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庄的传说故事 香炉庄的传说故事香炉庄的传说故事

香炉庄的传说故事

最近,野草河湿地风景区的荷花要开了,而野草河湿地风景区正好坐落在人杰地灵的香炉庄村,香炉庄,顾名思义,肯定是一个与香炉有关的故事,下面听小编慢慢道来:

老边区有个村子叫香炉庄,问其村名的由来,便有下面的对话:

“香炉庄为什么叫香炉庄?”

“因为香炉庄有一樽古代留下的香炉。”

“你见过那香炉吗?”

“见过,小时候在香炉庄后大坑边上,香炉躺在那里,我们还在上面下过棋。”

“那香炉是用什么做的?”

“花岗岩。”

“那香炉有多大?”

“大约是三尺高,二尺宽,一尺半厚。是个长方体。”

“那香炉有多重呢?”

“我们当时搬不动,大概有五六百斤吧。”

“现在这个香炉在哪里?”

“可能还在香炉庄后大坑的东南角,但肯定是沉埋在泥土里了。”

“这个香炉是怎么来的?”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

可能是一千多年前吧,大约是在唐朝。我们这关东塞外,人烟稀少,是荒凉地方。朝庭对这里也疏于管理,只设几座烽火台以备报警,守兵很少。因此常常遭致外族入侵和袭扰。唐贞观时,又有高丽军队入侵,于是北国烽烟报至京城,朝庭震怒,乃兵发关外驱逐入侵者。

朝庭选派大将薛礼,率十万大军出山海关征东。十万大军北征匈奴、南伐高丽、东讨女真,历经十年征战,终于收复了失地,平定了关东。十年来在东北留下了很多战争遗迹。战争已经取胜,薛礼向朝庭发出捷报并请求班师,但朝庭认为关东虽平,而危机仍在,为长治久安计,命全军就地整编,然后分兵驻守于驿路之关隘、水道之要冲,屯兵营田,以防不测。于是有一支近千人的队伍被派驻到金牛山以北五里处扼守淤泥河水道。这里就是现在香炉庄所在的地方。那时这里是一片荒原。

这支被分派到金牛山北屯兵营田的千名军士都是来自关内,征兵时他们只有十五六岁,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有诗曰:“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些年轻人在十年的征战中怀着胜利还家的期望,挥戈搏杀,血染沙场,如今已成为身经百战的壮汉。现在战争胜利结束了,作为战争的幸存者,他们渴望与家人团聚,人人归心似箭。可现在却要在这亘古荒原上长期驻扎,他们茫然不知所措了。在这无边的旷野上,他们夙夜辗转,面对着北国中秋,月夜草海,不禁泪洒胸怀,愁肠百结。他们抬头望天空,浮云冷月,瞑瞑惊魂,俯首看脚下,蓬蒿芜草,楚楚寒心。秋虫唧唧,合奏出一支愁怅的夜曲,雁鸣哀哀,吟咏着千古不变的悲歌。按当时的兵役制度他们将长久的驻在这里,他们以无奈的心支撑着无助的生命,心底里涌出难言的无望与悲凉。人失去了希望和梦想就会失去理智与平衡,于是军营中开始滋生躁动不安的情绪了。

这支部队的首领叫薛由,是极精明会带兵的年轻小将。他深知战士的心情,并为此沉入深深的思考。他想: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封山祭祀,军中群情振奋;魏太武帝击败王玄谟到瓜步山,建彿狸祠祭祀鬼神,使天下安定。现在我们何不也筑坛祭祀,求天地神灵有所祐护,使沙场亡魂有所寄托,并能慰抚和鼓舞我们的士兵。于是薛由如谋士唐历商议祭祀事谊。

唐历是军中幕僚,通晓兵略,稍知阴阳。唐历说:“金牛山北虽然荒凉,但天阔地广,水草丰盛,集万物生灵之气;而金牛山象一面影壁挡四面八方之风。我军驻于平川,面对孤山,正是藏风养气之所在,可以就此地筑坛祭祀。只是平原上土多石少,缺少刚硬坚强之气,必须求得一樽大型石制香炉方能以刚补柔,增强军士锐气。薛由表示赞成,立即写成报告随送主帅大帐。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定于九月九日举行祭祀仪式,届时主帅薛礼也将莅临。时间紧迫,薛由和唐历立即组织动手筑坛。他们把士兵分为两组,从营地南北两面取土垒在中间,夯实为台。又命唐历前往辰州置办香炉及其它祭品。

唐历带领四名军士,乘驾着一辆战车,上驿路,过青石关,奔辰州,转而向东至青龙山。青龙山是东北名山,山为花岗岩构造,奇峰插天,危岩壁立,怪石嶙峋。崖壁上多生奇松怪柏,山隙里常有瀑布清泉。山雀鸣于枝头则空谷迴响,野花开于路边则山风幽香,真让人耳目一新,叹为仙境,此山盛产石碑石磨等石刻品。唐历急于购取香炉无心观看山景。他们匆匆地在弯曲的山路上左转右转,半天也没有找到刻制香炉的石场。后来他们遇到一座古庙,唐历跳下车走到庙前,山门横额写着“青龙禅寺”。唐历走进庙去,庙里清幽寂静,一位老僧正在清扫石阶。他银须飘动,仙风道骨。唐历恭敬地走过去合掌施礼:“请问老师父何处可以购得香炉?”老和尚说:“此去山南三里远有个石场,但不知有没有香炉。”

唐历谢过,转身出庙,按老和尚所指的路找到了石场。但是石场里空空荡荡,不但没有香炉,就连一块石料也没有。此时天色已晚,他们只好回青龙寺借宿。唐历想:没有石料可以从山上凿取,最关键是要找到石匠。

第二天,他们费了半天工夫才找到了一个石匠,却是个骨瘦如柴、步履蹒跚的老人。唐历和老人见礼并说明来意。老石匠说:“我家子弟数人都是石匠,只是被召集到千山去刻制石碾,为大军碾米所用。因我身体病弱,不堪驱使才放过我。你们要刻香炉,这是祭祀神器,我很愿意效劳,但我无力登山凿取石料,没有石料也是枉然。”

唐历说:“我们几个士兵身强体壮,只要您借给我们工具,予以指导,我们自己动手就可以凿得石料。”

石匠说:“只好试试了。”

唐历和四个军士在石壁上爬上爬下折腾了半天,累得腰酸腿痛,却没有弄下一块有用的石头来,反倒是碰破了手臂,鲜血淋淋。唐历无奈,只好送老人回家。

晚上,唐历回到青龙寺,心事重重地坐在山门前。月光里看青龙山,奇峰耸峙,形态万千,危石垂岩,岌岌欲坠。唐历心想:万马军中,杀敌掠阵,我不曾为难,难道就被一块石料难住了不成?一时间佛门净土带给他的好心情全被一片愁云遮住了。屈指算来进山已经三天了,没有一点收获,这如何是好。正愁烦间,老和尚走过来说:“施主为祭祀而求取香炉本是善行,心志坚者,必果、意良善者必应,天神自会相助,切莫烦恼。”

说话间只见西北天空风起云涌,半天黑云一会就盖过头顶,遮住天空。隐隐的雷声滚滚而来,松涛骤起,山雨欲来。唐历赶紧扶老僧进禅房,雨点就像乱箭一样射下来,在石阶上击起片片水雾。雨越下越大,在闪电的蓝光下可以看到房檐滴水已变成晶莹明澈的瀑布。沉重的雷声越来越响脆,寺庙在微微震颤,山峰在铮铮作响,山谷中风云变色,雷电惊心。突然有一个炸雷响在头上,在寺前的山峰上击出一道耀眼火光。这雷雨整整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云散日出,雷收雨停。唐历到山门前一看,只见山路已经成了河,像水漫金山寺一样。他抬头看,雨后青山分外明丽。唐历突然觉得峰顶上的岩石好象有些异样。他喊来军士细看,军士也说峰顶好象有新的断痕。唐历心想难道昨夜的雷电从峰顶上劈下一块石头?等到下午,山上的水渐渐消退了。唐历赶紧带领士兵到峰下去看,果然有一块巨石在路边,陡峭的山坡上还留有巨石一路滚过撞断树木的痕迹。这块石头的大小正适合凿刻香炉的要求。唐历说:“天助我也。”连忙命军士驾车去请老石匠。

老石匠见了这雷劈石料也惊叹不已,马上开始凿刻,军士们帮助翻转。老石匠毕竟年老体弱,干了十几天才刻成了一樽花岗岩香炉。

这香炉高三尺,宽二尺,厚一尺半,两侧有耳,耳厚三寸,顶部有插香用的凹槽,底部无足,重约五六百斤。就雕刻而言,这个香炉略显粗糙,老石匠说:“这个香炉太大太重,不可能轻拿轻放,雕刻太细就容易损坏,显其粗犷是为了搬运过程中能保持完整不受损伤。”

香炉已经刻成,唐历谢过石匠,并付予丰厚的工钱,又拜别老和尚,多捐了些香火。军士们把香炉装上战车,起运回金牛山。老和尚送至山门说:“此去金牛山虽然不足百里,但后半程洪水刚退,步步泥泞,车马难行,如遇难处可双手合十默念‘青龙’、‘青龙’,自然会一帆风顺,切记。”唐历等人上了战车,快马加鞭,绝尘而去。

一路上青山如洗,清风扑面。战车上载着香炉,唐历心中好不畅快。他们过了青石关,转下驿路便踏上了平原土路。道路逐渐泥泞起来。原来前几天的暴雨引发了洪水,淤泥河决堤,平原上至今积水未消。战车轮子压在泥路上就像刀切豆腐一样切进泥里。勉强走了不到五里路,那四匹战马就汗流如洗。唐历和军士一齐奋力推车,怎奈泥土松软,走了几步就再也走不动了。大家束手无策,怨天怨地。唐历突然想起临别时老和尚的话:“步步泥泞,车马难行,如遇难处可双手合十默念青龙。”唐历猛然悟到那老和尚能预知未来,肯定是得道高僧。那雷雨之夜,电击山峰也肯定是他暗中相助。于是唐历跪在泥泞之中,双后合十默念青龙,青龙。刹那间,战车已然从泥水中托起,就如同在封冻的路面上一样。军士大喜,赶忙扬鞭催马,战车轻快地跑起来,任你是过河涉水一路畅通无阻。一直到营地土坛之前。唐历等五人跪地向青龙山方向顶礼膜拜。

此时土坛已经筑成。坛高三丈,长五丈,宽四丈,两侧有斜坡通坛顶。坛虽是泥土堆成,但夯筑得很结实,在千里平原上显得巍峨壮观。前些天的暴雨只下在东南山区,所以土坛无损。

九月九日,祭祀如期举行。大将薛礼也赶来参加。一千多官兵齐齐跪拜,向天祷告,其虔诚之心让天地为之动容,使风云为之变色。巨大的石香炉里香烟袅袅升上九重青天,方正的祭坛上旗幡烈烈,肃穆庄严,似乎是那些殒命沙场的孤魂野鬼由此得到了超度,戎马倥偬的雄心壮志已然受到了表彰,因而,天从此清,地从此平,今后便是一个清平世界。

这年冬天,因西北准噶尔叛乱,朝庭又把东征军调进关内。从此,那曾慰抚过军心的土坛,那具有神奇色彩的香炉便被冷落在寂寞的荒原上。第二年夏天,阴雨连绵,冲塌了土坛,坍塌下来的泥土把香炉深深地埋起来。不久这里只留下两个大坑一堆黄土。再过几年,土堆上长满了草,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依旧是天高地阔,青草凄凄。只有过往的飞鸟偶尔落下来寻找一点食物。

天地悠悠,世事变迁,转眼间过了好几个朝代。到了清朝初年,有赵氏兄弟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开荒种地,这里才有了定居的人,成了村庄,叫赵庄。后来又下了暴雨,又发了洪水。洪水把掩盖着香炉的泥土冲走了,于是那尘封了上千年的香炉重见了天日。赵庄人以为一夜间洪水送来了一个石香炉,觉得是天神所赐,就把赵庄改称为香炉庄。

现在香炉庄村的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大水塘,村人称为前大坑和后大坑。那就是早年筑坛取土挖出的坑。当年筑坛的地方现在依旧是块高地,后来香炉庄人在这里修了一座大庙,供奉准提菩萨。那个石刻的香炉想来应当是完好无损,大约就埋在后大坑东南角。

这香炉算不算国宝我不知道,但它肯定是镇村之宝。老人们传说:因为有香炉的保祐才使香炉庄村在近代百年的战乱中免受灾难。现在香炉虽埋进了泥土,也埋入了人心。成了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成了永远的美好的传说故事。香炉坚毅不屈的品格也永远留给了香炉庄的人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