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海潮地理学社”授权转载
古代武汉因交通区位而发展起来,说到交通就必提码头,提到码头就必谈鹦鹉洲,“武汉”作为地名出现已很晚近了,但
鹦鹉洲,在三国至南北朝时,就屡屡见于军事记载中
,之后因唐诗宋词,鹦鹉洲家喻户晓,它是古代武汉地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色彩浓重的人文地标。
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这江心洲的意境现于眼前,其他描写鹦鹉洲的诗词还有很多,如李白的“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白居易的“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宋代阳枋的“鹦鹉洲边家十万,晓来都在水晶宫”等等。
今天来到武汉,会在汉阳江滩边看到一块石碑上有“鹦鹉洲”字样,此外汉阳区还有鹦鹉大道、鹦鹉村等地名,这其实是新“鹦鹉洲”,最早的鹦鹉洲在武昌江边,那个浓墨重彩的古鹦鹉洲更靠近武昌一边。
鹦鹉洲从哪里来
鹦鹉洲至少在东汉末年之前就形成了,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在自然界中,
水流也分为层流、过渡流、紊流等流动状态
当流速很小,水体互不混合而分层流动,被称为层流;当流速逐渐增加,水流会出现一定规律的波状摆动,被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很快时,已不可辨其流线,会出现漩涡,被称为紊流,又称湍流、乱流,
长江水流就是紊流
长江上多漩涡
,这些漩涡产生的上升力,对江水中的泥沙有扬举效应,此外加上重力、阻力等作用,在长江河床中上层江水流速快于下层江水,上层江水压力则小于下层江水,这样的
流速与压力差
使江水中的泥沙产生上升力,所以江河会把上游的砾石、泥沙搬运到下游。
长江进入低平开阔的中下游地带后,江面变宽,江水流速减慢,在
江面宽窄变化处与河道弯曲处
,水流的搬运作用进一步减弱,砾石、泥沙等冲积物就会在河床中间沉积下来形成
江心滩
,待江心滩露出水面后,接受了更多的沉积,
江心洲
就渐渐形成了,这也正是鹦鹉洲形成的过程。
鹦鹉洲所处的江段,
宽阔的江面
为江心洲的形成提供了空间,而在下游,
龟山、蛇山的存在如瓶颈般束缚了河道
,江面突然变窄,两山上游的江水流动变平缓,加强了江水携带物的沉积;同时,到了雨季江面涨溢时,在
龟山、蛇山的封堵
下,大量的洪水携带物附在江心滩上加快沉积,加快鹦鹉洲形成。
鹦鹉洲最大时,洲头在今
鹦鹉洲长江大桥以南
,洲尾隔夹江与黄鹄矶(
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望,也即《水经注》记载的“黄鹄矶直鹦鹉州之下尾”,今花堤街、武汉音乐学院、武船、鲇鱼套街一带是比较宽阔的夹江,夹江外一直到长江中央皆是鹦鹉洲的范围。
名士与江心洲
东汉末年,孔融向曹操上表举荐
名士祢衡
,不情愿的他被曹操封为鼓手,出了“
击鼓骂曹
”之事,曹操无可奈何;祢衡来到荆州,刘表不能容他,遂转徙至江夏,与黄射交好,有一天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
祢衡即席作成《鹦鹉赋》
,后来祢衡与黄祖有冲突,被黄祖杀了,事后黄祖懊悔而改厚葬祢衡。
“鹦鹉”之名为何会被赋予此江心洲,向来多有说法,有的说黄射大会宾客的地点就在洲上、有的说祢衡赋诗于洲上、有的说祢衡被厚葬于洲上,祢衡与“鹦鹉”是有关联,但他是否与东汉时江夏的江心洲有关联不得而知。
“洲因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或许是那时代的人们为了纪念祢衡
营造的附会
,到了隋唐时,众多咏怀祢衡的诗作会点到鹦鹉洲,祢衡与鹦鹉洲的事迹就被更多人知晓了。
李白在《鹦鹉洲》中写下“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在《望鹦鹉洲怀祢衡》中他还写到“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吴江鹦鹉赋,落笔超群英”;王贞白在《晚泊汉阳渡》中写下“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还有杜甫、岑参、罗隐、纪唐夫等人写的诗作
指实鹦鹉洲与祢衡有关联
鹦鹉洲最早与军事密切相关,才会在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军事记载中屡屡出现,据说“黄祖曾屯兵于此”、“吴将黄盖屯军于此”、“王僧辨曾引军至鹦鹉洲”、“宋子仙曾藏船于鹦鹉洲”,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到:“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
但到了唐代诗风蔚起,鹦鹉洲的
军事事迹被文化意涵所掩盖
,在黄鹤楼的光环下,鹦鹉洲从唐到清出现在115篇诗作中,祢衡与鹦鹉洲关联上了黄鹤楼,被历代文人咏怀,祢衡及其《鹦鹉赋》影响了鹦鹉洲一千多年的历史。
鄂州南市与鹦鹉洲
祢衡、鹦鹉、《鹦鹉赋》附会上此江心洲,“鹦鹉”确实成了洲名,很多文人写到它,使它积淀了厚重的人文色彩,当鹦鹉洲边因良港优势使
水运商贸
兴起时,它的文化积淀得以发扬光大。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写到:“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商贾聚泊”,长江江面风大浪大,
鹦鹉洲起到防波堤的作用
,由于
受鹦鹉洲的防护
,夹江沿线出现众多码头,这些码头相连发展成繁盛数百年的
鄂州南市
,武昌老城从隋至清很长时间名为鄂州城,鄂州南市是因
位于鄂州城之南而得名
唐朝时鄂州南市开始兴起,到了
宋朝已经特别繁华
,陆游前往夔州做官的途中经过鄂州城,在《入蜀记》中写下了鄂州南市的盛况,他说:“至鄂州,泊税务亭,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除了陆游,范成大也对鄂州南市有一番描述,他在《吴船录》中写到:“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
元朝后期,长江主流往南移,对鹦鹉洲东岸的冲刷加剧,武昌江岸也逐渐往长江推移,到了明朝,朱元璋封朱桢为楚王,驻于鄂州城,由江夏侯周德兴来辅佐,周德兴扩建鄂州城,使蛇山新城的脊线,原鄂州南市被围到城中,新的鄂州城开九座城门,其中原鄂州南市沿线就有三个城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明朝中期
随着鹦鹉洲的消退,鄂州南市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鹦鹉洲
渐沦于长江
,直至“崇祯巳卯,鹦鹉洲崩”,鄂州城失去了良港条件,虽然城西南又先后涌出金沙洲和白沙洲,但是它们不久或消退或并岸,因此船只只能转移到城北几里外的塘角一带停泊。
道光年间,
塘角码头起火
,成百上千艘运盐的商船被烧尽,再加上泥沙淤塞,塘角码头很快衰落,从此武昌这边的商船都
转移到汉口
停靠了。
鹦鹉洲去了哪里
鹦鹉洲从形成到消失经过漫长时间,它从发育的那天起就面临着江水的侵蚀,只是水沙条件变化轻微时侵蚀力微弱,等到鹦鹉洲
淤积到极限
,对江水的阻挡作用就越加明显,江水对鹦鹉洲的冲刷就不断加强。
洲头最先被侵蚀,其沉积物被江水夹带到
洲尾沉积
,所以在一定时期中,鹦鹉洲会缓慢地
向下游推移
,只是龟山、蛇山的存在使江面无法扩展,沉积物也没有淤积空间。
在龟蛇锁大江之处,江面较窄使江水流速加快,冲刷力随之加大,因此
洲尾不会无限制地向下游推移
,反而使鹦鹉洲中下部越来越小。
在紊流效应下,江水的侵蚀力先把鹦鹉洲的
和处于
江水以下
的两岸沉积物
,掏空到一定程度后沙洲江面以上也就
,鹦鹉洲就是这样渐沦于江的。
鹦鹉洲崩塌过程中,大量侵蚀物被冲到下游,只有少部分被搬运到汉阳江边的凹岸处,淤积出沙滩,
清朝时鹦鹉洲已经完全消失
,此时汉阳城南的江边出现沙洲,因为很多人到洲上垦荒以补课税,故名
补课洲
清嘉庆二十年,当时的汉阳知县裘行恕
以存古迹名胜为名
补课洲改称为鹦鹉洲
,还在汉阳城附近修祢衡墓。
到了清末,由于淤积加强
新鹦鹉洲与汉阳并岸
了,现在的武汉汉阳区,有祢衡墓、鹦鹉村、鹦鹉大道,拦江路之外即是新鹦鹉洲的位置。
古鹦鹉洲已经沉没,新鹦鹉洲是“复名”的产物,它的
文化意涵已经丧失
,汉阳江滩上的新鹦鹉洲,让后人记着曾经以“鹦鹉”为名的江心洲是古代武汉的一处名胜,使鹦鹉洲存在于现代武汉的地理坐标中。
如今,古鹦鹉洲的旧址上,长江中又有沉积物淤积形成江心滩,在长江水位下降季节,这个江心滩会露出江面,其实江心洲的形成条件至今仍存,
自然界或许也有轮回
,那么在若干年后,古鹦鹉洲会不会重现呢?
1.《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关系考辨》,作者:胡耀
2.《鹦鹉洲文化变迁论略》,作者:宗亮
3.《唐宋年间鹦鹉洲的诗文呈现》,作者:李雅秋
4.《古鹦鹉洲始末考略》,作者:李庆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