深读,是不是因为对江苏高考作文题型的成见太深了呢?

两年的核心概念式江苏高考题,让我们习惯了用一个词语作出的写作限定,而把其他句子都看成了立意的发散,不再去细究它们的逻辑关系。而另一方面,物象隐喻类的材料虽然以典型题(2016年上海的“心灵的微光”)的方式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多年强调,但未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每种类型的材料,都有其表意模式,正如“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核心概念类材料对于写作的限定较清晰而引导较宽泛,其味淡如水,物象隐喻类材料的限定较隐晦而导向极明确,其味重如盐。

如果我们每年的高三作文练习或模考只是重复去年高考的题型,那么最终“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师生不仅感觉单调乏味,还会影响味觉——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只有对不同题型都有所涉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才能锻炼思维,提升写作能力。比如核心概念类作文适合训练切题意识和发散思维,物象隐喻类作文适合训练类比思维和比喻修辞。

而各种题型还能“共存相生”。比如今年颇受好评的浙江卷试题,就是几种题型融合的产物: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并举两种观点,属于观点碰撞式;问“你将如何对待”,属于对策选择式;“创造生活的‘作家’”,又是用作品比喻生活,属于物象隐喻式。三式合一,清晰流畅,不着痕迹。

当然,融合多种题型也可能增加审题的复杂度,违背题型特征的融合可能造成混乱。毕竟,对于“百味纷呈”,古人也有“五味令人口爽”的说法。所以,“共存相生”还需要以“调和”能力为前提。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对命题、审题、阅卷的科学理解,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脚步,才能让每一次作文练习有针对性,有正面效果。

(金陵中学陆平)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九)

一溪云语文

”公众号

江苏好题:幽微至柴米油盐,宏阔到日月星辰

高考作文题作为高考第一大题,历来备受关注。随着2019年高考的正式开考,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也拨开神秘面纱,露出真容。作为江苏教师,我认为江苏今年的这道作文题,是一道质量很高的好题,

既保持一贯人文性强的特质,又有宏阔的视野,预留给考生的思考和写作空间也很大,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第一句话: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中心句是“物各有性”,水和盐只是物的

两个例子

,不必对其具体个性过于纠缠,

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水加水,不因其数量改变而变本性;盐加盐,也是一样,不因其数量改其味道。

此句主要说每种事物不会因数量的简单叠加而变其本性。

第三句话: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句话才是关键,字字皆是密码。

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亦是举例而言,

重心是不同事物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形态。

每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万物皆有关联,对不同事物保持共存相生才是应有的态度

第四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句话是进一步拓展,说明了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存在物,也存在于事,也存在与人。

这句话也很体贴地给考生打开了思路。既写可物,也可写事,还可写人。把物、事、人结合起来写也是可以的。

有网友调侃江苏卷作文是《

舌尖上的作文

》,这就

太窄化了命题者的用意

,当然这样立意也同样可以写出活色生香的佳作

也有网友批评江苏卷作文题的

文艺腔太重

,关在自己小世界里自得其乐,我认为

这完全是一种的误解。

今年的这道题,的确继承江苏一贯的文艺风,但绝没有幽闭自我于个人小天地。这道题既有阔大的视野,又体察入微,

可幽微至柴米油盐,亦可宏阔到日月星辰,关键在于我们的视野是否开阔,内心的疆域是否宽广。。

写物,甚至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舌尖上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六季即讲“五味的调和”,有这样一句文案,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说到舌尖上的五味,美食家汪曾祺更是理解独特,他写道:“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侯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他以嫩香椿头为君菜,取其色香味鲜,以南豆腐作臣菜,取其色白爽滑,佐以细盐、香油,几味调和,互存相生,便成就出”三春不忘“的隽永滋味。

写人,可以谈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与自我的完成: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大都是这样,少年时打下的底子,后天的不断学习,如苏轼将儒释道文化融汇于一身,逆境与顺境中皆体现其君子人格,《前赤壁赋》就有最鲜活的体现。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借鉴融合,

“和”只是调和,绝不是彻底融化,进而失去自我,而是要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特性。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细究其成长背景,

大多是学贯中西,洋为中用的治学立身之思想,指导着他们的人生。

例如鲁迅先生,早年的国学根底,南京水师学堂接受的工科教育,日本的学医经历,北京抄古碑的沉淀,逐步融合不同知识于一身,这也正是他能写出《狂人日记》这样的惊天之作的原因。

写文化、文明,既可以谈个人,也可谈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

白先勇评价《红楼梦》时说:“

雅俗共赏,它容纳了至高至深的儒道释的哲理情思,它也呈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谐谑有趣的市井俚俗

。”我想,这个评价是恰当的,这部古典名著最杰出的地方正是

对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

,体现出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

贝聿铭、韩美林、吴冠中、巫漪丽等大师(本公众号中都曾推荐过),他们的作品都鲜活地体现着这种文化的交流互鉴,既有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对西方文化进行大胆借鉴

。作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及首演者,巫漪丽就曾说:“

我对《梁祝》的改编,是一个中西音乐表达手法相糅合的过程

,外国听众对它的接受度也很高。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中国乐曲,《梁祝》应该算一个。”

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上的演讲就是经典范本:“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爱读时评,胸有星辰大海,视野开阔的考生,可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论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自然是极为恰切的。

当然喜欢写记叙文的考生同样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寄寓在自己或身边人物的故事中。

启迪与思考:

可是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为什么很多考生仍然觉得难以下笔,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阅读的积淀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

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

”是的,

一篇文章里藏着个人的精神密码与见识情怀

。好作文绝不是素材的堆积,华丽的语言,而是深刻的思想,用世之情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作文最好的备考方式不是猜题押题,而是回到根本,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开阔他们的视野,锤炼他们的思想,不幽闭于小小书斋,让风声雨声读书声,都成为生活应有之内容,

“让他们在文的学习和写作的训练中,

见识到民族精神的风华,体察到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能够在语言中创造一个想象或思辨的世界

。”让每一个学生能有真正的想法,去淡定面对纷纭的生活,面对复杂的人生,届时他们自然能从容去面对一道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作文题。

一溪云语文

”公众号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

崔巍嵩

物各有性,贵在调和共生

2019

江苏卷作文“水与盐”三山解读

2019

年江苏卷的作文题一如既往地是命意性材料作文,且是一贯的江苏卷特有的配方,还是那个味,着力于感悟生活哲理,提升思维能力,立足于平稳平和,所以考生还是容易接受。我想这种关注日常生活的特点,聚焦语文本质,引导写作教学的出发点还是非常好的。

材料共四句话,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句话即是第一层意思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首先提出“

物各有性

”的观点,然后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列举生活里“水(至淡)和盐(得味)”的特性,进一步具体解释“物各有性”,帮助考生打开思路。

第二、三句话为第二层意思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一句,从单纯个体的叠加,物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一个不变的自我。这句话不是材料的重点,目的是引出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从“水和盐”的特性扩展到“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一下子境界全开,并重点突出了

材料的核心内涵“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也是本次作文的命意所在,

强调的是“

物虽各有个性,但只有相互调和(包容),才能共存,才更有可能相生(相生一词本是“五行术语”,指事物之间相互滋生和助长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百味纷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最高境界

抓住了这句话也就准确把握了整个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

第四句话是第三层意思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进一步引导考生,激活思维,前面的“水”和“盐”只是万物中普通物象的代表,还有更多的“物”,类似的“事”和“人”,材料这一句

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一下子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起来,考生也就有更多话可说。

可以说这则材料精准把握了中学作文备考现状,文理兼顾,不落俗套,同时贴近日常生活,回归写作本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重视思维、思考文化,写出真情实感。

【教材渊源】

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依托,也是高考命题者命题的来源。比如大家熟知的201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青春,朽还是不朽?”就源自必修一第一模块“向青春举杯”;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智慧”就源自必修一第四模块“像山那样思考”(P96-97: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令人惊叹,人们经常地从大自然得到启示。请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现在新的版本已被替换,但2015届学生当时的教材是有的。)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语言”源自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以及必修四第四模块“走进语言现场”。

2019

年也不例外,

今年源自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三模块“文明的对话”,此模块共有两个专题,一是“碰撞与交流”(鲁迅《拿来主义》、乔治·萨顿《东方与西方的科学》);一是“认知与交流”(费孝通《美美与共》、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还有必修四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也可供参考。

【时文素材】

、2019届高三作文复习之时文素材006:

主题:女性堕落导致整个国家堕落?

其实女人跟男人,也是“物各有性”,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我们和谐共存,才会有家庭和睦,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个世界才会精彩纷呈。

、019届高三作文复习之时文素材011:

主题:站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4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求变”的朴素愿望,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

多种经济成分包容共存,迎来了中国经济的脱胎换骨。

从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到从1978年开始向西方派出的考察团,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战略,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平发展理念的一个象征

。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比作一座时光博物馆,那么来自外部的视角,可以呈现出全新的图景。上世纪80年代,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只有两栋高楼,随着中资企业不断进入,一栋栋现代化大厦拔地而起。一座非洲城市今昔对比的巨变,成为中国改革“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生动注脚。从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到哈萨克斯坦首条城市轻轨,从加纳外交部办公楼到乌干达政府办公楼,中国工人挥洒汗水,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国印记”。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正在给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样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世界想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丝绸之路上的万里驼铃万里波,盛唐气象下的万国衣冠会长安,记录着讲信修睦、与人为善的民族禀性,孕育出海纳百川、推己及人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中国也以自己的发展回报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40年来,

中国的改革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生动诠释。

、2019届高三作文复习之时文素材016:

主题:华为与任正非

①任正非:第一,

我们永远需要美国芯片。

美国公司现在履行责任去华盛顿申请审批,如果审批通过,我们还是要购买它,或者卖给它(不光买也要卖,使它更先进)。因此,

我们不会排斥美国,狭隘地自我成长,还是要共同成长。

如果真出现供应不上的情况,我们没有困难。因为所有的高端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制造。在和平时期,我们从来都是“1+1”政策,一半买美国公司的芯片,一半用自己的芯片。

尽管自己芯片的成本低得多的多,我还是高价买美国的芯片,因为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我们和美国公司之间的友好是几十年形成的,不是一张纸就可以摧毁的。

我们将来还是要大规模买美国器件的,只要它能争取到华盛顿的批准。现在时间很匆忙,一时半会估计批不准,缓冲一下是可以的。他们能获得批准的话,

我们还是会保持跟美国公司的正常贸易,要共同建设人类信息社会,而不是孤家寡人来建设信息社会。

②任正非:如果都用“备胎”,就是体现了你们所说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最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们想朋友遍天下。

因此,没有像他想象的“备胎好用,怎么不用”,他不理解我们的战略思维。我们不愿意伤害朋友,要帮助他们有良好的财务报表,即使我们有调整,也要帮助。

我刚才也讲到,我们没有和美国公司表明不用它们的器件,而是希望美国公司继续能给我们供货,我们共同为人类服务。

在早期,我们还把芯片这方面的开发心得告诉对方,甚至研究成果,我们自己不生产,交给对方生产,要不然全世界的供应商怎么对我们那么好。“备胎好用,为什么不用?”

备胎、备胎,胎不坏,为什么要用?

(盐城阜宁高级中学崔巍嵩)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一)

仇玲丽

每年高考,第一关注的就是作文,语文考试刚结束,各地的作文就成了焦点,铺天盖地的审题、立意指导意见,压中题目或观点的炫耀,其实作为一线的高三语文老师却非常的冷静,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其实第一感觉,不太好写。高考试卷的题目真的是高大上的,不得不佩服,平时我们训练了那么多,相关的材料可能有涉及到,但是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高考题目,就算是材料一样的,那也是平时的训练而已。所以我觉得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材料应该怎么写?审题不难,重在后半部分,从后往前导,重点就出来了。“此”和“是”指的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命题人很显然指向于事和人。物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考场之上,一个小时,孩子们会想到什么?怎么写呢?

思维如何拓展开来,多追问几个为什么?第一问:事间百味,只有五味调和,共存共生,才能精彩纷呈,结果才能圆满;调和、共存共生其实讲的是方法,调和其实就是和谐的意思,共存共生其实就是整体发展的意思,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还是跟政治联系比较大的,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和谐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政治的同学肯定会写出政治味很浓的文章,但是我觉得那不能算是好的作文。好的作文要有点文化味,那素材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了,写议论文的同学,素材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也只有调和好了,人生才能精彩。这里的调和,我觉得应该是自已为主,如何调和自己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这其实个人的成长过程。

第二问,怎么调和?怎么共生?这就要问方法的解决了,看你选择写哪一类题材,如果写孩子教育问题,那就是如何和孩子相处融合,酸甜苦辣咸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具体的事件和场合,最后总结突出主题就行;如果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如比较敏感的婆媳话题,其实也可以写,婆媳关系难处,但是有处理得好,和谐共生的典范,关键就是调和的作用,只要有一方能调和这些酸甜苦辣,那么就会家和万事兴了。小到师生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大到企业合作、国家关系,都可以写。

考前指导在作文这一块其实强调得多的是要让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思考,自己对这个材料的认识,还要写出自己的“情怀”,不能太“小我”,要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其实说实话难度很大!作文的训练,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出来的,就算猜中题目又怎么样呢?写得出好文章才是硬道理。

中午十一点半看到作文题,中途吃了个午饭,一点坐下来写下水文,一开始就全然不知道写什么的,习惯性得先写材料的解读,写到这里我已经明确了写作的方向,这是我的习惯,平时也强调学生这么做的,以后必须强化这一点。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十二)

薛海兵

辩证理解“和而不同”具有现实意义

作文材料的解读:

材料强调了对事物个体特性的认同,同时又强调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提倡宽容和谐,美美与共。着重考查考生对于

物各有性,共存相生

的辩证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基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有原则的坚持,也要有包容的胸怀,这就是所谓和而不同的道理。这条原则在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和国际合作中有广泛的体现和运用。

这则作文题很好地反映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命题立意方向上与全国命题保持一致。

命题思路的解读: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基本方向上全国保持一致的同时,依然体现出它业已形成的命题传统和特色。

内在机理方面

关注关键词胜过关注焦点,关注概念胜过关注事件,关注普遍现象胜过关注具体情境。这是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延续性的体现。

材料呈现方面

命题者提供对于事物与现象普遍性的理解,材料通过形象的语言传达信息,材料的三句话内涵的逻辑递进暗示写作思路,考生都很熟悉。

素养考查方面

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凸显了对于思维品质的考查,对于文化认同的考查,对于人性理解的引导。

写作能力方面

该命题是中国写作史中

体物写志

传统的体现,着重考查学生托物言志、即事明理的能力,考察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观察生活现象的热情与深度,考查学生透过生活表象感悟生活哲理的能力与素养。

总之,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方面都有明显的追求与体现。

给未来考生的建议: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未来的考生都要进一步强化情景化训练,强调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分析与表达中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度与批判性同样重要;要进一步拓宽阅读面,突破文学性阅读的狭隘门槛,注重功能性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此外,从今年的八套试卷看来,写作方面文体写作要引起足够重视。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薛海兵)

【精选素材】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主席

2017

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语出《三国志》,意思是说,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几千年来,

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作过精辟的阐述。比如,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管子

内业》中说:

和乃生,不和不生。

《中庸》认为: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谈及中国

文化,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

以和邦国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无不闪耀着

的智慧和光芒。这种

,首先体现在

上,正所谓

家和万事兴

。这句谚语原引作

家和万事成

。始见于元无名氏《杀狗记》:

自古常言:

家和万事成。

我东人怎不思省,转教安童前去,请王老劝官人。

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引作

家和万事兴

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

家和万事兴。

’”“

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谐、和顺、和美。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成长、成功、幸福的基础。

家和万事兴

是中华民族

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

家和幸福多,国和万事兴

。家庭和则社会安,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文化体现在治国上,则是向往和追求和平,避免和反对战争。

1975

年,考古学家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号墓发掘出分别写在两片木简上的家书。

母毋恙也?

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

这封写于

2000

多年前的家书,寄托了兄弟二人对母亲对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是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期盼。凭借这封家书,我们得以遥想秦统一中原的烽火连绵,也得以窥见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牵挂。

600

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

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

共享太平之福

的宗旨,尊重当地习俗,公平贸易交易,把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

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的

和平之旅

永载史册,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演讲时说:

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洋炮来压迫人。

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的精美物产,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备尝战争之苦,更懂得侵略的不义、和平的珍贵。新中国成立不久,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还将

维护世界和平

写入《宪法》序言,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这样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总体上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多样的文化、紧密的联系、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热闹的

地球村

却问题重重,矛盾多多,对立加剧,冲突不断,战火不绝,使人们对未来心存忧虑。站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坚守

这一中华五千年文明核心,秉持新中国外交一贯的和平理念,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

2014

年访问印度时说:

我们都把

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之所以能成为

,就在于

一样能

生万物

。同时,又强调

和而不同

。如果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过于单调和固化,不再有新的事物产生,社会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世间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是在流动、开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只有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料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增强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对自己的文明孤芳自赏,认为是最好的,鄙视甚至打压别的文明,搞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的霸权主义,那只能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倡导

一带一路

建设,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

顺风车

,以此来促进不同国家共同繁荣,建立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正是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二)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推出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同亚洲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意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比喻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合异”中求同,在差别中求统一,在多样中求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2011

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们要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团结就是力量。2018,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博鳌论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期待。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回望博鳌论坛过去十七载,中国以实际行动,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厦门会晤等大型多边外交;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杠杆”,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拉动全球及区域合作方面交出的优质答卷。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有诺必践,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即: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敞开胸怀,将继续与世界同行、共享发展机遇,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贡献着中国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找到最多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行稳致远举足轻重,敞开大门,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2018博鳌时刻见证中国正能量。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三)

费孝通老先生在

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

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要

各美其美

各美其美

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怎样做到

美人之美

美人之美

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说明了什么?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四)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了。不同,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过人与人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上来分析差异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

“跨文化沟通”,主张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族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对立,大家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呢,其实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是没有语言,人依然还能思维吗?不会讲话的小孩子,显然会画图画,因为画图画也是一种思维。当然语言不通谈恋爱,容易发生问题。可是语言相通谈恋爱,照样发生问题——可见问题的主因,不一定是由于语言。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文化当中历来有民本思想的传统,关注生民的利益,是每个知识人士,每个为官的人必须做的。所以过去的县官叫做“父母官”,民之父母,他当然要关心民的利益。“为生民立命”,来源于孟子的思想,因为孟子讲过“正命”,即人要正常的生,正常的活、正常的死。不要让民众过不正常的生活。“为生民立命”的意思在此。最后的指向,是“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太留意,张载还有另外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一种宇宙观,是对整个宇宙世界发为言说。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真是万象纷呈。“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所以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鸟”,右边一个“鸟”,中间是个言论的“言”。隹

zhui

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争论、辩论。人有人言、鸟有鸟语。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古人的“校雠”,是一件大事。您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争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辩驳的结果,并不是这只鸟把那鸟只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求同存异,走向“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您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诚然,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商量、研讨,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他讲的意思是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其美”,是说光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还不够,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四句话的关键是头两句,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人之美”。看到自己的长处相对容易,难的是看到别人的长处。中华文化当然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我们慢慢地会把它发掘出来,叫它在现代社会发用。但是,外国文化也有它的长处,比如美国的历史虽然短,但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岂能轻看。欧洲大陆的文化不用说,英、德、意、法、西班牙、北欧,各有千秋。日本、韩国的文化,也不能轻看。日本是世界上最讲究卫生的民族,也是一个长寿的民族。韩国近年的文化辐射力明显增强。所以,我们学习文化史也好,学习文化学理论也好,养成以雍容的心态看待今天的世界也好,费老的这四话都非常重要,这是老一辈文化学者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也是人类沟通对话起码的智慧所在。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

世纪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自作自受的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您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没有恐惧,应该有话好好说。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序言中有两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比如说人类都不喜欢灾难,都喜欢美丽的东西、喜欢蓝天白云,不喜欢雾霾、不喜欢恶的东西,喜欢善的东西。人的原初的情感与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样。只不过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要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轨则,看透不同背后的相同。

更主要是要明白,“不同”是“和”的条件。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才能走向和谐。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思维相同、说话相同,这个世界就快令人窒息了。

《易经》的系辞说:“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又说:“物相杂,故曰文。”没有杂多,没有不同,便不成其为“时物”的世界了,当然更无所谓文化。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试想,能够使之充实起来的东西,能够都是相同的东西吗?不同物的组合,才能称之为“充实”;不同的合乎审美规则的组合,才能创造美。寓杂多于统一,是美学家都承认的美的生成规则。所以,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用大智慧把它弘扬开来。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那是“时物”,那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是创意的源泉,美的出发,充实而光辉的起点。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您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伟大的政治家是和伟大的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表示一前一后两个人,会意亲密。象形俩个人相同,通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是俩个人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够普遍。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这种差别?简单说:原因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中心思想,换句话说是处事时用心的不同,或叫做处理事务时的出发点不同。用心的不同乃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一个人有无中心思想,就看处理事物的标准源于人的内心还是来之于外部。怎样才是建立了人的内心标准呢: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有了中心思想“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都是自己心中可知的;没有中心思想的人,其所行所止就需要靠外部提供参照。

“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说君子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不会逾礼,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众所周知,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五)

和而不同

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

以和为贵

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

正是对

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

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

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

,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

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

的重视。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

和而不同

,认为君子的

的结果,小人的

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与宋儒一脉相承。

君子和而不同

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

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从哲学意义上讲,

是和谐,是统一,

是相同,是一致;

是抽象的,内在的;

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

,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这里,

君子和而不同

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

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

;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

,合起来就是

和而不同

,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

和而不同

的多样性的世界。

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

区分为两种:一种是

抽象的同一

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

;另一种是

具体的同一

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

并不排斥

,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自身之内的。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

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

黑格尔这里所说的

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

,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

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多年前

和而不同

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

和而不同

,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

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

———“

,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

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

天下大同

的境界。这里的

,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

和而不同

的理想境界。

费孝通老先生在

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

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对

君子和而不同

的极好的阐释。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六)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居家处室,既少不了客厅,也少不了卧室。客厅,一个接纳大千世界,与形形色色的八方来客促膝而坐谈笑风生的公共场所;卧室,一方只住自己灵魂,只供灵魂自由舞蹈自由追求的净土。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总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这扇门就是人的心灵之门。我欣赏的心灵之门的状态是半开半掩的,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半卷湘帘半掩门”来描绘最恰当。

“半卷湘帘半掩门”就是既要开门求和,去客厅会客,又要掩门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卷起湘帘开起门,向周围的人和社会敞开自己心灵的一隅,并和谐地融入大千世界之中。所谓“开门求和”,就是与蹁跹花间的彩蝶一起跳芭蕾舞,也与呕哑嘲哳的乌鸦一起唱咏叹调;就是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荡一只无遮的小舟,也与你恨的人和恨你的人共进一桌丰盛的晚餐。开门求和,多好的一脉温存儒雅的人文情怀

但是,人的心灵之门不能总是完全向外敞开,总该留出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半掩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掩门存异。所谓“掩门存异”,就是灵魂能够独行。每个有信仰、重视精神生活的人都是一个长途跋涉、辛苦而快乐的教徒,越过一座座高山,蹚过一条条大河,走自己的路,寻找并朝拜只属于自己的上帝。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篇章,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

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

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也去四处游历,把所想撒播人间。

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古语有云:“鸟择木而栖,人择邻而居。”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多彩以及人性的至善至美。

大智者之间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

选自《时文选粹》陈丹宁《半卷湘帘半掩门》

2019

江苏高考作文精选素材(七)

开放·合作·共赢

一加一是大于二的。

1997

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这个屡战屡败的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急需资金注入。乔布斯绞尽脑汁,想到了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结果,两位曾经的冤家都以一种开放的心胸接纳了对方。两位业界泰斗一笑泯恩仇,微软为苹果投资了两个亿,使苹果走出了困境,重振雄风,以一系列震撼世界的产品重新成为手机行业的翘楚。而微软也因此收获了数倍的“两个亿”。看来,商业巨头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胸,需要有互通有无的合作。而在你送别人“一块”垫脚石让别人走出深谷之后,你自己也会收获到“一摞”的垫脚石,助你登上更高峰。一句话,开放赢来合作,合作招致共赢。

基思和米克,英国滚石乐队的成员,流行乐界的元老级人物。他们俩都大名鼎鼎,影响力巨大。米克一度想要单飞,像杰克逊一样独闯天下,于是滚石分裂了。但单飞的米克并没有能走多远,平淡的成绩让他痛苦,也唤醒了他。他想要回头,但他深深担心:自己还能跨越巨大的隔阂和基思重归于好吗?结果,基思以一种坦荡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不计前嫌,与之“再续前缘”。最终,滚石重新登上舞台。那些标志性的动作、爆炸的摇滚歌曲和两个人标新立异的造型又重新风靡全球。现实中,即便是巨匠级别的高手也是需要合作的,合作让他们弥补自身缺陷,集思广益,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而这种合作又是建立在彼此拥有开放的胸襟和坦诚的态度的基础上。最终,合作让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达到共贏。

三国时期的吴蜀联盟更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力证。倘若两国没有像诸葛亮、鲁肃这样具有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襟的贤臣,就不会有吴蜀两国的合作;没有这一合作,吴蜀两国各各闭关自守,曹操就会率领大军将其各个击破,吴蜀江山将会顺利划归魏国版图。但因为孙刘联盟的成立,才有了重创曹军的赤壁之战,蜀汉和东吴的国力得以增强,这两个濒危的政权得以巩固,这才有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才有了流传后世的“三国”传奇。开放、合作、共赢的意义在一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有了开放的心态,我们才可以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寻觅到最好的合作伙伴,收获共赢的成果。就像一滴水珠,就算它再澄清透明,也免不了被蒸发的噩运;而当千万颗水珠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汇聚成波涛汹涌的大海时,它就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水滴间的开放与合作凝成巨大的战斗力,使其无往而不胜——这就是“共赢”!水犹如此,何况人乎?

要记住,一加一大于二。心胸开放,彼此接纳;优势共享,缺陷互补;集思广益,聚沙成塔……人与人,国与国,合力要永远大于其各自的分力。

开放迎来合作,合作收获共赢!

(作者:王文杰)

【教师下水】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一)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吴杰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哲人隽语,更是时代风尚。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

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明能够一面继承传统,一面推陈出新。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大。

北魏时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在华夏文明前选择了交汇融合。蒙古人放弃了中原牧马,却也沿袭了汉人“勤农桑,务耕织”的制度优势。八旗子弟踏破天门豪情万丈,在入主中原后“兴科举,礼孔孟”,俨然已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光大者。中华文化总是能以其的兼容并包的顽强生命力走过历史的风雨,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绝,渐行渐远渐无穷。

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鉴真大师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玄奘西天取经,郑和西洋送宝,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的大势。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那时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就被排挤出去,而是在清移默化中对中华文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自隋唐开始,佛教经由中国的义理的逐步改造,中国化了的佛教教义,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一,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这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壮大。

2015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

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7

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入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オ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我们兼容并蓄、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助力于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的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江苏省射阳高级中学

吴杰明)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二)

摘要:

由笔者家乡东台滩涂的自然之美,立意“生态文明”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这一“横轴”。通过“经济增长目标函数与生态发展内生变量”的的思辦观点,诠释“生态优先”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强调世界各国的共赢共享发展。

文章的“纵轴”则由“性”、“性分”、“尊德性”支撑。从“性”到“适性”是一认知的工程,从“适性”到“尊德性”是一个境界的提升。“鸟的适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应“物”、“事”、“人”的“哲学思想”,一一铺陈,层层递进。

正文部分:

“以性言之,则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于本也。”“性”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月份家乡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景区的“爱鸟周”,数以万计的候鸟颇为壮观,包括勺嘴鹬在内的

多种水鸟在这里停歇。东亚

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候鸟嬉戏在沧海桑田千百年的滩涂上,滩涂随着涨潮和退潮的更迭,向人类展示出了它“性”的自然生态之美。

滩涂是沿海的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世间万物之“性”又各有不同,“物各有性,性格有极”。东台的滩涂之“性”,有其自身的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分界和尺度,这样的界限不是人定的,而是“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性”中,无法改变。

东台广阔无垠滩涂的滨鸟、斑尾塍鹬、勺嘴鹬、翘嘴鹬、流苏鹬等,这些长距离迁徙的候鸟,满足于自己的“性”,以自足适性的态度去生存,它们学会了“适性”,而这正是百年来鸟类在迁徙过程中自然进化的典范。与理解滩涂“性”的不同,鸟类的“适性”映照着事物间天生的“性分”。

“性分”较早出现在西晋末年郭象的《庄子注》中,郭象结合庄子的思想并且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构建了以“性”为基础的“性分”理论。“性分”是由“性”衍化而来。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当下国家“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清晰认知。这种高质量的发展,勾勒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着力经济,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变量的变化轨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环境的生态,更有生态厚植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学”思考,“生态”所体现出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学”,有着崇尚“文化学”的健康、平等、协调、共享、共存的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还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伦理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蕴。

《礼记·中庸》中有一“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是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正念向善,韫德修身,厚植于心,推己及人”是人的善性,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则是体现了一个国家善的“尊德性”。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技术大发展、人员大流动、信息大传播的不断深入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交往模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而这个时候更加需要有“尊德性”影响人类发展的思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是国家间发展的相融共生,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共同面临的资源稀缺、空间有限、不确定性、风险和其它问题,实现世界各国的共赢共享。

“性”趋势,万物之根本。君不见,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家庭衰旺,再到春夏秋冬。无不遵循趋势转换,趋势延续之态势。

“性分”一词,较早出现在郭象的《庄子注》中,郭象结合庄子的思想并且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构建了以“性”为基础的“性分”理论

世间万物之“性”又各有不同,“物各有性,性格有极”,“性”有其自身的分界以及尺度,这样的界限不是人定的,而是“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性”中,无法改变。

(作者:袁清)

作者袁清,八十年代考生,江苏人,营销专家,澳门国青商学院副院长。连续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高考当天上午,撰写江苏高考作文《智慧:知识我、德行我、宇宙我》、《乐水者新说》、《当其“无”,“有”车之用》、《过目图画,入耳诗料》。袁清创建的髙考作文“时政人文思辨体”,已引发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时政人文思辨体”,即在国家时政、热点中,找到思辨价值,掘进人类进步、人文积淀、人伦关怀和生命崇高、生产集约、生活美好。今天受南京普隆爱康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的特约,撰写了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三)

无需浓妆,只求淡抹

《弦动秋月的博客》

春的芽,绿是主色,也得有纹路陪衬,春的朵,红白黄紫,总不会是一种色调,人生在一路的风雨里总会有冷暖相伴,雷电相陪。不奢望七彩,却也惧怕单调。孤单也是一种恐惧,热闹却也多了一份繁杂!

水加水终究还是一杯水,淡泊却能解渴,如果在里面掺杂一点点盐就会有了一点咸味,多了一点滋味。加多了,就不能够进口了,如果不知道,也就没有了饮用的价值了。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总会在有了一定的金钱的时候,奢求更多,有了更大的欲望,让自己没有了欣赏的快乐,只有了无止境的贪婪。舍可而止有多少人能够懂得呢!现实生活里不少这样的例子,阳光照射越多的地方,越会加速老化,总是在阴暗的地方也会因为潮湿而容易腐烂。适当的阳光和阴暗却能保持原有的鲜亮。人总是会老的,皱纹总会爬上你的额角,就像那贫瘠之地上的青苔摇曳这一族瘦长的青草。斑驳的粉渍掩盖不了岁月的痕迹,我们自己的想象只能欺骗自己,却改变不了生活七彩变幻的规律。

很小的时候,看到鲜红的辣椒,母亲用它炒蛋吃,红色总能让人起了欲望,而我天生是个吃货,看父亲夹一大筷子放嘴里嚼得津津有味,我当然不会怠慢,父亲说少夹点,辣。我已经放到嘴里,马上想吐出来,但又舍不得,穷苦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月鸡蛋可也是奢侈的食物啊,张大嘴拼命呼气,母亲也赶紧对我嘴吹,以后知道吃辣得伴着饭吃就不会感到那么辣了!伴着五味去生活,人生总会有一份怡然自得在心中。不求大喜,亦不希大悲。平平淡淡,五味俱全也许是我所要的人生吧!

很多的时候看周边很多人在饭局里,在朋友聊天中,在朋友圈里叫喊着为自己加油,鼓励自己努力,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我很是敬佩,却又有些疑惑,难道一味的奔跑就算努力吗?没有了欣赏,没有了休闲,没有了安静的学习,只是玩命的奔跑算努力吗?我发现这样的人到最后都是两种结局,一种垮了身体,一种因为贪婪血本无归!酸甜苦辣咸,五味少一味都是不完美的人生,七彩芳华才会结出绚丽多姿的朵,开出五彩缤纷的话!

我不喜单一,亦不喜繁华,水有一滴,盐也要一点,不咸不淡,如果偶尔加点糖,带点醋,沾点芥末,让自己舌头,喉头鼻头都有那么点感觉,人生也算有滋有味了。

生活真的无需浓妆,淡抹有时真的也很不错!

(《弦动秋月的博客》)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四)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帘香月的博客》

水性至淡,盐性至咸。然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唯有水盐相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方得至味。这是中国人舌尖上的秘密,更是中华民族做人做事,内政外交上的哲学与宗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是我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针对如何处理外来文化所说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小到做人做事,大到治国理政,无不是至理箴言。

各美其美,说的是实力与自信。各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属于自己的干货,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要相信自己的未来,不能得软骨病。

美人之美,是说要有胸襟与格局。不能是己而非人,而要以多元思维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接纳非我,和睦相处。谋大事者必要有大格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大胸襟才有大情怀,大视角才有大切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真正刚者,并非无欲,恰恰相反,胸有大志大欲,而不是眼前蝇头小利,苟且之欲。有大志大欲者方能壁立千仞,容得下千沟万壑,经得起风雨雷霆!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倡君子和而不苟同,不苟同而能和。各保其本我,和谐共处。一如春天,万紫千红,百芳竞艳,各呈其美而不相妨;一如大地,千山万水,巨峰急湍,名抱其势不相碍。那种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的思维千万要不得。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四时错行,方有春生夏长,秋实冬藏;日月交替,方能昼而作,夜而歇,生有所息。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世界是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人类的共同愿景,需要人不分肤色种族,地不分东西南北,数代人戮力同心,携手并进。世界绝对不是二元对立、非白即黑的,“你好了,我就好不了;我好了,你就别想好。”有我无你,有你无我,这是山中虎大王的思维,已失去了人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同行、同企业之间,和为贵。竞争可以,不能得红眼病,更不能做冤家,容不得别人比我好,暗中使绊,甚至明里动刀。两虎相争,必两败俱伤;合作互助,定共利双赢。中国梦是他国发展的奇缘,愿世界都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当然,他国梦也是中国发展的良机,我们愿看到亚非拉与世界一同发展。

古老的中华文化,历来遭人觊觎。六朝、唐宋、蒙元、明末、满清时期,屡被入侵,但历经劫难,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凋零灭亡,匈奴、鲜卑、契丹、蒙、满等外来入侵文化,反而成为了我们汉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中华文化反而在碰撞、受伤、认识、接纳他族文化后涅槃更生。汉唐时佛教文化的传入,明清对西欧文化的接纳,我们在冲突碰撞中汲取融合,在汲取融合中创新奋进,芊芊郁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地球四大古文明,惟有我中化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向来就有美人之美、兼包并容的谦逊基因。我们也不忘输出华夏文化的血液,滋养人类。鉴真渡东海,郑和下西洋,今天的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烙有中华文化的印记。

做好自己,自强不息,各美其美;尊重他人,厚德载物,美人之美;我们欣赏从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出发,我们追求通过共同的努力到达共同的地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始得至味,这是中国人舌尖上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智慧。那种是己非人,唯我独尊的二元思维注定是行不通的。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庶绩咸熙,风雨交泰。

(《一帘香月的博客》)

2019

江苏高考作文教师下水文(五)

这个奶奶老年痴呆了

仇玲丽

【下水文初稿】

苏北小镇,安逸宁静,退休后我和老伴就回到了这里生活,因为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总有些不和谐。

这个小镇上,每天早上菜市场是最热闹的,我每天都要去菜场走一圈,买点菜回来,老伴爱吃鱼,我隔两天就要买条鱼回来。菜场卖鱼摊很多,各种各样的鱼在盆子里活蹦乱跳,那天老伴想喝鱼汤,我打算买几条野生的草鱼。可菜场的鱼,个头一个比一个大,给人感觉肥腻腻的,做汤肯定不好喝,逛了一圈都没中意的。

菜场外的一家地摊也有卖鱼的,平时我不怎么光顾,那天围着很多人,我于是走过去想碰碰运气,很多人光顾的地方肯定差不了。这家摊子也是专门卖鱼的,摊子前摆着三个大盆,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手拿网兜捞鱼,“大爷,您的两条,媳妇,给大爷称一下。”说完递给旁边的女人。“好嘞,三斤,

块!”女人装进袋子递给身后的老奶奶。坐在最后的老者,专门杀鱼,动作娴熟,先用棍子把活鱼打晕,然后剖肚去内脏,最后刮鳞,把鱼洗干净装袋递给一旁等的顾客。她基本没言语,只是喜欢憨厚的笑。鱼的品质不用说,肯定很好,这一点看买的人就知道了。

这家三口人的分工也挺有点意思,妈妈,儿子,儿媳妇三人流水作业。生意红红火火,忙而不乱。年轻力壮的是儿子,瘦高挑子,口齿伶俐,精明能干,吆喝叫卖,选鱼;年轻一点的女人是儿媳妇,负责掌称,脑子转得很快,像会计一样的利索,干练,只负责收钱;那位老奶奶是婆婆,就专门负责把鱼收拾干净。那天的鱼汤很好喝,以后我基本上都在这家买鱼。

前两天,我买了几条,在老人家帮我收拾鱼的当儿,开玩笑的问了她一句:“奶奶,你能不能跟你媳妇换个工种?”只见她很淡定的头也不抬的笑着回着我:“不能,我老年痴呆,认不得钱了啊!就能做点简单的事情了。”邻座的摊主跟着补了句,“她老年痴呆厉害呢,只能坐着,收拾收拾鱼。”卖鱼的,买鱼的,旁观的一起笑了,我也笑了……

奶奶老年痴呆了,其实她比谁都聪明!她是智者!

世间最不好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酸甜苦辣咸,最难调和。这个婆婆把算苦辣咸自己尝了,最后不就有了家庭的和谐共甜了!万事皆此理。想到这里,我的步伐轻快了,回去把这家人的故事讲给老伴听。

【写在后面】

初稿写得匆忙,请教了前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现在写下水文已经成了我的爱好与坚持,不谈其他。

【修改稿】

有时“痴呆些”蛮好

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就尝尽了世间百味,酸甜苦辣咸,真是苦乐参半。

今年家里添了个小孙女,儿子两口工作挺忙,我们老两口就帮着他们带孩子。儿媳是白领,什么事都比较讲究,老伴帮她带孩子,她总是不满意。孩子哭了不让抱,说抱多了就依赖性强;大人不能亲孩子,有细菌感染;每天奶奶给孩子穿的衣服也不满意……

就这样,家里每天是两个女人为了孩子吵闹不断,一大早我就借口去买菜,远离这些聒噪,本想退休了,能清静一些,可是更觉辛苦。

今天想买条野生的草鱼,做个鲜鱼汤给家里的婆媳两个去去火。来到菜场外的一家地摊,看到围着很多人,我想鱼肯定新鲜,很多人光顾的地方肯定差不了。这家摊子是专门卖鱼的,摊子前摆着三个大盆,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手拿网兜捞鱼,“大爷,您的两条,媳妇,给大爷称一下。”说完递给旁边的女人。“好嘞,三斤,

块!”女人装进袋子递给身后的老奶奶。坐在最后的老者,专门杀鱼,动作娴熟,先用棍子把活鱼打晕,然后剖肚去内脏,最后刮鳞,把鱼洗干净装袋递给一旁等的顾客。她基本没言语,只是喜欢憨厚的笑。

更引起我兴趣的是这家三口人的分工。妈妈,儿子,儿媳妇三人流水作业。生意红红火火,忙而不乱。年轻力壮的是儿子,瘦高挑子,口齿伶俐,精明能干,吆喝叫卖,选鱼;年轻一点的女人是儿媳妇,负责掌称,脑子转得很快,像会计一样的利索,干练,只负责收钱;那位老奶奶是婆婆,就专门负责把鱼收拾干净。一家人搭配和谐,生意红红火火。

我让男子给我挑了几条,给女人过了称,把钱付了。在老人家帮我收拾鱼的当儿,开玩笑的问了她一句:“奶奶,你能不能跟你媳妇换个工种?”只见她很淡定的头也不抬的笑着回着我:“不能,我老年痴呆,认不得钱了啊!就能做点简单的事情了。”邻座的摊主跟着补了句,“她老年痴呆厉害呢,只能坐着,收拾收拾鱼。”卖鱼的,买鱼的,旁观的一起笑了,我也笑了……

奶奶老年痴呆了,其实她比谁都聪明!让媳妇管钱,自己做最辛苦的事,相处和睦。

世间最不好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酸甜苦辣咸,最难调和。这个婆婆把酸甜苦辣咸自己尝了,最后不就有了家庭的和谐共甜了!万事皆此理。想到这里,我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回去把这老奶奶的故事讲给老伴听,老人有时候“痴呆”些就蛮好。

【写在后面的话】

高考作文是我这一年下水文的最后一篇,没有令人惊艳的语言,没有大家引经据典的风采,就是习惯关注日常的生活,书写自己人生的感悟,酸甜苦辣,自己调和。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考场佳作】

2019

江苏高考语文考场作文(一)

澡堂滋味

这题目,忽然想起澡堂,各色人等脱衣入池,悉成裸形,热气腾腾的池水里众生平等,共存共生,揩完热毛巾在躺椅上休息,街谈巷议,百味纷呈。虽然起身后,或翩翩美衣或衣衫破旧,各有各的人生,此刻却是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随意说说这滋味。冬天里洗澡的大老板,手腕戴了金表,沉甸甸,褪下来,交跑堂手里,暂时存跑堂的手腕上,放抽屉或箱子,不稳妥,跑堂戴上,人在手表在,几十万的表就飞不走。跑堂也曾对戴金表的成功人士,有一点酸溜溜的羡慕,此刻是甜滋滋的享受。短暂的戴表时光里,跑堂也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虽然半个小时后物归原主,此刻表是跑堂的表,跑堂是戴金表的跑堂。拎茶瓶替客人添茶,一路金表闪烁晃眼。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最默契的应该是有人问几点,他看表名正言顺,凝视片刻,略带迟疑,又斩钉截铁,告诉你几点几分,容不得你半点迟疑。

这酸和甜虽短暂,却也一晌贪欢。

跑堂是苦生活,揩毛巾添茶倒水,靠茶水钱糊口,许多老头爱泡澡,驱散一身困乏,可每天付澡票已穷于应付,自带茶水,偌大的堂口歪七八扭躺了一片锱铢必较的老澡客,自然让跑堂头疼。常起口角,辣味十足。有一老头,不洗到打烊不起身,似乎也自知理亏,毛巾把子也不劳跑堂动手揩,躺在角落里孤云独自闲,甚至还带一大苹果啃,持久战深谙其妙。跑堂旁敲侧击或指桑骂槐,老头不为所动,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廓然无我,只当耳旁风。像这类洗光澡的老头好几个,人情世故不是不洞然观火,但就舍不得这钱或者别有难处。老头子们齐聚澡堂,蹉跎时光,各自疏慢。不吃茶的老头和跑堂,他们这样势同水火,却又每天风雨无阻同一屋檐下,彼此厌倦,各翻白眼,却又天长日久的活下去。

这苦和辣,也是人情冷暖的滋味。

澡堂里,必然有一帮闲人说客,由他们讲新闻,论历史,替古人担忧,才有意思。却也不要见解正确,有理有据那是百家讲坛专家的事,这里妙就妙在信口而谈,眉飞色舞,捕风捉影,却又言之凿凿,仿佛亲眼所见。以不切题为宗旨的胡扯是其神韵,样样属实反而失之于教条乏味。春风得意的说客里,有退休不甘寂寞的老教师,地摊上翻来的野史说的有鼻子有眼。听的人多。有见闻广博的老司机,走南闯北,一肚子故事写出来就是一部阅微草堂笔记。有嗓音圆润的歌唱家,衣服没穿好忙不迭的献艺,一曲小白杨听的众人摇身赞妙。

阿城有个比方,人文就像盐,是看得见、摸得着;又像盐,融于人类生活,不知道的,以为没有什么人文,以为没有人文,人类也可以生活。我觉得这些澡堂说客,是一把盐,因为这把盐,澡堂不再平淡,有了咸味。

(江苏学生:张悦

指导江苏名师:何伟)

更多作品

------------------------------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精选素材

高考语文应试套路

玉蕴珠藏佳名自来文|考生

高中“记叙文”写作散文化写作指导及范文文|高勇

千禧宝宝的高考作文【网传版】

名家解读+下水文汇编【二】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

【名家解读+下水文汇编】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

【2018高考下水文】六号包厢文|薛国庆

【2018高考下水文】被需要的价值文|薛国庆

【2017江苏高考作文】专家解读及教师下水等汇编

最闪亮的自己文|王阳荐|王洪亮

生如牡丹勇敢心文|朱雅静荐|王洪亮

不渝文|王妍荐|朱珠

仰望不该是习惯文|赵思危荐|王洪亮

像昙花一样勇敢文|仇啸荐|徐晓兰

一百碗拉面文|郭婷婷荐|朱珠

重要不重要文|吴雪梅荐|王云春

自己亦是风景文|张星宇荐|王洪亮

话说勇敢文|印哲荐|王云春

茶亦醉人文|张晓琴荐|王云春

出于责任的那份勇敢文|孙培智荐|徐晓兰

勇敢追逐文|孙艺萌荐|王洪亮

扫描二维码,关注高考作文,带你领略文字的魅力!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

主编网名:西城醉生

主编QQ:412349211

主编微信:WHL19790112

投稿邮箱:412349211@qq.com

版权申明:如果转载,敬请告知,否则保留追责的权利;如有侵犯,敬请留言,收到将会及时删除。

感谢您抽出时间

来阅读此文

请点赞、留言、交流、赞赏

↓↓↓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