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都很早。在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第三卷《龙韬》中有这样一句话: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在战役开始之前,选派八名“游士”到敌国侦察,收集政情资讯和社会舆情,了解敌人真切意图,进行间谍活动。由此可见间谍在中国出现时间之久远。
实际上,《六韬》中所记的“间谍”,并不是中国最早的间谍,在比周代更早的夏代就有了间谍。
中国公认的间谍第一人,是夏代前期出现的“特工”女艾。《左传·哀公元年》中
“少康使女艾谍浇”
一语,说的就是她。
夏国君少康利用女艾,成功杀掉了政敌浇,恢复夏朝正统,实现了“少康中兴”。
“女艾谍浇”,是古代中国间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清代学者朱逢甲在《间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之少康”。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法书——《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了间谍战术。
孙子对于间谍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正面战争消耗巨大,但间谍却能以很小的代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孙子将间谍分为五种,称之为五间:
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因间:
收买或利用敌国的普通百姓作为间谍。
内间:
收买或利用敌国的官人作为间谍。
反间:
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效力,或者传递虚假情报。
死间:
制造假情报,让我方间谍故意传递给敌国,令其上当,敌国一旦发现被骗会将我方间谍处死。
生间:
我方间谍刺探到情报后,活着回来报信。
如果能用好这五种间谍,就能够起到神妙莫测的效果。
间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孙子感叹只有圣贤才能用好间谍。
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经历是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搞外交游说。
孔子生前亲手安排和导演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一轮游说,是选派子贡出访齐、吴、越、晋四国,搞“间谍外交”。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其天生就是搞外交、做间谍的料:能言善辩,办事干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在自己的祖国鲁国存亡之秋,孔子适时启动了“间谍外交”。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意思是,子贡一出马,保全了鲁国,搞乱了齐国,吴国因此灭亡,晋国得以强盛,越国称霸一方。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间谍的“黄金年代”。
在国家军事间谍之外,集中出现了一批为诸侯国和利益集团服务的“私家间谍”。当时非官方“特工”十分活跃,几乎各个阶层都有间谍。
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这“战国四君子”都曾养士数千,这些“士”,
有的是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的特务;有的相当于现代间谍中的暗杀特工,专门负责灭口和破坏。
三国之时有关谍报等的运用在我们今人看来更是十分精彩,此后各朝各代亦有所发展,特色之处,到
唐王朝时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机构——察事。宋代则出现了军事组织中真正的专业间谍机构——皇城司。
而我们通常听到了如“锦衣卫”一名,其实也是间谍结构,不过随着明朝的消亡而一起沉于历史之中了。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间谍特务机构已发展到顶峰。
-END-
了解更多详情信息
欢迎添加本堂的客服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可进入宪章堂APP下载页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