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破阵子·春景》·晏殊
四月之初,春寒料峭,万物复苏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辈、怀念先祖或故友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
每到清明,父辈总会扛着铁锨,提着酒食果品、纸钱、花束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供上花卉,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柳丝插在坟上,然后嘴里念念有词,叩头行礼祭拜。孝道伦理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柳的风尚
插柳、戴柳是清明踏青和护佑生命的时尚风习,春柳留春,意味着春季将逝的时节,用青春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
为便于插柳、戴柳,古时,清明节还有柳条兜售。“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为证。
清明节俗语,主要源自清代文人杨韫华的《山圹棹歌》的谚语: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旧俗,清明祭祖归来,时兴折柳枝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据说不如此,人去世后不会转世投胎,会变成畜生黄狗;青年人就会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
“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咸戴之。”
古籍中有关插柳的记述也很多:“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庶映”“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巷亦青”。宋诗人宋伯仁的“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说明清明插柳在古代很普遍。清明,风和日丽,春和景明,人们郊游踏青扫墓祭祖时,会不由自主地折下拂堤醉春烟的杨柳,插在房前屋后,或编成环状戴在头上,表达“送旧迎新,春满人间”之意。
柳习俗来历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折柳、插柳、戴柳习俗古来有之。插柳,作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符号,南宋时,清明时节,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风。
当时人们成群结队,兴致勃勃来到西湖边折柳,把湖边柳树都糟蹋得“遍体鳞伤”。故有诗人感叹:“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树也有性别之分,雅称“柳男”“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组成,被称为柔荑花序。柔荑,古时被比喻为女子的手,滑若凝脂、秀窄修长。《诗经·硕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盼兮!”借柔荑喻柳树之花,
一朵朵柔荑小花发育成熟后,花内的小蒴果逐渐裂开,带着种子的白色柳絮,便飘飘扬扬,云游四方。
柳是我国的“原居民”,它是我国人工栽培“元老级”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柳”字已登台亮相。
《岁时杂记》记载清明风俗:
“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
柳的功效
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功效。北魏贾思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古人在野外祭祀,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伤害。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春天气候变暖,病菌“蠢蠢欲动”,因医疗条件差,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
柳是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递春的讯息,“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在春风中荡漾摇曳的杨柳,给人以蓬勃向上,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蕴含“春常在”之愿。
更有意思的是,柳叶也不输给柳条。夏秋时节,柳叶会在阴雨天前变白,客串一把“天气预报员”。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
“插柳”“折柳”含义有三
表惜别
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是挽留
因“柳”“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汉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即是此意。
是祝愿
春季是一年的
始,是身体阳气生发的时节,因而,春季是养阳气,调气血的最佳时节。谷雨节气,是春季即将结束的预兆,大家要抓住春季的尾巴,调养气血,强身健康,预防疾病。
代表性的插柳传说有五
传说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盐城阜宁安营扎寨,惩恶扬善。贪官污吏对他恨入骨髓,纠结土匪恶霸,到老百姓中煽风点火,造谣生事,说黄巢草菅人命,逼民造反。市井中一群不干正事的软骨头,混吃混喝,因小恩小惠,利欲熏心,死心塌地和他狼狈为奸,百姓难辨是非,诚惶诚恐、寝食不安。
某天,一妇人,身背十多岁大男孩,手挽五六岁小男孩,踉踉跄跄艰难行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又有一条河阻隔,常言道:远怕水,近怕鬼。妇人望水兴叹,泪流满面。黄巢率领义军路过,见状感到纳闷,问:“大嫂要赶往何处?”妇人见一位彪形大汉,忙磕头跪拜说:“回禀武官,小妇丈夫在外经商,昨日听说,黄巢叛军快要攻打这里,我带孩子去阜宁,找他们父亲一起逃命。”黄巢若无其事地问:“你为何不背那个小的孩子?”妇人道:“大男孩是前房所生,小男孩是我亲生。前方只留下这么一条根,我年轻,以后还能再生,要是反贼追来,我就丢掉小的,背着大的逃命!”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扶起妇女说:“大嫂,我就是黄巢,不是什么反贼,我是替天行道的义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翌日清明节,为防止部下在战乱中伤及无辜,黄巢交代妇人:“你在家门檐前插柳,我手下见插柳人家绝不侵扰。”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啊飞到天涯海角。从此,每年清明节,我们的先人为祈求平安,便在自家门前插上柳枝,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一年春天,鲁南地区的一个村子得了瘟疫,死亡无数,尸体纵横。恰巧这时,来一个逃荒要饭的妇人,她对村里人说,我能帮你们驱除瘟疫,很多人都觉得这位妇人牛吹得太大了,那么多名医都无力回天,你一个臭要饭的还口出狂言,在此嘚瑟!
妇人腾云驾雾飞天现身,原来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只见她从羊脂玉净瓶里抽出杨柳枝条,朝一棵古槐树猛然抽打,这时,那槐树冒出滚滚黑烟,霎时一道蓝烟窜出,就很快被观音用法器收走。
原来是恶鬼藏在槐树里,村民们才染上瘟疫。观音用柳枝沾玉净瓶里的水,洒向空中,化作春雨,滋润人间,瘟疫解除。那日正是清明,后来那村庄村民为避邪驱鬼,就在清明节那天插柳祈福。周围村庄也纷纷效仿,逐渐形成如今清明插柳习俗。
清明戴柳、插柳是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神农炎帝为农业之神,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帝王,与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鼻祖。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天,柳条最先吐出一枚枚嫩绿的萌芽,绿遍大江南北,因此人们以戴柳、插柳的形式纪念他们心中敬仰的先祖。
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是为纪念春秋时大臣介之推。据说介之推力保重耳出逃19年,割股熬汤。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他却隐姓埋名,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重耳为了找他,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他拒绝出山,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传说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伎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清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插柳、戴柳、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有些风俗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已被淘汰,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清明节除了缅怀先人逝者之外,还有踏青活动和美食文化。清明郊野踏青、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画彩蛋、食青团、举办清明诗会和茶会,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让清明成为人们健康身心,激扬活力的时节。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
天空蔚蓝,飘动的风筝俨然翱翔的雄鹰,
醉了太空,美了生活。
拔河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荡秋千,把烦恼统统荡掉,
让自己成为个全新的自己。
小小秋千,起落之间,
却已然是个完整的人生。
一切的一切
都寓意岁月静好,安然若素。
END
作者:
于和风
于和风
,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先后在《中国建设报》《中国城市报》《铁军》《人民网》《人民政坛网》《学习强国》《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报纸杂志和网站发表散文、随笔等文章百余篇,并在全国省市县征文中获奖。
审核:
朱振鑫、吴宗译
发布:
赵阿丽
美编:
吴宗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6
03-09
03-09
04-24
04-24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