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导考试应对常识性的问题的经验技巧 影视编导考试应对常识性的问题的经验技巧影视编导考试应对常识性的问题的经验技巧

影视编导考试应对常识性的问题的经验技巧

中国编导网微信号:biandaov

有关如何应面试中出现的常识性问题,如何在考前进行这些部分内容的准备,大致为考生提供以下几条经验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①找一本文艺常识的书

前面已经说过,面试中出现的常识性问题往往范围极广,考生表现好坏主要在于平常是否有很好的知识积累,但再用功的考生也很难做到熟知每个知识点,另外,就算考生有很宽的知识面,在考前再次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针对常识性问题的复习,特别是专业性常识和文艺常识,我建议考生找一本专门针对艺术考试的文艺常识的书籍来辅助自己复习。这些文艺常识的参考书籍往往都是由艺术学院的老师或者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事专门针对艺术考试总结编写,里面基本概括了考生应该掌握的文学、文艺的基本常识点,更有考生应该了解的专业知识的信息点。借助文艺常识的书,考生能很好地理清思路,这是考生在考前迅速扩充知识面的最好的选择。要注意的是,虽然说参考书籍是考生积累知识最简单的选择,但这些文艺常识书囊括的知识点的量也是很大的,如果考生只是想临时抱佛脚,在考前一两天才去买一本书突击,这也是行不通的。所以说,为了在回答考官提问环节有很好的表现,除了早一点购买一本文艺常识的书,扩展知识面,这样考生准备起来比较轻松,同时也能更牢靠地记住每个知识点。当然,除了依靠参考书,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加强文学艺术知识的积累。

②多看一些专题性的短片

在准备“回答考官提问”环节时,考生除了要提早参看文艺常识的书籍,进行常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充,还应该多看一些电视专题片,比如中央电视台CCTV一1“焦点访谈”栏目,CCTV一1新闻“纪事”栏目,CCTV一10“讲述”栏目等,这些专题片时间大致为l5~20分钟,记录表现的又多是社会热点事件、现象。考生通过每次l5~20分钟的看片可以逐渐培养一种镜头感,在实践中充分地熟悉和掌握蒙太奇常识,做到能简单地分析、运用视听语言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概念,在回答考官提问时有更好的表现。同时这些专题性短片记录的往往是社会热点的事件、现象,考生通过看片还可以了解社会文化时政的常识,为面试做好更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准备。另外,这种专题性的短片也是专业复试看片分析的主要片例类型,考生通过多看片,熟悉片子的主题思路、创作技巧等,也有助于考生在复试笔试中有出色的发挥。

③多看新闻,总结一年社会热点事情

在考前准备中,很多考生忽略对文化时政常识、影视资讯的积累和准备,在面试中经常一问三不知,给老师留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形象。这样书呆子型考生就算掌握再丰富的知识,却还是因为达不到考官“了解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的人才”的要求,而常常在面试中败下阵来。所以说,考生在考前一定要注意对社会文化、电影电视新闻常识的积累和把握。

考生在进行影视新闻、影视资讯的积累时,可以选择看一些影视类的网站或者综合新闻网站的传媒资讯版块。对于复习压力大,复习时间紧的高三学生来说,看微博也是最快捷地了解身边事的方式。考生应该选择在进行面试前1—2个月开始看报纸,因为面试前期这段时间发生的社会事件、时事热点消息往往是面考提问中考查的重点。通过看微博。微信可以全面了解每天的社会热点现象,充分地熟悉时政消息,做好时政常识的积累。押题版《编导高考模拟试卷》每年也会整理最新的押题的热点新闻、热门话题。要注意的是,报考专业不同,考生对时政常识把握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如果你是报考播音、文艺

、导演等艺术类专业,对于时政现象只要做概念性的把握就够了,只要知道最近发生了哪些事件,出现哪些社会现象,并不需要针对事件现象做更多研究。而如果报考偏新闻性专业的考生,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这些专业的考官鉴于以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加强对时政常识提问,更会要求考试针对时事政治现象做一些分析。报考这些专业的考生在进行时政常识的积累时,就不能仅限于对事件的了解,更应该对社会事件、现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考生可以参看《参考消息》,《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一些新闻评论性较强的报刊杂志,加深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现象的理解,更好地应对面试中有关时政的提问。

除了时政消息,在面试中考官还常常提一些与当年热点的文化现象有关的问题。比如在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面试中,考官就重点问了“你怎么看待易中天现象”,“如何认识胡戈现象”,“说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是哪几个”等一些属于2006年热点文化现象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提问,除了我们前面建议的多看报多了解多积累以外,考生还应该在考前来总结一年的热点文化现象。艺术类院校的面试往往是年后进行,而许多的文化杂志,比如《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在年末都会有一些专题或者特别刊物来总结点评前一年的热点文化现象或者新闻事件,考生可以在考前多参看一些这样的刊物,对前一年的文化热点做一个全面而快速的了解和掌握。另外除了这些刊物杂志,还有一些知名网站,比如Sina.com和Sohu.com等在年末也会有一些关于全年社会文化现象的专题,考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进行了解和积累。

3.面试中常出现的其他一些重要话题

在艺术类面试提问中,除了由自我介绍引发的问题和常识性的问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还有:你对报考学校、专业的认识;你的“最喜欢”;你对一些电视、广播节目的认识和了解(针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其他电视类专业)。

①对报考学校、专业的认识

在面试中,考官经常喜欢问考生与报考学校、专业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你对所报学校专业的基础性认识,经常出现的提问方式大致有五种:

你知道我们学校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

你知道你报考的专业以后是做什么的吗?

为什么要报考这所学校、这项专业?

你还报考了其他的艺术类学校吗?

你除了我们专业还选报了别的专业吗?

很多考生在考前不注意对报考学校、专业的了解,跟着艺考的风就报名了。想提醒考生的是,这样的选择方式首先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考生决定进行艺术类考试前,必须对所报学校、专业做一个基本状况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报考。另外,如果考生连自己报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又怎么能让考官给你学习这门专业的机会呢?。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了解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②你的“最喜欢”

“你最喜欢的XX是什么?”是在艺术类院校面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提问方式。最喜欢的内容可能不限定,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一句名言,一档电视节目,一部电影,一位电视主持人,一位演员,等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考官可能会问到不同的内容,其中以书、电影、电视节目出现的频率最高。很多考生不太注意对这部分内容的准备,觉得这些题目反正是主观性的题,如果问到随便说就好了。但重点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考官一般会接着这个问题会延伸地问到“那你为什么喜欢呢?你具体谈谈吧”,或者是针对一些作品细节和考生具体讨论。举个例子:比如考生回答“最喜欢的电影是《海上钢琴师》”,那么考官可能就会让你谈谈这部电影的导演手法,或者是让你分析镜头画面,或是比较电影段落等。如果你说“最喜欢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考官就很可能会问你为什么喜欢,你怎么看待作者对伊丽莎白这个角色的塑造,对比《理智与情感》来谈一谈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等等。这样进一步的问题往往就会难倒许多考生了。

③你对“电视节目”的认识和了解(主要针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其他电视类专业)

关于对电视节目的认识和了解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以电视传媒为主要方向的艺术学院(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和一些电视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等)常常出现。由于专业方向的需要,这些学校在专业面试中总会加强对“电视知识”提问的比重,除了电视常识(电视的诞生、电视发展史、中央电视台的成立、中国有代表性的主持人、中外主要的电视节目、电视奖项等),还经常就一些与电视节目的话题和考生做详细的探讨,比如“你怎么看今年的春节晚会”,“你看过什么外国电视节目吗”,“请你为中学生策划一档电视节目”,等等。很多考生因为在考前因为复习时间紧,根本不看电视,对电视节目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考生在面试中就很危险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