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现代君
快快关注微信号modernp
ress
一个图书界的老司机
刘伯温这个人家喻户晓。他叫刘基,一般被称做“青田刘基”,因为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可是现在他的家乡不在青田县了,在浙江省文成县。文成县是新成立的一个县,大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加强对这个三不管地带的控制,把附近几个县划成了一个新的县。“文成”二字就来自于刘伯温的谥号。
传说中的神人刘伯温
刘基这个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刘基庙,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刘基的传说,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举一个例子。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军非常猖狂,一下子打下了北方,后来占领了南京,往广东、武汉推进,就是唯独上海这一带还没有被日本控制。这时候上海的《申报》登了一篇消息,说浙东地区在修桥梁的时候,在桥下面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写了几个字,回天碑,下面是“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落款“刘基题”。
当时是1937年的年底,南京陷落,刘基是什么时候的人?明朝的人。那时候距离刘基死已经五百多年了,五百多年前的刘基怎么会写了这样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不是跟当时的情况很吻合吗?他怎么知道日本人要侵略我们国家?他怎么知道要“引胡深入”?还号召“吴越英杰”努力把它一举歼灭呢?五百多年前写了这样的话,说明刘基是一个神人。
再往前看,刘基还有很多的传说。清朝入关初年,在江南地区大肆杀戮。有一个亲王带领清军打到江南以后还师,从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刘基的故乡青田县,说刘基既然是个神人,那么他的坟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坟墓挖开,看看有什么神秘。
一挖不要紧,发现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了句话,“顺治三年春,如何开我坟”,就是说刚刚建立的清朝,入关不久,你怎么能够开我的坟呢?他已经预测到这一年清朝的军队要挖开他的坟。而且碑的背面写了几句话,把这个亲王吓坏了,说“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结果亲王回去以后吓得一身病,一命呜呼了。
刘基被传说成一个神秘人物,他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有《烧饼歌》,有《推背图》,有《尸衣经》。这些东西,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是他注解以前的书。那刘基到底是什么人?历史上的刘基和传说中的刘基是一样的人吗?
有人说为什么刘基聪明?因为他得过一部天书。一次刘基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墙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这座山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开一道石门,继续走进去,又一道石门打开,只见一个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
刘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什么人进来?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个书的内容背诵下来,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术数全部本领传授给你。刘基记忆力惊人啊,这部书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为神人,上面这些当然都是民间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
辞职不干了!
刚才说了,刘基的家乡就在现在的文成,在元朝和明朝叫作青田。刘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他家祖上从宋朝到元朝都是读书人,刘基的父亲这一支,刘家,是官宦之家,他的母亲姓富。大家知道,北宋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叫富弼,这个人和范仲淹大概是同时期前后的人,刘基母亲的娘家就是这个姓氏。所以刘基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家族当时是门当户对,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中成长起来的。
刘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那里读书。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来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不仅懂得儒家学说的五经,而且还懂得天文、数学,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讲的,他能掐会算,懂得天文就有关系了。
当时正逢科举之年,刘基他不够年龄。按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才21,就虚报年龄报考,一举中了举人,再举中了进士。一个青年人,在广大士子当中脱颖而出,有了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要做什么?孔夫子有教导,知识分子要“以道侍君”。知识分子自己不会去做皇帝,他只做两件事情,一件就叫作帝师,皇帝的老师,一件就是要做王佐,就是皇帝的帮手,左膀右臂。
刘基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官员。他当了一个什么官呢?他最初仅仅做了一个比七品官还小的官,高安县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人命案。经过他的审理,发现这个案子是一个冤案。你想刘基这个人饱读诗书,追求真理,发现冤案肯定要纠正,这要纠正的话肯定要涉及两方面人。
为什么是冤案?肯定是前任官员错误判案。他为什么有错误?是他主观错误还是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故意做成冤案?如果刘基要纠正这个冤案,要得罪两批人,一个要得罪前任官员,一个要得罪事主背后的支持者。刘基坚持主张要给这个案子翻案,但是后来遭到攻击,在官场上碰了钉子。刚才我们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想要主持正义,我想要平反冤案,你们不让我翻,我这个官要跟你们一起做坏事吗?我如果继续在这里的话,等于跟你们在一起做坏事,我不能够,我辞职不干。刘基就是这样先后四次辞职。
他辞职以后并不消沉。你想,第一次做官跟官场不合,辞职,之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四次辞官,一心想给朝廷做事,但是每一次都跟朝廷不合,这样的人少见。回到乡里以后,他做了什么呢?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作《郁离子》。
刘基这本寓言故事集讲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儒家治天下之道。他的学生曾经评价这本书是给社会开的一个良方。社会病了,国家有病了,要怎么治理?《郁离子》开一副药方,帮助你治理:要在国家推行仁政,要选拔人才,要廉洁,要爱民。
刘基在《郁离子》当中表达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身怀满腹经纶想贡献给社会、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心境。
出山相助朱元璋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这个时候,群雄并起,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粗人出身,他本人很重视读书人,第一个来到他身边的读书人是谁啊?李善长。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比朱元璋大十九岁,在当地号称叫“里中长者”。这个“长者”不仅仅是年龄大,是智慧高、有威望才能称“长者”。李善长曾经跟朱元璋说,你家乡在濠州,濠州离沛县不远,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能产生皇帝,你的这个濠州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你可以成大事。但重要的一条是什么?你不要杀人,不要以抢夺财产、夺取女人、夺取财富为目的,如果这样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朱元璋喜欢接近知识分子,他听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劝告,逐渐把自己从这个农民起义的山大王变成一个领袖,变成一个有天下大治的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未来可以掌管天下的这样一个人。
所以他到了浙东以后要找贤才。当时浙东有什么人呢?号称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在朱元璋攻破了婺州以后,他得到了一个人,宋濂。朱元璋在婺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学校,请宋濂做了五经师,教四书五经。朱元璋很重视教育,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学校,他请的老师是宋濂。
我们为什么要提宋濂?宋濂是刘伯温的朋友。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道,宋濂辞官,刘基也辞官,现在宋濂已经到了朱元璋的队伍当中,刘基怎么办?主动去吗?知识分子讲究节气,从一而终。虽然元朝这个皇帝不好,我也不能轻易背叛他。朱元璋了解知识分子,说你们要是去请刘基,他不会轻易出山,我知道知识分子很重视节气,一定要有相当的理由,才能够动员他出山。
这时候,谁担当了这个任务?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作胡大海,他是一个粗人,只会打仗,但是他喜欢接近名士。胡大海的部下里有一个叫作孙炎的人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基。孙炎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坐到一起时他就滔滔不绝,古今中外就听他一个人说,做诗“百纸立尽”,会写文章,善辩。他自告奋勇,要去请刘伯温,没有问题。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刘伯温拒绝出山。
你想想,刘伯温饱读诗书,四书五经讲究节义,讲究忠诚。朱元璋是什么人?农民起义,一帮土包子拉起一帮人马,到处打,占领城池,破坏力还不小。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天下名士,我能够跟你同流合污吗?
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聘请刘基。他聘请刘基的心非常诚恳,最后感动了刘基。刘基说,我确实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确实也感动了我,我就把我家祖传的一把宝剑送给你,只当我们的个人交情,但是我还是不出山。孙炎写了一封长信,把宝剑退还给刘基,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非常漂亮。他说了一句话: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我不能用你的宝剑,宝剑应该你送给未来的天子,天子有权用这个宝剑斩那些不听命令者,我的地位不够,把宝剑退还给你。
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表示他没有权力也没有意愿接受这个宝剑;第二,宝剑能够斩不顺命的人,现在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势力,有可能会斩你。孙炎这个人会说啊,他知道知识分子和政权的关系,他的这封长信把刘基打动了,刘基这时候就来拜访孙炎。
刚才我们说过了,宋濂是刘基的好朋友,刘基死了以后宋濂给刘基写过一篇传记,这个传记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说刘基当时去见孙炎,叫“逡巡而去”,什么意思?就是想去又不能去,犹豫不决,还是去了。
他还在对朱元璋进行试探,我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逡巡而去,见了孙炎。没有想到孙炎一番话,滔滔不绝,上下古今讲起来头头是道。刘基发了一通感慨,原来我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历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你这样的能人,还有像我的朋友宋濂这样的人,都投奔了朱元璋,那么他肯定有过人之处,他肯定有前途,他是可以投奔的。于是,刘基下定了决心,出山跟随朱元璋。
定计夺天下
朱元璋迎接了从浙东一起来到南京的四位先生,这四位先生就是章溢、叶琛、宋濂、刘基。朱元璋对这四位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你看,朱元璋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动不动就代表天下。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我为天下百姓委屈你们出来帮忙,你们很辛苦。他说,天下纷乱,何时而治?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天下群雄并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够统一天下,夺得最高皇位?
据记载,说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以后,就给上了一个《时务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项策略和方式进献给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后来对于刘基贡献的回忆,说刘基为他“勘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讨论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还讨论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办法。
那么什么是刘基的勘定天下之机,什么又是刘基的安定百姓之道呢?我们知道,诸葛亮当年出山之前在隆中隐居,就知道天下三分。刘备三顾茅庐,他是上了一个三分天下的计策,叫作《隆中对》。那么刘基给朱元璋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怎么样去勘定这个天下呢?
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之计。汉是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陈友谅占据的地盘以武汉(当时叫武昌)为中心,还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他建立了汉政权。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相对狭小的政权,北到淮北。当然后来,张士诚又自称为吴王。那边陈友谅是汉王。
什么叫作“先汉后周”呢?就是朱元璋如果要打天下的话,要先对付西边的汉,后对付东边的周。为什么这样说?刘基分析,汉政权在我们的上游,陈友谅这个人野心很大,一日未曾忘我,每一天都没有忘记要消灭我,天天要顺流直下攻打我们现在的南京(当时叫应天府)。如果我们不把这批人消灭掉,我们就站不住脚,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那么东边是谁呢?张士诚。张士诚这个人,占的地方很富裕,很有钱,比如苏州是财富之地,但是这个人没有大志,自己顾自己,自己一个小天地好好的就完了。如果我们要是先打张士诚,我们可能就失算了,那陈友谅一定会要趁机攻击我们,我们就左右都是敌人。如果我们先打西边的陈友谅的话,张士诚保证按兵不动。如果一举打败了陈友谅,就等于扫除了夺取天下的最大障碍。张士诚好对付,就如同卷席一般。这是“先汉后周”。
当时,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对于“先汉后周”这个战略并不是都理解。有人说,你看,张士诚势力又大,而且他占的又是财富之地,我们夺取它容易,又容易得到充分的给养,应该先打张士诚。但在朱元璋和刘基的密谋之下,还是决定了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这就定下了“先汉后周”之计。所以有很多人评论说,“先汉后周”之计实际上就是刘基给朱元璋提出的夺取天下的整体策略。
到此为止,刘基都是纸上谈兵,打仗到底怎么样?到战场上试一试。刘基到了南京三个月,就碰上了一场战争。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依仗地广人多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盘,夺取了朱元璋在应天府附近的重镇太平,现在是安徽当涂。你想,朱元璋刚刚夺取南京,立足未稳,这时候遇到了强敌怎么办?他下面的将领意见不一了,有的人说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我们要避其锋芒,撤离躲一躲;有的人说,南京城的钟山地势很高,我们不如在钟山上面安营扎寨;也有人甚至说不如投降。
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基来到了会场,一言不发,看大家说的什么话。这时候刘基示意朱元璋,说你随我来,咱们有话单说。朱元璋说,我看出你要说话,你说,什么意见吧。刘基说,先赐我尚方宝剑,斩那些号召投降的。别看他们先发制人,我们后举的也可以得胜,现在就是要统一军心,诱敌深入。结果这一仗打胜了,奠定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当中的军事地位。
刘伯温还在一个关键的时候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前讲朱元璋,曾经多次提到朱元璋使用学士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缓称王”,就是说不要过早地出头,谁过早地出头天下就把矛头对准谁。那么朱元璋如何执行他的缓称王之计呢?他怎么样不暴露他的野心呢?他把一个没有实际权力和力量的小明王捧在上头,建立了一个龙凤政权,在红巾军当中是至高领袖。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没有野心,表明我是你小明王的部下,到了过年过节之时,在军队中间摆上一把椅子,上面放着小明王的牌子。
朱元璋这样做,得到了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借用了小明王的号召力。朱元璋自己开始是一支人马,小明王的红巾军也是不小的势力,他说我是小明王的部下,借助了小明王的号召力统帅了自己的力量。第二方面,宣布自己没有野心,我不想当王,我没有跟你们争,你们也不要跟我争,他在保存自己的力量。可是刘基来到朱元璋的队伍以后,对朱元璋的做法不满,为什么?他认为朱元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你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抛开小明王的羽翼,自己跳出来,可能会让你取得更快的发展。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事,就是小明王所在的安丰遭到了张士诚的攻击,小明王受到了威胁。小明王是朱元璋的上级,他名义上是皇帝。朱元璋即使后来当了吴王、大元帅,都是小明王的部下。皇帝有了难,怎么办?在这方面,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人格。
我们评价一个古代的人,总是说到他的政策,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人格和人性,和具体做一个人的价值。朱元璋怎么样在世界上做人,才能够统帅千军万马?别人在看他,你的皇帝,你的主子如今受到威胁,你不管,别人还跟随你吗?你将来遇到危险别人还管你吗?以前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军中,还是一个小小的九夫长的时候,郭子兴遇到困难,被别人扣押起来了,大家都认为很危险,不能去,朱元璋就挺身而出,救了郭子兴,他就有这种品质。
这个时候他和刘基发生了分歧。刘基说你不能动,小明王有问题了,可是现在陈友谅在看,如果你一旦离开你的地盘去救小明王,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打过来。朱元璋不信,还是带兵亲自去救小明王。把小明王救了以后,还没有回到南京,陈友谅发兵就夺取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十分后怕,如果说陈友谅打的不是洪都,而是直接打南京,那样我腹背受敌,将来的前途还不知道怎么样。
可现在,陈友谅没有攻打南京,我们还来得及。他下令让他的侄子朱文正保卫洪都。当时洪都已经被包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元璋说,你再坚持一个月,我亲自去营救。洪都就是现在南昌这个地方。结果,朱元璋坐船乘江而上,跟陈友谅在鄱阳湖相遇,这样就发生了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打得非常激烈,其中有这么两个小插曲。一个小插曲是陈友谅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桅杆是白颜色的,于是号召所有的船攻打这个白颜色桅杆的船,第二天朱元璋赶快把白色换了。还有一个,朱元璋坐在自己的指挥船中,旁边是刘基。忽然刘基跳起来大喊说,主公(可能是叫主公吧,咱们假设)快走,拉着朱元璋就往别的船上跑,还没有落定,原来的船已经被打沉。所以刘基曾经在鄱阳湖大战中救过朱元璋的命。
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长。陈友谅的船是上下三层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铁皮,上下说话听不到,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优势,小船有小船的灵活,于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这场火攻当中,陈友谅的弟弟战死。陈友谅一下子泄气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自己的后方很远,所以供给就发生了问题,这时候陈友谅他们就准备撤离。
刘基又提出了一个计策,说现在要封锁湖口,断绝他们的回路。后来陈军粮食断绝又突围不成,士气低落,而陈友谅又在乱军之中被一只飞石流弹射中头颅,穿过眼睛而出,陈军惨败。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个强敌。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边全部扫平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先汉后周”,朱元璋就按照这个计划,最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治。
★★★★★
正文结束
记得关注现代君
一个图书界的老司机给你带路
点击以下任意关键词
查看以前好看的文章
神奇猫书
竹久梦二
张国荣
钢琴笔记
蔡志忠
媒体江湖
15年选
留学真相
范玮琪
爱卿朕是为了艺术
苏联红军
老兵亲述朝战
一八零师
雅卡利
儿童防骗
熊孩子
驯狮少年
编辑的友谊小船
妈的,我以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比尔盖茨奋斗的故事
最苦逼的作家
作家中的硬汉
莆田系医院名单
独步日本的鬼才之作
这么酷的作家,挂了有点尴尬
决斗死的作家
这书看完气得我准备打1星
蒋介石密信全文
每一页都带闪电的书
我从来不敢小瞧杨绛
走自己的路,梦想不会熄灭
幾米这本新作请至少看五遍
为什么幾米这本新作获得疯狂好评!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