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他们是新时代的黄埔工匠
务实苦干挑战自我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创造、奉献
撬动着城市创新发展
“匠心独韵”系列报道
带大家一起走近黄埔工匠
向他们致敬!
今天的主角叫何道生,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首席高级技师。当别人都下班了,他还泡在车间拆拆装装;看到一线工人手工作业辛苦,他暗中改良设备;他是船厂的“快手”“巧手”,不仅给工厂节省了数百万元,还减轻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虽然他初中毕业就进厂,但他拥有9项专利发明,还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改良设备
为厂里省下数百万元费用
修船的机械加工车间是船厂内不可或缺的业务主力,每年都有上百艘船舶的各种动力设备在这里维修、调试。
何道生观察着车床,一个巨型圆柱体的圆孔设备正在高速运转,这是一套他自制的供长轴加工的工装设备,称为CW6180车床。原本车床最大加工长度只有2米,经何道生改良后,可加工12米长的船舶艉轴,而且加工的质量、性能、精度完全达到工艺技术要求。
“前几年有条油轮的两条舵轴需要加工,船东根据经验说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我们就用了这套改造后的CW6180,一天就把活干完了”,何道生告诉南都记者,到目前为止,CW6180已先后完成了数十艘船舶的长轴及长筒类设备的加工、调校任务,为工厂节省了数百万元的外加工费用。
没有人能想到,46年前的何道生,初进黄埔文冲造船厂时,“整整做了三个月学徒,才勉强及格”。他说,那时他初中毕业,对造船、修船一无所知。
回想起在造船车间的11年光阴,何道生认为,“在造船车间开机床,就像流水线作业,每个部件全部都是按照图纸施工,作业很单调,但也练就了认真严谨的基本功”。
1981年,何道生被调往修船车间。和造船重复性的工作不同的是,修船需要发现故障,解决故障。此外,黄埔文冲造船厂造的多是军船、公务船,要求知识面要更广,对个人技术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但何道生却从中发现了乐趣,“这个不像造船岗位那么单调,可以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于是,工作时间他几乎全泡在车间里,经常拆拆装装,研究里面的门道。
业余研发
半年后首获国家级专利
上世纪90年代,黄埔文冲造船厂接到了不少香港商务船的修理订单,但因受设备加工能力限制,加工船舶超长艉轴、特殊形状部件等,只能请外面专业的团队来干,但他们开价很高,“一套设备要30多万元,用了两三次就频频出故障,所以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动手来设计”。时任机加工班班长的何道生说,将近半年的时间,他一下了班就开始研究设计镗孔机。
没有尺寸图纸,自己画;没有材料,在余废料里找;没有配件,自己用机床磨……凭着一股韧劲,何道生自行研发出了一套用于现场加工孔类的镗孔机,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套设备算下来造价才一万元,不仅帮厂里节省了不少钱,而且使用效率、效果都很好,直到现在还作为主力机型在使用。”
这一次尝试让何道生信心倍增,也因此开启了他技术改造、钻研创新发明之路。
就爱琢磨
努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干过造船、修船活的何道生,对这一行的作业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工人都是停留在原始作业阶段,费时费力”。像控制船转向的后尾部舵翼,有一个直径30厘米、长1米的圆锥体容模。要在当中磨出一条凹槽,以前全靠手工来研磨,还不能有偏差。
当时厂里只有一位老师傅能干这活,“每次我看到老师傅戴着整套厚重的防护面具,大热天还要钻到狭窄的圆锥孔内,手持1万多转速的齿轮机手工研磨凹槽,火星四溅,粉尘满天飞,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又心酸”。那个长长的凹槽要磨足2天才完工。因全部手工制作,难免会有点凹凸不平,辛苦磨出来还会被人说一看就是“山寨”。
“听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的何道生,于是开始琢磨这一凹槽研磨的自动机械加工。不久后,还真的让他做成了。“一试又快又准,1个小时就能搞掂”。
何道生还多次根据生产需要改进设备,被大家夸赞他是黄埔文冲造船厂的“快手”、“巧手”。何道生告诉南都记者,他之所以“会花精力去改造修船的这些设备、制作各种工装,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是处在一线的工人。搞造船、修船设计工程的人才不少,然而他们大多时候是在设计室里画图设计更多的大型机械设备,而我钻研发明和改造的这些设备,多是在修船实践中被触动进而动手制造,帮助解决实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临危受命
自主创新颠覆进口产品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何道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黄埔文冲造船厂一年要修上百条船,修船工期很短。“在船还没靠岸之前我们就得啃下所有维修工程的内容,船一靠岸,马上就能动手”。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有时来不及把船上的装备卸到车间,直接就上船维修。“夏天的船舱、甲板,温度足有四五十摄氏度,闷热难当,有时在船上一呆就是一个多星期”。
2008年,黄埔文冲造船厂接到了批量生产20条76000T散货船的订单。建造之初,该船型1#—4#船就一直被艉管轴线同轴度的难题困扰。“简单地说,就是两个轴孔对接上去轴线必须一致,偏移不能超过0.1mm,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粗细,一旦对不上轴承运转不顺畅,就容易烧坏”,何道生说,前面几艘船在拼接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但迟迟无法解决,后面成批生产的十几艘船的部件只能在码头上搁置,“十多天下来码头上大排长龙,工期延误,实在让人心焦”。
何道生临危受命,经过现场细心观察,他发现从韩国进口的镗孔机存在先天不足。凭着多年的经验,何道生冥思苦想几天后大胆提出了改造构想,彻底颠覆原配置和安装方法,研制出取代原配置的结构部件,并对调校与安装方法进行了创新。
此后,十几艘76000T散货船均采用他的设计工装进行加工。这次,何道生收获了两项发明专利,76000T散货船也成为黄埔造船的商货船代表产品。
9项专利
全凭手工画图画出来
何道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没赶上学习电脑设计的时机。不会用电脑,何道生就靠自己一点一点纯手工画图,他所有的设计、改装、发明,都是手工画图一张张画出来的,修的船越来越多,修的机器越来越复杂,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他自己去买各种专业书籍,在家人帮忙下上网查资料,然后自己琢磨,手工画图,一点点丈量尺寸,修改比对,再到车间内着手改装、试验。有哪个功能的零部件缺少,他就坐公交到市场上挑选,有时甚至去二手市场上淘,买什么都要一一比价,按他的说法就是不能让公家吃亏。实在买不到,他就自己动手做。同样功能的设备,何道生研制的制造成本只要几万元,而市面上却高达几十万元。
就这样,凭着这股兴趣和钻研的劲头,何道生练就了很多机械加工技术绝活,他设计了一批可加工各种类型工件的夹具、刀具,其中旋风切削刀具加工胶轴承,质量好,效率高;他设计的对车床特大扶架、气缸盖齿口加工工装、不锈钢万向接头加工工具等十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在工厂的生产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数十年来,从最开始的技术改造到后来的创新发明,一批老设备在他的手中“重焕光彩”,各种新的工装设备在他手里“诞生”。迄今为止,何道生已经成功申请九项国家专利,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小编点赞
兴趣、热爱,这是何道生反复强调的两个词语。如果没有这份兴趣与热爱,他很难顶着四五十摄氏度酷暑高温在船舱内通宵作业;很难一个人孤独面对枯燥的机床日复一日地操作;更难以几十年如一日保持钻研的欲望和旺盛的创新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主动性,没有兴趣和热爱的支持,创新很难坚持”。
在这期间,他也面对过很多机会和诱惑,但他还是选择了坚守,而且一守就是40年。何道生说,他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不是位子、票子。他坚持要做到自己的极限———好些,再好些。
素材来源丨南方都市报
编辑丨一金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