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雅文
算命先生和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活跃在民间的两类传奇人物,本期,我们推出的短篇小说播讲,由诵读群成员杨希轩和郑宝仓、王艳三位老师为您讲述的唐山本土作家杨立元的短篇小说《小镇传奇》系列之《算命先生》和《赤脚医生》。作品将命运多舛却天性善良的算命先生肖老二,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的人生经历跃然纸上,再现了小镇人的生活原貌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朴实无华,淳朴厚重的小镇故事在两位老师的讲述中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将文字赋予灵魂,质朴无华,襟怀坦荡的人物性格在讲述中更加鲜活,仿若眼前人,身边事。
作家杨立元是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唐山本土教师诵读群演绎唐山本土教师的文学作品,彰显了“清风雅韵”诵读群立足教师,服务教师的初衷。记住来时长路,放眼远方高峰,诵读群将一路向前,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提供好的思路和作品。
雅韵清声
诵读者介绍
杨希轩
,滦州市响嘡街道张疃小学教师,热爱朗读、唱歌。
算命先生
——小镇传奇之六
杨立元
(上下滑动可看原文)
在小镇上,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如剃头的王老五、焊洋铁壶的高侉子、吹糖人的苏傻子、拉洋片的李小六、买紫心萝卜的赵四……他们是小镇上的活跃人物,给小镇的人们带来许多欢乐。当然,小镇上的人耍手艺的是少数,还是以干农活的为多。但小镇还有一个人,不单是靠干农活吃饭的,那就是算命先生——肖老二。肖老二是小镇一个传奇人物,人送雅号算命先生,浑号“二流子”。因为他眼斜,看人愣眉愣眼,所以镇里人又叫他“斜老愣”。
肖老二是小镇的一个奇人,长得奇特,经历奇特,一生充满了传奇的味道。先说长得奇特。他瘦高个儿,身子细长细长的,有点佝偻,像个刀螂。上身精瘦,不穿衣服,可见一根根的肋骨,像块硬挺挺的搓板。他瘦长脸,像块鞋拔子,加之斜眼,一说话就眨巴眼,脸上都是动作。据说他生下来睁开眼,就一个眼大一个眼小,烁烁闪光,很是有神,下巴长着几根老鼠须,长长的,似乎从来刮过。他胳膊细长,可过膝盖,手指像竹节,指甲里藏着污垢,平日没事,总是爱用长指甲抠鼻涕嘎巴,邋遢得很。再说经历奇特。他虽然长相不济,但聪明绝顶。他父亲给他找过几个教书先生,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灵透的孩子。他的楷书娟秀,珠算打得倍儿溜,他最拿手的还是袖吞金,就是把手退到衣袖里(过去人们爱穿长袍,衣袖较长),掐着手指头算账,据说两把算盘也没有他掐着手指头算账快。解放初期,他却逃离了小镇,去东北当了盲流。直到二十年后才回到小镇。至于他在东北干了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去深山老林去挖人参,有人说他给人拉了帮套(“拉帮套”原意指在拉车马的外面再增加一匹拉套的马。喻意指在过去由于丈夫患重病,不能生活,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另外寻找一名心地善良的男人担负全家生活,现今这种习俗早已绝迹),等等,这更加就构成了他的传奇人生。
至于他为什么逃离小镇?据说是因为婚变。解放前,他家比较富裕,土改划成份时是富农。他虽然眼斜,却说了个漂亮的媳妇。这个媳妇是小镇一朵花,腰肢柔软,扭扭捏捏,走起路来似风摆柳,引得年轻人眼馋垂涎。这是他的父亲花重金给他从陡沽一个贫家买来的媳妇。婚后,他尝到了婚后的甜美,可媳妇却看不上他,但花了夫家的钱,她不敢炸刺。解放了,小镇来了土改工作队,分了他家的土地,店铺也姓公。一家人为此垂头丧气,他媳妇却扬眉吐气,加之能说会道,成了土改工作队的可利用对象,并与一个工作队员眉来眼去,暗度陈仓。那时公布了婚姻法,讲究婚姻自主,有刘巧儿和杨香草为榜样,于是与他离婚,而跟了那个工作队员。眼看漂亮的媳妇跟了他人,于是他便变得有些神神道道,后来一气之下去了关东,此后,便音信皆无。
等他再回到小镇时,已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过后,此时的他已是人到中年。对他的历史他忌讳莫深,从来不说,别人也无法从他的嘴里讨到实底儿。回来后,父母已没,哥嫂自是不管。他住进了他离家时的旧房,平日也懒得不收拾,住得像猪圈一般。他一个人也懒得做饭,逢吃饭之时便拿着个大碗和一双筷子去挨家要饭。乡里乡亲,加之小镇人心好,总是把他的饭碗盛满,走不过两家就已经吃饱了。有些人家还把他叫进屋去,一起同吃。他为了答谢人家,便问了人家的生辰八字,掐着又细又长又黝黑的手指给人家算命。小镇有些人信命,都说他算得准。这里有一件事为证。却说这一天他来到桥南关仁山家,赶上饭刚刚熟。关仁山母亲待人和善,便把他叫进屋,给他盛了满满的一碗饭,还有盖尖的饭菜,让他吃。待他吃饱以后,看见虎头虎脑的关仁山,问过关仁山的生辰,掐指一算,对关仁山的母亲说:“这孩子有出息,将来是吃笔墨饭的。”关仁山长大后,果然舞文弄墨,成了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是小镇屈指可数的名人,看来他的话不虚。同时他还会说快板,有时要饭时,兜里揣着一副板,碰到哪家结婚便去唱喜歌,要上几块钱,用做零花。
我与他相交,是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小镇参加劳动,与他是一个生产队,尤其是我当了干部以后,对他很是照顾,他对我也甚是感激。有一次我俩一起,我悄悄地问他:“这么多年,您在东北都干了什么?”他这才告诉我,他到东北漂泊的经过。他离家后,从东北长白山附近的一个小站下车,莽莽撞撞地走进林子,走进后便懵了,竟辨别不了方向,因几天不吃不喝竟而晕倒在地。醒来时,竟发现在一个看林子的窝铺里,他见林子的老人正在支起的木架上煮菌汤。原来是老人救了他。老人问了他来东北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也是从关里逃荒而来,生活无着,才来这里看林子。这里平时很少见到人,你来了说明我们爷俩有缘,要没有去处,你就在暂时我这里住下。”他此时举目无亲,生活无着,难得有人收留。平日里,他帮着老人在开出的荒地上料理庄稼。日子长了,老人发现他人很聪明,也很老实,加之有些异相,便将自己过去赖以为生的相面占卜之术和一本算卦的古书传授给他。这样,他也借此打发无聊的日子。日子久了,他耐不住寂寞,总想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东三省的奇风异俗,大千世界。怎奈临行之时,老人却中风了,偏瘫在床。他只得放下这个念想,耐心耐意地伺候老人,直到老人离世。林区总部念他对老人的孝心,想让他顶替老人看守林区,并给一份微薄的薪金。此时他来林区已经五年,早已寂寞难耐。他谢过林区领导的好意,在老人的坟头磕了几个响头便离开了老林。此时,他想想老人对自己的救护之恩,不禁洒下几滴泪水。此后,他便开始周游东北,靠着老人传授相面算卦的技艺混生活,就这样一直漂泊了十几年。他走遍了东三省,感觉也厌倦了,加之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就回家了。
我问他:“你相面算卦准吗?“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瞎子算命两头堵。”“其实也不全这样。要想算得准,一是看面相。人有的时候,生命信息在脸上。大富大贵之人与穷酸窘迫之人的面相不一样。二是看心理。算命的人应该是个心理学家,要会善于察言观色,投石问路,如中医诊脉一样。三是好话多说,赖话少说。一般找人算命的人,都是遇见了为难着窄的事情。你要帮助他解心宽,去掉心魔,帮他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岂不是一件好事。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听了这番话,我对他充满几分尊敬。
果然,过了没有多久,他办了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情。小镇有一个寡妇,寡居多年,膝下有一男孩。因与丈夫关系太好,丈夫死后一直不愿改嫁,发誓要为丈夫撑起这个门户,把孩子抚养成人。却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加之日子窘迫,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她有些信命,还是想找算命先生算算苦日子何时熬到头,否则就把孩子给公婆,离开人世。寡妇找到了他。他见她泪水涟涟,凄楚哀绝,霎时猜透了寡妇的心思,但他还是嘴里念念有词,像模像样地给她掐指测算。最后双手合十,徐徐说道:“此卦为否极泰来,说明你的苦日子即将到头,好日子不远,孩子将来也会大有出息,回家好好调养身体,切勿再生杂念。”寡妇听了,收回了绝世的念头。晚上,他偷偷地找到我,告诉此事,并说:“虽然我帮她收了心,但她家困难未解。我这里有
200
元钱,你交给她吧。”我被感动了:“这钱不是小数,你当时怎么没有给她?”“寡妇门前是非多。再说我给她,她也不会要。你就说是你给的。”“我怎么能沽名钓誉?”“别说用不着的,救人要紧!”我只好按照他所说的去办,几年后寡妇才知道原委。她的孩子后来考上大学,落户北京,把她接去,享受天伦之乐。
1977年恢复高考,我在小镇中学参加了高考,结果被初选。当年的初选率为考生的百分之五,但因填得志愿过高而没有被录取。我有些郁郁寡欢。他见了我,先是劝解一番,然后又掐着手指给我算卦,最后大声说道:“好了,不要灰心,继续努力,明年一定会考上大学的。”我虽然不信命,但听了他的话,还是对来年的高考充满希望,第二年果然被他言中,被师范大学录取。临行之时,我与他告别。他很是高兴,向我祝贺。我感谢他对我的鼓励。他反倒感谢我多年来对他的尊重,不像他人那样歧视他。我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善恶美丑之别。你虽然长相卑微一些,但你的心是高贵的。”他高兴极了:“谢谢你对我的高看。”我有些犹豫地说:“你年纪老了,以后一个人生活终是困难……”“这你不用担心,我早给自己算了,别看我没有儿女,将来我会比有儿女的生活的好!”“但愿
但愿!”我将信将疑。果然没有过几年,小镇建了养老院,鳏寡孤独的老人都被接去,有吃有喝,有人照顾,他自然也被接到了养老院。
放假回家,我去看他,见他满面红光,胖了许多。他见了我,很是高兴。我打趣地说:“你算命一辈子,不见得给别人算准了,倒是给自己算准了。”听罢,他哈哈大笑:“那是,那是,大家都叫我算命先生吗!”
诵读者介绍
,滦州市新城幼儿园教师。喜欢朗读,擅长讲幼儿故事。
诵读者介绍
郑保仓,
滦州市横渠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朗诵、书法。
赤脚医生
——小镇传奇之十一
杨立元
(上下滑动可看原文)
小镇有一个医生,大家习惯叫他“赤脚医生”。赤脚医生
是上世纪
“文革”中对农村医生的称谓。那个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一名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指有文化的农村青年经过短期医训班培训后,负责给本村人的看病治疗。但他们依然是农业户口,由大队给一定的工分补贴的“半农半医”的医疗人员。有了赤脚医生以后,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就再不用出村。应该说,赤脚医生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当时有一部电影叫《春苗》,说得就是赤脚医生的故事。歌中唱道:“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这个歌曲现在很多上了岁数的人都会唱。
小镇的这个赤脚医生与他人不同,原本他就是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他和他的哥哥都是本科毕业的医生。毕业后,哥哥留在省城,他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城市的医院工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饿得跑回家。此时,老父亲给他说了门亲,娶了一个能说会道、泼辣能干、相貌俊秀的女子。经过了新婚蜜月的他尝到了爱情的甜美,干脆丢下工作不回去了,老父亲也没有办法。他回村劳动比不得行医,对农活一窍不通,干啥啥不行,只得跟着妇女一起干活,薅苗拔草,挣妇女一样的工分。一个大老爷们跟着一群老娘们干活,成了农村的一道风景。即使他与妇女一起干活,也往往是落在妇女后面。这一是因为他活计不行,二是因为妇女们说话糙拉,经常胡扯六拉,从不忌口。他听不得,就只好远远落在后面。他也经常受妇女们的讥笑。因为他讲卫生,不喝生水,干活下地都自带一瓶热水。那时在农村干活,渴了就喝沟里的水,没有人带水,而且还是白开水。虽然,别人看不起“赤脚医生”,但妻子对他百般呵护,十分照顾。因为她和丈夫一起干活,她干到地头,就帮着丈夫干。有她在,其他妇女也不敢说三道四。
小镇的人真正叫他“赤脚医生”,还是在
1968
年。小镇是公社、工委所在地,为了解决各村医疗落后问题,县里派医生在小镇工委大院办了一个医训班,每个村去一个人接受培训。镇长于是派了“赤脚医生”去,对此有人有意见。因为县里要求有初高中文化的年轻人去,而他那个时候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镇长没有听这套,就让他去了。镇长自有他的理由:这一是“赤脚医生”本来就是医生,二来他干活不济,顶不上个人儿,老是遭别人讥讽,这样也可以改变一下他的命运。“赤脚医生”对镇长千恩万谢,去了医训班。县里派来的培训医生一见他,立刻大吃一惊,因为论学历、资历、经历,他们都比不上他。这哪里是参加培训,而是培训别人来了。医训班的负责人立刻向县医院领导说了此事。医院领导很是重视,让他当了培训老师。他很是感谢,加之在农村的几年磨难,早已消去了趾高气扬的脾气,而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他讲课有理论有实践,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大家听得解渴,培训医生也很是服气。
半年过后,他回村当起了“赤脚医生”,不管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他都有叫必到,而且手到病除,于是小镇的人很是尊敬他。他不仅管打针吃药,一般小手术也可以做。如他的老父有小肠疝气的毛病,很是痛苦。有一次,在省二院工作的哥哥回家,哥俩就在屋中消了毒,对老父亲的病进行手术。三天后老父亲下床,七天后出屋晒太阳。这在小镇成为人们的谈资。
还有一件事更是奇巧。小镇有个电力站,站长个子高大魁梧,胖胖的。这一天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立刻在小镇的工委医院做了手术,因为他肚子里肥油多,打开肚子后,医生竟找不到阑尾,只得去县医院告急求救。小镇离县城30里地,一时半会儿医生也到不了。此时站长疼得嗷嗷叫,怎么办?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赤脚医生”,向他求助。人命关天,“赤脚医生”立刻到来,不一会儿便做完了手术。站长和医生一个劲儿道谢,站长饱受痛苦不说,还是一个医疗事故。这件事在小镇疯传,“赤脚医生”声名大振,很快就被县卫生局知道了,一纸调令,让他到工委医院任职,并接上了关系,改吃商品粮。但大家还是习惯叫他“赤脚医生”,因为叫惯了,顺嘴。在工委医院,他很快成为了主治大夫,凡是做手术都是主刀。
这“赤脚医生”是个全活,给人治病也给牲畜治病,给男人看病也看妇科的病,会西医也会中医。大家改叫他“全科医生”,即哪一科都行。他的事迹还曾经上了《河北日报》,轰动一时。
按小镇的辈分,我管“赤脚医生”叫二哥,有上一辈的交情。当年,我的爷爷在长春开染坊,小镇人闯关东,都奔爷爷去。爷爷扶危济困,对乡亲们非常照顾。当年“赤脚医生”的父亲去长春找爷爷。爷爷周济他,使他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他为了答谢,认了爷爷为干爹。但爷爷过世早,奶奶扶棺回乡,把爷爷安葬在故土。那一年,解放军围困长春,他们一家回到小镇。他父亲在爷爷的坟上嚎啕大哭,如丧考妣。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使我们两家感情甚笃。那一年,按铁路规定,哥哥可以接父亲的班。父亲原来在车站扛脚行,后在小镇车站当扳道工,就是《红灯记》里李玉和干的活儿。就在准备接班之时,哥哥突然得了急性肾炎。男人得这病不好治,仗着父亲在铁路工作,带着哥哥从唐山铁路医院到天津铁路医院又到北京铁路医院,也没有看好病,最后只好回到家中。父亲为此愁苦不迭。“赤脚医生”知道了这件事,来到我家。看看浑身浮肿的哥哥,再看看愁眉不展的父母。他给哥哥搭了脉,一边摸脉一边对父亲说:“不要着急,吃几副中药会好的”。稍顷开了一副中药单,让父亲去县城抓药。父亲将信将疑,心想,大医院看不好的病,小医院能够看好?谁知,哥哥吃了几副药后,浮肿消退,病好如初,很快接了父亲的班。为此,父亲很是感谢。“赤脚医生”说:“您见外了,如果当初没有大爷(即我爷爷),哪里有我们今天?”父亲听罢,慨叹不已。
地震后,我从柏各庄回到小镇,此时的小镇已经是房倒屋塌,一片废墟。“赤脚医生”死里逃生,但腿也砸伤了。他顾不得自己,拄着棍子用各种办法给骨断筋折、头破血流的伤者治病,成了小镇的救星。此时,我同族的一个二嫂却要生孩子,这去哪里找人接生?找到“赤脚医生”,他无奈,只得自己动手,便准备了接生的用具,没有酒精就用火烤。二哥找块帆布围了个棚子,二嫂一家人在棚子外急得搓手跺脚,只听得里面“哇”得一声,传来婴儿的哭声。不一会儿,“赤脚医生”满头是汗地出来,乐着对二哥说:“生了一个带棒的!”二哥感动得差点给他跪下,攥住他的手说:“你给起个名字吧!”“你儿子是地震生的,就叫震生吧!”“好!名字起得好!我还有个请求!”“什么请求?”“赤脚医生”有些不解。“让你当我儿子的干爹!”“赤脚医生”哈哈大笑:“好!我也得了一个儿子!”说罢,大家都笑起来。
《小镇传奇》系列
一:《站长》李占勇
二:《丑爷轶事》王晓勃
三:《赌鬼傻二》张连良
四:《白毛和黑毛》田玉彬
五:《干妈义事》王海斌
六:《算命先生》杨希轩
七:《剃头匠》王晓勃
八:《治保主任》史秀玲
九:《脚行头》李红艳
十:《打兔子的人》张金波
十一:《赤脚医生》郑保仓王艳
十二:《吃货》王海斌
十三:《吝啬鬼》张煜
十四:
《小镇看泊人》王海斌
十五:
《打鱼人》李军梅
十六:《小镇闲人》李瑞宇
十七:《票友》崔庆莉
十八:《小镇“会计”》耿利威
十九:《“神经”大哥》李占勇
二十:《小镇剧团》张辉李红艳
二十一:《好事者》王晓勃
二十二:《下乡知青》董克松史秀玲
点击下面的链接,倾听往期小说播讲:
《小镇看泊人》
《剃头匠》《白毛和黑毛》
《赌鬼傻二》
《治保主任》
《丑爷轶事》《干妈义事》
《脚行头儿》《打兔子的人》
我们将持续推出“小说播讲”系列,敬请关注和收听!
作家介绍
杨立元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等多项奖励。
清风雅韵
“清风雅韵”唐山教师诵读团,因爱而生,为爱成长。在唐山市教育局与唐山师范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清风雅韵”悄悄地成长着、壮大着。自2018年4月15日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0多天,成员已达500人,涵盖全市各县区,其中群管36人,公众号编辑21人。每日诵读已达400余篇,微信公众号推出125期。
从唐图的舞台开始,张艳萍老师与张琳亚等几位名师发起、成立了最初的“名师诵读团”,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正式更名“清风雅韵唐山教师诵读团”。短短两年,吸纳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名师、骨干教师、诵读爱好者,诵读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创新,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除日常群内诵读组织、示范、点评之外,先后进行几十场入校诵读推广、讲座培训。同时,“清风雅韵·闹元宵晚会”“迎五一·最美春天晚会”“庆祝教师节暨中秋晚会”等,定期线上主题活动精彩纷呈。2019年8月,诵读团代表市教育局参加“市直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9月参与组织唐山市语委、教育局“祖国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诵读汇演”,引起强烈反响;11月应邀走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的舞台,在世界舞台展示了唐山教师风采。他们还参加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魅力教育’成果汇报会暨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新年诗会”、“缅怀伟人,不忘初心”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主题文化展演等系列诵读活动……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最美声音赢得了广泛好评。
特别是武汉爆发疫情以来,“清风雅韵唐山教师诵读团”积极行动,用爱发声,以诗助力!昼夜奋战,组织创作、诵读,歌颂“战疫”一线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全国上下驰援武汉,共克时艰的无穷力量,目前共推出抗疫专题作品21期,其中王福会老师原创并诵读的《逆行,出发》等作品,在人民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转载,引发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由诵读团三十几位成员居家隔空录制的《相信中国》点击量已超过十五万人次,好评如潮。2月6日晚,举办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线上诗歌朗诵会,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诵读团的影响力再上新台阶。近日,诵读团空中加油,突破前行,录制了抗疫长诗《相信中国》英文版,作品思想内涵让人动容,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人民网》《央视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推送、评论,电视媒体相继播放、报道,这让“诵读”有了新空间、新模式、新尝试,也让诵读团走出唐山,走向世界。
回首来路,“清风雅韵唐山教师诵读团”得到了唐山市教育局刘绍辉局长、李小卫副局长、张志国副局长、刘洪兴处长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老师们感受着诵读的魅力,更感受着领导的鼓励与关怀。相信,所有的担当、支撑、温暖,一定会让诵读团走得更远!
关注卓尔发现精彩
“阅读原文”
,更多好声音在等你!
点亮"在看",把好声音分享给更多人
您的分享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6
03-09
11-26
04-01
03-09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