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汗血马,今有天然气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的贸易筹码 古有汗血马,今有天然气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的贸易筹码古有汗血马,今有天然气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的贸易筹码

古有汗血马,今有天然气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的贸易筹码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面积第二大的国家,这里出产的“汗血宝马”在中国自古名声显赫。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花剌子模的都城“玉龙杰赤”,曾是西方人眼中最美丽的亚洲腹地之城。可叹历史上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国土如今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着。值得庆幸的是,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这些能源或许会让土库曼斯坦的未来充满阳光。

在卡拉库姆大沙漠的腹地,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火坑。44年间,大火始终没有熄灭,这就是土库曼斯坦著名的“地狱之门”。

摄影/ChristopherHerwig

今年7月,我幸运地获得了土库曼斯坦过境签证,这令周围很多朋友羡慕不已。土库曼斯坦对外国旅行者有着近乎苛刻的签证制度,想得到批准而入境,是非常困难的。

我翻看护照,仔细端详这来之不易的签证,签证上面盖着一枚印章,印章上面的国徽图案复杂,最醒目的是中间一匹奔腾的骏马——那是著名的“汗血宝马”。

《射雕英雄传》中的汗血宝马,来自今天的土库曼斯坦

在中国名气颇大的“汗血宝马”,是很多人对土库曼斯坦能够想到的唯一关键词。我最初知道这种马,是在中学时代阅读金庸小说时。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第七回中写道,郭靖在张家口外见到师父韩宝驹,说自己的红马肩上出血,韩宝驹立刻想到这是一匹千年难逢的汗血宝马,他告诉郭靖:“我曾听先师说道,西域大宛有一种天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然而那只是传说而已,谁都没有见过。”

韩宝驹饱读诗书的二师兄朱聪道破了这种马的身世:“大宛国贰师城附近高山上,生有野马,大宛人把母马放在山下与野马交配,生下汗血宝马。”金庸先生还借朱聪之口,引证了汉武帝《天马之歌》和当时中国重兵争夺汗血马的史实,引出了小说之后的情节。

关于这种马“出汗殷红如血”的原因,历史上一直神秘而无解。清代一个叫周文的人以“小痂破则出血”来解释“汗血”的原因,这其实离答案只剩一步之遥。法国的汉学家布尔努瓦夫人(LucetteBoulnois)在撰写的《丝绸之路》一书中终于破解了玄机:“这其实是马的疾病,一种寄生虫钻入皮内,它们尤其喜欢寄生在马的臀部和背部,使这些位置的皮肤出现往外渗血的小包。”

在19至20世纪,许多西方探险家和旅行者都在中亚地区至中国的新疆目睹过“汗液如血”的马。这种寄生虫病虽不遗传,但却会在马群中传染。被感染的西域马,被不明真相的中国古人以讹传讹地捧上了神坛。或许是血的颜色总会给人带来刺激与兴奋,就像东南亚加里曼丹岛溶洞中因铁等矿物质渗入而呈现红色的金丝燕燕窝,它们被加以“血燕窝”的故事,价格一路飙升。

浪漫被有些令人惊悚的“马寄生虫”击碎了。但如果抛下“汗血宝马”这样的噱头,土库曼斯坦国徽上的宝马,仍然有着传奇的身世——它被称作阿哈尔捷金马,土库曼人自古的骄傲。

阿哈尔捷金马会被当作国礼赠予土库曼斯坦的友邦

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珍贵的财富。当地时间2014年11月7日,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右)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赠送一匹名叫“多根”的汗血宝马。该国家领导人也曾经三次将阿哈尔捷金马赠送给中国。如今在土库曼斯坦,血统最为纯正的阿哈尔捷金马数量不过3000余匹。

摄影/KayhanOzer

当今世界上有3种公认的顶级纯种马:阿哈尔捷金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阿哈尔捷金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细究起来都拥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阿哈尔捷金马有着良好的耐力,短程跑更是能力出众:它跑1000米可以在1分10秒内完成,比人类男子1000米世界纪录“2分11秒96”快了1分钟还要多。

这种美丽的良马如今只有3000余匹。即便没有“汗血”的典故,它们仍然异常珍贵,一匹好马的价格抵得上数台百万价位级别的宝马汽车。2014年5月12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代表国家赠予中国一匹阿哈尔捷金马,这也是土库曼斯坦第三次将名驹作为国礼送给中国。

中国古代鼎鼎大名的汗血宝马来自神秘的中亚国度

土库曼斯坦国徽正中是一匹马的图案。这马有着传奇的身世——它被称作阿哈尔捷金马,也就是自古以来在中国享有盛名的“汗血宝马”。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公认的顶级纯种马,是土库曼人自古引以为豪的骄傲。

首都阿什哈巴德,如一撮撒在科佩特山洪积扇绿洲上的白糖

到达首都阿什哈巴德机场的时间是早上6点,走出机舱门进入机场通道,热气扑面而来,我觉得自己像是进了烤馕的坑——这才刚刚清晨,不晓得中午要热到什么程度。

在候机楼前坐上了通向首都阿什哈巴德市中心的公交车,土库曼斯坦女性那种略带束腰,长及脚踝的美丽服装吸引了我,她们的头发通常盘在脑后,并围上彩色头巾。我刚去过阿富汗和伊朗,看惯了白色罩袍的我,感觉眼前的风景实在太美好了。

土库曼民族起源于阿尔泰山脚下,他们的祖先传说是乌古斯可汗或者他身边的24个武士。在公元11世纪,土库曼族进入卡拉库姆沙漠附近的绿洲,建立起突厥塞尔柱王朝,一度称霸欧亚大陆。

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个撒拉族,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境内,但却与土库曼颇有渊源。元代后期,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有个世代居住于此的撒拉尔部落,部落中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和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形成了中国的撒拉族。

我在北京的土库曼大使馆办理签证时,留意了一下书架,书架上摆着满满一排介绍中国撒拉族的书籍和杂志。这让我想起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我曾经采访过循化县县长韩兴斌。翻看采访记录,上面记录着一句他当时说的话:“撒拉语与土库曼语的词汇、词根是一样的,我曾跟随商务部门前往土库曼斯坦考察,半个月就可以和当地人顺畅地进行简单交流。”

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建筑气派、街道宽阔,但并不喧闹拥挤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街道宽阔、整洁,这里有着苏联风格的建筑、传统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也有着如迪拜帆船酒店颇具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阿什哈巴德坐落在科佩特山北麓的洪积扇绿洲上,这里的历史谈不上悠久,城中也并不喧闹拥挤。随着天然气、石油等自然资源为土库曼斯坦带来的经济发展,阿什哈巴德的未来不知会是怎样。

飞机降落之前,我透过舷窗俯瞰阿什哈巴德,城市就像是一撮撒在科佩特山北麓洪积扇绿洲上的白糖,在火辣辣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这时车已进城,我环顾车窗外,真实地看清了那如砂糖般的白色——城中到处都是白色的大理石建筑,而一些老房子,墙壁则是用石灰刷成的白色。

这座城市最初是由俄罗斯人在19世纪末开发兴建的,俄国人到来之前,这里只是个普通的乡村。村南的科佩特山出产石灰石,居民就把石灰石烧制成石灰,然后粉刷房屋。

到了苏联时期,阿什哈巴德已经成为铁路沿线上一座富庶的边陲小镇,当时的居民主要都是俄罗斯人。苏联作家克塞列夫当时是这样描述这座城市的:“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的首都,它处在北纬38度,这条纬线通过北非的地中海沿岸,通过西班牙的南部,而在东亚把朝鲜半岛分成南北两部分。这是一个清澈的、阳光充足的、宽阔的城市,城内有笔直热闹,然而却不喧嚣的街道,道旁栽着槐树、崖柏、皂荚树、榆树、法国梧桐;有砖头砌成的、间或充满着流水的狭窄的小沟。”

然而一场浩劫险些将年轻、整洁却不喧嚣的阿什哈巴德彻底摧毁。1948年10月6日凌晨1点,一场里氏9级的地震不期而至,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约有18万人在睡梦中遇难。

10年之后,1958年阿什哈巴德开始重建。1962年,卡拉库姆大运河贯通至此,这处绿洲城市缺水的顽疾得到了改变。1991年10月,土库曼斯坦独立,阿什哈巴德从苏联的边境重镇成为了一个新生国家的首都。

如今的阿什哈巴德,在中亚地区风格独树一帜。城市中遍布着气势恢宏的大理石宫殿、闪闪发光的总统尼亚佐夫的金身塑像、华美的喷水池、精修细剪的大面积公园绿地。或许是因为气温太高,我即便行走在市中心也没有见到多少行人,稀疏的人群与气派的建筑、宽阔的道路形成鲜明的反差,路上甚至见不到任何摊位和商铺。

贸易额近千万美元,中国究竟从土库曼斯坦买了什么?

翻看2014年的国际贸易统计图表,中国和土库曼斯坦间的双边贸易总值令人吃惊,土库曼斯坦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值几乎10倍于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国每年向土库曼斯坦出口的商品以机械、锅炉、钢铁、电子产品等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一种,那就是天然气。到2016年,两国之间还会有新的天然气管道贯通,届时土库曼斯坦每年预期可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

总统像是各大城市中标志性的风景

现任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毕业于土库曼斯坦国立医学院,拥有医学副博士学位。2007年2月11日,他在总统选举中高票胜出,2月14日正式就任总统,并在2012年赢得连任。在土库曼斯坦的各大城市,总统像可以说随处可见。那些雕像大多矗立在城市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中央,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玉龙杰赤,800年前最美的中亚之城如今繁华不再

除了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境内还有一个古代的都城,那是花剌子模王朝的首都:玉龙杰赤。

公元12世纪,在今日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花剌子模王朝在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繁荣强盛起来。在11至13世纪,花剌子模的都城玉龙杰赤是欧洲人眼中最美丽的亚洲腹地城市,一位来自巴格达的小亚细亚人这样描述他客居的地方:“我见过的诸城市中,既大且富,无逾于玉龙杰赤者。”

玉龙杰赤这个地名发音是“Gurganj”或者“Urgench”,各种中文文献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译法,比如古尔干只、朱里章尼亚、兀笼格赤、乌尔根齐……但最被认可的还是“玉龙杰赤”这个译法。玉龙杰赤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早期。有苏联学者认为,这里便是中国汉代康居小王居住的奥键城;而在唐代昭武九姓里,花剌子模当时叫做“火寻国”。

花剌子模的繁华,在公元1220年的冬季戛然而止。蒙古帝国进攻花剌子模的都城,经过持久的苦战,窝阔台统率的军队最终攻破城池。城中工匠被送往东方,青年妇女被充作奴婢,其余人被悉数屠杀。屠城之后,蒙古军队毁坏堤坝,引阿姆河水将玉龙杰赤淹没,城中庐舍尽毁,昔日的繁华化为乌有。

到了公元14世纪,玉龙杰赤归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钦察汗国,城市有所恢复,但好景不长,这里又遭受到帖木儿军队的破坏,从此一蹶不振。近三四百年间,随着阿姆河改道,不远处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希瓦城逐渐繁荣起来,而玉龙杰赤彻底被废弃。

库尼亚-乌尔根奇(Kunya-Urgench),位于土库曼斯坦的西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的边境地带,隶属于达绍古兹州,距离首都阿什哈巴德480公里。这里就是800年前大名鼎鼎的玉龙杰赤(Gurganj),花剌子模王国的都城,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的重要都市。公元1220年,玉龙杰赤遭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的侵略,进行顽强抵抗后最终于1221年沦陷,惨遭屠城。后在钦察汗国的统治下重建,但于14世纪末又被帖木儿帝国所征服摧毁,此后该地区的繁华便日渐没落。图中的宣礼塔,就是钦察汗国时期的建筑。

玉龙杰赤的所在地,如今叫作库尼亚—乌尔根奇。走在那里,恍如置身中国西部干旱区的一处普通村庄,让人很难感受到如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那些丝路重镇般凝重的历史底蕴。苏联斯大林时期大规模的农业建设,把古城所在区域加以翻耕,播种粮食作物,滥修道路,致使古城格局保留得并不理想,地表只剩几处古朴的早期伊斯兰建筑留存下来。

“地狱之门”卡拉库姆沙漠中的熊熊烈火燃烧了44年

在花剌子模王朝之前,今天土库曼斯坦所辖的范围还被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王朝、萨珊王朝、哒人、塞尔柱人统治过。除了玉龙杰赤之外,这里也还保留有两处世界遗产:梅尔夫和尼萨——梅尔夫位于东部城市马雷市附近,是中亚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绿洲城市;尼萨位于阿什哈巴德西北18公里的地方,它是公元前3世纪安息王朝时期建立的重要城市。

玉龙杰赤、尼萨这些曾经繁华的中亚之都,如今遗迹残存无几

“尼萨”是帕提亚安息帝国最初的都城,距离首都阿什哈巴德不过18公里。相比于之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及后来的萨珊王朝,帕提亚王朝统治这一地区的时间更长,但文献记载却最少,菲尔多西长达12万行的史诗《列王纪》只用了短短20行就一笔带过了。“尼萨”古城的繁华年代,距今约有2200年左右。这里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可惜的是遗址内部细节乏善可陈,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有古希腊特色的柱础,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陶片。

遗憾的是,尼萨遗址可以看到的建筑物,基本上也只剩下一圈没有细节的土墙,与河西走廊中一般的土遗址差不多,甚至不如锁阳、骆驼等大城。不过有一个细节让我窃喜——从尼萨打车返回阿什哈巴德,我打车的花费折合下来不到人民币10元钱。

我注意到这里的加油站,92号汽油大约每升只折合人民币约2元钱。我告诉司机,中国的92号汽油价格每升最低时也要将近1美元,他夸张地作痛心状耸了耸肩说:“一年以前,阿什哈巴德的汽油价格比现在还要便宜很多。”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地处中亚的土库曼斯坦,拥有着堪比西亚地区的丰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这些油气田,大多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之中。

按面积来说,土库曼斯坦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中亚第二大国家。它的领土面积和西班牙大致相等,是英国的两倍,而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一下子占据了国土面积的五分之四,并且还有日渐侵夺周边土地的趋势。

从19世纪开始,俄国开始在沙漠中修建了铁路和公路,并开始对卡拉库姆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如今阿什哈巴德的土库曼斯坦沙漠研究所,在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我乘长途车从首都沿卡拉库姆沙漠公路向北出发,很快进入了沙漠地带。沙漠中偶尔出现一处绿洲,道路旁突然出现果树的绿荫,可是拐过一两个弯,穿过一片棉花田,广袤的干燥沙漠又在视野前方铺展开来。尽管长途汽车上开着空调,但火辣辣的阳光让出风口中冒出的冷风显得微不足道。

我的目的地是卡拉库姆沙漠腹地著名的“地狱之门”。沙漠中偶尔能看到龟裂的一滩盐沼地,当地人叫它“翁古兹”,“翁古兹”附近或许有零星的村落分布,“地狱之门”所在的达尔瓦扎村就是这样的村子。

土库曼斯坦版图的中央,沙漠腹地隐藏着“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位于土库曼斯坦达尔瓦扎村北约10公里处,这个直径约70米的坑是1971年由苏联地质学家在勘探天然气时因人为造成的,由于担心坑中可能会释放有毒气体,当时的勘测者点燃了坑内的气体。天然气燃着熊熊烈火,火焰就像是地狱入口处的幔帐。在广袤的卡拉库姆沙漠,夜晚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里的火光。摄影/AmosChapple

1971年苏联统治土库曼斯坦的时候,工人们在这里进行天然气开采探测,地面的塌陷,使这里产生了三个大坑。两个坑中是咕噜冒泡的泥水,第三个大坑中则不断地冒出天然气。工人们担心气体中含有有毒成分,于是将其引燃,大火终年不灭,一直燃烧到今天。

我在达尔瓦扎村下车,包车穿行沙漠,午夜0点左右到达“地狱之门”。几公里以外,就看见火光冲天,我一步步走向大坑,感到了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还伴着刺鼻的硫磺味道。在远处俯瞰这燃烧了44年的熊熊烈火,火焰的爆闪撕裂夜空,脚下的大地让人感到就像火盆中的板栗,噼啪作响地炸裂着。

油气多到任性92号汽油每升只要人民币2元钱

我的最后一站是巴尔坎州的首府,西部城市巴尔坎纳巴德。巴尔坎纳巴德位于大巴尔汉山的南麓,旧名涅比特达格(NebitDag,土库曼语“石油山”的意思)。

当地热心的朋友开车带我一同前往。他告诉我,巴尔坎纳巴德是在20世纪初修建通向里海海滨的铁路时才开始兴建的城市。在巴尔坎纳巴德西部25公里,有一个叫“杰贝勒”的小镇,在20世纪20年代,那座小镇因为拥有火车站所以很是热闹。巴尔汉山的遮挡使得杰贝勒镇冬季几乎没有凛冽的寒风,小镇外不远的地方还有座著名的盐湖疗养院。从杰贝勒车站登上火车,向阿什哈巴德方向开出几公里,就可以看见在南边的地平线上,隐约有两处丘陵的轮廓,那就是地下富含石油的丘陵。随着油田的发现,一座新兴城市巴尔坎纳巴德拔地而起,并逐渐取代了杰贝勒的地位。

在巴尔坎纳巴德空荡荡的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记载着石油发现历程的一段段历史记载。在19世纪末修建中亚铁路的时候,有人曾经在“石油山”,也就是今天的巴尔坎纳巴德一带进行过试钻,但很快因失败而终止了。到了1927年,勘探者们重新开始在这里寻找石油,但仍然接二连三地无功而返。就当评估委员会的仲裁者准备在“‘石油山’没有石油”的最终判定结果上签字时,有一个钻孔突然开始喷油了。这件事发生在1931年5月,在3小时15分钟内,钻孔中喷出了500吨石油。

之后的钻探过程中,第12号钻孔又有重大斩获。这处喷穴在56小时间出油量达到了5000吨,所有的油库都灌满,工人们只好把石油储存在临时挖出的低洼地与沟渠中。从那天起,“石油山”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问题,已经不再有人质疑。时至1933年1月30日,一个更为可观的石油喷穴被发现,“石油山”让当时的苏联拥有了雄厚的石油储备。

时间进入21世纪,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以及美国《油气杂志》的估测,土库曼斯坦的剩余可采石油储量约有8000万吨。另外除了土库曼斯坦西部的油田,里海的大陆架中也可能存有巨大的石油储量。

我们的车在巴尔坎纳巴德的加油站加满汽油,工作人员毫不吝惜地把油箱加到外溢为止。在中国任何地方,加汽油一定是件细致的工作,要求尽量做到分毫不差。想不到在土库曼斯坦,加汽油竟然如此豪爽,我忍不住联想到《水浒传》中好汉们大碗喝酒的画面。

除了石油,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同样丰富。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土库曼斯坦2010年的天然气蕴藏量约为7.9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不同于石油,该国的天然气大多蕴藏在土库曼斯坦东部,比如马雷州捷詹河和穆尔加布河之间的中生代地层内。

“地狱之门”的壮观景象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记。在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处油田都架设有高耸的火炬塔,塔顶的火焰终年不灭。我知道那种火炬叫做“天然气放空火炬”,目的是将油田中无法获取、利用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掉。这样的措施虽然迫不得已,但其实是非常可惜的能源损耗。

看过“地狱之门”,我瞬间觉得油田中的“天然气放空火炬”有些不值一提了。如此大的坑,44年“地狱之门”总共燃烧掉了多少天然气呢?一直以来有传言,说达尔瓦扎村这处点燃的火坑将被熄灭,以便将来对这里继续进行天然气开采探测,但直到今天火仍在燃烧着。

我在巴尔坎纳巴德还看到一张地图,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如今已经通过管道向中国出口,管道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连接到新疆西部的口岸霍尔果斯。到了2016年,中土之间还会有新的天然气管道贯通,届时土库曼斯坦将有能力每年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

我们或许不熟悉土库曼斯坦,但却每天都在使用来自那里的天然气

里海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有着“中亚波斯湾”的美誉。近年来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不断增加,其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愈显重要。随着中亚—中国天然气输气管道的建成,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境内,并经西气东输二线、三线惠及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摄影/WayneEastep

这是一笔互利的交易。中土天然气管道开通之前,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之前除了卖至伊朗,更主要是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运向了俄罗斯。当土库曼斯坦拥有了中国这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天然气是不同于煤和石油的洁净资源。就中国而言,天然气的已知储量并不多。在雾霾问题严峻的中、东部地区,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或许会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背景资料

沈永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土库曼斯坦80%的领土是卡拉库姆沙漠(KarakumDesert)

卡拉库姆沙漠位于里海东部,覆盖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地区,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四大沙漠。它的北部是咸海、东北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东南部是阿姆河。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间的卡拉库姆沙漠地势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为沙垄、龟裂地,间有闭塞的洼地和孤山,极度干旱、贫瘠、缺少植被,有“沙质牧场”之称。

卡拉库姆沙漠面积接近35万平方公里,从西向东延伸约800公里,由北至南约483公里。

欧亚大陆腹地的沙漠之国

从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到,卡拉库姆沙漠占据了土库曼斯坦的绝大部分领土,一直延绵至里海东岸。阿什哈巴德、马雷等大城市,分布在仅有的绿洲地带。

沙漠北同萨雷卡梅什盆地接壤,东北部和东部以阿姆河河谷为界,东南与卡拉比尔高地及巴德希兹干旱草原地区毗连。在南部和西南部,沙漠沿科佩特山麓绵延,而在西部与西北部则以乌兹博伊河古河谷水道为界。沙漠分为3部分:北部隆起的外温古兹卡拉库姆;低洼的中卡拉库姆;以及东南卡拉库姆,其上分布着一系列盐沼。

大约距今3000万年前,整个卡拉库姆地区还被海水覆盖,随着图兰平原南部的造山运动,导致海水逐递减少最终消失。随后,阿姆河流过卡拉库姆地区,河流不断地改变河床,沉积大量沙黏土冲积物。其后随着阿姆河的改道,河流转向北部流入咸海,卡拉库姆地区的表面被风蚀改造,形成了今日的多样性沙漠地貌景观。卡拉库姆沙漠地区虽然年均降水总量不大,但降水在冬、夏较为均匀分布,所以沙地固定较好,大部分为固定垄岗沙地。沿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等有绿洲,大部地区可供放牧。

此外,卡拉库姆沙漠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远景储量约占全球天然气剩余储量的15.8%,使土库曼斯坦成为名副其实的“蓝金”之国。有“地狱之门”之称的达尔瓦扎天然气坑便是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之中。卡拉库姆沙漠丰富的能源蕴藏,对中国正在启动的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世上最大的灌溉运河卡拉库姆运河横跨在卡拉库姆沙漠之上,运河全长1375公里,每年输水量达130—200立方米,河主要用于比较干旱的里海沿岸平原南部、阿姆河下游及卡拉库姆沙漠西部地区的农田灌溉。

由于土库曼斯坦80%的领土是卡拉库姆沙漠,因此该运河对土库曼斯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阿姆河被运河夺走大部分水量,使咸海的来水量大大减少,湖水位明显下降,运河漏水使沿途形成湖泊,并提升了地下水的水位,使广泛土地遭到盐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10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