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徐徐道来话北京”
,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众志成城抗击肺炎
今年春节不寻常
病毒肆虐逞凶狂
今天元宵佳节到
祈盼疫情一扫光
今天是元宵佳节,我还是要和节目组全体同仁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健康平安。
毕竟,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疫情,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是谁把元宵改叫汤圆的
在老北京,吃元宵这种习俗很受大家的欢迎,以前啊,庙会上常有煮熟的元宵卖
在民国时期,其实北京还流传着一个袁世凯禁止吆喝元宵的故事,他为什么要禁止吆喝呢。
话说北京老字号“厚德福”,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专门经营河南风味的饭菜。
饭馆的创始人创制的名菜“铁锅蛋”代代相传,更成为饭馆的招牌菜。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常到厚德福吃饭。
有一天,袁世凯来到了大栅栏,一时兴起,想去厚德福吃点地道的河南菜。
在护兵的护卫下,袁世凯往前走着,马上就要到厚德福了。
厚德福的门前正在热卖元宵,悠长的吆喝声远远地传了过来。
袁世凯听来听去,觉得“元———宵”的吆喝声越听越不对头,听起来像是“袁———消”、“袁———消”的声音,不由得勃然大怒。后来老袁知道后,发挥他充分的想象力,“元宵,元宵,反过来不就叫消袁吗,这不是咒我吗”,他再没有心思吃饭了,马上返回,接着下令将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拘捕起来,还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
就在此事发生没多少天之后,袁世凯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买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元宵细语
唐鲁孙
刚过农历新年,一眨眼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
中国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称做法就互有差异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还有叫汤团、圆子的。南北叫的名称不同,方法也就两样。拿北平来说吧,不时不食是北平的老规矩,要到正月初七准备初八顺星上供才有元宵卖。所谓不时不食,现在这个词很少见了,意思就是说不到时令不吃,也就是吃东西要应时当令的意思的。至于冬季寒夜朔风刺骨,挑了担子吆喝卖桂花元宵的,虽然不能说没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带,沾染了南方的习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难听见这种市声的。
北平不像上海、南京、汉口有专卖元宵的店铺,而且附带消夜小吃,北平的元宵都是饽饽铺、茶汤铺在铺子门前临时设摊,现摇现卖。馅儿分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的几种,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馅儿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蘸水再摇,往复三两次。不同的元宵馅儿,点上红点、梅花、刚字等记号来识别,就算大功告成啦。
这种元宵优点是吃到嘴里筋道不裂缝,缺点是馅粗粉糙,因为干粉,煮出来还有点糊汤。当然,今年为了抗击疫情,咱们就别现摇现卖了,毕竟食品安全和卫生是第一位的。
南方元宵是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然后包起来搓圆,所以北方叫摇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南方的元宵,不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润,而且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抗战期间,凡是到过大后方的人,大概都吃过赖汤圆,比北平兰英斋、敏美斋的手摇元宵,那可高明太多了。
在宣统未出宫以前,每逢元宵节,御膳房做的一种枣泥奶油馅儿元宵,上方玉食,自然加工特制,其味甜酪,奶香蕴存。据说做馅儿所用的奶油,是西藏活佛或蒙古王公精选贡品,所以香醇味厚,塞上金浆,这种元宵当然是个中隽品。
上海乔家栅的汤圆,也是远近知名的,他家的甜汤圆细糯甘沁,人人争夸,姑且不谈;他家最妙的是咸味汤圆,肉馅儿选肉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绝不腻口。有一种荠菜馅儿的,更是碧玉溶浆,令人品味回甘,别有一种菜根香风味。另外有一种擂沙圆子,更足只此一家。后来他在辣斐德路开了一处分店,小楼三楹,周瘦鹃、郑逸梅给它取名“鸳鸯小阁”,不但情侣双双趋之若鹜,就是文人墨客也乐意在小楼一角雅叙谈心呢!近来也有这类汤圆应市,滋味如何不谈,当年花光酒气、蔼然如春的情调,往事如烟,现在已经渺不可得了。
洪宪时期还有一段吃元宵的笑谈。袁世凯谋士中的闵尔昌,在袁幕府中是以爱吃元宵出名的,时常拿吃元宵的多寡跟同僚们斗胜赌酒。有一天,闵尔昌跟几位同仁谈说前朝吃元宵的故事,正谈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想不到袁世凯一脚踏进签押房,听到连着几声“袁消”,这下犯了袁皇帝的忌讳,又碰巧日本人处处找他的别扭,心里正不愉快,想整整闵尔昌,拿他出气。幸亏内史杨云史看出苗头不对,他花言巧语三弯两转,于是袁世凯下了一道手令,把元宵改叫汤圆。北平人叫惯了元宵,一朝改叫汤圆,觉着不习惯也不顺口。前门大街正明斋的少东家,元宵节柜上买卖忙,帮着柜台照应生意,顺口说了一句“元宵”,偏偏碰上买元宵的是袁世凯手下大红人雷震春,挨了两嘴巴不算,另外还赔了二百枚元宵。等洪宪驾崩,第二年灯节,正明斋门口,一边挂着一块斗大红纸黑字的牌子,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八个大字,“元宵”两字写得特别大,听说就是那位少东的杰作呢!
在光绪末年做过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亲信杨士骧,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年元宵节,全家团聚一起吃元宵。
小孩贪食,积滞不消,由小病转为大病,后来医治无效,眼看着已经是奄奄一息,只好由奶妈抱到外客厅,等小孩一咽气,就抱出去埋了。
碰巧这时候有一个送煤的煤黑子从客厅走过,问知原委,他说他可以治治看,死了别恼,好了别笑。
奶妈知道小孩已经没救,姑且死马当活马医,便让他试试看。
煤黑子要了一只生得旺旺的煤球炉子,从怀里掏出有八寸长的一根大针来,针鼻儿上还缀着一朵红绒球,红颜色几乎变成黑颜色了。
他脱下两只老棉布鞋,鞋底向火烤热,把针在鞋底上蹭了两下,就冲小少爷的胸口剟下,告诉奶妈注意只要瞧见绒球一颤动,马上告诉他。
他说完话,就倒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起旱烟来。
约有一袋烟的工夫,绒球忽然动了一下,过了几分钟绒球抖颤不停。
他估摸是时候了,于是把小孩扶得半起半坐,在后脑勺子上拍了一巴掌,跟着在胸口上一阵揉搓,小孩哇的一声哭出一口浓痰,立刻还醒过来,接着大小解齐下,小命从此就捡回来了。
这是开府东三省杨士骧幼年吃元宵几乎送命的一段事实。
杨家是美食世家,杨府也有清末民初炬赫一时的名庖,后来他到玉华台当头府,据他说,杨府最忌讳人家送元宵,每年元宵节杨家都是吃春卷而不吃元宵的。后来杨毓询娶了袁世凯的三女儿,夫妇二人都不吃元宵,大概是其来有自的。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不到重阳不卖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啦。一进二月门你想吃元宵,那只好明年见了。虽然北平一过正月就没有卖元宵的了,可是也有例外。德胜门有座尼姑庵叫三圣庵,庵里的素斋清新淳爽,是众所称道的,尤其是正二月到庵里进香随喜,她们都会奉上一盂什锦粢zī团款待施主的。名为粢团,实际就是什锦素馅儿元宵,吃到嘴里藕香淑郁,蘸若椒风,比起一般甜咸元宵,别有一番滋味。当年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吴子玉,也就是吴佩孚的夫人,就是三圣庵的大施主,只要在正月里到什锦花园吴佩孚府上拜年,跟他手谈两局,大概三圣庵的什锦元宵就会拿出来飨客了。
扫码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广播节目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
↓↓↓随缘点在看,是爱的鼓励!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