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微波炉、X光的辐射到底有多可怕5个真相告诉你 手机、微波炉、X光的辐射到底有多可怕5个真相告诉你手机、微波炉、X光的辐射到底有多可怕5个真相告诉你

手机、微波炉、X光的辐射到底有多可怕5个真相告诉你

说起辐射,想必你并不陌生。晒太阳时,有紫外线辐射;用微波炉,有电磁辐射;做医学检查,X线、CT辐射……

看不见摸不着的辐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常常引起很多人恐慌。环保专家就生活中流传的关于辐射的各种说法,为大家一一释疑解惑。

科学上讲,生活中多见的其实是温暖、和蔼的辐射。它提供了很大帮助,方便人们生活起居、获得数据结果、治疗疾病,大家应有分寸、有度量地看待它。

在物理学上,辐射被认为是带能量的粒子或波动在空间传播的一种过程。一般来说,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只出现在放射性元素、核反应堆、核武器等“大杀器”身边,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并不紧密;

电磁辐射是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可分为可见光(各种有颜色的光或是太阳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手机上网时辐射更大?

那你为啥还在不停地刷手机?对!说的就是你~

真相:

据世卫组织调查,长期暴露在电磁波下,约3%~5%的人会患上电磁波敏感症。也有专家提醒,

电磁波与塑化剂都属于2B级(致癌物等级)可能致癌物,应尽量远离。

不过,不用过分担心,手机、WiFi路由器等电磁辐射量多数是在国家安全限值标准以内的。

手机上网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WiFi连接,这是通过路由器来联网,由于离得距离近,电磁波影响很小。

二是移动连接后,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和打电话时差不多,远低于人体安全辐射警戒值,其穿透能力远低于可见光。

例如,穿戴整齐走在明媚阳光下所受到的电磁波辐射能量强度,至少是全身赤裸紧紧依偎着一部手机入睡时的60倍,所以手机产生的辐射微不足道。

>>>>X光检查辐射大,能不做就不做?

身体重要,耽误了病情才是得不偿失吧。

真相:

B超是两个维度的超声信息,不含任何辐射。

X光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只有人体接受的剂量和时间超出一定的值,才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医学设备的风险系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属于人体安全范围,不必过分担心辐射过量。

CT检查同样是X光,一次CT检查给病人带来的受照剂量约在几个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这一剂量与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量相当,病人可根据病情在科学控制剂量(每年不超过两次)前提下酌量检查。

磁共振检查不使用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

>>>>行李安检仪辐射巨大?

你以为射线还会拐弯儿?

真相:

行李X光安检仪和医用X射线诊断仪一样,都是通过用X光照射被检测对象以获得对象内部图像,但其辐射剂量要远小于医用X光诊断。

举个夸张的例子,即便把人放进地铁、火车站使用的X光安检仪里,要扫描大约100次才能达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不过,孕妇和儿童还是要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虽然是小剂量的安检,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辐射。

>>>>家电辐射诱发基因突变?

微波炉、吹风机等家电:这锅我们不背!

真相:

一般来说,每种家电都有国标规定的固定工作频率(产品说明书中会标明)。在相同的工作强度下,频率越高,对人体的辐射作用也越明显。

微波炉启动时门缝处电磁辐射最大,但微波炉上的金属可以吸收电磁波,隔断电磁波,

即便如此烹饪时也请勿过于靠近。

使用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时间越短越好,尽量远离儿童,开启和关闭电源时也要远离身体;

看电视时最好保持2米距离,室内要有适当照明,观看时间不要连续超过两小时。

>>>>家门口有基站辐射大?

建了基站,不少人抱怨辐射大;拆了基站,手机信号连网页都打不开。基站: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真相:

近年,一些小区内建基站引来争议,加重了居民对电磁辐射的恐慌。

我国的标准限值是40微瓦每平方厘米,从国际上看,

我国电磁辐射的辐射标准较欧洲发达国家的450微瓦每平方厘米还要严格。

以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2G基站即GSM基站为例,一般基站天线高度均在35米至55米,发射功率为20瓦的大功率基站,其天线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6微瓦每平方厘米。而且天线越高,距离基站的距离越远,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就越小。

举个例子,如果把手机比作两个人对话,辐射比作音量,两人之间距离越远,越需要放大音量,大声叫喊;而近距离之间,则无需放大音量就可以听清,相当于辐射也就越小。

专家表示,

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电磁辐射,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它们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但我们不要进入强辐射区域接受照射,尽量避免高强度的电磁辐射。

大家都在看

网友订俄罗斯酒店竟被订到希腊?!客服:打车去,我们报销...

4个女大学生租房,半个月后收到一条短信让人崩溃…

男子赊账买彩票,居然中了556万!凌晨4点,店主做了个决定...

(来源:《

生命时报》ID:LT0385,作者:生命时报特约记者林寒)

主编丨杨鸿光编辑丨乔梁

喜欢本文,请点赞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