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如走马灯似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有的文人用酒来麻醉自己,有的人隐居山林,韬光遁世,养性全身。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因而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
清谈之风
到东晋,南朝又偏安一隅,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爱声色歌舞,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饮宴之风。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
竹林七贤
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
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对这些人来说,整天与酒肉打交道,一来经济条件有限,二来也觉得不雅。况且,能豪饮终日而不醉的毕竟是少数。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
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这样,饮茶之风与晋代清谈家之间就有了很大关系。
于是,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
“以茶养廉”
,以对抗奢侈之风,这说明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茶文化已经开始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以及社会治理相结合了。
下面介绍一下当时有关茶文化兴起的典故。
孙皓赐茶当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主体为上层贵族、文人,当时的豪门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生活上追求安逸奢侈,他们或出于养生的目的,或为标榜节俭而经常饮茶。据《三国志•吴志》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以当酒。”因为韦曜是孙皓得力的大臣,所以在宴会上可以享受特权——以茶当酒。
韦曜原名韦昭(陈寿写《三国志》时避司马昭讳而改),字弘嗣,称阳(今江苏丹阳)人,博学渊文,皓命之为侍中,领国史;后因不肯按皓意为父写本纪被诛。上引“密赐茶荈以当酒”的故事(图1-15),表明魏晋南北朝至少在江东吴国的统治阶级中间,已开始流行饮茶。
陆纳茶请谢安宴
据晋《中兴书》记载:陆纳担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想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傲怕怠慢了谢安,于是私下里准备了足够十来人吃的宴席等候谢安的光临。
谢安来了,陆纳本来只想以茶果招待。然而,其侄子却自作主张,把自己准备好的美馔佳肴一道道奉上。谢安走后,陆纳很生气,杖打侄子四十大板,连连怪他太浪费了,坏了自己节俭的名声。
陆纳继承其父节俭之风,做吴兴太守时,不肯受俸禄。后拜左尚书,朝廷召还。家人问他要装几船东西走,陆纳让家奴带点路上吃的粮食即可。及船发,“止有被陂袱而已,其余并封以还官”。可见,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高傲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廉节俭。在当时崇尚奢侈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点的确难能可贵。
由此可见,当时南方贵族不仅普遍饮茶,而且把饮茶作为
的象征。
▲▲▲
以上内容选自《千年茶文化》,刘晓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有删改。
▲▲▲
清君想到一个好点子:如果您的朋友因为您的推荐而关注了我们的公众号,达到10人后,请将他们的微信号发给清君,经过清君核实无误,将会送出下图中的任意一本书给您
(活动长期有效)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同友人交流分享,点击
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
购买本书点击
“阅读原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