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ldquo;中秋&"rdquo;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ldquo;中秋&"rdquo;。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middot;卷十五-志第五&"middot;礼乐五》载&"ldquo;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rdquo;,及&"ldquo;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rdquo;。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ldquo;中秋节&"rdquo;;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ldquo;秋节&"rdquo;、&"ldquo;八月节&"rdquo;、&"ldquo;八月会&"rdquo;、&"ldquo;中秋节&"rdquo;;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ldquo;团圆节&"rdquo;、&"ldquo;女儿节&"rdquo;。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ldquo;月&"rdquo;进行的,所以又俗称&"ldquo;月节&"rdquo;、&"ldquo;月夕&"rdquo;、&"ldquo;追月节&"rdquo;、&"ldquo;玩月节&"rdquo;、&"ldquo;拜月节&"rdquo;;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ldquo;端正月&"rdquo;。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ldquo;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rdquo;,清朝杨光辅写道:&"ldquo;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rdquo;。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ldquo;八月十五夜杀鞑子&"rdquo;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ldquo;鞑子&"rdquo;(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ldquo;文化密码&"rdquo;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ldquo;法定&"rdquo;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ldquo;应将胡饼邀蟾蜍&"rdquo;。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明代,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ldquo;孙悟空&"rdquo;、&"ldquo;兔儿爷&"rdquo;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ldquo;月中蟾兔&"rdquo;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ldquo;月饼&"rdquo;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ldquo;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rdquo;。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